陈红晓成功之道“走”为上着.docx_第1页
陈红晓成功之道“走”为上着.docx_第2页
陈红晓成功之道“走”为上着.docx_第3页
陈红晓成功之道“走”为上着.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内衣网 陈红晓出生于浙江义乌,父辈是义乌的“货郎担”,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从事着鸡毛换糖这样的小买卖。他从小目染耳濡,“行商”精神深入骨髓,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商机,做买卖。他16岁随父远赴山东青岛,后来转战烟台、济南。积极的走动,敏锐的触觉,为他赢得一次又一次的商机。山东娇伊内衣总经理陈红晓陈红晓是典型的浙江商人,在山东从事内衣行业也有近20年了,可以说是个行家了。11月24日上午,在陈红晓的办公室里,记者有幸采访了他。眼前的这个浙江商人,四十出头的年纪,眼睛有神又有亲和力。他在济南和烟台代理了玉茄子、万康、莲娜姫、贵夫人、芘茜妮、凯撒、彦黛、健将、蝶安芬、意芬等多个内衣品牌,他的店内的装修精致,每个品牌都有一个陈列专厅,显示出他的用心和努力,楼上还有很大的仓库和办公室,据他说,总共超过一千平米。仅从门店的规模看,他这个生意是做得很不错的,在济南应该可以排在前几位。三言两语间,我们聊开了,感觉不是刚见面的人,而是多年的好朋友。天气比较冷,他泡了功夫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他的故事并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对于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内衣生意的人来说,是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意义。总的来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个“走”字,善于“走”,才能发现机会,捕捉机会和创造机会。16岁那年远赴青岛掘得第一桶金陈红晓是浙江义乌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根源,义乌人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为求生存,义乌人想尽办法。很多人熟知的“鸡毛换糖”典故就源于义乌,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义乌“货郎担”(挑着货卖的小商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陈红晓的父辈多是“货郎担”,挑着担子穿州过省,赚取微薄的利润,养家糊口。为求生计,1985年16岁的陈红晓跟随父亲去到山东青岛,少年不知愁滋味,对外面的世界既新鲜又好奇。他说:“那时候也是没办法,出来讨生活,爸爸带我到了青岛做生意,但是很高兴很高兴,很多东西都没见过,每到一个地方都觉得很稀奇。”但客观的条件并不好,北方的天气比较冷,那时候青岛阳历十月份就下雪了,而他住的房子并没有暖气,盆子里的水都冻成冰了,晚上睡在被窝里冷得难以入眠。当时,有些北方人是看不起南方人的,他常被取笑是“小南蛮”。因为当地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觉得待业的青年都是没出息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就出来更不可思议,“好像出来要饭的一样”。但这样艰苦的环境,在陈红晓看来,也算不了什么。他说:“16岁出来了,也不算是吃什么苦。我们那一带之前生活得也不好,一直都是苦的,所以在青岛也感觉不出来特别苦。”来到青岛不久,陈红晓开始经营拉链、纽扣等小商品生意,并成功地赚到了生平的第一桶金,当年赚到了几千块,第二年赚到一万多块,他笑说:“八五年那时候一年能赚几千块,也算不错了,那时候一般人的工资也只是几十块。第二年就能赚一万块钱,成为万元户,我们村子里当时统计过,万元户不超过十家。”改行换道,进入内衣行业陈红晓并没有把拉链纽扣的生意一直做下去,在九十年代初,由于受西方经济制裁,青岛的服装工厂的出口额受到很大影响,他的生意也很难做了。93年,他放弃了做了八年的生意,去了烟台。敏锐的商业触觉很快嗅出了内衣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内衣行业刚刚萌芽,很多女性甚至还没穿过文胸,他果断决定进入内衣行业。“当时觉得这个行业还是可以的,是个新鲜的行业,我就从义乌那边拿货,从袜子、中低档的文胸开始做,就慢慢做起来,当时那个店很小,还不到十平方米。”尽管做得早,生意也好,但货品却供不应求,没办法赚到更多的钱。直到97、98年,国内的内衣产业快速发展,像汕头就冒出很多内衣工厂,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陈红晓从2000年开始做一些品牌,例如万康等。多年来的努力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在烟台地区颇有影响力。2008年,他决定要两条腿走路,除了继续经营烟台的业务外,还进军济南,布局全省。因为他觉得要把内衣生意做大做强,还是要去省会济南,毕竟济南是山东的行政、交通中心,辐射力很强。他说:“刚开始来,也不说人生地不熟吧,毕竟是到一个新的地方来,通过自己下市场,朋友的介绍,慢慢地把这个网络也算是打通了,现在也不算做得强,但起码大家都知道,市场上都知道有我们这个娇伊内衣,整个山东基本都知道有这个内衣在这里,这个知名度还是有。”公司化运营,主动走下市场服务终端如果说陈红晓第一次“走”从义乌到青岛,是地域的改变得到了广阔的创业空间,第二次“走”从做拉链纽扣到文胸,是行业的改变,奠定了一生的事业基础,而现在,他开始谋划第三次“走”公司化运营,主动走下市场,服务终端客户。为什么要这样做?陈红晓坦诚,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生意不好做,要去帮助终端客户,提升销售。而且员工经常在下面销售第一线,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消费者心态,也能更好的维护提升和终端运营商的关系。他的想法是,为所代理的每一个品牌都配一个团队,有督导、客服和业务人员,星期六和星期天,这些人能不休息的就不休息,下市场帮助客户。一个月有四个星期,就是去一个客户那里呆两天,一个月到四个客户那里去。当然客户是有选择的,比如玉茄子这个品牌,列出重点的十五到二十个A类客户出来,那通过几个月,就可以跑一圈。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照顾到每一个客户,但可以照顾到A类、重点客户。但是这样的做法,员工会抵触吗?毕竟是牺牲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对此,陈红晓并不担心,员工的休息可以通过调休在其他时间来实现。他说:“这个不会抵触的,因为这是帮助他们自己在做销售啊,我是有一定的任务给他的,完成后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如果天天呆在家里,业绩做不出来,钱拿不到,他更不开心了。现在就是大家的观念必须一致的,给自己做事。”当然这样经常下去的话,费用比较高,食宿、交通、通讯都是很大的开支,怎么在费用和销售取得平衡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现在还没形成惯例,是尝试着这样做,以后形成了这么一个习惯以后呢,我们可能会合客户去沟通,他们尝到好处尝到甜头以后,可能主动跟我们要求,那这样我们可以跟他们有条件谈一谈。”言语之间,可以看得出,陈红晓是蛮有信心的。采访手记寻找成功之道作为一个产业媒体记者,我对每一个人物做专访,都在努力挖掘他的闪光之处,希望对产业人士有所借鉴和启示。采访完陈红晓之后,我的脑中一直在思考,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从商的,九十年代快速成长,但他当时是处于那种巨大的商业蓝海环境下,这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可借鉴的意义。作为浙江商人,他具备了那个群体所共有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品格,但这些相信大家都听得多了,再提出来,估计也没太多意义。再一次回忆他的经历,终于发觉,最重要的一点,未必在于他的浙商背景,他的刻苦品质,他的进取精神,他的谦逊个性,而是在于他是一个善于“走”的商人,在他年少的时候,离开生存条件差的家乡,远走青岛,迎来一片新天地。创业中途,再转战于内衣行业,又站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