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苏教版.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截蜡烛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谁怎么做)_。_,(结果怎样)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学生习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有绝密情报) 2.教师引入谈话:是呀,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然而,一天晚上,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3.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二、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谈话过渡: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一)学习第二段,感受伯诺德夫人的努力。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3.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书,再次体会。(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调哪个词都是为了在避免敌人的怀疑的前提下,巧妙地熄灭蜡烛,保住那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三段,感受大儿子杰克的努力。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镇定、机智)读。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子。 (2)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3)“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书。 (4)“一把夺回烛台”你们能看出什么? 既然端不走蜡烛,杰克为什么还要一定把柴搬回来生火呢? 如果不去搬柴,就没有斗争的希望了。(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这里有杰克的期待吗?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5.分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三段,感受小女儿杰奎琳的努力。 1.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遭拒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教师点评)(3)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体会朗读。 2.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再看看插图,她上楼了,你们体会一下(用手护着蜡烛,生怕蜡烛灭了,她真想学生说,可她还是向军官道了晚安。)学生读 就在她 她在最后一刻拯救的是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1)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三、总结全文 1.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全文。 (板书:紧张 敬佩)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听写。反馈。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续编故事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发现。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课堂训练(两选一)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颁奖词,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写一段颁奖词,进行交流。)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6课。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紧张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急忙 轻轻 慢慢 从容 娇声 镇定 敬佩 送情报() 6.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成功)6.半截蜡烛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我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静心读题,用心揣摩,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出现,提出的问题有:这到底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背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式相当严峻。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范读设置情境。 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纷纷说道: “这是一场令人提心吊胆的战斗。” “这好似一场既惊又险的战斗。” “这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斗。” 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时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2)品读置身情境。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 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任务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心高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