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指导.doc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doc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doc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doc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指导【分析情景型】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烘托、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回忆沁园春长沙写景的手法1、视角变化:远近结合、仰视俯视结合。2、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相结合。3、动与静:动静结合。4、虚与实:虚实结合。5、点与面:点面结合。6、多种色彩相结合:绘形绘色绘声。写景手法1、正与侧的结合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动与静的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以静衬动 )遥看瀑布挂前川 (化动为静) 两山排闼送青来 (化静为动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声绘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4、虚与实的结合(蜀道难)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点与面的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2、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乐景乐情:春夜喜雨哀景哀情:秋兴八首 登高乐景哀情:春望 惜我往昔,杨柳依依哀景乐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因事抒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托物言志:石灰吟爱莲说(4)、咏史抒怀:咏怀古迹乌衣巷 链接考点:“写景诗”考查内容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诗歌是怎样写景的?3、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分析炼字型】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三、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分析诗眼型】一、常见的提问形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二、解题技巧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时用描写描述的方式,不能用直译的手法;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注】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试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参考答案】“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泊九江鲍第 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风清人语静,一枕九江潮。(1)这首诗中“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2)有人认为“一枕九江潮”中用“枕”不如用“听”更合情理,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8分)同友人游青溪 【清】王永彬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4分)(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南宋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6.阅读下边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2)“枳花明驿墙”的“明”字改成“映”字,好不好,为什么?诗歌鉴赏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以景结情,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2、(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3(1)鲍诗中连用“月月”、“家家”两叠字,语意连贯,音节流转。绵绵乡思,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读起来更觉感人。李诗只强调了一次性的动作,鲍诗则重在说明“看月”之举不断重复,因而才觉得月“才满”。这样更能表现出思家之情缠绵无尽。 (2)“枕”好。“枕潮”用词巧妙,与当时情境自然吻合,使人仿佛感到诗人是在一只小船中,随着潮生船摇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引人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枕潮”二字,还让人觉得诗人在潮头之上,使读者联想到诗人的思家之情如潮水一般在心海里汹涌激荡。而“听潮”就太过写实,缺少动感,没有这种效果。4.(1)云不是固体之物,能把峭壁“撑”起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雾之浓和峭壁之陡。诗人再用一“拥”字写出了瀑布水珠四溅,众多浪花环绕四周的美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诗人对青溪壮丽景色的喜爱。(解析各1分,思想感情2分)(2)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事(此处是化用桃花源记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来),本是枯燥的时间交代就写出了新意。(2分)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2分)5(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6.(1)这两句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将六个物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