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笠翁对韵教案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 学生一起说文意。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2、收集对联。第二课:小儿语一、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二、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三、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第三课:治家格言教案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三、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第四课 名贤集(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二、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四、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3、重点字词:末儿4、重点句子:5、翻译:6、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 (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第五课 名贤集(二)一、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二、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三、 过程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3、翻译:(二)、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四、教师小结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第六课、逢老人一、教学目的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二、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第七课增广贤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教学过程:(一)、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第八节增广贤文(二) 一、教学内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第九课:弟子规(一)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二、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三、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讲解内容: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第十课弟子规(二)一、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二、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三、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四、讲解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第十一课随园诗话一、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过程:1、 启发导入音乐播放:随园诗话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2、出示译文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四、教学反馈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第十二课池上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 教师小结: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池上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第十三课:王戎识李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 王戎识李。老师来介绍一下王戎这个人物。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于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于,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二、自学生字词第一步,查找生字、难词:1)诸:众,许多的意思。2)尝:曾经的意思。3)折:压弯的意思。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过路人。6)之:代词,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三、理清文章归纳段落大意。一文分成四层:第一层,简介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第二层,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第三层,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第四层,写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五步,在以上各步的基础上,写一篇小文章,逐段逐节进行分析,夹叙夹议进行讲解。实际上是一篇小“教案”。王戎识李浅析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祢衡击鼓骂曹”、“温娇娶妇”、“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管宁割席”、“子猷访戴”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梁刘孝标为作注释。后代仿世说者极多,在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王戎识李一文就是摘自此书。王戎是王戎识李中的主要人物,西晋琅砑临沂(今属山东)人。字睿仲,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累官尚书、司徒,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王戎识李这篇文章共分四层。第一层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众,许多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王戎识李”这件事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生的,王戎并非事先就知道旁的李子是苦的。“七岁”:是指王戎当时的年龄。当时,年仅七岁的王戎就能正确地对事物进行严谨的推理,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神童,作者明确地指出王戎当时的年龄,是为了突出“年龄小”,为下文打下伏笔。作者在这一层简介了人物和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层是“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多子折枝”,形容李子多得压弯了李树的树枝。“多子”,可引申为无人采摘的意思。“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作者在此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嘴馋的特点争着摘李子吃,但对于同样属于儿童的王戎来说,他却没有去争着摘李子吃,他为什么不去摘呢?是因为他不爱吃那红得发紫的李子,还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允许他随便在外面吃李子?于是,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层是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特意留下的不解之谜,继续阅读第三层。“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之”:指王戎。“人”指过路的人。我想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们分析了小儿嘴馋,如果他见别人摘李子吃,他必定也会跑去采摘。所以,我认为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这个大人对“诸儿竞走取李,惟戎不动”这件事疑惑不解,连大人都没有想到那李子是苦的,而他却想到了,由此反衬出了王戎的智慧。这一层是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阅读了这一层,作者设置的不解之谜就迎刃而解了。他不去摘李子,是因为他认为李子是苦的。为什么他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结论来自于严谨的推理,王戎的推理过程是:李树在道旁,既然果实累累,且均已成熟,为什么无人采摘呢?原因一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苦李子谁愿吃呢?如果是甜李子,早就会被人摘光了,怎么还会有他们的份呢?因此,他认为“此必苦李”。王戎的这种推理方法属于演绎推理中的直言三段论,他从“树在道旁而多子”这个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关于“此必苦李”的特殊结论。在此,文章省略了大前提,即李树在道旁多子,成熟而无人采摘,必苦李。小前提是:这里的李树生长在道旁且果实已经成熟却无人采摘;于是,王戎由此得出了结论:“此必苦李。”第四层是“取之,信然。”“之”:指树上的李子。“信然”:果然之意。摘下李子一尝,果然如王戎的推理,是苦李。这层是写证实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王戎识李这篇文章是以记叙文为体裁,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四、教师小结王戎识李这篇文言记叙文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且辞意隽永,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王戎的智慧。全文一共49个字,却把“王戎识李”这件事写得生动、感人。王戎的推理虽还严谨,但我认为还是有不足之处。儿童玩耍一般爱找没有人的地方去尽情地玩耍,因此,倘若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看见的李树是长在人迹稀少的道旁,由于没有被别人发现,即使李子像蜂蜜一样甜,也不会被人采摘,所以,王戎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判断,那么他的结论就不一定正确。因此,我认为作者应当把“树在道旁”改为“树在大道旁”才妥当些。王戎识李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有一位同学做了一道题,他的做法和结果都是对的,但当他看见一位学习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的答案与他不一样时,他也不管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就立即照葫芦画瓢地把答案抄下来,这是不对的。他不应该盲目地随大流,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有益的。至此,王戎识李一课就自学完了。第十四课风一 启发导入二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虽然它们都是风,可是他们的脾性完全不同。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三.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四.作者介绍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儿时梦人遗双笔,由是有文辞。弱冠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武后时,官凤阁舍人。每有大手笔,皆特命峤为之。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赵国公。景龙中,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剌怀州。明皇贬为滁州别驾,改卢州。峤富于才思,初与王杨接踵,中与崔苏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集五十卷,今编诗五卷。五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六赏析课文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此诗为唐代李峤所作。李峤以“风”为题的组诗共有3首,此为其中一首。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兴、比、赋”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赋”意指“直赋”“赋陈”,由物即心,直面陈说,直接表白。“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综观本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以上“赏析”难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初中美术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2023年湖北文旅行业五年发展洞察报告及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 工业品买卖合同国家工商总局2025年
- 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技术创新与挑战
- 新解读《GB-T 41991-2022基于氘-氘中子俘获技术的爆炸物探测设备》
-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重点名校2026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跑进家来的松鼠仿写550字(10篇)
- 健康产业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创新发展项目
- (完整版)青骄第二课堂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中学组)
- 护理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浙江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英语(含答案)
- 2025年广西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化妆品中试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创新应用
- 消防避火服课件教学
- 英语(浙江卷A卷)-2023年高考第二模拟考试卷()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题及参考答案(100题)
-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 牛奶产品的营销方案
- 深圳学位房协议书
- 2025-2030中国光镊(机械生物学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