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大旱与植被的关系.docx_第1页
滇中大旱与植被的关系.docx_第2页
滇中大旱与植被的关系.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滇中大旱与植被的关系撰文/侯明明如果有幸从空中俯瞰“滇中高地”的奇景,人们就能轻易看清她独有而壮丽的轮廓与走向。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西面的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西南面的水汽流则沿山谷上溯,直达雅鲁藏布江河谷;东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从西南边界进入,经昆明、贵阳向东北方向偏转,从北边界进入长江流域上空。放大你的视界,你更会惊异地发现,从“滇中高地”边缘沿北回归线西行,分布的大都是热带沙漠和浩瀚海洋,唯独在“滇中高地”所处的中国云南和缅甸是唯一的大片绿洲。这里“三江并流”大峡谷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形成南北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大通道。当大量生物种质基因到达“滇中高地”时,又正好遇到绿洲充沛的雨水、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数量极度丰富的物种在这里繁育,“滇中高地”就此成为地球上难得的天然基因库。于是,为了躲避干热河谷的炎热,这里的人们居于盆地和山梁间,出现了“人在山上高处住,水在峡谷低处流”的景观。这样的生态系统不仅养育了千万人民,抗战期间更养育了近百万的将士。无论从地理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这里都不曾是一块干涸孤寂的土地。(以中国云南省瑞丽县为中心画一个纵横3000公里的长十字交叉地区,你就能看到这个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黄金十字带”。这里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犹如“地球的生物圆明园”。)滇中高地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原湿地系统,参与了规模宏大的水循环,这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人类的出现,将自然系统逐渐加以改造。五千年的中华农业文明,把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向西部山地挤压,就这样,中国绝大多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几乎都聚集到了“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活动开始了改天换地的过程:构筑水库、开凿水道、开发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改变了当地的水循环状况。当森林被砍伐、湖泊被污染、江河被阻断时,自然的水循环也就被很大程度地干扰了。虽然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本身也会造成其变动,但地面植被的改变却是人为的。实际上,地面植被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影响水循环,从而影响整个气候。云南五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基本上是一部资源开发史。开发什么呢?自然是见效最快的资源:烟、糖、茶、橡胶等经济作物,接着是矿藏资源,如今则是水电。烟、糖、茶、橡胶等人工林的大规模种植,开始是以原生植被的砍伐起步的。热带雨林被砍伐后,人们开始大量种植橡胶林等经济作物以取代之。橡胶种植面积从占土地总面积的12.10%增加到45.63%,而森林面积和刀耕火种弃耕地面积分别从48.73%和13.14%减少到27.57%和0.46%。土地覆盖的改变影响了水蒸发和植被水源的涵养,这是对植被的第一次破坏。然而,橡胶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能力。新种植的橡胶林不同于其它植被,它具有独占性。在橡胶种植20年以后的土壤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其它什么植物了。在形成一定规模后,人工林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格局的改变将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导致局部灾害,这是第二次对植被的破坏。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电、矿藏和经济作物等自然资源,是与更珍贵、更有长远价值的生态资源相伴共生的。结果,水电资源开发直接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江河的断流影响到断流辐射区人类生活,矿藏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地表和地下水系,最终影响了整个水循环系统。(这是从高空中俯瞰西双版纳山区的景象,原始森林正在被橡胶林一片片地蚕食,开垦成形的台地所构成的图案像人的指纹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开去,这种形状的排列是为了日后割胶的方便。)于是,百年难遇的干旱开始频频光顾这片水汽丰饶之地。2010年4月,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德格海子水库,四五个足球场大的水库枯竭,库底皲裂,大量蚌壳和鱼类干死;2010年5月,滇东北地区大河断流、农田绝收景象初现;随后,曾绝迹多年的森林火灾重现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保护区,多次大火将红河苏铁等珍贵植物烧毁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09年秋冬至2010年春夏间,发生在云南的特大干旱导致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计约10万株死亡,部分野生动物生存受威胁,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大旱不能只归咎于极端气候,过多的人类活动扰乱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应对恶劣气候的能力减弱,自我修复能力差。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前一任拿走果实,后一任弥补损失”这样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当越来越强大的人类,大肆挥舞“科学和技术”这把利剑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的时候,自己却不知道“科学和技术”是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另一刃则对着人类自己。(责任编辑/黄婷)【作者手记】当我游走在西双版纳茂密的橡胶林间,听到当地老百姓说,橡胶林是“上不飞鹰,下不走蛇”。后来向热带植物专家的朋友求证,他说的确如此,他监测橡胶林多年,这里几乎听不到鸟鸣了。不仅如此,生态系统的退化或崩溃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增加的倾向,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当自然林变为橡胶林之后,本地的生物物种减少了,外来的物种增加了。4年前,中美两国的科学家便发现,橡胶林使蚯蚓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原产地在南美的无为海蚓,莫名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