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作者: 来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农村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厅于2008年9月开展了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找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及措施。一、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一)广西涉农单位科技人员结构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5年底,全区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45905人,具有硕士以上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1.4%;大学本科占18.4%;大专以下占80.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4.5%;中级占29.2%;初级以下占66.3%。表2专业结构。2005年底,广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中有农业类专业科技人员14022人,林业类6619人,畜牧类6441人,水产类1532人,生物类305人,农业机械类2949人,其他专业14037人。(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一是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即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二是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主要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企业构成,其服务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资金来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资金、有偿服务和经营收入等;三是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主要是由民间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取会费、有偿服务和自主经营。1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政府系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至今还是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市、县、乡三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在原基础上,乡镇一级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些地方是全部合并,有些是将其中的部分站合并,但多数地方是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合并,畜牧、水产单独建站,也有的地方将农经、农机单独建站。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县(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单独建站的仍按以前管理体制。推广方式主要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实施引进、试验(选育)、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项目;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科技情报和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这一推广服务体系曾经是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开展农牧良种繁育推广、发展特色果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等科技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2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它通过聘请一批科技专家、建成一个科技培训基地、孵化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现科技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活力。目前,广西经认定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有27个,到位技术人员3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5人。近年累计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6项,建立示范基地约14.3万亩,覆盖农户近27.5万户。(2)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研发力量,建立稳定的研发组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新产品,增加企业效益,形成研发、生产、销售良性循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在职科技人员7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25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近11万亩,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96项,带动农户8.5万多户。(3)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建立的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把在实验室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推广等后续研发活动,将它们传递给农民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提供服务。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个,拥有科技人员57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5人,建有示范基地7.4万多亩,覆盖农户近66万户,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1项。(4)农村信息化基地农村信息化是结合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成通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产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和农村社会信息发布、咨询等服务。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试点区内建成连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信息化基地有85个,专业技术人员6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9人,覆盖农户52万多户。(5)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主要是部门为主,联合办学,在教学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函授与自学相结合。以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种养技术培训、科普知识为重点培训内容,经费有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也有市场运作来解决。目前,广西共有农民培训学校129家,教职员工18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的468人。(6)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是一种源于农村基层并在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活动的方式。2004年11月,科技部将广西列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区。之后,广西通过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已取得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推广服务效益的初步成效。目前广西共下派科技特派员997人常驻农村,覆盖9市43个县。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支持项目225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9元,农业生产总值增幅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3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自发组织合作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其功能划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技术交流型,以协会内专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为主,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这一类型约占全区协会总数的60;二种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同时,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产品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这一类型约占35;三种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其特点是技术服务与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构成经济实体,为会员提高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销售的收益,这一类型约占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以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效果明显,如容县松山镇鸿大种养业协会以重点龙头企业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为核心组成,以种养大户为骨干,联手开拓生猪市场,2005年销售生猪等农产品收入48043.8万元,会员人均比上年增收1640元,辐射带动农户8940户,户均增收450元。企业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联姻,结成相互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了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即使企业有了质量稳定、可靠的原料源,同时又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广西目前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205个,入会农户近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全州县才湾镇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在推广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方面采取统一品种、统一信贷、统一包装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了会员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每户会员亩纯收入达9000多元。二、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运转机制不活我区乡镇机构改革后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为辅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致使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一切工作安排必须服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难以独立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等业务。目前我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农技人员以参加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有些甚至被长期抽调从事计划生育等“份外”工作,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了我区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出现严重脱节,服务体系发生断裂。农业服务中心内部的农、林、牧、渔等互相独立,仍分属不同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仍是“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方式,缺乏协调配合。同时,由于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人员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受到削弱,科技服务人员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处于 “人散、线断、网破”的局面。(二) 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匮乏从技术研发方面看,大部分是从事基本的技术推广等常规工作,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农技推广方面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且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市、县两级,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较少。从技术服务人员方面看,近十年我区基层服务机构都无法招收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同时,由于本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多年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学习培训,导致专业单一,知识老化,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无法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乡镇科技服务队伍不够稳定,在编不在岗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三)科技服务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偏低。部分县乡由于财政困难,每年安排给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事业经费,扣除职工工资及其他非业务性支出外,用于科技服务的资金非常少,有的每月只有50元,有的甚至连农技人员基本工资待遇都无法保障,造成人心不稳。由于经费不足,有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以经营农资产品为主来弥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时间非常有限。同时,经费缺乏还造成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调查发现,我区不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普遍缺乏电话、电脑,以及农残测试仪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大量的技术工作靠农技人员“手摸、眼看、鼻闻、尺量”的原始手段进行,更谈不上现代办公设备,致使服务不能及时有效。三、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及特点(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由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以及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的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了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市政府给每个大院建设投资15万元,每年给每位专家科研经费和旅差补贴费5000元。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专家大院已经形成了三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布尔羊、高产奶牛、秦川肉牛、果蔬加工等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十龙头企业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辣椒、小麦育种等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十技术推广单位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万元田”、柿子专家大院等,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十中介服务组织十农民”的运作方式。宝鸡市的实践表明,农业专家大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开发,加快了农牧业良种繁育的步伐,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温家宝同志曾经充分肯定这一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8月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列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加以推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二)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从1999年初开始,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在农村,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打造一个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该项制度实施,对南平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对改造农产品品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南平市统计,有特派员下派的村,农业结构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二是增强了农民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当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重构,促进了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政府、农民与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合理定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宣传推广这一模式。据统计,目前在全国21个省的577个县示范推广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仅2004年全国试点示范地区就选派科技特派员达到139971人次,人均年下乡时间超过180天;培训农民41万人,发放技术资料59.74万份;实施科技项目4502个,引进7123个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311项。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三)农技“110”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之后在全市13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农技“110”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行政体系,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主动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信息的强烈渴求,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全市数以万计农户通过农技“110”咨询获得效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印发的关于衢州农技“110”调研报告上曾批示:“这是为农服务的一个创造,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农技“110”作为新兴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模式,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建成了188个各级农村“110”服务中心,农民可以通过远程卫星接收、互联网、视频、电话等多种终端方式直接得到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农技“110”模式克服了时空限制、互动性弱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农技服务需求,为实现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的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四)农村科技服务港北京市科委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科技服务港”建设,旨在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一个科技成果供给与科技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整合、协调首都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拓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渠道,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基础性建设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建设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点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对接”,“四个通道”等典型模式等。实施“三个对接”:一是做大服务港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对接。拓宽服务港与科技成果提供者(高校、院所)的接触面,丰富服务港的科技资源;二是做好服务港与郊区县科技工作的对接。围绕区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引导服务港所联系的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进入区县,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三是做实服务港与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根据各类服务组织的个性需求,提供信息、咨询、规划、技术成果及培训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其成长壮大。拓展“四个通道”:一是拓展以政府推广部门为骨干的服务通道。服务港通过项目引导,拓展形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区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村农技协理员”的技术推广途径,形成喇叭型推广渠道,以发挥公益型推广机构的作用;二是拓展“区县科委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型服务通道。以区县科委为资源协调节点,与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连接,把技术、信息、人才等传到各个合作组织中,帮助组织发展,建立区县优势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三是拓展以市、区行业协会为依托的服务通道。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一个规模产业中企业、农户、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产业介入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主要协调者,通过它提供公共科技服务,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四是拓展龙头企业支撑型推广服务通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独特的推广方式,面向农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大力拓展这些通道,“农村科技服务港”畅通地将科技资源和服务传到农村最基层。此外,还总结推广诸如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科研院校领办型等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典型模式。(五)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科技合作社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造的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1993年当地知识型农民王运芳在双峰县锁石镇创办青年科技服务所,1999年发展成为双峰县青年科技服务总站,2004年又创建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把与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目前,双峰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以及六大产业开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在850个村设立了村级科技推广业务代理员。每建立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技术承包的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上述我国几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创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更大范围凝聚、吸引科技资源,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环境。这些创新模式也充分体现了蕴藏在基层的巨大创新潜力,展现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美好前景。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的几点启示:1.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当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协调各部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增强其服务功能。3.要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来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涉农机构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同时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水平。四、构建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面向“三农”,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二)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在全区14个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村村有科技特派员。建立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实现“县县有学校、乡乡有课堂,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每年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农民技术骨干20万人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星火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组织和机构,建成星火专家大院25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80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35个。建成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服务信息网络,“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区14个市的60个县、600个乡镇、1200个村。到2020年,形成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