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题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张开题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张开题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张开题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附主要参考文献1.1选题目的和意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它关系着众多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但近年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文化基础薄弱, 问题行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如果这些问题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不仅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严重损害学生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无法保证向幼儿园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来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保证向幼儿园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 国外研究对问题行为的界定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ordon)指出:“在研究课堂行为问题时,必须搞清楚到底是谁存在问题。”可见,心理学专家对课堂问题行为主体的界定也存在不同意见。大部分专家认为是学生,也有少部分专家认为是教师。英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戴冯塔纳(FontanaD)指出:“问题行为只是旁观者眼中的感觉。”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1.3.2 国内研究对问题行为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1)学生问题行为的角度。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未能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学生行为规范,导致其不能正常投入学习的行为。”李志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的课堂行为与教学目标不协调,扰乱学习环境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影响本人和他人的学习,甚至还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行为。” (2)教师问题行为的角度。事实上,学生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受教师自身行为的影响。因此,也有许多专家把教师列为问题行为的主体,冯江平教授认为:“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或者不适当的行为。”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对教师问题行为的阐述:“教师的问题行为是指不符合教师权利与义务的、违背教师角色期待的言行。” (3)教师、学生、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通过交互作用来完成的。课堂上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学生原因,有教师原因,也有课堂环境的因素。因此,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应全面考虑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这三个因素。1.4 问题行为的分类(1)从课堂问题行为的指向来进行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奎伊等认为问题行为有下两类:外向性的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问题行为。(2)从课堂问题行为的来源进行分类:布罗菲和罗尔肯伯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第一,属于学生的问题。第二,属于教师的问题。第三,师生共有的问题。(3)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心理学家翟克斯把学生问题行为归结为四类:寻求注意、寻求力量、寻求报复和表现失望(自暴自弃)。(4)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来进行分类:目前美国教育界将问题行为分为以下五类: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 适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5)从课堂问题行为的适宜性进行分类:吕静教授将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不适当行为。(6)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次数进行分类:王都留将问题行为分为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1.5 问题行为的成因(1)从心理学的角度: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里的需要包括注意的需要和认同的需要;避免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2)从生理学的角度: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从教育学的角度: 课程因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学过程不流畅。(4)从管理学的角度: 课堂管理不当。任务中心的管理风格。(5)从生态学的角度:有1/3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由于环境造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课堂物理环境。1.6 问题行为的对策(l)预防策略。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要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控制。第一是教师要有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第二是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第三是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2)控制策略。第一是激励法。第二是惩戒法。第三是暗示法。 (3)矫正策略。第一是通过改变学生认知和价值观来改变学生的行为。第二是对有关学生要进行心理辅导。1.7 参考文献1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46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43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6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第 2 版:1945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4)6马彦宏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普教研究,1993,(3)7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8陶然等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4:4899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610阴山燕等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升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1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12 周保英.新课改视域下班级管理案例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 唐世纲.学校课堂管理模式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4 杨柳芳.农村留守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J. 学理论,2009,(11).15 姜 晶 . 初 中 生 课 堂 问 题 行 为 的 心 理 学 分 析 及 调 控 策 略 J.江 西教育,2009,(07).16 申建朝.中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述评J. 考试周刊,2010,(01).17 左开伦.农村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18 贾晓燕.浅析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07).19 程永东.职高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20 李玉芳.卫生学校生物课堂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21 符娅.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17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2 卢建药.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3 吕忠萍.特殊家庭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D.浙江工业大学,2011.24 孙中国.中等幼师女生问题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2.25 陈虹波.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矫正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226 陈宏.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2009.27 闫祯.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9.28 李清清.基于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师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29 郎晓叶.高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30 严菲菲.民工子弟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31 刘国丽.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11.2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2.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其次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第三方面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2.2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通过问卷来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和特点,然后通过访谈来获得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3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1研究目标了解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3.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问题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4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4.1创新之处 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的完成可以使问题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4.2预期研究成果论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行为成因与对策研究5工作准备情况及保障措施5.1 工作准备情况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完成了文献综述,并构想了写作提纲,编制了问卷。5.2 保障措施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在业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