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doc_第1页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doc_第2页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 汉语言文学 何星星 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朝虽禁私学,但私学禁而不止。汉朝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行发展,遍设与全国城乡各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汉代随着私人讲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书院的雏形。 (2)据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圣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则直接阐明了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在唐时期萌芽的直接原因。唐代至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堪,官学日渐衰落,士人失学。从而促使一些好学之士远离纷争,到山林名胜偏僻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所以书院在唐朝取得了初步发展。 (3)深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至唐朝,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禅宗把禅定作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他们认为依傍山林胜地便于清净潜修。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影响。此外,佛教禅林中,高僧讲经说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讲经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讲义等做法,对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 (4)书院的办学特设: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以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使命: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以上这些原因都促使得中国古代书院得以走向鼎盛。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衰落 中国古代书院虽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盛行,但在这期间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最终衰落于近代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国门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文明思潮对中国封建思想展开了猛烈地冲击。到了光绪年间,“新学”和“西学”的结合,书院也开始了从古代向近代的过渡,先是戊戌变法中诏令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又改学堂为书院;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将全国所有的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所有书院藏书便陆续为各地图书馆所接收,只有极个别书院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 至此以后书院一词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古代书院只是起着较大的冲击作用,书院之所以衰落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食物的内部原因:(1)书院自身衰败蜕变书院山长悬虚, 庸师充斥。元代官方大兴书院, 导致山长不足, 遂由官吏充任。明清时代, 这一现象更趋严重。不少山长和讲师们不学无术, 滥竽充数。据天下书院总志序记载“所谓院长,不问其人学行, 贸贸然奉以为师,多为庸恶陋劣, 素无学问,诸生有经年而不得见, 见而未尝奉教一言, 经史子集诗赋古文之旨, 茫无所解。”有的甚至更糟糕,由山长冒名顶替,“所称院长并不到馆, 及令教职兼充, 且有并非科第出身之人, 靦居是席, 流品更为冒滥”(清续文献通考卷一)。可见书院山长和讲师既然堕落到如此程度,教学质量变差,书院衰落的命运也就不足为怪了。 (2)师生沉浸科举, 陷入空虚玄谈。书院曾经有别于官学, 但它最终没有摆脱科举的牢笼, 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场, “专究制艺, 不务实学”(梵天庐从录卷十七, 龙门书院)。可见书院无论是教师,还是士子无不为高官厚禄所迷惑,使得书院的学术氛围荡然无存。 (3)书院严重官学化。朝廷倡设书院。元代朝廷就鼓励官僚出资创设书,并赐田、赐钱、赐书、赐匾额, 以便加强控制。清政府一改过去将书院设在僻寂的深山丛林这一做法, 至少设一书院在各省省会, 直接受控于封疆大臣或各省督抚。书院建设成为官方的政府行为。书院沦落为统治者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为政治服务,从而限定了书院学术思想的自由,限制了书院的长期发展和繁荣。总之,中国的教育理应积极主动地借鉴与吸收历史上和同一时期其它教育发展模式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但不是直接简单地移植、照搬照抄。借鉴与吸收是建立在自身文化根基与现实基础之上的,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这就是借鉴与超越的理性, 也是我国古代书院兴衰历史的重要启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自然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与之匹配,顺应时代的要求。然而,这并不代表着要完全摒弃前者,而是要学会“扬弃”,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前者的兴衰流变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陈元晖等编著.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