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一古代漢語的性質(1) 什麼是古代漢語? 清代學者陳澧:“聲不能傳於異地,留于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 (東塾讀書記卷十一) 我們這裏所說的古代漢語,有其特定的範圍,它應當以文字的出現(約公元前十四世紀)作為上限,至“五四”運動為止,古代漢族人民的書面語言。漢語發展史分期:1、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 (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2、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3、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4、 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 (王力漢語史稿)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言:文言和古白話。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口语、书面语(文言、古白话)本課所謂的古代漢語是指以先秦語言為基礎的、經漢魏作家加工、由唐宋古文家定型的古代書面語文言。 古白話: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加工形成因為古白話較淺顯,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能夠閱讀文言,一般也就能閱讀古白話。所以,儘管古白話也是古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本課不去專門討論它。 二、學習古代漢语的目的: 提高文言閱讀和運用能力。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原課本注:“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帽子。鋏,劍柄,這裏指劍。陸離,長劍擺動的樣子。冠,戴。切雲,帽子名。崔嵬,高聳的樣子。”離騷:“高餘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把“還”釋為“旋”,在上古有先例: 子之還兮。 詩經齊風還 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 莊子庚桑楚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韓非子喻老三、本課內容: 文選、通論、古代漢語常用詞 四、古代漢語學習方法: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二)注意語言現象的綜合比較。 (三)注意古今對比,防止以今律古文选:鄭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丘明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 公羊高 春秋谷梁傳,簡稱谷梁傳。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斷句。虢叔死焉:焉:兼詞,兼有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作用。可譯為“於此”、“於之”等。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三句話換了三個主語,且都省略不說。 請京,主語是姜氏。 使居之,主語是鄭莊公。 謂之,邏輯主語是社會的人們,但通常不說。“謂之”式是左傳中常見的句式,指社會上人們這麼稱說、這麼認為。唐孔穎達對這句話的注釋是:“以寵祿過度,時呼為大叔。”今京不度:度,名詞,法度,制度。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詞用作動詞。副詞一般不修飾名詞,副詞後面的名詞常常活用作動詞。姜氏何厭之有:何之有,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固定格式。“之”是代詞,複指動詞“有”前置的賓語“何”。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不如早為之所: 為之所,雙賓語結構。為,在古代漢語裏是個含義十分豐富的動詞,在這裏是“安排”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為”的間接賓語。所,處所,“為”的直接賓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義:指道德、行為或道理合理、適宜。不義:指不合理、不適宜的事情。斃:倒下去。【偃 僵 僕 斃 跌】“偃”、“僵”是向後倒,“僕”是向前倒。“斃”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僕”),“跌”是失足跌倒。君將若之何:若之何:是一個表示處置的凝固結構,意思是:對它怎麼辦(處置)。無生民心:無,通“毋”,不要。生民心,“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於有兩個君主)而產生二心。無庸,將自及: “無庸”:“庸”通“用”,“庸”的這種通用,一般出現在否定式裏,如“不庸”、“勿庸”等。 及:趕上。在左傳裏這個動詞的賓語常省略不說,而“及”的對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禍”、“難”等。如左傳桓公十八年:“周公弗從,故及。”杜預注 :“及於難也。”因此這裏的“自及”意為自己趕上(災禍),即自取滅亡。可矣:“矣”是一個表示動態的語氣詞。它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在一般情況下,“矣”總是把事物發展的現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可矣”說明以前還不行,現在行了。【襲 侵 伐】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伐”是正式的戰爭,所以有鐘鼓,而且進攻的國家總要找一些“聲討”的理由。“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 “襲”比“侵” 更富於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進攻。封人 : 封:本义为培土植树。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有“疆界”义。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古代的官吏名稱有的前用一個字表示工作的性質,後邊再加一個“人”字,如:鼓人、庖人、牛人、倉人、縫人、染人、酒人等。【羹 湯】“羹”,在上古是指用肉或菜等做成的帶汁的食物,和“菜湯”不同。“湯”,在唐以前一般只指熱水,後來才指菜湯 。互文 : 是古代的一種修辭方式,它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上下兩句各舉一端,其文意要兩句互相補充才算完整。一是指在兩句話相對應的位置中使用同義詞,以避免行文雷同單調。 這裏的情況屬於第一種,“出”“入”二字應互相補足文意,即二人在出洞、入洞時都在吟賦,不可強分先後。所以服虔注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見。”是其證。 漢樂府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 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文选:齊 桓 公 伐 楚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成為一個名詞性結構,在這裏充當動詞“虞”的賓語。【征 徵】“征”在本課有兩個意思,1、征伐、討伐。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2、行,指巡行。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徵”在本課的意思是“問,責問”。如“寡人是徵”。現在“徵”簡化為“征”,但在古代,“征”和“徵”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第一個“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貢之不入”成為一個名詞性結構,充當判斷句主語。第二個“之”:用在定語“寡君”和中心語“罪”之間,表領屬關係。寡君:臣子對別國人謙稱自己的國君。“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是個判斷句。 共:通“供”。共給(j):供給(j),供應。在古代漢語中“給”字不表示“給予”,只表示“供給” 。“給予”的意思用“與”、“予”表示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後語義相承,但不是並列的,也沒有轉折的意思。這種“而”字,在現代漢語裏沒有和它相當的虛詞,譯法比較靈活。豈不穀是為: 不穀:不善,諸侯謙稱自己。穀:善,好。詩經陳風東門之枌:“穀旦於差”(選好了好時光。穀旦:美好的早晨。於:動詞詞頭。差:選擇。) 為:wi,介詞。是:代詞,複指“為”前置的賓語“不穀”。先君之好是繼: 好:ho,友好關係。“破讀”(亦稱“讀破”),就是用改變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以變換詞的聲調的情況為最多。 繼:繼承。是:代詞,複指動詞“繼”前置的賓語“先君之好”。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君:對對方的尊稱。惠:敬辭,凡對方的行為有涉於自己的都可以在動詞前加“惠”,實意是:您這樣做對我是一種恩惠。作為敬辭,意思虛化了,是表尊敬的意思。再如: “惠顧”“惠存”“惠啟”等。敝邑:謙稱自己的國家。敝:壞,破舊。社:土神。稷:穀神。辱收寡君: 辱:謙辭,實意是說您對我這麼做,使您蒙受了恥辱。作為謙辭,就是表示承蒙的意思,如“辱承指教”、“辱蒙允諾”等。何城不克:何不:是以反問與否定相結合的形式來表示周遍性的肯定,可譯為“什麼不呢?”,其正面意思是“什麼都”,較正面肯定的語氣更重一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方城:山名,在句中是介詞“以”的前置賓語。以:介詞,拿。下句“漢水”的用法同此。為:作為。城:城牆。池:護城河。雖眾,無所用之: 在古代漢語裏,我們常常見到“有所”“無所”的說法,這裏的“所”,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它與後面的部分組成“所”字結構,充當動詞“有”或“無”的賓語。具體到這裏來說就是:沒有的地方。 “有所”的例子,禮記禮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第二章 文 字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一套書寫符號。 古代漢語通過漢字的幫助而存在。 學習瞭解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是古代漢語課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今世界的文字,大體可分為兩類:表音性的和表意性的。前者以語詞的聲音要素為直接記錄物件;後者以語詞的意義要素為直接記錄物件,漢字屬於後者。 漢字的字形和意義有密切關係,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瞭解漢字的形體構造知識。漢字的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如:立早章,是講“章”的結構,這是“章”的書寫結構。 北京大學漢字資訊處理技術研究室提出的中型鍵盤設計方案將漢字結構分為四種類型:縱列結構、橫列結構、包圍結構、穿插結構。“章”列在縱列結構。我們講漢字的結構是指漢字的造字結構。 如:“章”,說文解字:“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從“章”的造字結構可知,“章”的本義是指音樂告一段落。從音,指與音樂有關,從十,“十”就是結束的意思。我們數數,數到十就結束了,再從一數起。從音從十,正是音樂告一段落的意思。引申可指詩歌、文章的一段。一“六書”(一)“六書”簡介所謂“六書”,乃是前人分析漢字的結構和使用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對漢字結構的零散分析,春秋時代已開始。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 左傳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為乏。”左傳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為蠱。”“六書”一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以六藝教國子,六書是六藝之一,但沒有說明六書的內容。“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班固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鄭眾注周禮地官保氏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認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說明: 1、“六書”由來已久。 2、“六書”的名稱大同小異,排列次序不盡一致。 3、“六書”與漢字教學有密切聯繫。清代以後,“六書”的名稱和次序如下: 1、象形 2、指事 3、會意 4、形聲 5、轉注 6、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關於“六書”的解說“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六書的第一類叫指事。指事就是這樣一類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麼,仔細辨察它的結構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二字就屬於這一類。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標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 純體指事字。在漢字中為數極少,純系指事性的符號。 加體指事字。在象形字基礎上增加指事性符號,表示字意之所在。“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六書的第二類叫象形。象形這類字,是把事物的形態描繪下來,其書寫的特點是隨事物不同的形體而曲折變化,日、月就屬於這一類字。這類字有明顯的直觀性。對於具體可感的簡單的有形之物,這種辦法最便達。象形、指事有相似之處,但的確也有區別。 經本植先生說:“按照漢字的發展規律,象形字應當是最先有的,有些事物其形象難以用象形的方法造字,於是,對象形之法稍加變通,形意並重,有實有虛,這就是指事字。” 鄭樵通志六書略云:“指事類乎象形,指事,事也;象形,形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一般認為,“以事為名”指形旁而言,“取譬相成”指聲旁而言。以事為名”的“名”,指字,不要理解為名稱的意思。 一個書寫單位,在先秦稱文,稱書,也稱名,稱作字是稍晚一點的事。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即一百個字。“事”指事物,事物的類別特點。“以事為名”,是說按照事物的特點類別去選一個字作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取譬相成”的“譬”,譬況,相類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指再取一個發音相近的字作為新字的聲符。 形符與聲符相配成為一個新字,江、河就屬於這一類字。桌、樓、房 板、扳、飯 欄、蘭、攔“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說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字合在一起,它們意義相合,表示的就是新字的意義,武、信就屬於這類字。 “誼”,即義。“指撝”,即“指麾”,指相關的二字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新的意義。“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江聲認為,“建類一首”是指說文部首,說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說凡某之屬皆從某(如“凡木之屬皆從木”),那就是“同意相受”。 戴震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說文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就是互訓的例字。 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裏說:“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認為當古人從某一本義引申出另一意義時,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轉注,他認為令長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舉為轉注的例字。轉注字形體都不能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形體的範圍,與漢字的形體結構無關,不講轉注,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舊有的轉注說中有價值的內容,有的可以放在文字學裏適當的部分去講,有的可以放到語言學裏去講。“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本無其字”是指本來沒有這樣一個字。“依聲托事”指找一個同音字或音近字來表示某個詞義。 例如“不亦樂乎”的“亦”許慎的貢獻:說明“六書”每一類的特點,並舉了例字,奠定了漢字形體學的基本理論,人們稱這種基本理論為“六書說”。 許慎在論述上有不完備的地方,如假借字舉例欠妥,把轉注和假借列為造字之法來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等。表述方式有缺點。在給每類下定義的時候,不分別不同情況,一律用兩句字數相等並押韻的句子,使內容受到形式限制,影響到了定義的明確性。(2) “六書”簡評六書可分為兩大類:前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一類,講的是造字的問題。這四類中又可分為兩類:象形、指事為一類,屬獨體字或基本上屬獨體字。會意、形聲為一類,其特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成的,是合體字。六書中的轉注、假借與前四類不同,它們構成一類,它們屬用字的問題,同造字又有關係。古人是以六書來教兒童的,因此,六書中包括用字的問題是很自然的。六書中最重要的是:象形、形聲和假借。1、象形字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是以它為基礎而造出來的。象形字在漢字總數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就幾百個,但它是造字的基礎,是組成千萬個漢字的元素。2、形聲字的重要性反映在數量上。 形聲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字都可以成為形符、聲符來組合新字,而且形聲字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部件(一般作聲符)去組成新字。形聲字產生的途徑:(1) 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如:“齒”“鳳”“裘”(2) 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換成音符。 如:“囿”“何”“羞”(3) 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 為明確假借義而加意符。 如:“師獅” 為明確引申義而加意符。 如:“取娶” 為明確本義而加意符。 如:“它蛇”“止趾”“州洲”“孚俘”“益溢”附:形聲字的意符和聲符: (1)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旗、旄、旂(q)、旌、旆、旃(zhn)陵、陽、陰、陟、降、陸、除、階、陛都、郊、郡、邦、鄭、鄢、鄧、郢、邯鄲、鄂、鄒、郭意義範疇不等於詞義本身,因此意符相同並不意味著詞義相同。但如果我們知道了某一形聲字的幾個意義,可以根據意符來辨認哪一個意義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哪些是引申義或假借義。 (2)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聲音。聲符應盡可能精確地表示形聲字的讀音。聲符與形聲字讀音有差異,其原因可分兩個方面: 首先,造形聲字時,就存在用不完全同音的字充當聲旁的情況。 其次,古今語音的演變。(3)聲符跟字義的關係 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兼有表意作用。形聲兼會意字 如:駟 誹 琀(hn) 菜 祫(xi) 鯿(bin) 輛3、假借字的重要性表現在:(1)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特別在造字初期,漢字字數比較少,沒有假借這種方法,漢字難以發揮記錄漢語的作用。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統計,甲骨文時期,按假借的辦法來用字占90。(2) 假借本身是用字問題,不造成新字,但它是創造新字的橋樑。 如:其箕2、 說文解字(一)說文解字概況: 極有價值的書許慎認為,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說文解字就是說解文字。全書連同序目共十五篇,根據當時對文字形音義關係的理解,按照六書的原則,把篆文的形體構造加以分析、歸納,從中概括出540個部首,收小篆9353個,古籀異體重文1163個。 540個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終亥”。部首的前後次序,大約是“據形系聯”。每部中,意義相近的字又排列在一起。每一部首內的字,還基本做到以類相從。每個字頭的字體都是小篆。如果這個字在古文或籀文中有不同的寫法,或者另有“或體”、“俗體”,都列出並加以說明。這些單獨舉出的字,統稱“重文”。對每個字,先釋字義,然後釋字的形體結構,有時也指出字的讀音,有時還徵引經傳、群書、方言、通人之說為佐證。 許慎時代還沒有反切,某些字應注音時注為“讀若某”。今本說文反切,是徐鉉根據孫愐唐韻加注到每個字下面的。(2) 說文解字的貢獻1、從字書發展來看,說文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富於科學獨創性的語言專著。說文以前,古代典籍中有過解說文字的記錄,但只是一些零星的解說,不成系統。說文之前也有過字書,如史籀篇、倉頡篇、凡將篇等,但書多亡佚,僅僅知道是四字句的識字書。現在保存下來的是史游的急就章,但這部書的體例、編排,仍然是三四字句或七字句的有韻的識字書。直到許慎才首創按字形結構,即文字偏旁建立分部的方法。前人的字書是“雜廁”的性質,而說文能闡明漢字的形體、意義、聲音以及三者的關係。2、說文首創了部首分類法。說文540部首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不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研究文字學的人在討論字的本義的時候,所根據的是說文部首,而不是後代的部首。當然,說文部首還不是盡善盡美。3、在字義解釋上許慎有創見。首先,抓住字的本義,從根本上解決訓詁問題。其次,解釋字義不滿足於單詞釋義,還加以具體形象的描寫敍述。 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 象,南越大象,長鼻牙,三年一乳。4、說文提供了語言文字的研究方法。說文以形體、字義、聲音三者互相溝通的方法來探求古代的語言文字,為語言文字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帶來的問題,拘泥本字、本義。5、 說文對當時文字起了統一規範作用。(3) 說文解字的不足1、對詞義的認識上。有些受到當時社會思想、陰陽五行之說影響。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2、 對文字發展的保守態度。 以篆書為正體,認為隸書的出現破壞了六書。3、時代局限。 後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許慎沒能見到,因此有些字形分析錯了 。4、解說方面的不足。互訓改,更也。更,改也。 追,逐也。逐,追也。 警,戒也。戒,警也。(4) 有關說文解字的研究和說文解字對後世字書的影響 1、有關說文的研究南唐徐鍇著說文解字系傳,已注意到形聲相生、音義相轉之理。北宋徐鉉奉詔校訂說文,不僅糾正了當時的某些臆說,恢復了許書的原旨,而且新補了19字于正文中,又以經典相承及時俗通用而為說文所不載者402字附于正文後,世稱“大徐本”。研究說文的鼎盛時期是清代乾嘉時期。“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最重要的一部說文注本。考定二徐本是非,結合聲韻訓詁並引據古籍來注解原書的說解,闡明字義及其引申變化,重視後起的詞義,對同義詞的辨析非常精確。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徵引群書印證說文,搜集的材料很豐富。王筠說文句讀,採用段、桂兩家的注,刪繁舉要,便於初學,也時有王氏自己的精當見解。說文釋例,闡明許書體例,在段玉裁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發揮並使之系統化。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文”,說明字形與字義、字音的關係,而以字形為主;“通訓”,專講轉注和假借,即字的引申義和假借義;“定聲”,把文字按古韻分類,即以上古韻文的用韻來證明古音。朱書的最大貢獻在於突破了許氏專講本義的框子而從形、音、義三方面來綜合研究詞義。2、後世模仿說文而作的字書晉呂忱字林,補說文漏略而作,也分540部。陳顧野王玉篇,用部首統帥所收文字,是我國第一部專收楷書漢字的字典。流傳至今的是宋代陳彭年等奉詔重修的大廣益會玉篇,原本玉篇只剩零星殘卷。宋司馬光類篇,收字較多,體例嚴謹。 明梅膺祚字彙,將說文540部簡化為214部,第一次使用筆劃順序檢字法,有利於查檢、訓詁。 明張自烈正字通,照說文體例,以字彙為藍本,增訂而成。清張玉書等奉詔編寫康熙字典,依據字彙、正字通加以增訂而成,收字較全。文选: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是一部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訂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獻彙編。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共三十三篇。這部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多年間各諸侯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鬥爭以及在這些鬥爭中遊說之士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東漢高誘曾為之作注,到宋初已有了殘缺。今本是經北宋曾鞏校定、南宋姚宏校注、清黃丕烈重刊的,通稱姚本。此外,南宋鮑彪也為之作過注,元人吳師道又為鮑注作補正,從而糾正了鮑本的失誤。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郭人民有戰國策校注系年。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對戰國策的補正具有很大價值。馮諼客孟嘗君: 客:名詞作動詞,作食客。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 者:1、語氣助詞,表示提頓。2、特殊指示代詞,的人。存:存在,這裏指生活。自存:自己養活自己。客何好:何好:愛好什麼。 客何能:何能:擅長什麼。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第一個“以”:介詞,因為。賤: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低賤,意謂看不起。食:s,給吃。草具:粗惡的飲食。具:饌具,飲食的東西。另有一種理解,草:蔬菜。據烈士傳載:孟嘗君廚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魚,下客食菜。左右以告:以:介詞,後面省略賓語。以告:把這些情況報告給孟嘗君。為之駕:雙賓語結構,給他準備車馬。孟嘗君客我:客:名詞意動用法。客我:以我為客,把我當客。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家的東西。為:動詞,這裏作“養”解。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給:j,供給,供應於是馮諼不復歌: 復:再。 古漢語“再”是數量詞。一個意思是“兩次”,如史記孫臏: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到唐代,可以專指“第二次”,如杜甫後游修覺寺:“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習:本義是鳥反復飛翔,這裏指“熟悉”。責:後來寫作“債”,指債款。孟嘗君怪之:怪: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怪。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副詞。相當於“就是”中的“就”。夫:f,指示代詞,那。者:特殊指示代詞,的人。請而見之,謝曰: 謝:道歉。 文倦於事,憒於憂:兩個“於”:介詞,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倦:疲倦。事:瑣事。憒:心亂。 先生不羞:羞:以為羞。約車治裝:約車:套車。約:束,捆紮,套。治裝:整理行裝。載券契而行: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謂語。視吾家所寡有者 :所寡有者:“所”字結構和“者”字結構合用,指“缺少的東西”。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諸:分指代詞,各個,各位。當償者:1、應當償還債務的人。諸民當償者:各個老百姓中應當償還債務的人。2、當償者:是“民”的後置定語。諸民當償者:各個應當償還債務的人。悉:盡,都。晨而求見: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謂語。孟嘗君怪其疾:疾:快,迅速。其疾:等於“馮諼之疾”,充當動詞“怪”的賓語。怪: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覺得很奇怪。衣冠而見之:衣冠:名詞的一般動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臣竊計:竊:謙敬副詞。私自,私下。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實、充:變文同義,充實。廄:馬房。下陳:後列。 一說,陳:堂下至院門的通道。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郭璞注:“陳,堂下至門徑也。”釋名釋宮室:“陳,堂途也,言賓主相迎陳列之處也。”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以:副詞,表示僅限,可譯為“只”。再如: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不拊愛子其民:拊:撫慰、撫育。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其民為子,把薛地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因而賈利之:因:靠著。賈:g,商人。所謂“行商坐賈”,析言之“商賈”有別,運貨販賣的叫“商”,囤積營利的叫“賈”。“賈”在這裏名詞作狀語,象商人一樣,或用商賈之道。利:名詞作動詞,謀取利益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乃:副詞。所:特殊代詞。以:介詞。所以:用來的方式,“所”代方式、方法。先生休矣:休:停止。休矣:等於說“算了吧”。迎君道中:道中:中道。 孟嘗君顧謂馮諼:顧:回過頭來看。先生所為文市義者:者:特殊代詞。者:者字結構,意為“的好處”。 未得高枕而臥:未得:還不能。高: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請注意數量修飾的後置,有列舉的意味。金:戰國時期銅質貨幣的通稱。斤:先秦的一種貨幣單位,重一兩多。西遊于梁:西:方位名詞作狀語。諸侯先迎之者:先迎之者:定語後置。重幣也:幣:本義是絲織品,引申為禮品(玉、馬、皮、帛等),再引申指貨幣。這裏指聘幣,是古代聘請人時送的禮物。齊其聞之矣: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可譯為大概。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 太傅:官名。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公,輔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赍 :通“齎”,拿東西送人。 文車:繪有紋彩的車子。 駟:量詞,四匹馬拉的車子為一駟。 服劍:佩戴的劍。寡人不足為也:為:輔佐。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顧:顧念。君姑高枕為樂矣:為樂:享樂。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 纖:細。介:通“芥”,小草。纖介:細小的意思。者:的原因。文选:季氏將伐顓臾論語:論:ln,編纂。論語是先秦時代最富有口語色彩的典籍,語言規範,是先秦時代口語和書面語的重要體現者,是後代文學語言的重要源頭,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冉有季路見於孔子:見:xin,謁見,拜見,不及物動詞。於:介詞,表對象。季氏將有事於顓臾:事:軍事行動。有事:採取軍事行動。左傳:“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於:介詞,對。求,無乃爾是過與?: 求:冉求,字子有。 無乃與:古漢語固定格式,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恐怕吧”。無乃:表推測的副詞。與:語氣詞。 爾是過:“爾”作“過”的賓語,前置。是:指示代詞,複指前置賓語“爾”。過:動詞,責備。夫顓臾:夫:f,句首發語辭,從指示代詞“夫”虛化而來,表示要發議論。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昔者:1、過去。昔:過去。者:語氣詞。2、過去的時候。昔:過去。者:特殊指示代詞。 以為:以(之)為,把(它)作為。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詞,指顓臾。何以伐為:何以為:古代漢語固定格式,表反問語氣,可譯為“為什麼要呢”。夫子欲之: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吾:我們。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沒有單複數的分別,人稱代詞代表單數還是複數,要根據上下文才能決定。二臣者:兩個作家臣的人,者:代詞。陳力就列: 陳:陳列,擺出來。力:才能。陳力:這裏有“量力”的意思。就:走向,這裏有“擔任”的意思。列:位次,職位。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危:傾側不穩。“危”作“危險”講時,含有不穩定或危急的意思,多作形容詞。“險”只是表示地勢險要或道路險阻等,多作名詞。兩個“而”:卻。持:把着,扶持,攙扶。顛:頭朝下跌倒。扶:攙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焉:疑問代詞作狀語,可譯為“哪里”、“怎麼”。相:攙扶盲人走路的人。且爾言過矣:過:錯,形容詞。 是誰之過與:是:指示代詞,這。過:過錯,名詞。今夫顓臾:今夫: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議論。“今”字已虛化,並不代表具體的時間,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議論。略有“現在說到”的意思。後世必為子孫憂: 1、為:動詞,成為。憂:憂慮,名詞。 2、為:介詞,被。憂:憂慮,動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君子:有才德的人。 疾:討厭。 夫:那種。 舍:捨棄,撇開。 欲之:想要那樣。 而:連詞,卻。為之辭:雙賓語結構。為:動詞,尋找,編造。之:代想要做的事。辭:託辭,理由,藉口。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也:語氣詞,用在主語後表停頓。國、家:請注意與現代漢語“國家”詞義上的不同。者:的人。“者”:代詞,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動詞、動詞性詞組、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數詞、主謂詞組、個別代詞等結合,組成“者”的“者”字詞組 ,才能有所稱代。它可以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因此有人叫它為特別的指示代詞,有人說它是起輔助作用的代詞,也有人說它是助詞。“者”字詞組具有名詞性,用在句子中起一個名詞的作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清人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六:“按:寡,貧二字,傳寫中互相調換了位置。這句話本來應寫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貧是從財產的角度說的,不均也是從財產的角度說的;不均比不上沒有財產,所以不患貧而患不均。寡是從人口的角度來說的,不安也是從人口的角度來說的;不安比不上沒有人口,所以說不患寡而患不安。”【貧 窮】古代漢語裏意義有別。缺乏衣食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沒有出路叫“窮”。則修文德以來之: 修:整頓。文:指周先王所制定的禮樂制度,文教。德:仁德的政治措施,德政。來之:使之來。來: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既來之,則安之:既:已經。安之:使之安。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文选: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第一個“見”:xin,使動用法,使謁見。第二個“見”:jin。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遇諸途:諸:之於,兼詞。懷其寶而迷其邦:迷: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迷亂。好從事而亟失時:從事:從事政治。亟:屢次,一再。失時:錯失時機。歲不我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與:動詞,等待。賓語“我”前置。 諾:應答聲。第三章 詞 彙 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詞是語言中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意義單位。研究語言符號的意義一般都以詞作為基本單位。 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語言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從古代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中,詞彙變化比較快,相比之下,語音和語法就穩定得多。在閱讀古代作品時碰到的最大量的問題,還在於詞彙。或者因為不理解某些古詞古義而造成對全句、甚至全篇的讀不懂,或者以今譯古,自以為讀懂了而實際上卻誤解了原文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說文:“很,不聽從也。” 莊子漁父:“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 周易夬卦中有個“羊”字,王弼注道:“羊者,抵很難移之物也。”“很如羊”,即不聽從指揮如羊那樣。第一節、古代漢語辭彙特點概述古代漢語的辭彙有這樣一些特點:單音詞佔優勢,複音詞居於次要地位,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先秦時期尤其如此。因此詞的義項比較多,理解起來比較靈活。隨著語言的發展,單音詞表現出能產的特點,絕大多數複音詞由單音詞發展而來。注意幾個問題:一、單音詞 注意避免把一些互有聯繫的單音詞誤解為複音詞。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漢書霍光傳)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晉書羊祜傳)二、複音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組成的詞。又包括合成詞和單純詞。(一)合成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組成的詞。 在古代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合成詞還處於臨時組合階段,不十分穩定。主要表現為:1、組成合成詞的語素不太穩定。如:“甲兵”,表示軍隊的意思。國語吳語:“其民殷眾,以多甲兵。” “又非懾畏吾兵甲之強也。”戰國策秦策:“兵革大強。” 有時,“甲兵”又是一個詞組 。指鎧甲和兵器。 國語齊語:“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修甲兵。2、有時合用,有時分用。合用時是一個合成詞,分用時又是兩個單音詞。如:“衣”和“裳” 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衣”“裳”連用,可指“衣服”。請注意“偏義複詞”:偏義複詞是指用兩個單音的近義或反義語素組成的合成詞。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由兩個近義的語素組成的偏義複詞。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祅祥乎?”(戰國策楚策)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語素組成的偏義複詞。(二)單純詞單純複音詞只包含一個語素,組成單純複音詞的字,只代表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請注意“疊音詞”。 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漢字重疊而成的詞,或稱為疊字。疊音詞是雙音節的單純詞,它的意義與原詞單獨使用時的意義不同。如:“斤斤計較”中的“斤斤” 詩經周頌執競:“斤斤其明。”毛傳:“斤斤,明察也。”單純複音詞中,大部分是連綿詞。 連綿詞是兩個字連綴在一起表示一個完整的概念,不能拆開來講解,組成連綿詞的兩個字只是兩個音節的標誌,它們各自的意義與整個詞的意義沒有必然的聯繫。這是理解連綿詞所必須注意的。“猶豫”: 有人認為,“猶”和“豫”是兩種野獸,“此二獸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豫。”(見禮記曲禮正義) 有人認為,猶是獸名;豫,是預先的意思,說“此獸性多疑,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一曰:隴西俗謂犬子為猶。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至,又來迎候。”(見漢書高后紀顏師古注)連綿詞“詞無定寫” “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由夷”“猶夷”第二節、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彙的變化不單表現為詞的數量的增減,詞的形式由單音詞變為複音詞,還表現為詞義的發展、變化。語言中的詞都是有意義的。詞義並不全等於概念,概念作為詞義的基礎,主要是對實詞而言。虛詞並不反映概念,而只體現某種語法作用,所以,虛詞的義是語法學的義,被稱為語法義。實詞的義主要指它的邏輯學的義,被稱為概念義(實詞同時也具有語法學的義)。此外,詞義中還有一種不能獨立存在的色彩義,色彩義是附著在某些概念義上,特別是在形容詞、動詞中。词义:概念义、语法义、色彩义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存在著一詞多義的現象,古代漢語也是如此。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一個詞往往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些紛繁的意義並不是一團亂麻,意義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本義:通常所謂詞的本義,是指詞在文字產生時的意義,即文字形體結構所反映的並有史料證明的意義。 本義是詞義的基礎。“本義明而後餘義別,引申義亦明,假借義亦明。”(江沅說文解字注後序)原始義 所謂“本義”,是從歷史淵源說的。在古漢語學習中,能考出本義,已經就很不錯了。引申義:是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新意義。引申義和本義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相似或某種聯繫。中心義 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本義可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讓某一個派生意義佔據中心地位,這就是中心意義。 “兵”本義是從歷史淵源說的,中心意義是就多義詞在某種時代的各個意義的關係說的,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意義就是中心意義。假借義:由文字假借而產生的意義叫做假借義。假借義與詞的本義、引申義毫無聯繫。 有本字的假借 無本字的假借二、探求詞的本義的方法:(一)從字形確定詞的本義漢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以及形聲字的意符,對我們確定詞的本義都有重要作用。憑藉漢字的形體(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加上古代文獻的印證,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一些詞在文字產生階段時的意義,即本義。1、行 道路 2、牢 牲畜的圈 3、宿 住宿 4、戶 半扇門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 戰國策楚策:“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木蘭詩:“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形聲字的意符也表示一個字的意義範疇。“理”: “治玉”、“治理”、“太平”、“紋理”、“條理”、“道理”、“規律”等幾個義項“慢”: “怠慢”、“緩慢”等注意: 第一、不要把問題看得太絕對了,因為不一定每一個字形都表示詞的本義。 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就不表示詞的本義。“來”: “往來”、“招徠”、“招致”、“將來”等意義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 來牟:小麥和大麥。 “小麥”是“來”的本義。“權”: 說文:“權,黃華木也。” “秤砣”、“權力”、“權衡”、“權術”、“權且”等意義 第二、按字形確定本義,不應理解得過於死板、狹窄。 “牢”、“牧” 特別是對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字更不能理解得太死板。 “大”、“小”(二)用詞義歸納法探求詞的本義有的詞不能從字形探求它的本義,特別是文字發展到今天,已經脫離了甲骨、金文、小篆的形態,從字形探求本義受到局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從偏旁提示的範圍中獲得啟示,也可以從辭典、字典的第一個義項探求本義或常用義,但更重要的還是從一個個相關的義項中歸納判斷出哪是詞的本義,哪是引申義。本義是詞義的基礎,是引申的起點,引申義是結果。本義總是出現得比較早,引申義則相對出現得比較晚,而引申的規律一般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實到虛,以放射型或連鎖型派生發展的,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分析判別詞的本義。“信”: 言語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對人真誠,有信用。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蘇軾石鐘山記:“餘固笑而不信也。”的確,確實。隆中對:“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憑證。史記外戚世家:“用為符信,上書自陳。”信使。孔雀東南飛:“自可斷來信。”音訊。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書信。白居易謝寄綠茶:“紅紙一封書信後。” 前五個圍繞“真實”這一中心來描述。由的言語真實呈放射型引申擴展到對人態度的真實;確認某種情況的真實;某種動作或狀態的真實;用證件證明某種情況的真實。所以可以確定“言語真實”是詞的本義,是引申的起點,其他幾個義項都由此直接引申擴展到事物的各個方面。 後三個義項是“信”的間接引申義,是由“憑證”引申出來的。由“憑證”引申為持憑證的人信使,再由“信使”引申為傳遞的資訊、音訊,由“音訊”引申為傳遞資訊的方式書信,呈連鎖式引申開來。 “素”: 白色的生絲。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 白色或顏色單純。酈道元三峽:“冬春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平時,一向。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白,空。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質樸,樸素。淮南子本經訓:“其事素不飾。” “白色的生絲”是本義,是起點,在此基礎上直接引申出泛指一切白色,由此又引申為表示抽象的白,空。另一方面,“素”是沒有經過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通关题库【夺冠系列】附答案详解
- 2024年化验员常考点试卷【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法律硕士常考点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夺冠】
- 2024年安全员考试考前冲刺练习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3年度职称计算机复习提分资料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度智能办公系统开发技术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度医院三基考试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2024安全监察人员常考点试卷(考点提分)附答案详解
- 2025年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及报告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小学德育测评估考试试题库与答案
- 辽沈战役精简课件
- 河道工程基础井点降水方案
- 2025重庆忠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国庆节安全培训会议内容课件
- 2025年机械伤害事故救援与现场急救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医疗救护员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零碳工厂培训课件
-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数学真题(原卷版)
- 2025年护士资格证真题附答案详解
- 《泌尿系统感染:2025EAU指南》解读
- 2025至2030年中国保障房建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