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doc_第1页
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doc_第2页
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doc_第3页
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doc_第4页
2011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高考终极压轴辽宁卷(语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丽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许多动物的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都不是仅用色素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绿绚丽,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建设性光学干涉效应”所致,它们的羽毛中具有独特结构的微小蛋白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长都被消除掉了。受此启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武库希奇及其同事对山兰凤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机体结构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这与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是同样的机理,但导致的结果正相反。研究者发现,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结构是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1 微米的小凹坑,犹如蜂巢。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质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光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其中一些光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水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3:1,而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研究者对这一推断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该种溶液的光折射率与山兰凤蝶翅膀机体组织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结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气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过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这一数字只有50多一点。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理查德布朗在2002 年曾用一种凹状镍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与山兰凤蝶相似的“超黑”。他认为“超黑”将成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将是在光学设备上;同时,那些对黑颜色不满意的艺术家们也会对此感兴趣。1下列围绕“超黑”所作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在求偶竞争中,山兰凤蝶依靠翅膀周边镶嵌的“超黑”色彩,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异性蝴蝶。B以前专家认为,“超黑”是由于山兰凤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这种看法不够确切。C山兰凤蝶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变成“超黑”。D山兰凤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够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2下列对于山兰凤蝶的色素能够吸收光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当光通过空气投射到山兰凤蝶的机体时,山兰凤蝶的机体结构物就会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强化黑色,从而制造出“超黑”。B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l 微米的小凹坑,这种蜂巢状的结构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C光通过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有些光就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D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和空气是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其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密度较大的山兰凤蝶机体组织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动物们仅用色素还不能获得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它们必须利用物理方法。B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与山兰凤蝶制造“超黑”机理相同,不过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C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会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样,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变得不黑。D人类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动物在启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许多事情我们都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稍微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祀:祭拜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通“避”,躲避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 意,料想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 分)贵先登,顺殿之 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4 分)(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6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东 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 分)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分)()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己亥杂诗)()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页、四页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至题(25 分)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25 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 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注】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祖籍福建。(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2)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6 分)(3)从文章第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或侧面)来写雨的,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6 分)(4)文中“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两个划线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8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斌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 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 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 .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1913 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 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 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 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 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 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 年开始之后的50 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 分)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D1929 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 分)(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探究陈寅恪对中国文化的意义。(8 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3 分)A 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行贿者越来越多,而且在把官员送进犯罪深渊后,行贿者也往往落荒而逃,从而逃避法律的制裁。B 国庆晚会上,人民性仍然是经典主旋律最重要的特征,它质朴、直接、草根和优美,既信手拈来,又浑然一体,完全源于创作者的一颗真心。C 谈中国诗一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D 一边白发苍苍,一边风华正茂。吸引两者走到一起的,是经久不息的老西藏精神。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 分)A 在校同学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防止盗窃、抢劫、诈骗等事情的发生。外出时要关好宿舍门窗,妥善保管好贵重物品和随身携带物品。B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绝非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样一个简单的百分比,而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C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连将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先进和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大连会成为东北装备制造业的龙头。”D 文学是艺术,它必须要有精神含量,要能净化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能让人欣赏优美的文字、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引导人。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文化是一个由表意符号组成的世界,它非常容易在不同系统中传播。 。, 。 , 。 。(1) 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两个过程中形成的(2) 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而历时性演进的过程(3) 但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的(4) 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而共时性交融的过程(5) 它体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6) 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A(5)(6)(1)(2) (4) (3) B (5)(3)(6) (4) (2) (1)C (3) (5) (6) (2) (4) (1) D (3) (6) (1) (5) (4) (2)16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 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我却知道,有不少人, 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构建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17 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6 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我认为,孔子 , ; , 。, ; , 。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理由逃避不一定躲过,面对不一定难过;热闹不一定快乐,孤单不一定寂寞;拥有不一定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9 分,每小题3 分)1. 答案:A(只限于雄性的山兰凤蝶)2. 答案:C(“两种不同的介质”错,应为“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3. 答案:D( A 项否定了色素的作用。B 项孔雀和山兰凤蝶获得色彩的机理相同,结果相反,但做法不是清除黑色,制造彩色。C 项,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不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分)(稍:逐渐)(分)(叙述的是众人的行为;写的是两位报信的士兵)(分)(不仅是由于叛兵的出卖,还因援军因狂风巨浪而退屯)7(10 分)(1)(4 分)张顺张贵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译出大意2 分;“素”译为“一向”“一直”“为所”译为“被”,每译对一处1分)(2)(5 分)不久后襄阳已经平定,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译出大意2 分;“既”译为“已经”“点视”译为“检阅”“洎”译为“及”“等到”每译对一处1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8(5 分)水鸟在岸边歇息,岸旁的老树春深开花,本是人所共见之景,(1 分)但作者却从“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到它有“闲意”,从而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闲适;(2 分)由老树着花而主观地认为其无丑枝,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的特定情感。(2 分)9(6 分)从内容上看,点明对所看东溪之景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之情;(3 分)从结构上看,总括颔联、颈联,并与第二句的“发船迟”,最后一句中的“薄暮归”相呼应。(3 分)(三)名篇句名句默写(6 分)10(6 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11(1)A D(A 后一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 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答对1 项得3 分,对2 项得5 分)(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3 分)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3 分)(3)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能够回答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答对一处给2 分。在分项给分中,如某项只举例无概括或概括错误,则不给分)(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或化抽象为具体),(2 分)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2 分)“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写出了“雨”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写出了“雨”写出雨对人想象力的影响(2 分)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2 分)12.(1)A D(5 分,答对一点2 分,两点5 分)A 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A 项错误。D 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分)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 分,每点一分)(3)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 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 1927 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 分)(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 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 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 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 分)(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13C14D15C16 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便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17 示例: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 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六、写作(60 分)18(60 分)参考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考译文: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