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doc_第1页
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doc_第2页
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doc_第3页
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doc_第4页
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年级解词策略初探 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 余惠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固本求真,扎扎实实地搞好字、词、句的教学。几年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读懂课文,词语教学是关键。但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地领悟、意会,并自觉地进行积累运用呢?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尝试的几种解词方法:一、抓住题眼,质疑解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常能透射出文章的灵魂。可小朋友们受年龄所限,读起书来总是会忽略了它。要让孩子们懂得去重视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机会。本课中,“大禹”一词,乍一读,学生大都把它当成是禹的名字。这时我从题目入手,于看似无疑处设疑,抓住这个普普通通的“大”做起了文章:师:(板书“禹”指名读,齐读)禹是古代一位治水英雄的名字。(在“禹”前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生:因为他伟大。生:因为他很了不起。师: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生:因为大禹为人们治理洪水,所以人们尊敬他,称他为大禹。寥寥数语,通过对“大”的品评,使学生在课伊始就对禹的伟大有了初步的感知。二、以画解词,读中现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联系 起来时,才能还抽象为形象。(于永正语) 大禹治水的第一自然段中,像“淹没”“滔滔”这些词语,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相应的生活图式加以诠释,如果光靠教师口头解释,有些“翻译”能力较差的孩子,是没办法在老师的描述和相应的情景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所以,我采取了用简笔画来解词,在朗读意会中解词的方法:在这里,用画画的方法辅助教学,既节省时间,又能通过它的形象激起孩子的共鸣,孩子的惊呼就是有力的证明。当孩子亲眼看到农田被大水淹没,房屋被大水冲倒,他们善良的心中对百姓们所遭受的灾难产生了同情。有了“情”的激发,何愁没有“读”的升华?学生的朗读,和初读时比较,明显有了质的飞跃。而有感情的读,又能使学生对词语加强理解,达到“意会”的目的。比如上述例子中,当教师提议感觉洪水读得不够大,学生再读,就自觉地把“滔滔”一词加以强调重读。三、创设语境,辨析理解张庆先生曾提出阅读教学“经纬论”。他说:“我以为,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的字词句,是 检阅阅读教学课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尺度之一。 ” 同音字的区分、运用常常困扰着低年级的孩子。四、联系生活经验,促进理解低年级的学生虽小但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难懂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是一种理想的“还原法”。第四段中的“安定”、“代代相传”比较抽象,当孩子质疑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试着解词,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们理解。师:大禹制服了洪水,就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水淹没,房子被水冲毁。师: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安心,用第四段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请大家读读第四段,找到这个词。生读,回答“安定”。师:关于这一段,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什么是“代代相传”?(许多学生也随声附和)师:哪个同学懂得,给大家说说?生:我知道,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传下去。生:就是从古代传到现代。师:有一点这个意思,但又不全是这样。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是通过学习课文,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的,对吗?那你猜猜,老师又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生:肯定是你的老师教你的。师:那我的老师又是怎么知道的?生:是老师的老师。师:你看,我的上一代告诉我,我又告诉你,你长大了,当爸爸妈妈了,又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孩子,这就叫生:代代相传。鸿雁长飞的原创设计:一、揭示课题,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寻找治水的原因。 、板书课题,齐读 、在你心里,水是什么样子? 、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一天都离不开它。可是大禹为什么要治理它呢? 、你们说的这些,书上有一节就告诉了我们。打开书,大声读,看谁最先找到它。 二、在治水的原因里学会边读边想像的读书方法。 、指名朗读第一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看”到的景象:你都看到什么了?从哪儿看出来的?(人) 交流: 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你能透过一个词,看到一幅画,这冷冰冰的文字就有感情了。 滔滔的洪水:淹没冲倒你又看到什么了?从哪儿看出来? 若想像不出来,就直接问:这么大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农田里到处都是水,房子倒塌了,人们爬到高山上,住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爬到树上,变成鸟人) 这就叫“无家可归”。这些内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黄河水位图:谁来找一找黄河在哪儿?(四千多年前,整条黄河的水就像你们说的这样。指名读出画面。) ()读出“看”到的情景:滔滔的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谁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指导: 不好:洪水可不是这样软绵绵的,洪水来得更凶? 好:听他朗读,洪水真的扑面而来了。谁知道为什么呀? 你看,把你的情绪、你的想像送到文字里来“放电影”,你的感情重音自然就出来了,我们就真能看到这滔滔的洪水了。 引读:让我们一起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看到的景象吧,“很久很久以前” ()日子没法过了。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就会像恐龙灭绝一样,一夜之间,全被洪水淹没了呢。不看书,谁来?(自由个别全班) 三、在治水的过程里催生自能读书的本领。 过渡亲爱的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滔滔的洪水中,怎么办呢? 、引读:是的,亲爱的孩子们,禹就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引读指导: (1)有点决心了,他;决心更大了,他 (2)大禹的决心就是这样坚定!但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禹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堵住洪水,才被朝廷砍了脑袋。现在大禹来了,带着父亲深深的遗憾,他,带着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他 2、 那么,他是怎么治理的呢? (1)自由朗读第二节:请大家像学习第一节那样,一边读,一边试着在脑海中放电影。 (2)交流:禹是怎么治理的? 第一步:准备阶段:“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这是治水的准备阶段。读着它,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指导在理解中朗读:千山万水: 禹就爬过一座山?就淌过一条河?齐读。 我好像只看到一座山、一条河呀。你看,近处,远处,全都是山!全都是水! ,这每一座山,大禹都要爬过,这每一条河,大禹都要淌过。这就叫走遍千山万水!他走过千山万水是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 你能想到大禹吃了哪些苦吗? 补充:路过悬崖边,他可能;谁来读千辛万苦 山洪暴发了,他可能;一起读千辛万苦 走得路太多了,他可能 过的河太多了,他可能 清晨,当别人还在梦中,他,谁来读千辛万苦 夜晚,他睡在你听(播放狼嚎声),什么感觉?你读千辛万苦 更要命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终于走遍了这千山万水。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 指导朗读:带上想像,谁来读出大禹的辛苦? 第二步:治理过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理解: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第一层:这里的“九”是不是数字“九”?从这两个“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距离:远:简笔画,帮助理解“引导”。 困难:四千多年前,人们没有起重机,没有挖土机,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斧、石刀、石铲、木耒来完成! 第二层:想象一下,人们吃了哪些苦? (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 朗读、背诵第二节:体现艰辛与成就感两个方面。 带着想像,谁来读? 四、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难历程里体验大禹的责任 1、数字填空。 2、禹真狠心,他简直铁石心肠。他真的就不想回家看一看?可是为什么一次也没有回家? 补白:出示图片:他路过家门望着望着暗暗地对自己说; 他艰难地走着,身后传来了妻儿的呼喊,他。 3、你就是禹的儿子,你13年从来没见过父亲,你会对自己说 五、在安定的生活里怀念禹的功绩 。 1、制服与治水: (1)从义理上区别 (2)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对照朗读加以区别。 2、想像“安定的生活” 3、想像人们怎样对禹说。 4、为什么称为“大禹”呢? 六、指导写字。 1、义理上的区别。 2、结构上的普遍规律。 让“数字”和“父子”来对话我教大禹治水 片断: 片断: 师: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呢?自己读读故事,读后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成语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吗? 生: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年级时已经积累过此成语) 师(出示填空题):小朋友们课文中这些数字你还记得吗?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生:填空、读文。 师: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生:一次都没有回家。 师: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 生: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生:他心里面想的是老百姓,他为了老百姓有个好日子。 师:老师有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看这个“看一看”,小朋友看一看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吗?既然时间不长,也耽搁不了时间,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而妻子呢? 生:大禹给自己下的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师:他一心要治理洪水,心理想的是老百姓,让老百姓能重返自己的家园。所以他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决不回家。 师:漫长的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大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看得出他治理洪水的决心有多大?(集体朗读体会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忘记了自己的家,心理牵挂的是老百姓。) 师:如此关心老百姓的大禹,心里也一定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大禹,你一定也有很多话要和儿子说,会说些什么呢? 生:儿子,我想对你说,我在外治水这么多年,曾经三次经过家门没有看你们一次,因为我要治水,老百姓选我为首领,我就得当好这个首领,。你不要埋怨我不回去看你,十三年来,我要和老百姓一起好好挖河道,劈大山,坚持不懈地去做,才能制服洪水呀。老百姓安居乐业了,我们的小家也能团聚了。 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你心里的委屈一定会抚平一些了,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大禹说吧! 生:爸爸,你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离开了我们这个小家庭,你要治理洪水,为老百姓消除水灾,为百姓造福。这些我都能理解你,爸爸,我祝福你早点干完,回家跟我们团聚。 反思: 在大力倡导本色语文的今天,的确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对于“三过家门而不入”,我放弃播放了原先设定的电脑动画,因为这个故事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感知内容,只是在内涵的挖掘上,对情感的体验上需要教者的点拨。教学中,我抓住此小节中“数字”来做文章,让“数字”来说话 ,让文本中的“父子”来对话。该教学片段完全站在语文的视角来对待问题,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孩子的认识去处理问题。在教学上,没有面面俱到的牵引,给孩子一定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也有了梯度地发展,应该说真正实现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实录片段与赏析:剪刀石头布,分清治与制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同音字容易混淆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学生区分同音字,把出错率降到最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义理识字。今天,在大禹治水的课堂上,我就利用义理识字的原理,借助普普通通的游戏“剪刀石头布”来 处理“治”与“制”。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水”字,让学生自由组词。“大水、水流、清水、洪水”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课文里指的是什麽?”“洪水!”孩子们的回答肯定而响亮当然,我在早读课上带着他们读过四遍课文,小不点们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印象。“洪”是生字,我顺势把它板书在田字格里,边写边问:“洪,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呀?”孩子的话匣子又被打开了:“它的意思和水有关!”“有甚么关系呢?谁能说具体?”我继续追问。“洪水就是许多许多的水,当然要用三点水旁呀,右面的共字除了表示读音,还表示水到处都是!”多么聪明的孩子,我充分肯定了他。“课文里用水组了什么词?”我切入正题了。“治水!”异口同声地。“那这个治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呀?”“到处都是水,就需要治理它。治水当然是三点水旁呀。”孩子们一下子就联系起课文内容来。我因势利导:“是的,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个治,就是从治理洪水来的,那么多的水,我们需要管理它。”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加以说明。“现在要管理的东西多啦,谁来说说看?”“管理小偷,不让他们偷东西。”“是啊,这叫治安。”我的问题继续抛下去:管理国家叫(治国)管理军队叫(治军)管理“闭上眼睛,默写治水的治。”孩子们趁热打铁,一张张小脸充满了成就感。师:书上还有一个制,打开生字表,大声朗读两遍,看谁找到它。生:我找到了,是制服的制!师:在哪句话里面?生:(齐读)“洪水被制服了”“请看,”我一边板书立刀旁一边问,“竖起来的一把刀,带它的字有什么规律?”看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义理识字的思维方式:“和刀有关系,制一定是用刀来割!”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孩子们更兴奋了。我大力褒奖了他们,接着分解左面的“牛”和“巾”:“这里的刀是剪刀,”一边说,我一边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状,“请拿出你的剪刀,剪开一块布。”小鬼们跟着我都来伸手作剪刀状,另一只手平摊成布,用手指剪刀剪起来。一脸抑不住的兴奋。忽然,反应快的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老师我知道了,牛就是说剪刀的形状像牛角,巾就是毛巾,用剪刀来剪毛巾。”太了不起了!我笑得和他们一样灿烂,纠正他:“巾不仅是毛巾,就是你手里的一块布。再剪一次,一边剪,一边用嘴巴默写制!”“用嘴巴默写”是我的发明,意思是用嘴巴说出字的每一个部件以及部件的来历。等到孩子们写完了,我继续纠正:“牛和巾合起来读,它以前和制的读音一模一样。现在变化了,但是你就可以把制记成用剪刀来剪布。剪下来一块了吗?”“剪下来了!”孩子们边笑边起哄。“再剪一块。”他们又“剪”了一块。“再剪一块!”他们当真又“剪”了一块。“呵呵,”我笑了,“你们在划地盘呢!划了几块了?”“两块,三块”“记住了,制就是划地盘!”“啊?”孩子们故作吃惊地叫起来。我继续忽悠他们:(待续)读后的一点感想:(丰盈)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而同音字的区分辨别,则是识字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课的生字“治”与“制”,相对孩子而言,都不属于常用字,如不在一开始就给以他们正确的定义,肯定会大面积产生混淆。经验提醒我们,光靠教师单方面的告诉,效果并不明显。鸿雁的这一招,妙就妙在引着孩子主动地从字理识字方面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发现,最终自己“习得”这两个字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用法。我想,当孩子每次写到这个字时,肯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剪刀石头布,我能分清“治”和“制”!回想自己上一回教学此课时,也注意到了这两个同音字,记得自己当时也是从偏旁入手,引导他们从字形上观察,猜想这两个字的意思,再通过组词引导他们进行区分的。与鸿雁的相比,显然她的教法更能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为什么呢?我想,这与鸿雁对字理的研究比我深入得多有关。只有厚积,方能薄发,不是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由题入手,确定主题。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首先巧妙的利用课题,迅速把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绪中。然后提出学习主题“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治理洪水的结果是什么?”并提出要求:“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同组小朋友一起学习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这一环节直接提出主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也明确了学习目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二、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选题分组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能互相合作,互相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教师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在这一环节中,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从能力较好的学生那里得到答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交流反馈,指导朗读。这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全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后,请学生逐个问题交流,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一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智力。方法有:首先从读入手,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再次联系上下文,感悟课文情感。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很久很久、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感悟洪水的凶猛,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同时练习说话“大禹在在治水中遇到哪些困难危险?他是怎么克服的?”学习第三自然段,观察插图读读课文,抓住数量词的对比,指导朗读,从中感悟大禹的崇高品质。学习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推荐,升华学习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问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及时给予解决,并向他们推荐故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把今天的故事告诉家长或者朋友。通过此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指导学习写字。本课时教学生字“被、制、伟”和偏旁“衤”。借助习字册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一些必要的指导。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设计思路,请各位多多指正。 一、揭示题目,导入学习。、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感人的传说故事。板书课题。、这个课题由部分组成,请你仔细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字多读几遍。()再一次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题目的哪个部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治”是什么意思?“水”的含义是什么?)二、学习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水”吗?、请你认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当时的情景,说说洪水为什么要与凶猛的野兽相提并论呢、根据回答,板书: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洪水带给了人民灾害,它淹没农田,人们就(),它冲倒房屋,人们就()。、洪水实在是可恶极了,你能用朗读来控诉洪水吗?学习第二自然段。、有谁来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了?(简介大禹)、大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怎样治理洪水?他为什么要这样治理洪水?、大禹还可能做了些什么?、大禹实在让我们佩服。洪水的危害让他感到治理好洪水的重要,为此,他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你能读出当时艰辛的场面吗?学习第三自然段。、大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治水)上,每当大家提起大禹,都会想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出示课后练习(),填空。、你能说说你读完这自然段的感受吗?学习第四自然段。、大禹的努力有成效吗?你从哪里知道?一起读读。、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对课文的个部分有了更多的认识,谁来谈谈?、指导朗读。、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大禹治水 一、 导入 1看,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他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叫大禹,由于他在治水过程中有着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人们都称他是“治水的伟大英雄”,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4、大禹治水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怎么解决问题?请打开课本页,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课文,注意不会读或者是读不懂得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 、课文读得那么认真,这些生字你会读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去掉拼音帽子你还读吗?读给你的同位听。 ()咱们开火车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真厉害,咱们大家齐读一遍。 生字读的真好,放到课文中能读的比上次更好吗? 5、读完以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知道了什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三学习课文。 (一)1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大禹治水的经过,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出示第一副图片) 2 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洪水实在是太可怕了,老百姓太可怜了) 3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4 咱们一起读一读。 (二)1、看到了那么凶猛的洪水,你有什么 想法?这时候大禹挺身而出,和洪水斗争!他是怎么治水的呢? (在小组内说一说) 2、谁愿意说(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