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研究与进展.doc_第1页
兴趣研究与进展.doc_第2页
兴趣研究与进展.doc_第3页
兴趣研究与进展.doc_第4页
兴趣研究与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趣研究与进展 王同军 司继伟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24,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近年来对兴趣的研究逐步活跃,本文拟对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关键词:兴趣 历史 现状 进展 兴趣是个体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学习、职业等活动主动接触参与的积极心理倾向。当兴趣指向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学习兴趣;当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兴趣对于人的学习、职业等活动的积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受到的重视却不太相称,只是在近年来开始逐步活跃。 因此,本文拟对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1 兴趣研究历史简述1.1萌芽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兴趣在促进人的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等等。 但是这些散见于各种文献,且仅限于对兴趣现象的客观描述,并未进行专门的研究。 1.2 产生最早对兴趣进行的专门研究,应该始自赫尔巴特(Johann Fridrich Herbart,1776-1841)。赫尔巴特界定了兴趣的内涵,并划分了兴趣的成分。他认为,兴趣是指学生在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于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并把兴趣划分为六种成分: 包括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赫尔巴特把前三种兴趣归为一类称作“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属于认识部分;后三种兴趣归为另一类,叫做“同情的”或“社会的”兴趣,属于情感部分。1 但是真正对兴趣进行专门的研究,开始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firsons),并主要是职业兴趣。从帕森斯(Pfirsons)开始的职业发展专家们无不将兴趣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瑟斯顿(Thurstone )根据斯帕林格(Spranger)的六种价值观类型(经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理论型、审美型)的理论,加上自己因素分析的结果,将职业兴趣划分为10个范围。再就每一范围列举20个职业名称,采用项目对比法测量被试的兴趣偏好。该量表称为瑟斯顿职业兴趣调查表(Thurstone Vocational Interest Scale )。此后,又有赫尔和米勒(S.Hall&J.hliner,1915) ,斯特朗(E.K.Strong,1927) ,坎贝尔(D.P.Camp_be11) , 库德(Kuder,1934,1966)还有霍兰德(J.L. Holland ) 等人均编制过兴趣或职业兴趣量表,为兴趣的实证研究做出了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霍兰德(J.L. Holland )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2 这期间美国的教育家杜威(Dewey,1913),布鲁纳(Bruner),我国的朱智贤等学者也都对兴趣进行过论述。1.3 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美国霍兰德(J.L. Holland )和前苏联休金娜为代表,进入了职业兴趣和认识(学习)兴趣研究的发展期。霍兰德(J.L. Holland )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提出了关于兴趣和兴趣测量的一些新的方法。他认为兴趣是描述人格特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关于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人格的一种更广义的概念。人格被看成是由兴趣、价值观、需要、技能、信仰、态度和学习风格组成的。但对于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人职匹配”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格。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霍兰德进一步推断,既然弗洛伊德( Freud )可以从有关性与父母关系的知识中建立人格理论,当然也可以从有关职业生活的知识中建立人格理论。基于这种认识,霍兰德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拓展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社会科学及商业领域,其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壮大。除霍兰德的模型之外,另外几个关于兴趣、人格特征和相关的职业的分类模式也应用于某些职业服务情境包括美国大学测验中心(AGT)的工作领域图、梅尔斯一布里格斯(Myers-Briggs)类型指标(MBTI)和职业探侧指南(GOI; ) 。2 前苏联休金娜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曾对认识兴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们的研究表明,兴趣能促使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刻苦钻研问题实质的倾向,它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活运用知识,迅速地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任务。休金娜还认为,认识兴趣本质在于人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要求深入、全面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并揭示其规律性。休金娜等人根据认识兴趣的外在表现,提出认识兴趣的心理结构是以人的智力、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的合金,其核心是思维过程。3 该观点更多地从思维过程及对思维过程的积极作用的角度探讨兴趣的本质,使我们对兴趣的认识更深入,是兴趣动力说的开端。1.4 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对兴趣的研究逐步兴起,在理论上有重要的突破。在对兴趣概念的界定上,表现为多元化的趋势。对兴趣的本质、结构特征、在脑区的分布及产生机制与作用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应在特定的内容领域对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的构想。情境兴趣与教育成为国外兴趣研究的新取向。4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索里和特尔福德(Sawrey& Telford,1982)认为有趣的事物和经验就是那些能使人满足其动机的事物和经验。有趣的经验或事物就是可以使人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的诱因。因此,兴趣的实质是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5虽然该观点仍是从需要的角度来谈,但是注意到了在需要满足前后人的情绪的变化,对兴趣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海蒂和贝尔德(Hidi&Baird,1988)及科拉普(Krapp,1989)则从兴趣结构特征的角度,提出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的概念。个人兴趣主要是指那些与个人价值一致的文本 所引起的兴趣,是内在的、积极的,并且与特定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兴趣形式。6它也被称之为主题兴趣,它主要是以个体已经存在的知识、个体的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的。同时,研究者进一步将个人兴趣细分为潜在的与现实的个人兴趣,7而潜在的兴趣又被细分为与情感和价值相联系的兴趣。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并把情境兴趣划分为三类:基于文本的、基于任务的和基于知识的兴趣。8但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所以也有学者把情境兴趣划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1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这两种兴趣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两分现象,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的。希佛尔(Schiefele,1991)提出应在特定的内容领域对兴趣进行深入研究,而不应把兴趣看作是相对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构想。9希佛尔认为: (1)兴趣是一个与特定的内容有关的观念,它总是与特定的课题、人物或活动有关的。(2)当把兴趣理解为是一个与特定内容有关的概念时,兴趣将非常符合有关知识获得的现代认知理论,因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信息总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的。(3)与特定学科有关的兴趣可能要比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动机定向更能经得起教学效果的检验。近年来,也有学者把兴趣视为一种心理状态(Pintrich等,1996),这种概念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10李洪玉,何一粟(2004)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使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1这一概念强调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孟昭兰指出(2005),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由低等动物的趋避行为逐渐演化和内化而来的一种脑的状态,这种状态弥散性地存在于脑的广大区域,并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11。这种观点认为,兴趣对人脑的组织和加工,不断地激起人的创造努力,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成就的最基本的人的精神资源,并探讨了兴趣作为情绪的特征和神经学特征。2现状与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兴趣的研究也表现出相当的热情,有了新的进展,对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心理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兴趣的自组织模型,探讨了兴趣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何影响兴趣的因素,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兴趣的结构,国内学者编制了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职业兴趣量表,对学习兴趣激发和职业兴趣培养的策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2.1 兴趣的产生机制了解兴趣的产生机制,对于激发和维持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著名知觉专家吉布森(J.Gibson)曾经指出早期婴儿有知觉和注意引起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兴趣的原因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甚至人的意识中的预料和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这就是说,认知评价中的不一致性、不确定性、矛盾或怀疑也能引起兴趣的发生。然而,兴趣一旦发生,它就成为进一步激起认知加工、进行评价和问题解决、进行判断和推理、寻求新的结果的动力条件。7这种观点提示我们,兴趣的产生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这一点对于实践中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兴趣研究的逐步走向复兴。目前兴趣发生机制的研究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三种理论假设: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12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主张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认为兴趣产生于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一定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兴趣发生的认知假设主张兴趣产生于个体的智力活动或思维过程,而与需要、情绪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兴趣发生的信息假设强调智力活动中信息的获得在兴趣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它也不否认兴趣与需要、情绪的联系。我国学者章凯(1999)、章凯、张必隐(1996,2000)从自组织理论出发,进一步新探讨了兴趣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主张兴趣是人的心理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努力获取信息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系统在一定的心理目标的支配和组织下,积极自主地与环境中特定的对象相互作用,力求认识并获取信息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在这一观点中信息被认为是心理系统在与信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减少和消除自身不断产生的心理不确定性而建构起来的内容。基于对兴趣本质的上述理解,研究者认为,兴趣产生于心理自组织过程中心理目标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的获得,并主张兴趣的核心是激活的心理目标积极支配和组织个体的思维活动,努力获取相应的信息。对兴趣本质及其发生机制的这一理解在理论上有潜力整合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因而可能成为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假设也得到了章凯与张必隐(2001)的一项研究的支持。 12夏凌翔, 张世宇, 王振勇(2002)从高中生产生和失去学习兴趣的角度来初步研究学习兴趣的结构特点,并探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机制与变化过程。13他们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学习兴趣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首先学生要对学习形成功用性、愉悦感、消遣性、相投性大于无味性的认知与情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如果他们体验到愉悦感大于厌倦感,优越感多于无助感,则会真正产生并维持学习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对学习形成各种新的认知,以及各种新的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体验。这些新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会影响新的学习兴趣的产生以及原有学习兴趣的发展方向。学习兴趣就是在对学习的不断认知及情绪体验中发展变化的。 Palmer, David (2004)等人研究表明,情境兴趣不仅来源于象阅读、数学等非科学领域,科学课程及方法也是情境兴趣的来源,情境兴趣由新奇性、意义性和投入(卷入)引起,而且对科学态度的影响是积极的。14我国学者郭德俊(2005)则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指出,创造、观察或加工适当差异的刺激,可以产生兴趣和快乐,并据此提出了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三种有效策略,包括变化刺激、设疑和矛盾等15。2.2兴趣的作用通过对关于兴趣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的不同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兴趣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发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并能派生出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因此,关于兴趣作用的研究似乎更引人关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综述对兴趣作用的研究。2.2.1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伊扎德曾指出:“兴趣对思维和记忆的功能联系是如此广泛,以致在缺少它的支持时,对智力发展之濒于仙境的危险不亚于脑组织的损伤。”11 兴趣对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业成绩、文本理解、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等方面。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是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的。 Schiefele等人(1992 )对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所进行的元分析表明,个人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16。关于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提出,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采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对所读内容建立更多的联系,对它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2)促进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3)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17 章凯与张必隐(1996)以大学生为被试者,研究兴趣对文本阅读中理解监控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兴趣高的被试者比兴趣低的被试者相信自己所填的词具有更高的正确性。这说明兴趣水平对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18 最近国外一项研究(Chen Ang; Darst,PW2001)表明,当一件学习任务给学习者一个新奇感和挑战的时候,它会激发学习者高的注意和探索愿望要求, 而且在人工作的交互作用期间产生即时的快乐。19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学习的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化。 2.2.2兴趣对个性倾向发展的影响 孟昭兰(2005)依据对伊扎德(Izard, 1991)“兴趣的DRS(情绪维量量表)测量”和“兴趣的DES(情绪测量量表)测量”的分析认为11 ,兴趣各维量的阈限有先天个性差异,也因情境和所从事活动和教育训练的影响而改变。情绪的先天阈限同社会因素相结合,形成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的个性结构特征。特别由于兴趣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人的兴趣和认知的相互作用经常导致一种恒常而稳定的兴趣认知倾向。当这种兴趣认知倾向在个体身上内化而恒常地表现出来时,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兴趣的个性倾向,主要有逻辑思维优势型、操作活动优势型、感情体验优势型和社会交往优势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人分别可以被塑造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如理论家或思想家、各行业的技术专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户职业政治家等。事实上,随着职业兴趣测量在职业决策中日益受到重视,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2.2.3兴趣是维持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刘卫华、黄雄文(2003)的研究表明有兴趣爱好、并且经常参与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那些缺乏兴趣爱好的人,也比那些有兴趣爱好但不常参与的人在除敌对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上差异显著。兴趣有利于克服焦虑和改善作业。在追求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个体为外界事物所吸引,积极从事自己的兴趣活动,Fenigstein 等划分了外向性和内向性自我意识,指出在压力情境下如果能注意作业而不是自己和内心的焦虑,那就能改善作业。20 兴趣活动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促进心理发展,增强自我效能感,还能使个人的主动性和意志力得到检验和培养。 兴趣爱好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因此,通过兴趣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校要重视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文 静、吴庚香、梁凡等(2006)关于兴趣爱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影响的调查分析也支持上述观点。212.3影响兴趣的因素对影响兴趣的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探索激发兴趣的各种策略。综合看来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学生之外的影响兴趣产生和保持的因素,如教师人格、体态语言、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资料、课堂环境、文本特点、任务难度、活动形式等;而内部因素则是指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因素,如价值观、需要、动机、情感等等。对于职业兴趣而言,家庭环境、社会舆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需求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2.4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策略2.4.1学习兴趣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电化教具的运用,如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录音、录像、实物投影等;提供新奇的材料,如各种教材之外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新闻或科技资料,张绍波(2006)区分了事实信息和理念信息对大学生兴趣的影响;2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竞赛、游戏、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从教学方法来看,主要有四种,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兴趣;充满信心地想像,培养学习兴趣;及时反馈结果,强化学习兴趣;科学适度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直接间接结合,提高学习兴趣。232.4.2职业兴趣搜索清华期刊网,谈到职业兴趣培养的文章只有两篇(凌文豪 2003;杨 琴2006)。个体职业兴趣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应当结合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综合进行。应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重视培养间接兴趣,积极参加职业实践,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来确定职业兴趣,并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还应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培养切实的职业兴趣。24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方向3.1日常经验研究多,专业实证研究少关于兴趣研究中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对兴趣缺乏一种成熟的定义和理论,多数研究没有包括对兴趣的理论探讨,许多研究者是以“兴趣”的日常含义进行研究的。在清华期刊网1999年至2006年10月13日以兴趣为核心词搜索,在文章篇名中包含兴趣的文章共6288条,2006年875篇,内容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既包括基础课教学也包括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涉及专业学科30门。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但主要一线教师的经验研究,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实证研究仍然较少,清华期刊网1999年至2006年10月13日以兴趣为核心词在心理学目录下搜索,在文章篇名中包含兴趣的文章只有72篇。因此,加强兴趣概念的理论整合和选择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是当前兴趣研究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解决它们是兴趣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3.2 国内职业兴趣研究起步晚,范围窄关于职业兴趣的研究较少,表现为起步晚,范围窄。从数量上看,清华期刊网只有44篇文章;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介绍和讨论国外职业兴趣量表在国内的适应性;从指向的人群对象来看,多数针对大学生,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很少,针对在职人员职业兴趣的研究也很少。3.3 单一研究多,相关研究少 人的心理是受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影响的。综合对研究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一线教师的经验式的研究还是兴趣机制的探讨,几乎都是就兴趣谈兴趣,仅是针对兴趣单一变量的研究,或是更多地探讨外在教学环境的影响,而极少涉及相关心理变量的研究。而激发兴趣的策略也只是从外在客观环境着手研究,而极少涉及其他心理因素对兴趣的影响。相关研究只有赵守盈 ,王洪礼 ,骆文淑(2006)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的相互作用研究25 和王云庆(2006)的 从价值观入手培养职成中专学生学习兴趣两篇。因此,今后应注意从兴趣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激发和保护兴趣的策略方面,似乎可以考虑归因方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另外,还应关注在基于知识的兴趣研究中基于程序性知识的兴趣的研究;应重视兴趣激发手段的研究,也就是如何把兴趣从情绪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把感情变成责任,变成真正的动机,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趣只是起点,强烈的成就动机是兴趣得以维持的根本。总之,对兴趣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从对兴趣所指向的内容的分类,到影响兴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再到兴趣产生的内在机制。所有这些,无论从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还是从心理学的任务和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52153,3433442 刘视湘,洪炜 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J 职业技术教育.2003,1:57-593高文.苏联教学论中关于认识兴趣问题的研究A.杜殿坤.5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6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 涂阳军 情境兴趣与教育:国外兴趣研究新取向. 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5 美 J.M. 索里,C.W. 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67 6 HidiS,AndersonV.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impacton reading and expository writingA.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NJ,1992,215238.7 Deci E L.The relation of interest to the motibation of behavior: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perspectiveA.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NJ,1992,4370.8邢 强 . 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70769 U. Schiefele. Interset,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1,26:29932310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 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01 2730,3311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8140,144,14614712 章 凯. 兴趣发生机制研究的进展与创新. J心 理 科 学 .2003, 2 .36436513 夏凌翔, 张世宇, 王振勇 高中生学习兴趣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4 Palmer, Davi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v26 n7 p895-908 Jun 200415 郭德俊 动机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616 Schiefele,U.Topic interest and levels of textcomprehensionA.In Renninger,K.A. Hidi,S.& Krapp, A.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2.151182.17 章凯. 兴趣研究的进展. 江西教育科研. J,1996,518 章凯、张必隐.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28(3)19 Chen Ang; Darst,PW; Situational interest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