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1页
旅游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2页
旅游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3页
旅游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4页
旅游专业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旅游管理专业是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专业立足扬州,服务长三角。这一定位既是基于我院处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扬州以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先天优势,更是基于全国尤其是江苏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的行业优势。根据江苏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比2000年翻一番,旅游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再翻一番,实现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力争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第二战略集团龙头和国内旅游第一战略集团领头羊。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2020年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江苏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我国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地。”高速增长的现代服务业,必然带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希望我们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新一轮的旅游产业大发展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对扬州市旅游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在此期间拜访了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依据市场需求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提升做了进一步的思考。1、 扬州旅游行业及其人才供求的调研分析 2013年5月起,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调研,先后调研了扬州市青年旅行社、扬州市中国国际旅行社、扬州市苏之旅旅行社、扬州市扬子江集团酒店管理公司、扬州市西园大酒店、扬州市金陵大饭店、扬州市花园大酒店、扬州市蜀岗西峰大酒店、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扬州市吴道台宅地、扬州市个园管理处、扬州市凤凰岛景点,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依据。1.1扬州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扬州市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1992年扬州市就被国务院评为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20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扬州日益成为国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在江苏省和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旅游地位。1.1.1扬州旅游发展的概述 扬州的旅游产业起步比较早,其现代旅游产业的萌芽可追溯到1975年成立的扬州市第一家国际旅行社-扬州市中国旅行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扬州的旅游产业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产业规模,成为扬州地方经济重要的支撑产业。纵观扬州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旅游产业的形成阶段、旅游产业的启动阶段和旅游产业的提升阶段。(一)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成为扬州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旅游资源得到大力挖掘与开发。如整修和兴建了大明寺、平山堂、鉴真纪念堂、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仙鹤寺、普哈丁墓和隋炀帝陵等名胜古迹;复建了二十四桥景区,开通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再现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新建了盆景园、东郊公园、茱萸湾公园、荷花池公园、文峰公园、竹西公园;发掘了唐城遗址、宋大城遗址、天山汉墓等古迹。在此期间,各县(市)均修复和兴建了一批名胜古迹和景点,如高邮的文游台、仪征的白沙公园、江都的仙女庙公园、宝应的纵棹园、瓜洲的锦春园都很有代表性,此外蜀冈瘦西湖景区被划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园、何园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机遇型”特征,旅游开发也主要针对国内旅游市场,旅游经济主要来源于观光旅游项目。(二)旅游产业的启动阶段(19932003年)1993年11月,中央政府提出了“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国内旅游业发展方针,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政策上的认可和法律上的保障,并于1994年首次纳入国家统计年鉴。旅游市场得以迅速升温,这主要是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内旅游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入境旅游的国外游客迅速增多。针对旅游产品的匮乏和服务的低下,扬州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整修开发一些新型的旅游项目。这一措施使扬州的国内旅游客源增长迅速,从1991年到1998年,扬州的入境旅游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短短7年间入境游客人次数从1991年的175万人次增长到了1998年的74万人次。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期间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年以后扬州的入境游客增长速度有所减缓。1999年扬州的入境游客数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但之后又迅速恢复了原有的高速增长势头,到2002年时扬州的入境游客已达到1213万人次,同期的国内游客也高达63333万人次。(三)旅游产业的提升阶段(2004至今) 经过2003年“非典”后,扬州市旅游产业处于恢复和产业快速提升阶段。通过整修改造“双东”、教场、南河下等重点地区;整饬汶河路、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古运河、二道河、小秦淮河、北护城河及一批小街小巷;开发一批盐商住宅、古宅名园;挖掘整理具有扬州个性特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等;建设瘦西湖、润扬森林公园、茱萸湾凤凰岛、白羊山等森林公园和城区内路、街、河、广场、公园;保护长江、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湿地资源;着力构筑沿环城高速,沿长江、仪扬河,沿京杭大运河、廖家沟、大桥北接线城市外围绿色长廊;2004年正式开通宁启铁路扬州段;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2006年喜获“联合国人居奖”;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这些规划建设进一步创新了旅游产品内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品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1.1.2扬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突出重点、效率优先、培育核心竞争力等原则,采用科学规划、市场开发、管理创新、品牌带动、产业整合、优化环境、人才培育等手段,着力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全面实施城市旅游化改造,拓展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了更加多元、更为开放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扬州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初步实现了将扬州打造为旅游强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回顾“十一五”,扬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一)旅游经济上了新台阶2010年,扬州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数达到2703.23万人次,是2005年的2.38倍,年均递增18.91%;入境游客达到56.01万人次,是2005年的2.35倍,年均递增18.61%;旅游总收入达到307.67亿元,是2005年的2.94倍,年均递增24.08%;旅游创汇达到4.6亿美元,是2005年的3.03倍,年均递增24.79%。(见表1-1)表1-1 扬州旅游业“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计划指标2005年实绩“十一五”期末(2010年)计划目标2010年实绩2010年完成计划的(%)“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23.864756.01119.1718.6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1.523.104.6148.3924.79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1113.0521002647.22126.0618.92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92.36203271.84133.9124.10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104.60228307.67134.9424.08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11.3413.2013.93105.53-旅游增加值(亿元人民币)4096130.30141.0426.64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例(%)4.345.405.9113.52-(二)旅游发展理念有了新突破2007年扬州市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确定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要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会后出台的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2010年又进一步明确了“打造旅游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并出台了指引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三)城市旅游形象有了新特色“十一五”期间,扬州旅游在巧打“古城牌”、“美食牌”、“美女牌”、“名人牌”和“盐商牌”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文化、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以旅游节事为重点(春有“烟花三月”、夏有“扬州的夏日”、秋有“运博会”、冬有“沐浴养生节”),不断放大城市的品牌效应,形成政府宣传、行业推广、企业营销三位一体的旅游宣传新架构,塑造了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城市旅游形象。(四)旅游品质快速提升 至“十一五”期末,扬州市已创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等级旅游景区2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5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星级饭店5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2家;旅行社109家,其中出境组团社3家。(五)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整合 “十一五”期间,我市依据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工程、瘦西湖东扩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名城解读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城市文明推进工程、旅游环境整治工程、民风民俗民艺展示工程。在市区重点旅游项目不断推进的同时,仪征枣林湾、宝应白鹿岛、瓜洲润扬湿地公园等一批县(市、区)旅游项目的推出,以及城市周边特色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的大量涌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全市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了扬州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六)深入探索旅游机制创新 成立扬州园林景区营销中心,通过实施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成功整合大明寺、汪氏小苑、谢馥春馥园以及文化部门所属的多个景点,实现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打破了扬州旅游景点多部门管理的体制壁垒。(七)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完善 制定了扬州市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和扬州市旅游住宿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全面提升全市“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前这两项规范已已升格为省级行业规范。坚持科教兴旅,出台扬州市旅游人才培养建设工程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旅游“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形成了适合我市旅游发展的人才结构。旅游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开通了12301旅游公益热线和中英文新版旅游网,完善旅游咨询、投诉和救助等服务,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电子门票和网上支付等业务。1.2 扬州旅游行业人才供给及其特点 就人才供给方面,扬州市旅游人才数量相对充足,而且有多元化渠道,本科、高职、中职都有,但现有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数量尚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1.2.1 现有扬州市人才数量调研扬州市现有旅游专业本科院校一所,高职院校三所,中职院校两所,2013年毕业生500人左右,大部分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学校名称学历层次毕业生人数扬州大学本科50扬州职业大学高职120扬州环境资源学院高职50江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43扬州市商务高等专科学校高职100扬州市商务高等专科学校中职45扬州市商校中职80扬州市生活科技学校中职401.2.2 扬州市旅游人才发展战略 目前扬州市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共有7家,其中本科一家,高职四家,中职两家,基本上覆盖了各种学历层次,但是现有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扬州市旅游发展的需要,2008年扬州市旅游局制定了扬州市旅游发展人才引进战略,对未来5年扬州旅游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期,针对数量上的缺口、质量上中高层管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有限、一线操作人员技能不高等问题,提出以自主培养为主,对外引进为辅,重点培养和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游、翻译等专业人才,实施“百千万工程”。 该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或引进100名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1,000名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0名旅游产业业务骨干人才。在具体形式上,建立立足市场、面向全社会的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切实提高自主培养的能力;建立旅游中高级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有效地做好旅游人才引进工作,力争每年召开一场扬州旅游人才招聘大会;并将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1.2.3扬州市旅游人才需求特点 过去的10年里,旅游人才建设及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体素质仍不容乐观。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总量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程度达97.7%,呈正相关关系,可见人力资源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未来10年内,旅游行业要特别关注四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1)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指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或业务总监一级的管理人员。2)职能管理人才:包括战略管理和监控人才、客户和供应商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人才、资本运作管理人才等。3)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外联人才、环保技术人才、项目设计与推广人才、工程维护人才、电子商务人才、资金管理与运作人才、高级厨师等。4)一线服务人才:包括导游员、旅行社计调、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 因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具备职业技能,知晓职业规范,熟悉旅游企业文化,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胜任旅游行业各个基层岗位工作职责,从事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旅游管理的岗位工作分析3.1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有: 1)、酒店管理方向:客房领班、前厅领班、康乐领班、大堂副理、部门主管。2)、餐饮管理方向:中西餐主管、社会餐饮主管、后勤集团餐饮管理3)、导游工作方向:中文导游、涉外导游、旅游活动策划4)、旅行社方向:计调员、业务主管、部门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