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和探讨。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次,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再次,社会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不良思潮的涌入也对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刺激。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年龄小,认识还不全面,不深入,在学习中、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教育好别人,做一个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需要的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顺利地走过人生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和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任性、孤独、自私、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以应付挫折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厌学、早恋,有的学生还经常与家长、教师对着干,逆反心理强,我行我素,更严重的还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而造成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无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们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粗暴,动不动就以“武力“制服,这更加剧了孩子的叛逆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从小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以致于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令他们难以承受;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以致于孩子在难以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做出了过激行为离家出走,甚至更偏激的举动杀死父母。张某,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和他在一起怕时间很少,张某便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有了来往,并沾染了吸毒等不良习惯,还经常和人打架,三天两头旷课。面对父亲的拳脚,他离家出走了。面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提出的过高要求,面对无法完成父母心愿时双亲的训斥,感觉无法忍受而向父母下毒手的案子又何止一例。面对上述一例例惨痛的教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的帮助,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学校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教师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使。这便可能导致他们失眠、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久而久之,对天那些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的学生便产生了厌学、逃学的念头。而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也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绝大多数学是普通中学,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为考高中、考大学而准备的,而实际上升入高中、大学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莫大的压力,再加上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了不当的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便又加快了他们的辍学的步伐。不仅后进生有这种心理问题,就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考试偶尔失误而导致成绩下降,继而丧失了自信力,导致一獗不振的例子又何尝少呢?还有一些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守纪等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中被同学和老师讨厌,没有发言权,是二等公民。所以心中充满怨气,总想做出一些人叫人刮目相看的事来表现自己,以实现自我。但他们采取的实现自我的方法却经常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的。如: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或和老师对抗,课下打骂同学,故意破坏公共财产,甚至拉帮结派充当老大面对上述种种情况,教师适时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愈发重要了。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于适应新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增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对问题学生进行帮助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他们的情绪要处于稳定、理智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说理他们才能听得进去。同时批评还要注意地点,对那些自尊心强、脾气倔强、易动努的问题学生应尽量避免在大众场合批评他,避免给其形成不该有的心理压力,使他失去理智同教师和家长争吵顶撞起来,给教师和家长造成被动的局面。此外,我们还应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全面、公正、多角度地看待他们,努力挖掘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夜光点。如他们中许多人重感情,乐于助人,劳动中肯吃苦,就鼓励他们加以发扬,这样教师和家长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又使他们保持了轻松良好的心态,对于行为中消极的方面能够自我醒悟。对于那些平时看起来“优秀”的学生,有些人实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忍受失败。一旦出现了这些情况,他们做出的偏激行动更会乎人们意料。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更及时地和学生交流,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认识到:人生之路多姿多彩,战胜挫折,未尝不是为自己的人生又添上了一种新的色彩。以便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目前,不少学校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以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定、行为协调等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学校还可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前途职业等指导,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再次,社会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不良思潮的涌入也对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刺激,这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中、冲击甚大,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如:年幼、单纯,未能理智处理与异性间纯真的感情,产生了莫大的感情烦恼;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上当受骗;受黄色书刊、黄色录相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陷入“早恋”的误区,甚至做出越轨的行为 交往,是青春期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需要。其中,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使青少年获得友情,增长知识,增添生活情绪。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情感和意志不够稳定,思想和行为均不成熟,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而早恋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双方的学习,增添双方的烦恼,阻碍双方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处理不当,个别的甚至会导致悲剧。如:某中学的一女生原是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自从与男生谈“恋爱”后,上课心不在焉,双方成绩直线下降,结果在升学考试中双双落榜,又据报道,某校一女生为追求一男生,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竟花费了两万多元;又如某校一女生在“恋爱”时感情用事,做出 “越轨”的事情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在“谈恋爱”后,感情往往被对方牵绊,学习没有不分心的,成绩没有不下降的。面对学生出现的早恋或早恋行为,家长和老师不能马上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控制和禁止,或采取监视、搜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地批评、羞辱他们,否则,只会起到负面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专家大卫和利比兹做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作用。结果他们发现:他们干涉程度愈高,就越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有的教师便通过系列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反面警策。以邓颖超大姐对女性提出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为题,通过树标兵,学先进,使女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学生的美与追求,在他们中形成一种舆论:谁早恋就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谁没有理想就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掌握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分寸,不视异性友情为爱情。一旦学生中出现早恋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再选择合理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解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提醒他们,过早的尝试不应该尝试的东西会带来的伤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观点。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组织观看健康的影像,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演唱健康歌曲等方式,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寻他们心理的刺激。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而作为学生自己,虽说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自以为有了一些知识,但由于年龄小,这种认识还不全面,不深入,因此,在学习中、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使这种认识更完善、更准确,中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习一些心理知识。这样在问题出现时,才不至于处理不当,出一系列麻烦。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升华,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又如:学习了有关性格和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此外,每个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能跟得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又能头脑清楚;既能开阔视野,又能立场坚定总之,树立了健康的人生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才能够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