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编者的话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编写而成。这里的“弟子”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是指人的行为规范。弟子规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影响巨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历代启蒙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之一。弟子规全文360句,计1080字,它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全书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明白,全文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诵,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为原文作了标注,解释力求准确,译文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实际,增加了知识链接,明理导行等环节,通过一些传统知识、感人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更深刻地领会古圣先贤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涵。“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获取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相信这本弟子规将是你最好的选择。据说,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情味的日渐淡漠,西方的精英们早已未雨绸缪,把眼光投注到中国的古代圣贤孔子身上。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青少年,学学经典,学学儒家学说,沐浴先贤哲人的思想,也许是很有必要的。第一课 弟子规 圣人训原文:弟子规 , 圣人训; 首孝悌 ,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 有余力, 则学文。注释:规:言行规范。悌:尊重兄长。信:谨慎、讲信用。爱众:博爱众生。亲:亲近。仁:道德高尚的人。文:文化知识。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讲的是古代圣贤对孩子,特别是学生所要求的言行规范。作为孩子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实守信。做人要有爱心,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做好这些事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知识链接: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有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家境变得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第二课 入则孝百善孝为先。本课的中心是讲“孝”,重点说的是子女在家里孝敬父母应有的表现。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怎么能去爱他人呢?又怎么能去爱自己的国家呢?学做人,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做起。第一节 父母呼 应勿缓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注释:缓:动作慢,迟缓。责:责备。顺:顺应。这里引申为虚心。承:接受。凊:qng清凉。定:安定。反:同“返”,回来。业:职业、工作。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要你做事的时候,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你做人处事的道理,一定要恭敬地听从;做错了事,父母责备你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冬天寒冷时要为父母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要帮父母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必须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亲自己回来了,让父母亲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让父母亲忧虑。知识链接:1、汉朝末年,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纪。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子,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2、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学习很不认真。有一天他从学堂逃学回来,孟母看了很生气,一气之下,把正在织的整匹布剪断了,并教育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寸一寸地织,不断地织才能织成一丈一匹,需要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断的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愤读书,最终成为大学问家,成为影响中国人的“亚圣”。3、黄香温被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小孩名叫黄香,他九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他非常孝顺父亲,所有的家事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觉,夏天,他总是用扇子把父亲睡的草席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 冬天,他就在父亲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枕席。后来,黄香成了中国古代孝子的典型,被人们广为传颂。明理导行: 1、为人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管教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虚心接受他们的教诲,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他们伤心、难过。2、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听从长辈、他人的教诲,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应牢记:“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并以此来勉励自己,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3、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又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不管自己有多大,都要多体贴他们,像故事中的黄香一样,处处为父亲着想,关心爱护父亲,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第二节 事虽小, 勿擅为原文: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注释:擅:擅自,自作主张。苟:如果。子道:做儿女的礼节和规矩。亏:损坏。这里是违背的意思。私藏: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的意思。亲:父母亲。具:准备。 贻:y,带来。译文: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起来,占为己有。如果偷偷私藏起来,占为己有,品德就会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凡是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就应该尽力去准备;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事物,就要小心谨慎的去除掉(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身体受到伤害,父母亲就会替你忧虑的。(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做出了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耻辱。知识链接:1、刘备教子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很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外,还给他写了一封信来教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维贤维德,能服于人。”意思是说,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能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大家才能信服你。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最终导致蜀国的灭亡。2、闽南有句俗话,“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一个人小的时候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去做更大的坏事,偷更大的东西。)3、哭竹生笋的故事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长大后,母亲逐渐年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羹,但此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哪里有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他来到竹林里,找啊找,但哪里有竹笋的影子呢?他急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原来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给母亲吃后,母亲的病也好了。后来他官至司空。4、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没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明理导行:1、“细节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要给自己找理由。有了好的习惯,成功的性格,那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基础,而真正的成功,则是具体各个细节的体现。万里长城也一样是一块一块砖砌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2、在生活中,无论多么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无论多么小的坏事,我们一定不要去做。只要经常做好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我们大家年纪还小,还不是很懂事,我们应该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不要做他们所厌恶的事。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要因我们所做的违背道德、违反法纪的事让我们的父母亲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孝敬父母、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就是我们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第三节 亲爱我 孝何难原文: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注释:方:才。谏:jin,规劝,劝说。怡:快乐,愉快。入:听进去。悦:和悦,高兴。挞:t,打。绝:杜绝,禁止。事:服侍,侍奉。译文: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他们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对我们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尽孝道,这种孝顺才是最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他们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到父母的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父母亲有了疾病,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当父母亲病情严重时,子女要不分白天黑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可到外面去,远离父母。父母不幸去世,子女必须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恩父母的恩德而悲伤哭泣;自己住的地方也要改得简朴一些,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知识链接:1、守丧是古人表达对死者哀悼之情的习俗。古人认为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举行丧葬。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顺,子女通常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在此期间,子女不能洗澡,哭丧时要哭得喘不上气来,而且不能谈论与丧事无关的事情。在为父母守丧的前三天子女不能吃东西,三天后可以喝粥,三个月后可以吃粗粮,一年后可以吃蔬菜水果。子女两年内不能吃肉喝酒,三年里都要穿粗麻布的丧服,并且要单独居住在草棚内,睡在草上,枕在木头上,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哀思。2、薛包尽心事后母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薛包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个后母。这个后母对他很不好,他经常挨饿受冻,还时常被打。但他仍然对后母非常尊重,还经常帮她干活儿,终于赢得了后母的信任。在父亲去世后,后母的孩子们要求分家,他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了他们。别人笑他傻。他说:“我这才是对父母的孝顺呀!”3、雕木事亲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叫丁兰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双亲,靠沿街要饭为生。丁兰长大成人后,生活逐渐好转,但他只要一想到父母早亡,自己没能尽孝,就会感到非常的痛苦。于是丁兰就找人刻了双亲的木像,供奉在香案上,终日香火不断,每日三餐,像对待活人一样。到了晚上,他还常常跪在双亲的木像前诉说自己的心事,表达对双亲的思念之情。4、毛义捧檄慰母心东汉时期,虞江人毛义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却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当时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毛义家里拜访,正好碰到朝廷委任他当安阳县令。南阳太守看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诏书又跳又蹦地去向母亲禀告:“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这一下,南阳太守和大家对毛义的印象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觉得他是个伪君子,一旦当官,尾巴就露出来了。毛义没有申辩,几年以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他马上辞官回乡,守着母亲的墓再也不出来。朝廷几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这个时候,那位南阳太守和曾经误解他的人才明白,毛义之所以在当时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地向母亲报喜,就是想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这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已,并不是说他内心真的多想当官,如果他官迷心窍,怎么后来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都不出来呢?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义真正是“亲所好,力为具”,因为妈妈希望看到儿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明理导行: 1、只要是长辈,我们就应该孝顺他们、尊重他们,即使他们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要依然对他们尽孝心,这样才能够真正感动他们,得到他们的理解,以此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这样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更大的成功。2、父母亲人去世后,我们要经常怀念他们,追思他们的恩情。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我们要时常怀念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一个人连生养自己、哺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去感恩,那他怎么会去感恩别人、感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呢?第三课 出则弟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主要讲学生出了家门在社会上能够顺从长上,尊重兄长应注意的事项。 “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弟”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尊重兄长。“弟”通“悌”,中国造字法非常有意思,“悌”这个字,一个“心”,一个“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心里面要有兄弟。其实“悌”的意思“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兄弟姐妹的互敬互爱,或者直接理解为友爱”。兄弟姐妹能够互敬互爱,就能够构成一个和谐的家庭,让人享受到一中浓浓的亲情味,享受到一种天伦之乐。第一节 兄道友,弟道恭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注释:道:道理,规矩。友:友爱。恭:恭敬,敬重。忿:怨恨。或:语气词,无实意。译文:做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心中就自然很快乐,在这种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钱财物品看轻点,少与人斤斤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不论用餐、就坐或是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纪大的人优先,年纪小的人在后。 长辈呼叫他人时,自已听见了,就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要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知识链接:1、不重家财的张士选在五代时期,有个叫张士选的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他跟叔父一起生活,到了成年后,要分家时,叔父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我要把家产分成两份,你一份,我一份,这样可以吗?”张士选却说:“不行,您应该把家产分为八份,因为您有七个儿子啊!”张士选置钱财于身外,一心读书,在他十七岁时,被举荐参加考试,高中了状元。2、武德四年(621),洛阳被唐朝打下来了,李绩的结拜兄弟单雄信被俘。李绩就去跟秦王李世民说:单雄信是好人,非常骁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来赎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没有同意。李绩说:那好,我不跟你说了。于是流着泪告退。单雄信知道后责怪李绩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办实事,就嘴上说说,什么兄弟义气,你根本就没有拼命救我。”李绩只好说:“我不惜余生愿意跟兄长你一起去死,但由于两个原因我没有办法去死:第一,我身已许国,我已经答应秦王,要跟他打天下,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长的妻子、儿女谁来照顾啊?”说完就拿出刀子,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交给单雄信,说:“这块肉陪着兄长埋到土里,这样我就没有辜负当年我的誓言。”到了晚年,李绩已贵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生病了,李绩以宰相之尊亲自为姐姐熬粥。当他的老姐姐看到贵为宰相的弟弟每天为自己煮粥,而且有的时候因为他胡子长,还差点把胡子给烧了,姐姐就跟他说:“家里有的是男仆女佣,你何必要这样累着自己呢?”李绩回答说:“不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而是因为姐姐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经常为姐姐煮碗粥,可还能煮多少次呢?”3、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母早亡,只剩下他们兄弟仨个。许武是哥哥,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他不舍得让两个弟弟干农活,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到了晚上,种了一天地的许武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他依然坚持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弟弟调皮不听话,他也舍不得责备弟弟,更不会责打弟弟,而是跑到父母的坟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大家就举了许武的孝廉。这个时候,许武干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父母亲留给他们的财产分成三份,自个儿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东西分给了两个弟弟。大家都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一旦举了孝廉,有了当官的机会,就原形毕露了。许武就一直被别人这么骂着,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他的两个弟弟的声望逐渐大了起来,大家突然发现徐家这两个弟弟拿了最烂的东西也没跟哥哥闹翻,而且还很感激哥哥在他们小的时候种地养活他们,还每天晚上不辞劳苦地教他们读书。大家更觉得他们看错了许武,看样子还是两个弟弟好啊。于是,大家一致为两个弟弟举了孝廉。这一天,许武跑到父母亲的坟前号啕大哭,哭完之后他把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邻里乡亲召集到一起,把自己原来最好的这份财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什么都不要。明理导行: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包容,不要与人斤斤计较;讲话不要太锋芒毕露,文明一点,这样就会减少与别人的冲突,化解与别人的矛盾,得到别人的喜欢。2、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只有从小培养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为大家所接纳,在各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功。3、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韩信有了“胯下之辱”,才造就了他的王侯将相之能。试想,如果他当时不能忍受这奇耻大辱,而与之争斗;他一般是会打赢那个无赖的,但要是一时兴起打死了他,那他定会遭受牢狱之苦,以致把美好的青春葬送掉。4、人要在世间生存,必须要有钱财物品,但蔬食布衣,陋室而居,一样可以过得去。若能视富贵如浮云,重义轻利,那么滋润内心的天伦之乐,才是最真实,最耐久的享受。 第三节 称尊长 勿呼名原文: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注释:见:xin,同“现”,显现,炫耀。疾:快。趋:小步紧走。揖:鞠躬行礼。犹:还。命:命令,吩咐。宜:合适。迟:放慢脚步。视:眼睛,视线。诸父:指伯父叔父。译文: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时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与长辈在一起时,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座;如果长辈坐着,吩咐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如果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合适。进见长辈时走路脚步要快点,告退时,脚步要放慢些;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要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堂兄、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尊敬。知识链接: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周朝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乡饮酒礼”。酒礼中六十岁以上的长者上座,而五十岁以下的人则站着等候,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春秋战国时期,如果家中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去一个儿子的赋役;如果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去两个儿子的赋役;如果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那么全家人都不用服劳役。2、古人十分讲究礼节,也比较注重礼仪。子女每天早晨要向父母行早安,晚上还要行晚安礼。晚辈见长辈时要鞠躬,表示尊敬。在酒桌上,如果长辈不动筷吃的话,晚辈是不能先吃的。与长辈同行时,晚辈要走在后面,而且长辈走得快时,晚辈也要跟着走快;长辈走得慢时,晚辈也要走得慢。3、战国四君子战国时有以“养士”著名的四大君子,他们是: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其中,信陵君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门客上千人。他听说看城门的老人侯嬴很有才能,就去请他当自己的门客。他亲自驾车,把车上的好位置留给他坐。两人见面时,侯嬴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但信陵君还是对他很恭敬。侯嬴这才明白信陵君是真心尊敬长者,是个真正有贤德的人,于是就做了他的门客。后来侯嬴真的帮了他很大的忙,让他成功地“窃符救赵”,赢得了美名。明理导行:1、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要谦虚礼让,要尊重长者,更要爱护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不能以地位的尊卑来衡量与别人的关系。2、我们为人处世要循规蹈矩,遵守礼仪规范,才能让自己成为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是生活教给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第四课 谨本课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它是我们处世的护身符。从每天的作息起居、衣食住行、处世接物的基本规范做起,这正是生活教育的中心,也是家庭能够教育的基础。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从小养成谨慎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自己成功的性格,在学业上、工作上有所作为。第一节 朝起早 夜眠迟原文: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注释:盥:gun,洗手洗脸。溺:nio小便。辄:就。上:指有官职的人。循分: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下:平常百姓。译文:为人子女,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要把手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身体健康。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扣子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摘下来的帽子和脱下来的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地方,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把它们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干净,不在于衣服的昂贵华丽,有官职的人穿着要符合身份,百姓的穿着则要与自己的家境相称,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饮食上不要挑挑拣拣,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吃过量(暴饮暴食)。知识链接: 1、“子路结缨”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晚年在卫国当官。有一年,卫国发生内乱,丞相被叛贼抓走了。当时子路正在外地办事,他听说丞相被抓之后,就连夜赶回卫国救丞相。在和叛贼的厮打中,子路身受重伤,他的帽子也被打掉了。叛贼抓住子路,要杀死他。这时,子路从容地将帽子系上,说:“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是死也不能让帽子掉了,这样有失礼节。”子路就这样被杀害了。2、赵宣子礼退杀手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谥号“赵宣子”。他的君王很荒淫,但他很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王,使君王很不耐烦。有一天,君王突然起了一个歹念,雇了一个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天不亮的时候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寝室门却已经开了,他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一个人平居的时候,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最后锄麑就撞树自杀了。明理导行:1、为人谨慎,其实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们青少年应该懂得珍惜时间,将平时不经意间浪费的分分秒秒用在有用的地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3、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整洁,举止的文雅,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心情愉悦,也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更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第二节 年方少,勿饮酒原文: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注释:方:正当。阈:y,门槛。跛:b,一条腿支撑身体。箕踞:jj,坐时双腿伸直张开,形如簸箕。髀:b,大腿。揭:掀开。执:拿,捧。虚室:无人的房间。译文:年纪小的时候,不要喝酒;喝醉了酒,就会丑态百出,那是最难堪的事。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表现得恭恭敬敬。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坐的时候不要双脚伸直张开像簸箕一样,也不要摇晃着大腿,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掀开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而缓慢,不能弄出声响;走路转弯时要离棱角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而伤了身体或损坏了物品。手里拿着空的器皿也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不可以随随便便。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做事情也不要害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应付了事。知识链接:1、张飞遇害的故事三国时,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幸被杀。张飞听说后非常伤心,整日饮酒痛哭,醉后又经常鞭打军中犯错误的人,很多人被他打死了。他急于为大哥报仇,就命令部下限期赶制孝衣,要全军戴孝发兵攻打东吴。部下因完不成任务被张飞痛打了一顿。张飞还说再完不成任务就要杀了他们。这些部下怀恨在心,夜里趁他喝醉酒时把他杀,然后投奔东吴。一世英雄就这样因喝酒而糊里糊涂地被杀了。2、张九龄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容貌清秀,衣帽整洁,不管走路还是说话都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会议上,他总是很显眼,连皇帝都对他的举止赞叹不已。同一位衣帽整洁、举止文雅的人在一起,会让人感到愉快,感到精神焕发。明理导行:1、喝酒误大事,这是众人都知道的道理,特别是像开车或,如果饮酒过量,常常造成不幸或遗憾的意外,所以,我们中学生应避免养成喝酒的习惯。2、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礼节,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的习惯,就能够成为一个文雅、有教养的人。这是处世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细细学习。3、在日常生活中,忘了带东西或上学迟到,常常是前一天晚上没有先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或是早上睡晚了,匆忙间出门,弄得身心慌乱,错误自然难以避免。因此,事先做好准备,克服做事慌乱的心理,是做好事情的先决条件。第三节 斗闹场 绝勿近原文: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注释:邪僻:xe p,邪恶不正当。孰:谁。译文: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情,也不要好奇地去过问。将要入门之前要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要先放大音量让厅堂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假如有人问你是谁,你回答时要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分不清楚到底是谁。要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事先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知识链接:1、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时,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一天,他和同他一起学习的游酢去向程颐请教学问,不巧赶上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便劝游酢不要惊醒老师。刚好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游酢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几次想叫醒程颐,但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很受感动。从此,他更加尽心尽力地教导杨时。杨时也不负众望,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2、宋濂借书明朝有个叫宋濂的孩子,他爱读诗书,可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为了学到知识,他就经常借别人的书来读。有一天,他到一个有钱人家去借书,这家主人不大愿意借给他,就提出了十天之内一定要归还的条件,因为这本书十天之内根本就看不完。到了第十天的早上,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那位有钱人认为宋濂今天肯定不会来还书了,他以后就可以找到借口不用把书借给他。可宋濂却冒着大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非常感动,对他说:“你以后可以随时到这里来借书。”宋濂就是这样历览群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明理导行:1、“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向别人借用东西,应及时还给人家,要爱惜所借的东西,要守信用,这也是一个我们中学生应该注意的一个细节。2、不正当的场所,常会发生打架闹事。近来社会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大家常常追逐声色犬马,到处充斥着吸毒、色情、通宵达旦地赌博、上KTV、网吧、飙车,远离这些不良的活动场所,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很有必要的。 3、我们做事应该要求品质,恭敬地去完成。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要求自己做好,以培养表里一致,正大光明的心志。第五课 信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之第一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 第一节 凡出言 信为先原文: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注释:妄:没有根据地胡说。奚:x,疑问词,怎么。佞巧:nng,花言巧语,油嘴滑舌。秽:hu,下流。戒:戒除。译文: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话,怎么可以呢?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那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奸诈取巧的话,下流肮脏的话,粗俗的市侩习气,一定要彻底戒除掉。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时,也不要轻易传播出去。知识链接:1、宋神宗时,司马光为了闭门著书,就吩咐家人将他的坐骑卖掉。家人与一位老者谈妥了价钱,说好在第二天成交。司马光听了家人的回报后说:“这马有肺病,我忘了交代;明天你要对买主说清楚。”家人说:“做买卖哪有全说实话的?”司马光道:“让人家用买一匹好马的钱 买一匹病马,这不是骗人吗?这样事咱可不能干。”2、曾子烹彘的故事曾子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她的儿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儿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明理导行:1、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就是说,一个人即使他具备了许多才能学问,如果没有了“信”,在社会上就行不通。就像一部性能优越的汽车,不给它加上油,那它只能展示在橱窗里,是无法在道路上行驶的。一个人的“信”,正如汽车的“油”。2、中学生办事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用奸诈、欺骗的话语取得别人的信任,只有诚信待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同等对待。3、对于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之前,我们一定不要妄加言论,更不可随意地传播,这种行为会害人害己。第二节 事非宜 勿轻诺原文:事非宜, 勿轻诺;茍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 勿模糊。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注释:宜:合理,合适。诺:许诺,答应。道:说话。纵:纵然,即使。去:距离。跻:j,赶上。译文: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说话吐字,发音要重,速度要慢;不要讲得太快,不要讲得含糊不清。遇到人家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自已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看见他人的优点,就要立刻向他学习看齐;即使现在和他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够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就应该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要更加警惕,以免自己犯同样的过错。知识链接:1、宋朝时,有个贤臣叫刘贽,曾经议论王安石新政的害处。王安石把这件事报告给皇上。皇上就命令刘贽说出反对的理由。刘贽说:“我坚持的是正义,反对的是奸佞;衷心侍奉君主,坚决铲除权奸。如果因为这样被降罪,那就算是罪有应得。但是王安石的新法,终将危害天下啊!愿陛下不要忘记臣说的话!”刘贽在皇上面前说出了真话,大家都替他担心,但他认为该说的话就一定要说,该做的事一定要做,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怕这怕那。后来,刘贽就因为敢言无畏当上了宰相。2、东汉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学问高深,为人谦和。有个叫魏照的人,不仅常来听他讲课,还把行李搬来,整天和他住在一起。郭泰很奇怪他听完课为什么不回家。魏照说:“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郭泰很感激,尽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明理导行:1、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对于不合法、损害别人的事,绝不答应;也要衡量自己的时间、能力,实在做不到的,虽然是好事,也要婉言推辞。因为如果你轻易答应了,就会造成双方的困扰,弄得自己进退两难。2、“见贤则思齐”,作为一个中学生,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个学习原则。3、毛泽东同志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我们中学生对待别人的批评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4、古人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言语是祸福之门,我们开口讲话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啊! 第三节 唯德学 唯才艺原文: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注释:却:退却,离开。直谅:正直诚实。亲:亲近。无心:无意,不是故意的。倘:倘若,如果。辜:罪,过错。译文: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比不上他人时,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自己的衣着打扮、生活饮食比不上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悲伤。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见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接近你,而对你有益处的朋友就会离你而去。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感到很害怕;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感到很高兴,那么,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渐渐亲近你了。不是有心故意做错事,就称为“过错”;若是故意为非作歹的,那就是“罪恶”。犯了过错而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就会越改越少,渐渐消失;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知识链接:1、我国古代文人比较推崇和欣赏的才艺有“琴、棋、书、画”,这四种又被称为“文人四艺”。琴,指古琴;棋,指围棋;书,指书法;画,指绘画。文人如果能够擅长其中的一种就很厉害了,四种都精通的人非常少。2、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周处的人,父亲在外地当官,母亲早死,所以他毫无教养,加上是太守的公子,在乡间横行霸道。他年纪虽小,力气却很大,有一身好武艺。平时在街头巷尾,他总寻衅闹事,打人骂人。人们把他列为三害之一,而他自己却不知道。 有一天 ,周处见桥头坐着几个老人 ,一个个愁眉苦脸,就上前挑衅说:“你们这些老不死的,有什么不高兴的?”老人们说:“这里的三害未除,我们为大众担忧。”周处忙问 :“什么叫三害 ?”老人回答说:“南山中白额猛虎,长桥下五爪恶蛟,连同你在内就叫三害。”周处听了大怒道:“呔!老家伙!竟把我也看作是祸害!”他仗着自己勇猛,不以为然地说:“若说虎、蛟是害,我立即可去杀死它们!” 于是周处进入南山中,用强弓利箭射杀了猛虎。然后,他又手执宝剑下河,与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河中漂流了九十里,与蛟一起沉入水中。大家兴高采烈,以为“三害”都除了。三天后,周处杀死恶蛟归来,看到一片喜庆的场面,才知道家乡人民都盼望他早些死去。他猛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于是长途跋涉去找大学问家陆云求教。他对陆云说:“我过去品德极差,现在决心发愤改过,又担心自己年龄将近岁了,悔悟改过,不知是否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