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doc_第1页
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doc_第2页
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doc_第3页
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doc_第4页
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分类号:(G41)密级:(无)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荻君一杨中一夏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几古田士守钾宁合片田相,待恰新言J夕UJL匀、-J一洲尸、产二1二VLJJ,匀,一口J、户忆7、1卜州叮/陌iJ外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4月摘要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代相续的一个基本手段,历来是社会关注、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东西文明史上的两大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更是毕生致力于道德建设,把道德教育作为树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各自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这些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阐释力,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基于这种考虑,笔者结合我国道德教育的现实,分析和研究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方法,挖掘其当代价值,为新世纪的道德建设献上自己的一点思考。通过研读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有关思想资料,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二人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在于:孔子强调道德的形成在于主体的内在实践,而苏格拉底则侧重提高主体的道德理性认知水平。围绕这个中心,本文着重探讨以下问题: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同之处、存在的差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对于当代道德教育有以下的有益启示:1.突出道德教育中道德主体思想的建设。2.开创培养个体道德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3.创设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4.坚持道德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原则。在研究方法上,笔者着重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中,笔者注重把握文化全球化的特殊环境,特别是在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考量。这个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方法为个案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和对照解释。其次是采用文献法。本文论证的依据一是他们弟子的有关著述,二是后人的研究资料。笔者除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注意吸收教育学、伦理学、中外思想史、哲学史等相关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内在实践理性认知AbstraCtAsabasiemeansofsPiritualeivilizationtransmissionfromonegenerationtothenext,moralityedt:eation15alwaystheimPortantsubjeet一mattereoneernedbythesoeietyandexPloredbyseholars.ThetwogreatestPhilosoPhersintheeivilizationhistoryoftheEastandWest,ConfuciusandSoerates,devotedtheirwholelifetothemoralityconstruction.TheyregardedthemoralityedueationasthefoundationofteachingPeoPleandrulingtheeountry,andtheyresPeetivelyformedmoralityedueationmethodologicalsystem.Untiltoday,theseideasstillhasProfoundeogeney,andtoday5moralityedueationeanlearnmuchfromthem.Basingontherealityofoureountry,5moralityedueation,theauthorofthisthesisanalyzesandstudiesthemoralityedueationmethodsofConfueiusandSoerates,exPlorestheirvalueintodaysworldandthuscontributessomeideastothemoralityeonstruetionforthenexteenturyAfterstudyingthematerialsfromConfueiusandSoerates,theauthorthinksthattheeharaeterofthesetwoPeoPle5moralityedueationmethods15thatConfueiusstressedthefomationofmoralitylayintheinnerPraetieeofthesubjeets;whereasSocratesemPhasizedtoimProvethesubjeetsreasonedeognitionoftheirmorality.Centeringroundthis,thisstudymainlyexPloresthefollowingquestionsasthesimilarityanddiffereneeoftheirmoralityeducationmethodsandtheirinflueneetothelatergenerations.Throtlghtheaboveanalysis,theauthorthinksthatthesetwoPeoPlesideashavethefollowingadvantageousenlightenmenttothemodernmoralityedueation:1.MoraleonstruetionofthesubjeetsshouldbeemPhasized.2.Themoralityedt一eationmethodstodeveloPindividualmoraleognitiveabilityshouldbeereated.3.TheflexibleandvariousmoralityedueationformsshouldbedeveloPed.4.ThePraetiealPrineiPleofmoralityedueationshouldbestuekto.Concemingresearehmethodology,theauthorfirstlytakesthecomParativemethodology.IntheProeessofusingthismethod,theauthorattaehesgreatimPortaneetomasterthesPeeialenvironmentofeulturalglobalization,esPeeiallyeonsiderthemoralityedueationideasofConfueiusandSoeratesintheeonflietandmergingofeasternandwesternmoralityedueation.ItcanbesaidinsomesensethatthisstudyearriesonthedetailedeomParativeanalysisandexPlanationofeastemandwesternculture,takingthemoralityedueationmethodsofConfueit:5andSoeratesasacase.Thesecondresearehmethodology15adoPtingliteraturereview.Oneoftheevideneeofthisargt一ment15therelatedworksofhisstudents,andtheother15theresearehmaterialofthelaterresearehers.Besidesn:akinguseofthebasietheoriesofthinkingandPolitiealedueation,theauthorPaysattentiontoabsorbtherelativetheoriesandmethodsforanalysisandstudy,st一ehasPedagogy,ethies,ChineseandforeignthoughthistoryandPhilosoPhiealhistory.KeyWords:ConfueiusSoeratesMoralityeducationmethodInnerPracticeReasonedeognition子目录前言.1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共性分析,.2(一)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道德思维能力.2(二)启发道德自觉,寻求道德的普通性.3(三)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5(四)以身践德,风范示人,.,.,.,.,.,二,7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差异比较.,8(一)理论基础的差异.,.81.孔子的天人观和人性论.82、苏格拉底的神灵观和知识说.、.9(二)主导方法的差异.101.孔子:“为仁由己”.、.、,.、.,.10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11(三)道德教育过程中体现的方法差异.111.孔子:寓德于知、情、意、行.112,苏格拉底:知德合一.,.12(四)方法实现的结果差异,.,.,二.,.131.孔子:保守的道德建设.132.苏格拉底:积极的道德建设二,.l碑三、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及启示.14(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二、,.、二,.141.寻匕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巧2.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16(二)对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171.突出道德教育中道德主体思想的建设.,.182.开创培养个体道德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183.创设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194.坚持道德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原贝小.,.20结语,.,.,.,二,.,二,.,.,.21主要参考文献.,.,.23产、德的内在实即、理性塑卫巴理鲤壑塑丝些竺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前侣旨口道德是一种与人类相生相伴的特殊社会现象,道德的生成、塑造和改造均离不开教育,道德教育历来是社会关注、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因为道德进步永无止境,道德问题层出不穷,道德理论学说林立而莫衷一是,不断有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将世界连为一体,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各种社会思潮的起伏,每每超越地区和国家的界线而波及全球。因而,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各国为应付道德失落、行为失范,不约而同地碑道德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手段,并把它作为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来抓,西方一些国家在所谓“现代社会病”的危机意识驱动下,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回归,有的国家甚至把道德教育视为问题解决的根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他们还把目光投向东方寻求可资利用的道德教育理论和价值资源。在中国,一些中青年教育学者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纷纷致力于比较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在经过80年代的启动和积累,中国的比较道德教育研究在90年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论文层出不穷,比较道德教育专著也陆续问世。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和一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董小燕的比较德育研究;苏崇德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可以说道德教育在实然和应然层面上的东西交汇和中外互补已呈蓬勃之势,对道德教育方法的借鉴与融汇更是东西方道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作为完成道德任务手段的道德教育方法,它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代相续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类对道德领域探索的成果与结晶。它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选择、所运用。;因此,笔者正是着眼于此,追根溯源,研究分析东西文明史上两大道德思想建设者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因为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西伦理学说的奠基人,为中西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阐释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今天的现实社会。因此笔者结合我国道德教育的现实,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研究分析两位伟人的道德教育方法思想,挖掘它们的当代价值,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也希望在实践教育“三个面向”要求过程中献上自己对道德教育方法的一点思考。道德的内在实践J理性认知:孔了J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共性分析(一)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道德思维能力人的主体意识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展道德教育的起点,在他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共同表现为他们对人的主观力量、精神力量、思维力量的强调,并始终注重培养个体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这个原则伴随了两位伟人道德实践的始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危机、人的生存危机和信仰危机使人与社会问题受到了强烈关注,加之当时疑“天”思潮的兴起,人的问题在孔子那里更是倍受关注。他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学思想,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凸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在他的仁道原则中,他不仅把人视为目的,而且确认人具有行仁的能力:“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人不仅仅是被尊重、被爱的对象,而且作为道德之主体,人蕴涵着自主的力量。无论是在道德实践中,抑或在德性涵养中,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主体是否遵循道德规范,是否按仁道原则来塑造自己,都取决于自主的选择和自身的努力。因而“仁”的获得不是先天的,在于主体的修身养性,在于人的学习,在于学习中的思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为“仁”的人,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人达到这一步;孔子深信这一点,因而他刁毫不犹豫地断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依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赋予了每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性及其内在根据。孔子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实施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内省克己等无不强调道德的主体性,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自我修养作为方法的中心,使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发自内心,而不是教师用外力控制,这有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有利于主体自我的完善,有益于增进道德的可接受性和内化性。正因为如此,侯外庐先生刁说他强调人类思维的价值,承认人类的能创精神,把人的决定权归还给自己,要求人自己为自己做出决定。苏格拉底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把人的存在分割成“理性的”、“精神的”存在和“感性的”、“肉体的”存在两个部分,而把人的主体归结为“理性的”、“精神的”本质。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认识人(自己)的理性的精神的本质,也就是一种“自我认识”(自知)、“自我意识”(自觉)。正如克尔凯廓尔所说:“在苏格拉底的概念里,所有人都是他自己的中心,世道德的内(l:实践与理性沙、知:孔了J苏洛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界除了他,没有别的中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对神的认识,正是如此,苏格拉底理解了自己,同样,对他而言,所有人都应当理解自己,并随之与同样的人类一道,以同样的荣誉感理解他与每个人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是从自身作起,“认识你自己”就能获得幸福。因为在他看来知道自己的人就会知道什么事情的发生对自己有利,什么事情的发生对自己有害。这样就可以趋利避害,使自己获得幸福。而要获得幸福必须具备美德,获得美德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真知。而要有真知,就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有了自知之明,自己刁能作自己的主人,刁一能求得知识和智慧。只有知识和智慧刁能使人有美德,获得幸福。苏格拉底这种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在形成品德中的作用,在他的助产术教育方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苏格拉底认为他的使命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别人,所以他不是“教员”,而是“助产婆”,是启发别人的智慧,点燃人们自己心中的“火”,激发各人自己的“灵机”。黑格尔曾指出,苏格拉底大讲“灵机”,大讲“神意”就体现在人的主体意识之中,这实际上不再是外在设定的、受公众崇拜的城邦诸神,而是借新神之意宣扬一种人主体的内在意识的新道德原则。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喻。苏格拉底不会给“什么是公正”这样的问题开一个万灵药式的“定义”,但却可以通过揭示各种矛盾,对立的伦理、道德标准,激发起人们对自身德性(善)的意识,经过自主思考后做出决定,而不仅仅限于习俗盲从。这种方法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激起人们自觉地探求知识,自己去判断道德的是非、曲直。这种从引起学生思想中的矛盾而促使学生思想的发展,在不断揭露学生思想矛盾的过程中,使学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理性认知能力,以达到善。因此,苏格拉底非常重视自主的思考,无论是辩驳引起的困惑,还是在正反题的推导与争辩中的思考,都能体现让主体自己在错误中不断改正、探索和选择真理,以启发其对伦理知识的思考与追求。黑格尔论及苏格拉底方法(特别是他的讽刺)时指出“他一有机会就引导人去思考自己的责任,不管这机会是自然产生的还是苏格拉底故意造成的。”他指出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把人导入困惑,以达到使人反思的效果。从根本上说,苏格拉底把智者感性的人变成了理性的人,人的理性是掌握自然的武器,人在自然中不是无目的、无思想地碰撞,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成为自然的主人。一句话,人不仅是自然感性的实体,而且是道德理性的实体。人不仅是有语启、有感觉的,而且是有理性、有思想的。(二)启发道德自觉,寻求道德的普遍性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的势力已经衰微,同时社会上固有的传统道德思想也出现了种种的动摇、怀疑和破坏,所以孔子并非创立崭新的独立的思想以统一人心,而是给当时动摇的道德思想建立稳固的基础,以治理天下大乱的人心。而苏格拉底处于智者派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破坏的时代。所以苏格拉底把从理论上巩固道德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作首要的任务,甚至认为只要能证明道德的永恒性和普遍性,道德的权威就会自然得到保证。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他主要日的不在于揭示崭新独特的见解,而是给正在动摇的传统道德以确定的根据。因此,二二人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都注重积极引导主体的思想活动,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寻求道德的普遍性,也就黑格尔:一热学史iJr演录,第一卷,第53典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了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是他们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把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弄得动摇之后,还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要从这种动摇和反思中得到新的观念、新的启示、新的教养、新的普遍性,也就是从具体、个别导向一般、普遍的东西。“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仁”是众德之总,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必须重视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启发个体的道德自觉,把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到道德主体自身中去,体现在个体的道德行为中,以实现普遍的道德“仁”。孔子看到这种抽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道德教育中要求他的学生,“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i去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J啡”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一”即个别,“三”即多,一般;给你一个个别的东西,你就要悟到一般的道理。这就是要从己知到未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运用“叩其两端而竭”的方法,穷尽事物的究竟,以独立地求得新的知识、真理。这种主动探讨真理的态度,其动力来自好学、乐学,凡是在学习中只接受现成知识而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决不是善于学习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表明没有开动脑筋,思维处于懒散状态,学习没有深入。孔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开动学生思维机器,一旦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问题,有所感悟又不很开朗的时候,便是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J啡”状态,这就是进行启发的最好火候。他的得意弟子颜渊称赞他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孔子善于运用因势利导手段,指出学生不足,鼓励他们前进,直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直至最后转变学生的道德观念上的认识。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把教学单纯看成是“传知”、“授教”活动,而是把最终目的放在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上。他认为通过闻、见接触客观事物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是很重要的,但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必须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所以,孔子强调学而要思,学思结合,并提出了学思结合这个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应该有共同的、客观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本性,是一种知识。因而苏格拉底寻求的是寓于一切善的事物中的绝对的善,寓于一切美的事物中的绝对的美,也就是用理性去把握一切的道德本质,而这种道德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一直追问到对方无词应对,自陷矛盾,从而自然而然地从具体事物中通过归纳、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般”,形成概念,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问答法。这种方法是从不同事物或相反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特性来。其实质就是苏格拉底运用“讽刺”“归纳”、“下定义”等环节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一步步排除非本质的成分,以至认识事物的本质。他告诉人们只有普遍的一般的才是真正的知识。例如,他在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不同意把美德论i牙述而论i肠J气罕道德的内n实践与理性认知:孔了j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归结为许多具体的善行善事,而强调他们要探求的美德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他强调不沦美德有多少种,而且也不论它们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在概念中探求的“共同本性”,不是一类事物的表面的共同性、相似性,而是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他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其根本用意就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试图为道德提供一个普遍性的解释。他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而知识即至善。所谓善就是最高知识,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概念,美德就是善的概念的知识,而不是智者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道德的兴衰也不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依人为尺度,而应该依理性为尺度。所以,苏格拉底提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要探究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善,就要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思考力,只有有思考力的人,才能具备美德。苏格拉底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也正是着眼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挖掘人的思维潜力,提高人的道德判断力,来寻求对道德的普遍认识。例如,他同人交谈时,先提出一个似乎寻常的问题,而那些深受智者蛊惑的人,对于正义、勇敢、节制、友谊等有着许多的答案,但一经苏格拉底(通过怀疑或讽刺)的刨根问底,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便知自己掌握的并非真理,这时,苏格拉底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使讨论进行下去,从而进一步动摇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然后引导人们离开这种特殊事物去思索普遍的原则、普遍的命题,引导他们思索,确信并认识什么是确定的正当的东西,什么是普遍的原则,什么是真和善。(三)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和苏格拉底身处乱世,都想通过道德教育,抽出被人普遍接受的东西,以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因而两人在实施道德教育中都实行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其结果都造就了一大批贤才、哲人、达士,为东西方文化、学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习文化知识是官府及其子弟的特权。到了春秋时代,由于战争,许多文化典籍散失民间,一些没落贵族将文化知识带到民间,另外,各诸侯为巩固地位,也纷纷打破等级界限任用一些有识之士,这从客观上刺激了民众的求知欲望,教育的推广成为大势所趋。孔子正是看到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认识到政治的基础在人刁,因而孔子毅然办起私学,举起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公开招生授德,开创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新纪元。孔子本人出身寒微,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其中有富家子弟,但大多数为微贱之士,凡有求学之志者,只要“洁己以进”,孔子不拘一格,兼收并纳,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再是入学的条件。孔子公开打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此向传统的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权的“学在官府”挑战,这不仅扩大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为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准备了条件。“有教无类”是在思想上反对等级歧视,提倡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普及。“因材施教”则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注意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孔子本人并没有说过“因材施教”的话,“因材施教”是宋代学者在通过总结孔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北宋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砂:希叭罗马折学,幻务印书馆!982年版。道德的内在实践J理性认知: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这就是说孔子以学生智能的个别差异为依据,对他们施以不同程度的教育。孔子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其社会背景、原有基础、求学目的、志趣和能力各不相同,甚至年龄上也相差悬殊,父子同堂共学者也非鲜见,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从不拘泥于呆板的教条,孔子的弟子问政、问邦、问仁、问君子,孔子的回答都是因人、因时、因事而有异,针对对方的特点而做出基本精神一致而又有所侧重的回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回答各得其所,易于接受,从而达到长善救失,共同提高的目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首先体现为他通过观察、谈心台志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侧重地分别加以培养;回答问题有的放矢;随对象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等等。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或道德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由此,孔子积累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才不仅观察一个人的所为,而且观察他为什么这样做,观察他之所以安心。这样将行为与动机结合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就无法隐藏了,因而可以有效的进行教育。孔子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发现人刁,造就人才有着突出的作用,也为今天的教育所推广和运用。苏格拉底在另一种历史背景下,也实行“有教无类”。雅典城邦久有奴隶主民主的传统。在这种民主制度下,谈不到少数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当时希腊也没有多少文化典籍可以垄断。因此,苏格拉底在教育中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他充分运用自己的谈话技巧和各门人士进行论辩以实现其道德教育目的。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雅典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邦人,有的人甚至不顾本国的禁令,冒着生命的危险,化装成女人,偷偷来到雅典,倾听苏格拉底的教导。他的学生中有奴隶制的拥护者如柏拉图,也有反对奴隶制的人如阿里思提普;有富家豪门子弟,也有贫寒之士、手工业者。苏格拉底的施教对象不分贫富,不拘一格,有教无类。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学问题,通过问答法,苏格拉底引导这个奴隶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这件事虽是个别的特例,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苏格拉底肯定人的天赋上所存在的差异并实行因材施教,他认为有的人生来聪明些,有的人生来鲁钝些;有的人生来胆大,有的人则察性怯懦;但不论天赋好还是天赋差的,都要在受到适合的教育后,刁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一个有用的人。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指出因材施教的方法,但在他的谈话和辩论中的确贯穿了这个方法,苏格拉底与鞋匠、政治家、铁匠的谈话,并不是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他和政治家辩论的时候,他使用的是政治术语,讲的是有关国家、政府领导、对外战争之类的话;当他和诗人、歌颂酒神的诗人,以及各种各样的诗人辩论的时候,他谈的是诗及与此有关的东西,他企望以此去教导诗人;“最后我又回到工匠那里,跟他们谈手艺、雇主、生意之类并乘机增进他们的智慧。”如此等等。在道德教育中,苏格拉底因时因地进行因材施教,他的教育活动是不收,_程集2沦语为政色诺芬:(l叫忆录道德的内八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J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报酬的,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的。公共场所、市场、店铺、私宅、餐桌上都是他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流,或进行辩沦,并巧施妙计使对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发现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并放弃自己自以为对的观点,承认自己无知,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认识问题,获得美德的重要前提。苏格拉底的及门弟子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著名的修辞学家、教育家伊索克拉底,杰出的历史学家色诺芬,墨加拉学派创始人欧几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等,苏格拉底教育活动的成就,和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及孔子死后“儒分为八”的景象一样,在东西方教育史上相互辉映。这与二位大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不无关系的。(四)以身践德,风范示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万世师表”,苏格拉底在西方则被称为“众师之师”。东西两位圣人、思想家、文化巨人,也是两位模范教师、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毕生好学,废寝忘食,尽心竭力,分毫不爽地践行自己的学说,一个成仁至圣,一个体现“美德即知识”。他们的感化力和吸引力,不仅是由于学识的卓绝,更由于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体现了完美的人格。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虚心好问,学无常师,学而不厌,发奋忘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视不义的富贵如浮云。孔子除了短暂的仕宦生涯外,一生整理文化典籍,弘道育人。他倡导教师不仅要一言道德,更重要的是行道德。孔子认为德行是立身的根本,言论是德行的体现,他极其憎恶那种花言巧语,而无实学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2他特别强调,不论是统治者对民众的“教化”,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德教”,都应当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为民众、学生的表率。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召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道德化人,以台行风范感人。“颜渊哨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刁,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这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孔子之教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是伟大的,不仅对于当时他的弟子们,就是对于后世也有着深深的感化力,他的每一个教导都是孔子这个人物的人格体现。孔子之所以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尊崇,主要是他在道德上能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是一位具有圣人人格的至圣,决不单纯是传道解惑的学者。同样,苏格拉底之所以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主要并不是他的各个教导的伟大,而是由于他在人格上具有吸引力。苏格拉底中、老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此时,人性堕落、道德沦丧已达极点。他在这样的时代与环境里,洁身自好,以身作则,推崇智慧并加以传授,既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苏格拉底对自身独特的察赋悟守不移,始终如一,他对自己的理想更是坚持不懈。他的一生都在对真与善进行寻觅与追求,堪称是一位清廉自论语学l(02.门马迁:史记孔了世家.,岳超书社1993年版。19了语语路.路.子罕论合曰人匕、,.卜甲“认己“比厅认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J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奉品格高尚的道德楷模。据说雅典的青年跟苏格拉底谈过一次话,就会为他的人格所吸引。尤其是他坚守信念,捍卫真理,洁身饮毒而死,直接对其弟子柏拉图等人乃至后世,常时期起到了深深感化作用,这是他始终不渝追求幸福的敢于牺牲的表现,更是身教胜于一言教的具体行动,而且也向人们做出了至诚感人的实例。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介平民,他平素布衣粗食,终日站在街头,一心与民众为伍,找人谈话。他视个人的地位、物质享受和小家庭的安乐如草芥。他不计报酬地从事社会教育,数十年如一日。苏格拉底谦逊而又博学多识、谆谆教人而又自律更严,热爱祖国而又直台不讳地批评弊端,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苏格拉底被屑小之徒诬告陷害,在法庭上,他坚持真理,决不为苟全性命而低下高贵的头,他决不用阿诀、讨好或哀求来取得陪审团的怜悯。苏格拉底一生的行事做人,就是一本生动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同时也是希腊文明史上一座思想丰碑。教师只有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台行来熏染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中活生生地体现自己所宣传的道德言行,学生刁会信服、刁会效仿,刁会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孔子和苏格拉底正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东西辉煌的两支巨烛,他们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人类。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比较(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的主体也是人。道德教育理论首先必须界定人的意义、价值、地位、作用和使命。在古代,涉及这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神人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观点判若径渭,大异其趣,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他们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存在差异的原由。1.孔子的天人观和人性论在古代中国,夏人尊命,殷人事鬼敬神。统治者以鬼神降灾降福的谎一言恐吓老百姓,作为推行其政策的权威棒。但是,驯服的老百姓却并未因顺从统治者而得到鬼神的庇护。从周初到春秋时代,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己认识到神鬼不能操纵人类的命运,人应当掌握自己的命运。孔子继承并发展这一重人事、轻鬼神的现实主义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天人观。孔子的天人观矛盾而复杂,他一方面尊天信命,认为天命具有神秘的主宰力量:另一方面又疑神主仁,强调人事和人的主观努力。但总的来说,他的思想中重视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从人自身那里寻求人道,从而把人从天神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他虽然承认有意志的“天”和无可抗拒的“命”的存在,但他经常离“天”而谈“命”。而“命”多少带有客观必然趋势的意味,其神秘没有天神那么浓厚。其二,他虽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和敬鬼祭神相比,更重视人事人生。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川“敬鬼神而远之”。2其三,他在尊天的同时强调人事的作用,在信命的同时更重视人的自我努力,并提出了“仁”学思想。孔子在高度重视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同时,又高度评价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他提出吸论语述1一J2沦语雍也道德的内在实践J理性认知: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方法比较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孔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天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习”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自我努力。按照孔子的思想,“性相近”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要使前提和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中产生实际效果,关键在人的主观努力,在于学习者的愿望和意志。孔子的天人观和人性论无论从哲学、政治、伦理的观点,还是从教育的观点上看,都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孔子对人的尊崇,对人的自主意识的肯定,为以后中国2000多年中文化、教育的人间性、现实性、入世性奠定了理论根基,也是孔子极为重视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孔子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主张,道德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抱负的主要手段,强调人必须努力探讨社会、伦理等人世间的现实问题,为改进社会、改善人生作自我努力。2.苏格拉底的神灵观和知识说苏格拉底是有神论者,他自称“我服从神奇的感受。这种神奇的感受在我童年时代就产生了,我时常感到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才罗素说:“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宣称自己被神喻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但苏格拉底的“神”却是有限制的,他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既不是传统意义的神,也不是任何宗教意义的神,而是理性的神,他赋予人追求知识,实现理智本性的主动性。正如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载苏格拉底已经指出的:“既然神己赋予人以理智本性,人就应以道德知识理智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灵魂的善。敬神就是敬重人自身的理性,既不是人对诸神的服从,也不是超尘世的愚昧追求。”因而苏格拉底借助于神示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意旨,从自然万物转向考察人的智慧和德行,从而反思人自身的理智本性。他认为他所负的使命,首先是让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发现自己无知,再进而呼吁每个人关切自己的灵魂,获得至善的知识。与对神灵的笃信相关联的是,他坚信灵魂不朽,相信灵魂可以脱离肉体并永恒存在.他认为在灵魂和肉体结合的时候,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损和障碍而误入歧途,不能把握对象,不能认识本质的存在。净化灵魂的必要前提是灵魂与肉体脱离,“使灵魂习惯于和肉体脱离一切联系而只注意自己摆脱肉体的束缚”。苏格拉底公开宣扬神学唯心主义,认为真理就存在于人的灵魂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真理,同时也是通往完美无缺的道路。他之所以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人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从神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他认为神特别给人的身上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也就是有理性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能知道一切,就能获得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追求到神在安排一切的时候所根据的原则善,这种“善”,并不像智者那样是感觉的附和,而是事物的客观的、本质的目的,即他所称的“美德”。苏格拉底从反对智者倡导“真理就是知觉、感觉”的论点出发,提出他的知识论。他认为智者们只讲“好”、“恶”,不讲“真”、“假”,只讲个人主观的喜好与否,不讲理性、客观的知识。没有“知识”,则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为善为恶都是无知的结果。这种“知识”,不同于感受,不同于流行的意见,而是一种理性的、必然的真理,它是由概念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