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 课 程:中国建筑史课 题 名 称:拙政园、留园厅、堂、馆、楼建筑形式 与诗意环境的营造班 级:环艺094学 号:姓 名: 2011年 11 月 10 日研究课题三 拙政园、留园厅、堂、馆、楼建筑形式与诗意环境的营造1 从拙政园、留园中选择重要的厅、堂、馆、楼,从造型(屋顶、大小、位置、门窗、台基)说明建筑形式。(4类建筑所举图片10张)2 从这些厅堂馆楼所处的环境、匾额和对联的文化内涵,说明这些建筑如何起到点景的作用和诗意环境的营造。(所举图片10张)3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如何运用苏州园林的语言(举出4张图片说明)二 说明:1 以上8个研究课题作为建筑史考试内容。2 每个班按照学号排列分配考试课题,第8题后再从1重新开始按顺序排。三 要求:1 用A4纸,小4号字。封面用我发给你们的封面,左侧装订。2 举例图片不论横竖,大小为6x6cm以内,图片用小五号字注明“图1”“图24”,并在图号下注明图片,如:拙政园远香堂。按照以下图例,如果查到建筑名称,放在波折号后。 图按照文章的需要排版,不能全部放在一页中,可以用黑白图片,但是打印出来要清晰、说明问题。3 内容与格式标准:(1)介绍可以参考书或网,但是不可以全文复制(2)每一部分要根据自己搜集的图片进行说明和阐释,不可以文与图不结合。(3)条理要清晰(4)格式题目(4号字、居中)文章(小4号字,每一段开头空两格)文章开头,简述研究目的(根据自己的认识写) 每一段要有小标题 在说明园林的窗、廊、亭、厅堂、水的艺术特征时,加二级小标题标题级别如下: 1 1.1 1.2 1.3 2 2.1 2.2 2.3 2.3.1拙政园、留园厅、堂、馆、楼建筑形式与诗意环境的营造研究目的:中国园林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直影响着人们,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厅堂馆楼,无不体现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匠人们的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拙政园和留园是中国园林的典范,名列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亭台楼榭临水而建,建筑形体不一,高低错落,艺术风格浑厚、质朴、疏朗。留园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诗情画意”,讲究曲、雅、隐、藏,移步异景,在屋宇,花木池鱼,叠石之中,寻找一份恬静与淡然。通过对拙政园、留园厅、堂、馆、楼的建筑形式和诗意环境营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与营养。向古人先贤进行学习,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还能有利于我们今后对建筑、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通过园林中的这些一草一木,一池一楼与古人进行对话,将古人的设计手法、理念融入到今后的设计之中。传承中国文化,将古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并将其发扬光大是作为每一个设计师的应有的责任。1.拙政园、留园中厅、堂、馆、楼的建筑形式1.1厅的建筑形式图1留园-楠木厅留园东区,主厅五峰仙馆,梁柱用楠木,又名楠木厅或楠木殿,宏敞精丽。大厅面阔五开间,高大豪华。楠木殿厅堂面阔五间,中间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积。正厅中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椅。众多家具将正厅空间分隔成为明间、次间和梢间等空间系列,这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仙馆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这样的做法是要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1.2堂的建筑形式 1.2.1 远香堂图2拙政园-远香堂拙政园远香堂为四面厅,屋顶为歇山顶,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四周装置精美的玻璃长窗,周围环境开阔,四面景物各具情趣,举目四望,有如观赏长幅画卷,中园景物尽收眼底。1.2.2 兰雪堂图3拙政园-兰雪堂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1.3馆的建筑形式 1.3.1卅六鸳鸯馆 图5拙政园-卅六鸳鸯馆内图4拙政园-卅六鸳鸯馆拙政园卅六鸳鸯馆分南北二部分,南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名“卅六鸳鸯馆”,是古建筑中一钟鸳鸯厅形式。曼陀罗花就是山茶花,南厅植山茶,宜于冬春。北厅临池养鸳鸯,宜于夏秋。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十分精美。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可以来反射声音,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作为旧时西院主人宴友会客、听曲休憩的所在,这样设计是颇具匠心的,风雅而不失实用。1.3.2林泉耆硕之馆图6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所特别之处在于双厅设计,又称鸳鸯厅。南北各一厅,以中堂的屏风相分割,同在一个屋檐下,但设计风格却迥然不同。北厅的梁架扁方而精雕细凿,南厅的却圆厚而简朴,其他装潢、陈设摆件等许多地方,都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1.4 楼的建筑形式1.4.1 到影楼图7拙政园-到影楼拙政园到影楼为西院北侧的主要建筑位于水廊通处,两层小楼,重檐歇山顶。楼、廊、树、花尽于水中形成倒影,独自坐在小楼之中,临水观影,是这里的主题。穿过波形廊,进到楼内。倚窗观外,水荷澹澹,绿影婆娑,幽深雅致。 1.4.2 见山楼图9拙政园-见山楼图8拙政园-见山楼拙政园的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1.4.3 曲溪楼图10留园-曲溪楼留园曲溪楼在绿荫东侧,二重矮房构成,形体硕长,与轿厅等前部建筑相通,游客多从此楼进入中区。此楼的妙处就在它的窗框、门洞上游客从窗中看到美景,已迫不及待,却偏要穿过长长的楼体才能从洞门出来,而洞门又半掩于藤石之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 厅堂馆楼,通过所处的环境,匾额和对联的文化内涵所起到的点景的作用和诗 意环境的营造2.1 五峰仙馆诗意环境的营造图11留园-五峰仙馆五峰仙馆的名字来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销出金芙蓉”的诗句。不用进馆,通过李白的诗句便给人一种虚无缥缈,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之感。此馆面阔五间,宏敞精美,装饰名贵,一边欣赏馆内精美的器物,一边联想李白的诗句,仿佛此馆不在人间,而在天上。留园曾经的主人、同治年间的布政使盛旭人,自题联曰: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孤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透过馆内的窗子,园内的一草一木映入眼帘,清风徐来,在一份喧闹之中寻找一份宁静与淡然。2.2远香堂诗意环境的营造图12拙政园-远香堂远香堂的名字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立于堂中,通过四周的落地窗户,园中景物犹如长轴画卷一般,在眼前展开。“远香”二字仿佛使人感受到荷花的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由远及近徐徐而来,拍打着人的面庞。想夏日之时,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摆,水面波光粼粼,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虽未至夏日,但站在堂下,仿佛使人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色。2.3松风水阁诗意环境的营造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两面邻水,阁后植松。据说风过枝摇,松涛作响,意蕴特别。虽然此时无风,难闻松涛,但窗下小驻,已经感受到清韵满怀。风起松动时,又是怎样一番意境,可以想见了。图13拙政园-松风水阁这些古代知识分子啊,着实太会享受了其实,园林对他们而言,早已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家宅,而是一种情怀的寄托和物化。我相信,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会如此津津乐道、不惜血本的营造园林。走在这园林中,其实就是走在中国文人的心灵世界中。有人说:“不懂中国的哲学,不可能看懂苏州园林。”我觉得很有道理。感受一番,会更加觉得有道理。2.4留听阁诗意环境的营造图14拙政园-留听阁在整个拙政园的最西端,是留听阁。阁为单层,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通明畅快。何谓留听?我想来一定是取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吧。阁内设银杏木雕刻的松、竹、梅、鹊飞罩,精美细腻。桌椅屏案、书架墨海,尽显书香古韵。很显然,这里是书房。书房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标志。不过,多数园林中的书房都以小而幽见长,似乎那些宽敞大气的地方,只能用作宴客欢聚。像留听阁这样如此敞亮、如此阔绰的书房,实不多见。虽然古人已去,但墨香犹存,透过留听阁,我们放佛能够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看到楼主人挥毫泼墨的身影。“留听留听”留下来,用心去聆听在此阁中那百年来岁月的声音吧。2.5十八曼陀罗花馆诗意环境的营造图15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图16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一听这个名字,就令人很有感情,感觉很温暖。此馆分南北两部分,南厅种山茶花,北厅养鸳鸯。冬春时分山茶花盛开,花香溢满整个房间,主人宴友会客之时,一边享受丝竹之乐,一边欣赏这美丽的山茶花,真是一大快事。余音袅袅,绕梁萦回,鸳鸯在水中嬉戏打闹,此间之乐,真是何似在人间。2.6曲溪楼诗意环境的营造图17留园-曲溪楼建楼之人真是别具匠心,古意将楼建的长长的,房屋低矮,将洞门掩映于藤石之中,给人的感觉仿佛小溪一般曲折蜿蜒,缓缓向前。游人穿过此楼进入园内,透过墙上的窗户看到园内的美景,早已迫不及待,想一下子冲出去欣赏,然而却偏偏穿过楼才能欣赏园内秀美的景色,真是吊人的胃口啊。2.7明瑟楼诗意环境的营造绿荫西侧是“明瑟楼”,两层半间,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图18留园-明瑟楼明瑟楼两面环水,轻盈精巧,与“绿荫轩”隔水侧望。楼间敞阔,没有门窗,一字凭栏展开,一池美景就在楼前,正是临水御风之处。这里每天定时有演出,演员在楼中或吹笛,或弹奏。坐在绿荫轩里,听丝竹缭绕,隔水而来,回音不绝,更觉园深景幽,着实令人沉醉,久久不忍离去。即使没有演出,单这花鸟鱼虫,林声水声也足以动人心弦,极视听之余,信可乐也!楼因为牌匾、诗词而充满神韵,这样的意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2.8 林泉耆硕之馆诗意环境的营造图20留园-林泉耆硕之馆图19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此馆分南北两厅,北厅是男人会客之地,南厅则用于女主人。有联曰:“此峰疑天外飞来,历劫饱风霜,夐绝尘寰谁伯仲;斯地为吴中最胜,后堂饶丝竹,婆娑岁月若神仙。”看着这些雕刻精美的家具,真不敢相信这些竟是古人用的。听着泉水叮咚,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住在这里的人真是神仙般的逍遥自在,看着这个“奇石寿太古”的牌匾,环顾四周,仿佛这些古人并没有离去,而是就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在这里,静静地守候着,直到永远。3.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如何运用苏州园林的语言3.1将传统的粉墙黛瓦做现代的诠释图21苏州博物馆图22苏州博物馆-屋顶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并没有采用千篇一律的小青瓦,而是用灰色的花岗岩石所取代,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新的屋顶被重新诠释,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将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用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展区,产生的光影效果,令游人心旷神怡,贝聿铭真不愧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3.2 叠山置石另辟蹊径图23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贝老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造山,而是另辟蹊径,因为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5单元语音速记与巧练(含答案)
- 宿舍楼基础设施检查与维护方案
-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 水稻品种课件
- 水痘说明文课件
- 医用化学分散系66课件
- 知识点3.4从文化层面感知色彩设计构成设计色彩76课件
- 水电工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高科技企业员工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楼顶彩钢板防水设计与施工承揽协议
- 二氧化碳静态爆破施工方案样本
- 八年级年级主任工作计划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四川JS-004竣工验收报告
- 花卉栽植施工方案
- 水工闸门课件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 《诺丁山》经典台词
- 对铁路机车乘务员规章培训的探讨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