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基本知识.doc_第1页
文言文阅读基本知识.doc_第2页
文言文阅读基本知识.doc_第3页
文言文阅读基本知识.doc_第4页
文言文阅读基本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诗文常见实词一、 解释实词的基本要求1、 能根据语言环境正确判断并解释词义。2、 能判断基本的通假字。3、 能分析常见词语的古今异义。4、 了解常用实词的词类活用。5、 了解使动和意动的基本特点。二、注重方法,掌握分析的技巧。(一)、依据语言环境正确判断并解释词义。一般来说常有几条原则帮助我们确定词义。1、从上下文和逻辑关系来确定词义。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加横线的字通过原文的逻辑关系来审读,其意义很明确,此处的“病”和生病无关,而是说不做这种差事(指捕蛇)就会生活窘困,因此“病”只能解释为困苦不堪。2、参照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分析词义。我们知道,词在汉语语法上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不会有语法上的变化,作名词时是这样,充当动词时也是这样,有点语法知识的学生会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词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里的“绿”原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带上了宾语是谓语,有了动词的特点,所以译为“吹绿”。3、利用对文来帮助判断。所谓对文,就是文章中常用的字数相同(或相似)、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如:“叫嚣于东西,隳突于南北”(捕蛇者说)“叫嚣”和“隳突”都是骚扰的意思。4.注意词的特殊用法。解释词义,有时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河”,一般情况下,上古语言环境中指的是“黄河”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河伯说的就是黄河河神,但是在西门豹治邺中的“河”却是今天的今天河北省临漳县,经过此县的河是漳河,因此西门豹把大巫妪及弟子“投诸河中”即指漳河。总之,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借助以上四个原则,但关键要重视读书,多读多积累,用丰富的材料来相互比较,解释词义就有说服力了。(二)、通假字的识别.。原则一、在改字的义项中找不到恰当的相当解释,而按照相近的义项去解释又有些不太妥当,那就得思考这个字可能是通假字。原则二、形或声与他字在义项上更吻合。通假字也称“同错字”。古汉语中用同音或音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即古汉语中通用的别字,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还有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取”(古)和“娶”(今)。附:初中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三)、能分析常见词语的古今异义。前人对词语古今义的发展变化概括为三种情况:一保存义项;二义项消亡如:;三古今词义有差异。在古今词义的差异上有四种情况:一是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二是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三是词义转移。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的“牺牲”古代专职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地位低下,“鄙”指目光短浅,现在则是贬义词,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1)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2)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3)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4)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5)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6)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7)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8)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9) 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看;照管、注意)(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22)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23)两股战战(口技)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义:无须,不要 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 今义:指子女)(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义:对.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古义:泛指衣裳 今义:指裙子)(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一种 今义:指普通)(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古义:过时 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35)令名不彰(周处)令:(古义:好的 今义:命令)(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古义:犯罪 今义:多用于“坐下”)(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其实:(古义:其:它的实:果实 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住)(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41)请献十金(公输)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 今义:金银的金)(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义:大约 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 今义:简单)(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 今义:盖住、盖子)(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常常)(47)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古义:即使,假使 今义: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 今义:表次序)(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 今义: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适:(古义:往 今义:适合,适当)(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恶:(古义:读w,怎么,表疑问 今义:罪恶,厌恶)(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谢:(古义:致谢 今义:常作礼貌用语)(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经纶:(古义:治理,筹画 今义: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古义:指华山 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 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水,池塘)(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语:(古义:告诉;说 今义:话语;说话)(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敬称,相当于您 今义:儿子)(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将:(古义:或许 今义:接近)(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去:(古义:离去 今义:到哪;前往)(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但:(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 今义:判断词)(67)惟吾德馨(陋室铭)馨:(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形:(古义:身 今义:样子)(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方:(古义:方圆 今义:方形)(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曾:(古义:并,尚且,连.都. 今义:曾经)(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 今义:举起)(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表现,征给 今义:征求,象征)(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75)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 今义:进入)(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钟:(古义:一种容器 今义: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78)引喻失义(出师表)义:(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意义,含义)(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仇恨)(80)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古义:差异,偏义复合词 今义:不同与相同)(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82)由是感激(出师表)感激:(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奖:(古义:勉励,鼓励 今义:奖励,嘉奖)(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85)临表涕零(出师表)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精力:(古义:精神与毅力 今义:精神和体力)(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假(ji):(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四)、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简析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简析a句中的“尊”是指“使尊贵”b句中的“绿”是指“使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简析:a句中的“王”指“做大王”.b句中的“相”指“做丞相”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如例句中的“四”“六”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没有杀他,把它放了)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简析:a句中的的“之”看作是名词“鱼肉”所代表的人物译为: “把他当作鱼肉”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简析:a句中的“衣褐”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修饰关系,是动宾关系,即“穿衣服”.b句中的“王天下”是动宾关系,即“称王于天下”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简析:句中的“蹄”后面紧跟代词“之”,故“蹄”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蹄子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简析:“所馆”中“馆”活用为动词译为“居住的旅馆”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简析:句中的“皆”是副词,后面的名词“衣”活用为动词,译为“穿衣”。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简析:a句中“妻”在能愿动词“可”的后面,故译为“娶妻子”b句中的“兵”在能愿动词“欲”的后面,所以译为“杀”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简析:句中的“军庐柳”省略了“于”应是“军于庐柳”,“军”后面跟了介词结构“于庐柳”,故活用为“驻扎”。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简析:句中名词“王”“霸”分别用“而”同前一个动词“礼”“法”连接。所以“王”“霸”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成就王业”、“成就霸业”。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a.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简析:句中“贵”“卑”“尊”都是形容词,都在“所”后面,所以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认为宝贵”“ 认为低贱”“ 认为高贵”。b.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简析:句中的形容词“穷”跟在能愿动词“能”的后面,故活用为动词,译为“走到尽头”。c.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简析:句中形容词“近”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靠近”。d.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简析:句中的形容词“短”后面跟了介词结构“与顷蘘王”,故活用为动词,译为“诋毁”(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简析:句中的“汝”是代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以你相称”。(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简析:句中数词“一”用在名词“四海”的后面,故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5、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1)普通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A.嫂蛇行匍伏。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此同。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斗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斗”“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表示每一。例如: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简析: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表示渐进。例如: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表示往昔。例如: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简析例中的“日”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简析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练习: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2.晋侯饮赵盾酒。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练习.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筑室百堵,西南其户。6.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7.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8.孟尝君客我。9.面山而居。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练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1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1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13.秦伐韩,军于阏与.14.昔齐人练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15.自上观之,至于练习:16.不迁怒,不贰过。17.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1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1.赵襄王郊迎甘罗.2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23.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4.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2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第二节、文言诗文常见虚词。文言诗文中常见虚词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常用虚词的介绍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