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春好轩、御瓜圃、舍利塔.doc_第1页
蒙古包、春好轩、御瓜圃、舍利塔.doc_第2页
蒙古包、春好轩、御瓜圃、舍利塔.doc_第3页
蒙古包、春好轩、御瓜圃、舍利塔.doc_第4页
蒙古包、春好轩、御瓜圃、舍利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苑景区又分为平原区、山区、湖区三部分。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草地全为自然生成厚厚的草坪仿佛绿色地毯,甚为美观!万树园位于平原区的中部。园中立有石碣,上刻乾隆皇帝题“万树园”三字。万树园中苍松、巨槐、古榆、老柳散植其间,丛草林荫中梅花鹿自由自在的悠闲散步。还有万树园西的文津阁是仿淅江宁波“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和形式所建。园内还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现修复为蒙古包度假村,在此住一宿需430元。蒙古包里还有一座最大的蒙古包原为皇帝的临时宫殿,现为酒店,味道还不错且数量还挺多的。蒙古包的东面还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塔而建的。绿色的原野上气势磅礴,格外引人注目。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文津阁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编辑本段文化传承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在全国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其中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文津阁。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这两句诗最后的两个字分别是“问”与“津”,也同“文津”谐音。在诗注中又说:“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文津阁建成以后,1782年,四库全书成书,共誊写了7部,其中一部藏于文津阁。7部四库全书随着中国的命运沉浮,只有文津阁内的藏本保存完好。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遂至于今天,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据国家图书馆的有关史料记载,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于1915年由内务部运抵北平,暂时藏于古物保存所;是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前清奏案文津阁,咨行内务部,将其拨归京师图书馆。次年夏天,复将原来的书架交来,计经、史、子、集四部:共103架,6144函,36300册。外有分架图4函,4册;殿本四库全书提要20函,124册。经史子集卷帙,以四种颜色将其分别开来。经部为绿色,史部为红色,子部为蓝色,集部为灰色。每册卷首盖有文津阁宝,末页盖有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小篆朱文方印各一颗。史部的八旗通志成於嘉庆初年,后再补入,故里面仅有嘉庆御览之宝一方。全书与通行印本的四库全书目录微有不同,大概因为抄写较晚,所以有修订改易之处。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气势雄浑。假山占地约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洞内山石遮掩,可分厅、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鸡骨石镶嵌,幽深曲折。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窗孔,透进幽幽的光线,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隐若现。山上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有棒槌山、罗汉山、双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缩影,更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还有仿米芾“宝晋斋”的园林布局。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镌刻着乾隆题文津阁记,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诗。文津阁文津阁庭院,由粉墙围绕,是山庄的园中之园。这组建筑,坐北朝南,依次布置着门殿、假山、水池、藏书楼、花台、曲池、山石、月门。东侧有碑亭和值房3间。阁前池水清澈,澄泓见底,水草丛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环抱池沼,拱峙搂阁,叠石大多仿承德十大景堆砌,与山庄西山浑为一体。假山上有赏月的月台,其西有趣亭(已不存)。假山上有磴道,下有洞府,入门进阁,必经此洞。石洞曲折幽邃,洞顶有一曲形石孔,光线漏射到池水中,恰如一弯新月,每当丽日当头,水池中却素月高悬,“抬头看日,低头观月”,日月同辉,景观绝妙,又为山庄一绝。阁东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阁碑记一通。文津阁建筑手法科学,外观两层重檐,内部三层结构,中间夹层能防止阳光直射。所谓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精巧设计。上悬乾隆帝御书“文津阁”匾额。阁前有平台,台下池水,池水南为假山叠石,叠石设计奇特,暗隐缝隙,折射入池水中,形成倒映的弯月,成为山庄一绝。编辑本段建筑结构文津阁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修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门殿、假山、水池、藏书楼、花台、曲池、山石、月门等组成。文津阁建筑造型、制景手法匠心独到,园中有园,自成气候。四周砌低矮白灰花墙,内外水渠分隔。门殿三楹面南,进深两间,后有门厦。东门三开间,进深一间,东有厦廊。主楼六楹面南,西稍间为楼梯间,面宽收进三分之二,总长2602米;进深五间,前后设廊,总宽14062米;通高13085米。外观重檐两层,内部结构三层。中层藏书为底檐全部遮挡,防止阳光直射。文津阁按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设计、命名。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底层六间分隔谓之“地六”。文津阁阁前砌平台,台下聚池潭,潭内映弯月,时隐时现。仰望天空,并无月亮,弯月何出,实为奇观。池南假山嶙峋,亭台得势,古树峥嵘,藓草涵孕。假山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缩影。阁东立文津阁碑,碑高532厘米,宽138厘米,厚58厘米。碑趺、碑身、碑首周边雕蟠螭纹和雷纹图案。正面用满、汉文字镌文津阁记,背面镌题文津阁,东侧镌四库收精要,西侧镌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笔亲题。阁后、碑后砌假山,前后留古松数株。文津阁前有四组建筑,已毁,今存遗基。东为千尺雪,仿江苏寒山千尺雪建造;千尺雪西一组名宁静斋,四周环绕回廊,院内前斋后楼,中有池水分隔,康熙为楼题匾“清敞”,乾隆为斋题名“宁静”。宁静斋南一组建筑名曲水荷香,按王羲之兰亭序描写建造,供皇帝和御用文人戏酒吟诗所用。再东又一组建筑为前亭后殿,乾隆题名玉琴轩(康熙曾题图史自娱),有联“寓情最觉静可乐,无物始知闲不争”。文津阁:坐落山庄西北部南山积雪脚下。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浙江宁氏天阁而建。“文津阁”的津是水的渡口的意思,文津,顾名思义是文化知识的渡口,要获得知识必自此问律。这里是清代的藏书楼。原曾珍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时召集朝臣编纂的一部大型图书,耗时十年,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后陈梦雷得罪了皇上,于是特命蒋延锡等重编辑,全书共一万卷。文津阁建成一年时,四库全书尚远未校录完毕,所以乾隆命先将古今图书集成按四库全书函式装帧,庋架排列,贮藏于文律阁内。四库全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四十七年 (1783年)宣告竣工。也历时十年。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故称“四库”。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世界罕见的巨著。该书共抄写七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澜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汇阁。文渊阁本现藏台湾;文源阁本在清咸丰十年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焚毁;文律阁本于1915年运至北,现珍藏于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宗阁、文汇阁本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毁于战火;文澜阁在咸丰十被毁,其书流散市上,后藏书家收购,经两次补抄,到1962年补齐,现藏浙江图书馆。文津阁建在虎皮墙环绕的院落中心,坐北朝南,外观两层,实三层,中间夹层,以藏书籍。阁前假山怪石堆叠,池水清澈见,即可防火又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看到天下奇观“日月同辉”的景象。站在阁前,向池中望去,只见 一弯新月在水中轻轻抖动;抬头仰望,天上丽日高悬,真是名副实。原来是在假山洞穴处打一缺口,形象弯月,光通过缺口折到水中即形成此景。文津阁碑:文津阁碑原坐落在文津阁东的碑亭中。碑亭早已无存,高大的石碑却还矗立在方形的台基上。此碑通高532米, 其中碑首、碑跌各高12米,宽1,38米,厚058米。碑首、碑跌和碑身周边即刻着精美的蟠缡纹和雷纹图案。正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文津阁记。碑阴为题文津阁,东侧为四库收精要,西侧为建由甲午成乙未。月台碑:文津阁前,与之隔水池想望的是一座嶙峋的假山,假山东部有个长宽不足丈的长方形平台,平台的中央竖着一座石碑,此即月台碑。这座碑通高2.12米,其中碑首、碑各高0.46米;碑首、碑身、碑分别宽1.61米、0.77米、0.9米。碑首、碑各厚0.52米,碑身厚0.38米。碑首前后和碑四面雕刻着夔龙图案,其龙头形象逼真,龙身,龙尾自然丰满。碑身面西镌刻“月台”两个大字,其它三面分别雕刻三首诗,面东为月台,南侧为为爱颠翁语,北侧是口号一首。舍利塔仿杭州的六和塔而建。塔为八角形,九层,通高67米。巍巍宝塔,耸立在绿色的原野上,划破平野长空,金色的宝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闪闪发光。从万壑松风北眺,万绿丛中,舍利塔脱颖而出,分外挺拔俊秀。又被称作六和塔,六合塔还记得年少时,电影两宫皇太后上映的时候,承德避暑山庄秀丽的景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4月30日,终于有机会到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承德位于北京以北。虽然是一个旅游胜地,但交通实在不便,火车班次相对较少,需要4-6个小时的车程。长途客车,在燕山山脉中老来绕去,走的是国道,高速公路当时还没有通车,耗费时间差不多,在北京市内就浪费了一个多少小时,而且山路崎岖险象环生。希望高速公路通车后能够节约车程。永佑寺舍利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当游人游览完山景和湖景后,大部分已经筋疲力尽,如果不是住在万树园中的蒙古包旅馆,很难再去拜访永佑寺舍利塔。作为古塔爱好者,永佑寺舍利塔是我必去的。所谓万树园,是位于避暑山庄东侧的一片平原,如同草原一般,树林中散养这数十头梅花鹿。永佑寺舍利塔就位于这片平原的北侧,塔的西侧就是山景区,这座古塔恰好弥补了平原的缺口。踩着柔软的草地,穿过稀疏的树林,绕过蒙古包酒店的营地,来到永佑寺舍山门之前,巍峨秀丽的古塔赫然出现在我面前,拿出相机准备留下这一美妙的记忆,然而相机报电池电量低,前面避暑山庄的美景,已经耗尽了我的两块电池,这成为这次承德之行的最大遗憾。好在在南山上曾经留下了古塔的远景,让我稍有安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此时正处于康乾盛世中期的大清帝国,相对来讲国泰民安,府库丰盈。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挺拨秀丽,给乾隆皇帝留下深刻印象。恰逢皇太后钮钴禄氏六十寿辰,为报其母恩,于京师按浙江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塔之形制仿建两塔。在北京西郊瓮山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为此改瓮山为万寿山,寺内仿照六和塔建延寿塔。仿照南京报恩寺塔在大西天建报恩塔。两者遥相呼应。但两塔的工程并不顺利,报恩塔毁于意外失火,而延寿塔在接近完工时,突然奉旨停修,全部拆除,后来改建为3层的佛香阁。此事乾隆在永佑寺舍利塔记中有所记载“所谓金陵之报恩,武陵之六和,归而欲肖之,以延鸿算。无何,而一不戒于火,其一将成而圮,龟玉毁于椟,有司者不能辞其责也。”事实上延寿塔未成而圮,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应该负主要责任。延寿塔塔身砖砌体自重过大,在接近完工时发生了倾斜至于坍圮。两座宝塔事倍而功不成,令乾隆皇帝大为震怒,一面追查责任,一面引以为戒。乾隆皇帝命令对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开工的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进行加固,因此永佑寺舍利塔曾两度返工重修,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才告竣,历时十年,好费白银209243两3钱3分。目前永佑寺已经在百年的的战乱动荡中被毁,仅剩下舍利塔和四通石碑。山门和围墙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山门两侧原本四大护法神的位置,现在依旧空空荡荡。进入山门后,可以看见寺中殿宇只剩下空旷的台基可以想象当年的气派。永佑寺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伽蓝七堂式的建筑格式。整组建筑样式规整,坐北朝南。据载,门殿前有牌坊三座,成品字型,自东向西题额分别是:法瞻龙象,锡振雷音;仁寿世界,慈悲法门;优昙耀彩,檐葡飞香。门殿以北,前殿、宝轮殿、后殿、舍利塔、御容楼,沿中轴线渐次排列。宝轮殿东西配殿分别为“妙觉”、“慧照”,后殿的东西配殿为“普慧”、“广仁”。寺庙的西北处的御容楼,里边供奉着乾隆皇帝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画像。寺中还供有乾隆皇帝的四座御碑。从碑文中得知,建这座寺院的目的在于,使祖上的恩德与教诲永远保佑大清安定,因此取名永佑寺。永佑寺虽为佛寺,从本质上讲却是乾隆皇帝“法祖”的“道场”。乾隆每次来山庄避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永佑寺瞻礼皇祖神御,施宗庙之礼。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了。硕果仅存的永佑寺舍利塔处处显示着皇家气派。塔身高21丈6寸,约67米,九层八面,整座塔由塔基,副阶,塔身,宝顶组成,塔身用北京运来的方砖并用铁料加固,磨砖对缝,采用古建收分法,层层递进内收,砌成九层砖体塔身。每层塔身又辟有砖砌塔基券门,便于通风采光。八面须弥座塔基用条石砌就,每面都有极其清美的浮雕佛像。塔基之上四周设白色汉白玉栏杆,设廊柱24根。底层南北各开石拱券门,南门可登临位于二层平座,平座周边为汉白玉栏杆。北门可沿叠磴悬折的木梯登塔顶,不过现在因为文物保护不开放登塔,游人最多到达二层平座。九层分别题有匾额:妙莲涌座(塔廓)。一层以上依次是:初禅精进、二谛起宗、三乘臻上、四花宝积、五智会英、六通普觉、七果圆成、八部护持、九天香界。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歌功颂德、梁枋皆为琉璃造。宝顶基重千余斤的鎏金塔刹,金碧辉煌,造型与塔身浑然天成,和谐秀美。九层砖塔的腰檐是黄绿两种色彩的琉璃瓦砌就,色彩鲜亮明快,与砖砌不施彩绘的塔身搭配,自然中透出的古朴与山庄的所有建筑浑然一体,有那么一股令人用言语形容不出的大气。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乾隆驻山庄,有时清晨登塔礼佛,祈求长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太后钮祜禄氏年寿八旬,仍到此登塔乞福求寿。塔后立永佑寺舍利塔碑,今保存完好,通高5.74米,碑首、碑趺各高1.37米,宽2.06米,厚1.09米;碑身宽1.74米,厚0.77米,高3.00米。一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记,一面镌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并序,为研究兴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史料。乾隆皇帝在永佑寺舍利塔碑文中记述“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我皇祖有鉴于此,故自三逆底定之后,即不敢以逸豫为念。巡狩之典,或一岁而二三举行,耗材劳众之论,夫岂不虑?然凛天戒,鉴前车,察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寥寥数语,即点明了康熙木兰秋狝和建立山庄于塞外的政治意义。永佑寺舍利塔东南有一高达石台,石台之上四周设汉白玉栏杆,应该为一重要建筑。询问管理人员,但不得答案。从导游图上看应该为“乐城阁”遗址。只能从永佑寺舍利塔旧照片中看到“乐城阁”的影子,具体介绍不详,如果有哪位朋友有相关资料,不妨赐教一二。永佑寺舍利塔又名六和塔,因为传说该塔的形制是仿了杭州六和塔。六和取自天地东西南北空间六和。也有的称为六合。其来历在江浙一代有种种传说,最帖切的当属佛教的六和敬,即僧侣团结的六个方面:身和敬,同礼如来;口和敬,同赞佛德;意和敬,同信彼岸;戒和敬,同守戒律;见和敬,见解同空;利和敬,衣食均等。这座古塔造型独特,兼具南秀北雄之风姿,雄浑中不失轻盈灵秀,挺拔中蕴含端庄舒展,堪称中国古塔艺术的杰作。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将其列为中国重要古塔,也是北方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塔之一。春好轩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南。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皇帝欣赏三春好春好轩春好轩景之处。三春是指轩内遍植的秋海棠花,乾隆帝和嘉庆帝均曾赋诗咏景。近年春好轩修复。坐北向南,门殿3楹,内为四合院;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额为乾隆御题“花际霞峰”;东西配殿各3间,殿后一亭曰“巢翠”。庭内古松参天,秋海棠馥芳香,沁人心脾。轩周嘉树成荫,朱梁碧瓦,景色宜人。编辑本段建筑特色避暑山庄以“朴野”为造园宗旨,其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相得益彰,自然天成,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式徽。在造园手法上,融南方园林的秀丽和北方园林的雄浑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园林小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春好轩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春好轩在建筑布局上,前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