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孩子有道德的成长雄县家长学 校佟春桥一、道德教育的缺失2013年,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因为轮奸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李某先是无证驾驶,酒驾、打人,最后发展到轮奸妇女,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又是生活在那样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又经受了非常优秀的教育,但如此堕落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一位网友的评价很中肯,他说:“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现在的孩子们所缺少的不是父母的疼爱,更不缺少优质的教育,缺少的是父母的严格要求和道德约束。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看不到他们为人父母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他们给孩子的只有两个字“溺爱”,他们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做人。有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超过90%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失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们在闲聊时拿孩子的成绩、特长、名校、奖项等作为攀比、炫耀、竞争的对象,在这里家长们过多的关注的是孩子“技艺”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格、品德的养成。“考了前几名”、“有何特长”、“拿了多少奖”等这些都是家长们骄傲的资本,却很少有人把善良、正直、踏实、进取等品格当作最先考虑的成长目标,这些家长认为这些品质并不是孩子将来最核心的竞争资本。正如易中天所言,中国教育的目标往往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我们建议,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守住这样一条底线:孩子的天资可以不聪明,但要教育他守住做人的根本;孩子可以不出色,但要教育他保持人性的善良。因此我们提出,让孩子有道德的成长。2、 道德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自然生长,也包括精神上的成长,即心智的完善,在古代就有“以谷养形、以德养神”的说法。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忽视如何一方都会造成人生的不完美。当人的身体停止成长的时候,精神上的成长并没有结束,道德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我们把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第一阶段: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是指孩子在0-4岁之间的成长,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众所周知,0岁至4岁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是指孩子在4-13岁之间的成长。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智力没有成熟,理解能力低,但记忆力强,属于“开蒙教育”时期。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和行为,为孩子传播正能量。第三阶段: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智力渐开,理解能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伟远大的志向。 第四阶段: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古人说:“有才无德 ,行不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或许可以给家长一些启发:同样是英雄的后代,外表帅气智商颇高的杨康失败了,而智力平平老实木讷的郭靖却取得了成功,总结其原因是“情商发展”:一个武艺高强,但飞扬跋扈,心术不正;一个天资不高,却勤奋刻苦,心地善良。可见,技艺与品格内外兼修才是正途。3、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孟子提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备“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中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天性,但这种天性仍然需要后天的培养、巩固,这是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前提,对当代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道德教育是终身教育,人的道德意识和理念应该从小树立。我们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以下道德素质:(1) 让孩子懂事“懂事”是我们评价孩子常用的一个标准,那么什么叫懂事?对一个人来说,懂事就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确实很难做到的。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才叫“懂事”,这个界限确实不好把握。我们常常把懂事和“乖”、“听话”作为同义语,这样在父母的眼里就没有不懂事的孩子了,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话的,尤其是在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后,而家长们又是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所以孩子都是懂事的。但检验一个孩子是不是真懂事,应该是在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可以想象,有多少平时懂事的孩子会变得不懂事。可能还有些孩子平时精神伶俐,善于揣摩大人的心思,比较能迎合大人的想法,在人前表现的很懂事,能获得家长、老师的夸奖,但是背后可能会是另一种表现。这种孩子会在“懂事”的光环的照耀下变得世俗和虚伪,同时也失去了孩子的纯真、率性。因此我们不要刻意让孩子懂事而泯灭孩子的童心,让孩子变的庸俗、虚伪。孩子怎么才算是懂事,我们看一个案例:旅美华人黄全愈博士刚到美国读博士时经济比较拮据,他的儿子矿矿喜欢拉小提琴,当时家长一般会给孩子请专门的老师指导,费用是很高的,这个家庭当时承受不起,所以没有给孩子请老师,但孩子很懂事,从没有提过类似的要求,也没有和家长谈论别的同学找老师练琴的话题,只是自己一如既往的上学、拉琴,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学期结束汇报演出时,最后一个节目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演奏一个曲子,在演奏过程中,老师的节奏越来越快,跟不上节奏的孩子也就掉队了,最后只剩下三个孩子和老师演奏,其中就有矿矿,从拉琴的姿势可以看出来,他是唯一一个没受过私人老师指导的孩子,观众席里的父亲眼泪夺眶而出。这里有家长的愧疚,更多的是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动。所以我们对“懂事”的界定是通情达理,懂得为他人着想。对孩子来说通情理,能听得进别人的话,能为他人着想。很多家长发现,我们的孩子离懂事还是有差距的,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家长,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懂事”的机会,更没有提出类似的要求。我们看一下下面的案例: 去年暑假,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因此,玛丽就开始了她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男孩,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13岁的小男孩眨著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兒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2) 学会尊重别人。不久前,妈妈带隆隆去参加一个聚会,整个下午,这个5岁的孩子让妈妈劳神费力。当妈妈和朋友们聊天时,隆隆不断嚷着要喝苹果汁,妈妈让他稍等一会儿,但隆隆一分钟也不能等待,马上大喊大叫起来。妈妈轻声制止他的无理乱叫,他却叫喊着要妈妈“闭嘴”。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妈妈深感吃惊。事实上,平时在家里隆隆也会偶尔对妈妈表现出不尊重,儿子这次在聚会上的表现,让妈妈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隆隆妈妈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才导致儿子如此的无理行为对孩子这种不懂得尊重大人的行为,父母应负有很大责任。不少父母对自己应具有的父母权威态度模棱两可,同时又急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不盲从的孩子。他们片面地认为,在家里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于是,在生活中向孩子过多地渲染父母与孩子间的朋友关系,并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长辈,而这些言行其实是在向孩子发出信号:“不尊重权威是可以的”,以至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几乎没有了“尊重”这个条目。要改变这种情况,建议父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议1: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不是朋友。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应简单地发指令给孩子。例如对3岁的孩子说:“把玩具放到一边去,现在该吃饭了。”不需要罗列各种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如果孩子不愿意服从指示,父母应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多数孩子一旦发现争吵没有作用,他们就会自我约束了。建议2:要让孩子清楚在家里谁说了算有时,一句“照我说的去做”显得简单而又生硬,虽然这是父母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妨采用一些既能明确表达出父母的威严,又对孩子尊重和爱的话语,例如“如果我让你不穿外套出门的话,我就没有尽到做*的职责。” 在生活中应不断用明确的语言进行强化,父母在某些方面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在家里应是父母说了算。建议3: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有的父母认为,自我表达意识强是一种健康行为,便允许孩子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发泄情绪。其实,多数孩子在顶撞了父母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动于衷,渐渐地孩子就不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同时要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要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应为你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建议4:给孩子示范尊重人的方式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表现出感激之情是显示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例如当着孩子的面,称赞他的班主任老师主题班会组织得很好;还可以联合其他父母一起为生病的老师制作问候卡,并让孩子签上名。这些小小的表示和认可,向孩子传达的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人物都在为了孩子努力工作,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建议5:让孩子尝到不尊重人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出现不尊重人的举动时应及时适当惩罚,或制止他正在进行中的游戏,或把已经放在购物车内的糖果退回货架。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也应让他稍后体会到不尊重人的后果,例如:“你今天说了不尊重人的话,今晚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父母在行使惩戒职能时一定要做到言出有信。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所以,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尊重别人,自己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别人,说道底就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因此,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3) 有同情心有一天下午,在大街上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只鼠笼,原来里面困住一只老鼠,孩子们用木棍不断的捅那只老鼠,兴致勃勃地看着老鼠惊恐的尖叫着并上蹿下跳。这时,过来一个成年男人,手里拿着几张旧报纸和几根木柴,他点燃报纸和木柴后把鼠笼架在火上烧,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快步离开了,身后不时的传来孩子的尖叫和老鼠的惨叫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对老鼠的遭遇有几分同情,更多的是对成年人的行为痛心,他不该在孩子面前制造这种残忍的场面,老鼠固然该死,但既然捉住了把它处理掉也就是了,不该虐杀,更不应该当着孩子们的面虐杀,一旦我们的孩子把虐杀作为乐趣,会扼杀孩子的同情心,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我们常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人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在心理学上已得到证实),更要注重后天的培养。对于孩子而言,家长要注意挖掘孩子这种天生的“慧根”,一旦孩子对弱者表现出怜悯,或对别人的不幸表现出同情,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并强化;当孩子出现反常的行为,如虐待小动物,对一些现象麻木、无动于衷,家长要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同情弱者,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这种同情心用行动表现出来,把“善心”转化为“善行”。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的时候,有两个悖论:一是同情心是不是有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农夫和蛇的故事,它影响了中国几代人。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对敌人或恶人施以同情。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经常发生爱心举动却被人讹诈的现象,有的家长在引导孩子培养同情心的时候不得不“加条件”。可是孩子们能不能区分出哪是敌人或恶人?哪些该同情哪些不该同情?不但是对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也是一个难题。于是就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死不救”等行为,这样我们有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禅师看到一只蝎子掉进水缸里,情急之下用手把它捞上来,结果被蝎子蛰了手指,当别人讥笑禅师时,禅师说,蜇人是蝎子的本性,而拯救生命是我的本性,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我的本性。我们对农夫和蛇的故事的偏见也在这里,农夫看到毒蛇快被冻僵了起了恻隐之心,这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正常人的本性,而问题在于毒蛇该不该救,或者真想救它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不一定非要为之献身。路人遇难,我们见义勇为,更是我们的同情心转化为善行的义举,我们如果联合路过的群众或打110报警,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了,更何况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保持住我们的本性。二是施恩不图报。我们中国人是有感恩精神的,自古就有“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施恩的一方不能接受回报,如果接受了,会被人认为动机不纯。但是孔子很早就否定了这种认识。一次子路救了一个人,对方送了一头牛作为回报,子路接受了,孔子赞同他的做法,他说这样鲁国都会乐于助人的。而子贡的做法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时有一种制度,奴隶可用钱赎身,子贡家庭条件很好,没有收赎金,就解放了一个奴隶,孔子认为以后就没有人能轻易的解放奴隶了,因为也别人不敢收钱了,干脆也就不放人了。但施恩不图报还是作为一种主流意识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在2006年,一个叫杨立的留学生,在德国经历了一件事却很发人深省: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 一天,当他来到莱茵河沿岸的一座小镇投宿时,却被几名身着制服的警察拦住。德国国内的治安相当不错,几名警察对他也很客气,在仔细询问了他从哪里来之后,彬彬有礼地把他请到了警局。不明就里的杨立非常紧张地向警察询问缘由,可是对方对情况也并不清楚,说是受一个叫做克里斯托的小镇之托来找他。 来到警局不久,杨立就接到从克里斯托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小镇镇长掩饰不住欣喜地告诉他,要他回克里斯托小镇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小镇历来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 原来,两天前杨立路过克里斯托的时候,将捡到的一个装有几千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了市政厅,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悄悄离开了。这次镇长希望他回去,他当时是想都没想就推辞了。镇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施恩不图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自己如果接受那笔奖金和荣誉,反倒显得动机不纯。 镇长想了想,问杨立:“你知道我们是怎样找到你的吗?” 杨立说不知道。镇长告诉他,在他离开后,镇上的人们立即开始打探这个善良的东方青年的下落。由于杨立在镇上只是稍作停留,镇上的人也只是听说他在沿莱茵河旅行,连具体的方向都不清楚。小镇的警局只好把对杨立相貌的拼图电传给上下游两岸的十多个城镇的警局,发动了百余名警力,这才把他找到。 听到两天来克里斯托小镇如此兴师动众地寻找自己,杨立很是感动,也很不理解:既然自己都已经离开,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吗?如果不找的话,岂不是替失主省下了这笔钱吗?镇长听到他的话之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回答:“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番话颠覆了受中华传统熏陶的杨立对“施恩不图报”的理解,也让已经旅居德国近一年的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所谓的“德意志智慧”,还有这个民族近似古板的严谨和固执。最后,他终于答应回到克里斯托,因为他明白自己实在辜负不起那份尊重。 现在我们可以说施恩图报,我们图的不是对个人的回报,而是让对方、社会认可我们的善行,并把这种善行惠及到别人身上,这才是我们教育孩子有同情心的起点和归宿。4、 有责任心现在很多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不思进取、不会担当、不负责任,以至于不学无术、成绩平平!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爸爸妈妈养你、疼你,不怕出力、不怕花钱、费尽了心血,可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其实,做家长的我们,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我们对孩子百般呵护的同时,我们是否引导过孩子、教育过孩子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我们是否引导过孩子、教育过孩子要有责任心?是啊!孩子的个子是长高了,但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了吗?试想,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我们惯大的孩子能有担当,能负得起责任吗?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消息,一个男孩子上大学带了100多双袜子,估计够一学期穿的了。这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缺乏责任心。我们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剥夺了孩子“担当”的机会,使我们的孩子习惯于接受家长的精心照顾,以至于懒得做任何事,包括自己的事情。责任心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永久的命题,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的结果。责任心应该从小培养,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开始,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责任意识。在家里,我们主张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收拾自己的房间、书包,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等,家长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责任。同时家长应该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培养责任。尤其是孩子的劳动成果被肯定时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家长更不能以“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为理由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自考薪酬管理课件
- 重庆知识教育培训中心课件
- 重庆教师知识培训课件
- 国际视野下门诊护理管理的创新实践与质量管理策略
- 老年人防晒知识培训课件
- 老年人痴呆症课件
- 老年人消防逃生知识培训课件
- 全国一等奖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开课课件
- 完形填空(过关训练)-2023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仁爱版)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 (2025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25年高一上学期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 【高中】【政治】2025【秋季】开学第一课:你好高中政治(课件)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 小学五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
- 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护理干预试题及答案
- 公司企业接收证明
- 苏州大学医学部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评分表
- 暂时进出口协议范本样本
- (烹饪)基本功教学教案
- 第11章-网络故障诊断及排除ppt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