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新诗评论.doc_第1页
沈从文的新诗评论.doc_第2页
沈从文的新诗评论.doc_第3页
沈从文的新诗评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从文的新诗评论摘要:沈从文不但是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诗歌评论家。沈从文对诗歌的功能、新诗创作、新诗人的风格以及诗歌接受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沈从文的新诗评论,底蕴深厚,情趣横生,诗意盎然,与东方式艺术思维传统颇为暗合。关键词:沈从文;新诗评论;东方式艺术思维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以充满着人性美抒写的小说、散文创作而闻名的,这是大众眼里的作家沈从文形象。实际上,沈从文对新诗创作也极为关注,写作过不少有分量的诗歌评论。本文拟对沈从文的新诗评论做出简要评述。一、论诗歌功能。沈从文对诗歌的功能颇为关注。针对“五四”初期诗坛诗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单纯”与“糊涂”的流弊,沈从文曾提出过异议,但却对闻一多死水集中那些“理知的静观的诗”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沈从文期盼,在将来的某一时节,读者的诗歌阅读兴味有所转向,将诗当作“人生与自然的另一解释”,使诗产生“给读者学成安详的领会人生”的效用,以“诗所启示于人的智慧与性灵”为真正价值。沈从文借评论他人作品之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功能的基本理解:解释自然、领会人生、开启心智,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诗歌的认识作用、思想启迪作用。在该文结尾部分,沈从文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诗学理念:“一首诗,告我们不是一个故事,一点感想,应当是一片霞,一园花,有各样的颜色与姿态,具各样香味,作各种变化,是那么细碎又是那么整个的美,欣赏它,使我们从它他那超人力的完全中低首,为那超拔技巧而倾心,为那由于诗人手艺熟练而赞叹。”审美愉悦功能诗歌最为核心的功能,在中国现代诗论家中,沈从文的以上论述算是最为传神的。在诗歌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通过对诗歌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赏、玩味,能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激发出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作品所函涉的种种人生情趣和审美意蕴,有时还可以领悟到社会、历史、宇宙的无限和永恒,从而获得美感。由此可见,沈从文关于诗歌功能的见解是独特的,也是深刻的。二、论新诗创作。新诗创作是沈从文诗论的重心所在。就创作主体来说,沈从文认为,在人格方面,他们与平常大众是平等的,故其创作心态也应该是平和的:“他不高傲,但也并不卑微。他不必十分时髦,但也不必十分顽固。诗人不必是圣人,但他不一定就是无赖。一个诗人他其所以伟大不同平常人处,不应当是他生活一面的离奇。却应是他作品所表现的完美。”创作主体应以作品的完美来说话,而不是一味地讲究生活的离奇和标新立异。卞之琳的群鸦集(因故未出版)正是由于风格的“平淡朴实”而深受沈从文赞赏。沈从文论新诗创作常提“选择”二字。如论适当文字的选择:“诗的艺术第一条件若说是文字的选择,卞之琳在这方面十分的细心,他知道选择适当的文字,却刷去了那些空虚的文字”;论文字的安置与表现,与一般诗歌作品相比,焦菊隐的散文诗集夜哭的表现更为自由,文字却更见雕琢堆砌,然而,每一首诗,又能使年青读者读来更加感到一种甜蜜。可贵的是,刘半农曾试用江阴方言进行诗歌创作,沈从文以一种兼容并包的批评心态,充分肯定了刘半农山歌创作中叠字、复韵等诸多艺术技巧,并对刘半农采用一切有效手段来丰富新诗表达艺术的做法表示出深切的理解和支持。沈从文论新诗创作看重音节。“以温柔悦耳的音节,优美繁丽的文字,作为真理的启示与爱情的低诉”为诗的最高目的和评判标准,沈从文委婉地指出了徐志摩诗歌的不足;他也指出胡也频的新诗缺少诗歌必需的韵。以同样的标准,他高度评价了朱湘的新诗:“草莽集才能代表作者在新诗一方面的成就,于外形的完整与音调的柔和上,达到一个为一般诗人所不及的高点。诗的最高努力,若果是不能完全疏忽了那形式同音节,则朱湘在草莽集各诗上所有的试验,是已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接着,他还指出朱湘的新诗保留了中国旧词“韵律节奏”的灵魂。节奏是诗中的音乐,微妙组合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能促成诗歌音乐美的生成。诗歌节奏与感情抒发有关系密切,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生理或心理的审美需要,有力地推动情感的表达,且能凝聚和统帅诗歌的语言。押韵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另一因素。押韵与否、押韵是否恰当,对汉语新诗的艺术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韵律,不仅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而且能带来一种和谐平衡的审美快感、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所以“读诗时皆以柔和的调子入耳,无炫奇处,无生涩处”。 沈从文论新诗创作推崇作品的质朴自然。山歌是通俗文艺的一个品类,它是由人心流出的常言俗语而达到审美境界的。至俗,又恰是至美;因其至俗,而成其至美。俗、真、美是山歌的基本审美特征,它以俗为基础,俗在求真,俗与真中求美,简言之,即在俗的基础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以此为据,沈从文肯定了刘半农的民间歌谣创作实验,指出刘半农用江阴方言写山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并认定刘半农的扬鞭集是中国新文学创作十年以来的一个最好的试验。卞之琳的新诗清新淡雅、质朴自然、余味无穷,也因此受到了沈从文的推重。三、论新诗人风格。注重诗歌风格的探讨是沈从文论新诗的又一特点。沈从文论诗往往开篇寥寥几笔,便能生动传神地把捉住所论对象的风格特征,体现出一个优秀诗论家良好的艺术洞察力与优卓的表达素养。他的风格批评态度是宽容的,既能接受“郭沫若,使诗夸诞豪华,徐志摩使诗艳丽浓郁”,也能认同卞之琳“平淡朴实”的情调。沈从文论诗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表现本身,而从不以一己之阅读期待为局限,尤为难得。对于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他都能一视同仁,加以细致的辨析和品鉴,绝少偏颇之弊。如:“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又如:“使诗歌放在一个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平常风格下存在,用字,措词,处置那些句子末尾的韵,无一不平常,因而得到极多的读者,是焦菊隐的诗歌”;再如:“以清明的眼,对于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出一种光明。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注意,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此外,沈从文还精辟简要地论析过汪静之、周作人、冰心、徐志摩、于赓虞等诗人的风格,也值得一读。四、论诗歌接受。在诗歌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除了具备起码的文化素养与思想水平、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之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个人阅历也是影响接受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沈从文论刘半农诗集扬鞭集时所谓读者不能缺少“人生的体念”、“想象”和“生活”等先在的与诗歌接受有关的知识储备,便是基于对诗歌接受主体素养的认识之上的。沈从文尽管很少直接提出诗歌接受理论,但在其具体的诗歌接受实践活动中,却可算是一位有着较为强烈的接受主体意识,并成功运用类似于后来西方接受美学所谓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的尝试者。比如,他说:“若一个艺术的高点,只是在一时代所谓多数人能够接受,在这里,我们找不出比焦菊隐诗歌还好的诗歌”;又如:“因为读者还是太年青,一本诗,缺少诱人的词藻作为诗的外衣,缺少悦耳的音韵,缺少一个甜蜜热情的调子,读者是不会喜欢,所有组织常常成为奢侈的努力,与读者平常鉴赏能力远离,这样的诗除死水外,还有孙大雨的诗歌。”“读者”是无疑是沈从文诗论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接受主体的阅读“期待视野”因而也便成了他从事诗歌接受活动时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当然,这一切都是他成功地运用读者反应批评方法的必要前提。概而言之,沈从文论诗,往往以该作品产生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诗坛运转实际情况为言说背景,充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直觉式印象主义的素描文字将所论对象的精神原质简明扼要地传达出来。在中国现代诗论家当中,恐怕是别具个性的一位。一般说来,东方式艺术思维重“直觉”、讲“印象”,它将接受对象当成一个生气贯注、通融圆浑的有机整体,追求的是对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