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课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需要掌握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例:下列句中,不属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的一句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B.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C.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D.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婉曲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不宜或愿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二、互文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三、变文变文,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四、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也省称为“连及”,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见古书疑义举例卷一之七),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达作用,这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五、用曲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一字误为二字例礼记?缁衣篇:“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惠氏栋九经古义谓:“孙心”当作“愻”。说文:“愻,顺也。书云:五品不愻”今文尚书作“训”,古文上书作“愻”,今孔氏本作“孙”,卫包又改作“逊”,古字亡矣,缁衣犹存古字耳。1.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古书校读的名著,作者为清代俞樾。2.礼记?缁衣这里为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本。缁衣为第三十三篇。3.信:诚信。倍:背叛。4.莅:临,到,后作“莅”。6.当作:校勘学术语,用来指出文献中误字的正字。7.书:尚书。尚书?多方篇:“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按:枚氏因“大介”连文,而以“大大赐汝”释之,不词甚矣。说文?大部“ 大也。从大,介声 。读若盖。”凡经传训大之介,皆其叚字也。此经疑用本字。其文曰:“我有周惟其 赉尔。”“ 赉”,即“大赉”也。后人罕见“ ”字,遂误分为“大介”二字。国语?晋语:“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按:僖二十三年左转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疑此文“一人”二字乃“夫”字之误。“以相”绝句,即左传所谓“若以相”也。“夫必得晋国”绝句,即左传所谓“夫子必反其国”也。“夫”者指目其人之辞,说详襄二十三年左传正义。今误作“一人”二字,义不可通矣。2.犹:副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既成事实的持续,可译作“还”。古字:古本文字,即反映版本原貌的文字。3.有:词头,用于名词前,无实义,可不译。赉:赐予。4.连文:指两字相连成义的情况。5.不词:不成词义,也就是平时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没有这种说法。7.介,本义为身披铠甲的人,由这个意义可引申出疆界等义,但不能引申出大义,。11.皆足以相国:都可以成为国相。1.绝句:就是句子在这里点断。国语的“以相”就相当于左传所说“若以相”,因此,句读的时候,要在“相”字后断句。2.国语的“夫必得晋国”就相当于左传所说的“夫子必反其国”,因此,要在“夫必得其国”这里断句。3.“夫”者指目其人之辞:“夫”是用来指称特定人的词。4.今误作“一人”二字,义不可通矣:今行本国语把“夫”字误拆成“一人”,意思上就读不通了。“夫”字误拆成“一人”,而不是“二人”,当还有脱落致误的原因,“二”字脱落一横,就成“一”字。 二字误为一字例礼记?檀弓篇:“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按:“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误合为“夫”字,学者旁识“二人”两字以正其误,而传写误合之,遂成“二夫人”矣。国语“夫”字误分为“一人”二字,檀弓“二人”字误合为“夫”字,甚矣古书之难读也。5.礼记?檀弓篇是孔子和弟子讨论古代丧葬礼仪等的言行记录。6.从母:姨母。从母之夫,指的是姨父。7.衍文:校勘学术语,指典籍传抄过程中误增的字,这里是说“夫”字不当有,是多余的文字。8.“二人”两字误合为“夫”字:是说由于古书竖排的关系,“二”和“人”上下相连,就容易误合成“夫”字。9.“学者旁识”句:是说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知此“夫”字为“二人”误合,就在旁边批注“二人”两字以纠正版本的文字讹误,引起别人的注意。学者,读书的人。旁识,在旁边加批注。识,作标记。10而传写误合之:传写的人却将批注性文字和误合的“夫”字一起刻入到版本中。11.甚矣古书之难读也:古书难读是很显然的了。这是倒装句,谓语“甚矣”前置。矣,句尾语气词,这里由于倒装,放到了句中。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大名冠小名例荀子?正名篇曰:“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是正名百物,有共名别名之殊。乃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皆其例也。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王氏引之曰:“蝗虫皆当为虫蝗。此言虫蝗,犹上言虫螟,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按:上言“虫”而下言“蝗”,上言“虫”而下言“螟”;虫,其大名也;蝗、螟,其小名也。1.俞氏这几段文字揭示了古人大名冠(加于)小名的行文条例。2.荀子?正名篇是论述名称与实物关系的一篇文章,主张名定而实辨,制名以指实,接触到语言的起源问题,有些观点如“约定俗成”论对今人影响很大。大共名:相当于今天说的总称。3.大别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大类概念,也就是表示事物大类的名称。4.正名百物:为万物制定好的名称。5.共名:相当于种概念。别名:相当于属概念。6.“乃古人之文”句:古人行文有把表示事物大类的名称放到表示事物小类的名称前,以成一个组合单位的情况。7.“如礼记言鱼鲔”句:例如礼记中的“鱼鲔”,其中的“鱼”是表示大类的名称,“鲔”是表示小类的名称。11.皆其例也:都是大名冠小名的例子。其,指示代词,指大名冠小名。12.孟夏:指夏季的第一月,古以孟、仲、季表示一个季节三个月的顺序,孟夏则是指农历的四月。行春令:是说到了初夏还出现春季的物侯现象。13.“蝗虫为灾”与下文“蝗虫为败”意思相同,都是指在当年出现蝗虫肆虐成灾的自然灾害。14.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15.王氏引之:即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王氏父子为干嘉学派的领军人物。16.“蝗虫”皆当为“虫蝗”:是说礼记?月令篇中的“蝗虫”都应该是“虫蝗”。当为,校勘术语,专用于纠正版本文字错讹现象。1.“此言虫蝗”句:大意是说,上文讲“虫螟”,是大名冠于小名之例,这是古人行文的正常格式,而这里改变了这种格式变成了“蝗虫”,则是今人行文的正常格式。今行本“蝗虫”是后来的人不知古人有大名冠小名的行文格式而乱改的。这种改动是错误的。2.按:这是训释用语,表示下面的话是俞樾的分析。4.“虫,其大名也”句:虫是表示物体大类的名称,蝗、螟是表示物体小类的名称。中孚传曰:“乘木舟虚也。”按正义引郑注曰:“空大木为之曰虚,总名皆曰舟。”然则舟、虚并言,舟其大名,虚其小名也。王注曰:“乘木于用舟之虚。”此说殊不了,辅嗣徒习清言,未达古义也。5.中孚: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传:指彖传。6.乘木舟虚也:这是彖传解释中孚卦辞“利涉大川”的一句话。7.正义:指唐代孔颖达等奉召撰定的周易正义。8.空大木为之曰虚:挖空整棵大树做成的船就叫虚。空,动词,挖空。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船。9.“然则舟、虚并言”句: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