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doc_第1页
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doc_第2页
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doc_第3页
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doc_第4页
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聪明家长切忌过分“唠叨” 家长唠叨知多少 前段时间,一首妈妈唠叨之歌红遍网络。作者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她为了照顾三个孩子的起居,天天唠叨不停。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妮塔灵光闪现,她将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话写成歌词,配着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泰尔序曲唱了出来。当这首歌被放到网上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网友表示,这首歌写得“太真实”了,也十分有趣。 妈妈唠叨之歌的歌词是:“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子,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啊?别忘了叠被子”3分钟的歌曲唠叨了800多个字。天呐!多么可怕的一个喋喋不休的妈妈!这首歌一出场,满堂笑声,可见这是大家公认的妈妈的形象。 原来全世界的妈妈都有爱唠叨的通病,那么孩子对家长的唠叨持什么态度呢?请看两则真实报道: 2006年9月一调皮男孩为了“报复”妈妈对自己的唠叨,居然恶作剧地将强力胶水涂抹在妈妈的嘴唇上。结果,妈妈不得不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医院进行“解封”。 2009年9月,著名商品交易网站eBay上出现了一条“雷人”的交易信息:英国10岁女童佐薇嫌奶奶唠叨烦人,把自己61岁的奶奶公然放到网上拍卖。拍价竟然达到了2.05万英镑(约合22.37万元人民币)。 两则让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家长的唠叨,孩子们相当反感。 我们再看一则调查数据:2009年10月29日,“家长版”在天津市63中学及南开区华宁道小学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有关“你喜欢什么样的家长”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父母的唠叨最让孩子厌烦,其次是父母的观念陈旧。在“你的父母唠叨吗”的一项调查中,有51.5的小学生、68的初中生和72.4的高中生表示父母很唠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讨厌父母唠叨的指数也在不断上升。在“如果可能,想不想换一下父母,你最想换谁,为什么”的调查中,有12的同学选择想换父母,想换妈妈的原因大部分是“嫌妈妈太唠叨,会打骂我。” 通过此调查报道可以看出,让孩子最烦心的是“父母唠叨。”看来“唠叨”成了孩子们口诛、笔伐、恶作剧的对象,值得家长们深刻检讨。 为何家长总唠叨 过度关爱。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把握爱的尺度。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对孩子饮食起居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天冷怕冻着,天热怕晒着,出门怕撞着,在家又怕上网,于是不断地叮咛加嘱咐,不厌其烦,没完没了。过高期望。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望,有的父母甚至要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简单而理想化的“位移”。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便会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地开始了苦口婆心地“强化教育”。错误思想。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骄横、任性、惟我独尊。家长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言语教育根本不起作用,又没有更好的方法,于是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一些去吧。 专家如何看唠叨 是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家长单调重复或是指责埋怨的话,孩子大脑里就产生了一种抑制成分,从而会让孩子竖起一道心理屏障,想方设法躲避,内心开始抗拒家长,要么懒于与家长交流,要么与家长顶嘴、吵架,就算无奈听从家长的话,内心也会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使得亲子关系疏远或恶化。是孩子不自信的根源。有的家长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将工作压力,不满情绪发泄的孩子身上,任意唠叨、指责孩子,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不利于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处世态度。是扼杀责任感的凶手。家长过度的关心,不住嘴的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心想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身边事,因而缺少了一份责任感和自立感,会变得懒惰、散漫。出现问题,自然会将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很难独自料理生活。 专家建议要听听 放稳心态。在教育孩子中,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孩子终归是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家长要怀一颗喜悦心,等待孩子成长,允许他犯错,并给他改错的机会。用平和心态与孩子一起成长,任何急躁与不耐心只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 尊重需求。尊重孩子成长的独立需求,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总代替孩子决定事情。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才会自觉自愿去做事情,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才会高,这样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过多的提醒和催促。善于倾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打断,听他们把话说完,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提出适度期望。互相交换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运用语言艺术。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样更能激起孩子的想像的火花,好奇的思想,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更主动的交流,有利于敞开心靡,和你交心,与你为友。 总之,教育孩子要掌握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