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doc_第1页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doc_第2页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他根植于中国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声乐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我国群众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从现代社会议论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界开始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成立了民间演唱班,民族歌剧班及本科的民族声乐专业,从这时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教育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有的是教研室,有的发展成系级等。这样更能够提高音乐学者的兴趣和意志,而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已趋完善。 作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者,从本人的所学知识方面来浅谈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呼吸和气息的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因此,训练民族唱法也应该做严格的呼吸训练,便吸气和呼气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形成“条件反射”做到一想唱,一张口,气息就立即准备好,并能控制自如。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声”和“气”必须协调平衡,气多声少或气少声多都不行。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但在演唱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歌曲时,用气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有的柔的刚,有的则要轻巧。在演唱某些民歌时,不必像美声唱法那样将气吸得很深,支点拉得太下,用气时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劲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气息悠动轮圈也不要转得太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点,集中一点,像消防龙头那样身大嘴小,声音才能轻柔、透亮,集中。 总之,呼吸基本功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即使是有多年演唱经验的歌手,每天做几分钟呼吸练习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 发声是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一段音区的声音。声乐上称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发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首先,学习歌唱必须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难。这就是我们要参与发声的器官,大部分长在身体内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除了小部分暴露于体外的器官在歌唱时可直接受大脑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器官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发现歌唱发声时的某些弊端,要想立刻改革它却并不那么容易的原因。另外,这些歌唱器官既然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也必然要受到人体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种种复杂情绪的影响。当身体的其他部分有病时,嗓音也会感到不舒服,当情绪不高时,歌唱感觉也会受影响。 其次,练声发声还能培养歌唱者对于歌声的鉴别能力,反过来是指导歌唱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不同感觉,不同时质的声音,究竟哪种声音是科学的,哪种感觉是对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很模糊。这就要在一个反复的声音磨练中培养个人听觉能力的问题。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丰富变化,良好的共鸣感觉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困素。歌唱共鸣的腔体像同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振动,如小号和小提琴,吹小号只有嘴子,没有铜管的号身,拉小提琴没有琴身,吹拉起来音色就会又小又难听,建立在歌唱者自身的声乐乐器也是一样,只有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形成音色优美动听,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凡是在追求优美动听的声音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验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各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运动方向和距离等是否恰当合理。根据声区及能唱音高的不同,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三个共鸣区在使用上是按照一定的比重在变化、移动的,而片面地只用头腔共鸣或其它共鸣,都是违反了人体乐器发声歌唱中音响和共鸣的准则。下面分别阐述各腔体的共鸣感觉。 1、头腔共鸣的运用:是打开鼻咽腔能阁下的共鸣,即唱高音时在头部产生的一种振动感觉,多用于高声区。在运用时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深呼气息支持和完美的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使舌头面、舌根、咽壁能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高速收缩、变细、变窄而生产出振动的效果。 2、鼻咽腔共鸣的运用,鼻咽腔共鸣用于中高声区。它是在鼻咽空间产生的振动,鼻咽腔在进行共振时,鼻梁上部要有明显的振动感觉。体会鼻咽腔共鸣的感觉还要注意展开鼻翼,打开鼻腔,使鼻腔处于舌限通畅的感觉,打开鼻咽腔的同时,不宁打开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畅通无阻,用鼻子吸气时,鼻咽处有凉风的感觉。 3、口咽腔共鸣的运用:口咽腔区鸣多用于中声区,它是在口咽腔空间振动,在进行共振时,歌唱者可以感觉到声音结实丰满,醇厚和圆润。 4、喉咽腔共鸣感觉:喉咽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咽喉腔共鸣是声音在深气息的支持下喉咽壁直通上下腔体里产生的振动。喉咽腔共鸣进行时,歌唱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咽喉部分的通畅,松弛的感觉。 5、胸腔共鸣的运用:胸腔共鸣用于低声区,胸腔共鸣是自然的胸声共鸣,胸部共鸣进行共振时,歌唱者仔细听会感到胸部嗡嗡响,当我们用手抚摸胸部时,感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 三、咬字吐字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音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声乐家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明代魏良辅说得好:“曲有三经,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为三绝之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也反对将“歌词作为歌声的奴隶。而以定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等正是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特点,由此可见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两个密不可分的,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即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称为“五音”。发音是要通过五音的某一个部分,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成,咬字是指声母的形成。当声母咬准后,又要通过“四呼”即“开、齐、撮、合”等不同的口型着力,将单字的韵母吐出来,吐字是指韵母送出的着力上。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语言的规律性。 从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及追求的声音共鸣特点来看,由于汉字的发音规律及特点,使民族唱法形成了横咬字,宽前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应用口腔前部的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具有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其共鸣特征是高频泛音多,声音亮度大,相对位置靠前,这些自我看法是因自己有所体验及参考文本而总结的经验,以上所述是民族唱法字韵声腔的特有运用机理,在歌唱艺术越来越讲求科学的今天,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前提下,积极走科学训练的发展路子,民族唱法的语言艺术将会更加完美。 四、演唱风格 歌唱艺术的演唱风格,是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的艺术风格高度完善统一体现,而突出作品的演唱风格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而我国是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演唱内容均不相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委婉深情,有的活跃风趣,有的甜美动人。在民族唱法中要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原作品风格,包括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因素,如词曲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个人特征,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对作品题材的处理手法和与表现手法。二是要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特点的基础,要进一步以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样把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风格和鲜明的体现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人而将作品与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民族声乐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吐字,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歌唱艺术,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歌手,应该是语言准确,声音自如并能生动地表现作品的风格和感情。 结语 我们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目前大体不外乎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