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doc_第1页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doc_第2页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doc_第3页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doc_第4页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寨山青铜艺术特征分析摘要:这些铜器上有大量装饰铜雕,极其生动的描绘了祭祀、战争、赶集、舞蹈、狩猎、献俘等各种不同的场面,这些铜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而这些青铜雕饰精美,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奔放新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其“怪”“实”“野”“玄”“动”等艺术特色。关键词:青铜、艺术特征 图一、云南青铜文化分布图云南远在商代晚期便已进入青铜时代(1)。汉武帝时青铜在滇池地区的发展达到了最高阶段(2)。有大量的青铜艺术品。楚雄石家坝至滇西一带是我国及世界铜鼓的起源地。剑川鳌凤山春秋青铜器具有我国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风格。滇西青铜中还有著名的祥云铜棺,滇中江川的牛虎铜案,实为罕见。此外还有许多山型格,螺旋纹剑柄的青铜及心叶型铜锄等都是滇青铜文化的典型。晋宁石寨山是滇人青铜器发现最早的最多的地方(3),石寨山的贮贝器、铜饰、铜鼓、铜枕、铜葫芦笙、铜编钟、铜矛、铜伞盖、铜镜、铜房屋等更是与中原风格迥异、发现青铜器的地点遍及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施甸、永胜、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景洪、沧源、贡山等地(4)。这些铜器上有大量装饰铜雕,极其生动的描绘了祭祀、战争、赶集、舞蹈、狩猎、献俘等各种不同的场面,这些铜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而这些青铜雕饰精美,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奔放新鲜,具有 “怪”“实”“野”“玄”“动”等艺术特征,使其旺盛的生命力。1、“动”是指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图二、二豹噬猪图二豹噬猪描写山豹和野猪之间的一场残酷的斗争,山豹的阴险狡猾残忍而灵活,野猪笨重有力,身体庞大。二物相遇不是豹子咬死野猪、就是野猪把豹子撞伤或撞死,他们之间的斗争总是十分激烈的。“二豹噬猪”是一幅原始森林的图画,画面上出现一只山豹猛扑在野猪的后背脊,前爪紧紧抓住野猪的前身,正要咬它,后面的左腿已抓住野猪的臀部,露出一副残忍凶狠的样子,仿佛是想一下子抓到野猪,但是由于野猪的奔跑,他还不完全爬到野猪的背上去,野猪显然因为突然被袭击而感到惊恐,因此张大嘴巴跑,露出獠牙。一双眼睛发出恐怖的光芒,拼命的狂奔,显然是想以奔跑,挣扎来脱摆袭击者的伤害,还有另一只山豹,它们合伙咬野猪,但是它被野猪的猛然冲击撞倒,两个前爪已经完全松弛下来了,口虽张着,但显得没有力量了,但它仍然想爬起来,从他的后腿看,好象还有能够翻身的力量。这件雕塑选择了搏斗激烈的高潮,正是接近了胜负而又将决未决的时刻,乍看起来野猪像被打败了,如果野猪再不跑快一点,战斗的胜负好象是这样,但却又不完全可能这样。从雕塑艺术上讲,用简单的手法表现激烈的动荡的情绪是十分困难的,这要求作者洞悉对象的形象、结构、神态、性格去了解对象在激烈斗争中的丰富感情。这件雕塑通过山豹的偷袭,和野猪的冲击,表现了两种不同性格动物之间的生死搏斗,通过这个情节,产生了一系列的强烈对比,那阴谋的偷袭和惊慌失措的对比,矫健和笨拙的对比,野猪笨重的身体和细窕扭动的山豹的对比,把这些极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彼此互相衬托而显得丰富多彩,尽管他们很不相同,但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说却又是统一的,他们统一在用力这一点上,彼此间力量的抗衡,加强了战斗气氛,给人以极强的视角印象。这就是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生动也有多种原因,但是这些铜像除了刻画动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刻出充沛的生命力,捕捉到内在力量的运动。“动”的精华是“精”“气”“神”的充沛,这也正是石寨山铜雕的特征,二豹噬猪的搂花铜饰物,表现了豹子野猪的搏斗。作者在造型上加强了野猪的直线和山豹的弯曲线,以及弯曲中间的许多三角造型,扑在野猪身上的豹子的有力和机敏,因为三角造型是突出力的艺术造型,扑在野猪身上的豹子的肩胛骨、头颈和肘根构成的三角,而接近长方形轮廓的猪,它想逃跑的方向是很清楚,但是造型上比较平圆,比起三角形的力量就弱一些,从而预示了失败的未来。这是由于造型方面强调了对比,使我们一看就比较清楚了解这些形象。这“动”的造型是汉代雕塑独有的特色和成就。用雕塑表现运动是难度很大的。但战国与汉代都在这方面有出色的突破,中厚的汉画像石和四川的汉画像砖都有强烈的运动姿态,它不是晋宁铜雕的独有特色,但在晋宁铜雕中发挥得尽善尽美,反映了当时艺术家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超强能力。2、“玄”指古滇人对天、鬼神、祖先等的崇拜,及这一类玄异思想在作品中的再现。祭祀在晋宁铜雕乃至整个滇铜艺术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对鬼魅天道的迷信玄之又玄。我们还是来看一下杀人祭祀贮贝器。它作圆桶形,中腰收细,两侧雕有虎型双耳,有三只兽爪形足,盖上铸有杀人祭祀的圆雕群,共有人,盖上有两圆柱形撑立的长方形楼房,楼上正中坐一形体较大,梳银锭髻的女人,楼的周围一共排列小铜鼓16具,有人执锤击鼓,有人执盘,有人杀牛羊,其中一裸体男人被捆缚于直牌上,另二人脚装于枷内,另一柱身蟠一巨蛇口内正吃一人,显然是祭祀的仪式,楼内女人为主祭者,被捆锁与被蛇吞吃的是祭祀的牺牲者。这无疑是一幅场面宏大的祭礼。图三、杀人祭祀贮贝器众多的参加者,完整丰富的祭器、祭品,肃穆的服饰发型,祭者位置有续的排列,无不说明古滇人对所祭对象天、神、鬼、死者等的敬重。所谓“迎神一曲鸣铜鼓”就是指人们常用“千牛一鼓”的价格之昂贵的铜鼓来祭祀。这是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祖先,是与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来对天有一种神秘的崇拜意识,汉代的儒生更是把“天”和“天命”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程度。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春秋战国以来的所谓“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上升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并且更明确地强调和提倡“定名份、安命运、守常法”,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而完成了一整套封建道德标准体系。所以产生了场面宏大的“祭天”习俗,尤其在云南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靠天吃饭”更是必然祭天,以求“天佑”。而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墓葬。特别是各代帝王陵墓的陈设直接仿效生人起居的宫殿,园林。墓葬雕塑与建筑充分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忠孝为本的伦理观念与宗教观念。古代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转化为鬼魂也要享受人间的衣食器用,居住条件和等级待遇。墓地的选择,方位要依据堪舆之说与道家的阴阳五行理论。入葬时和入葬以后,要遵照儒教之礼进行各种祭礼活动。根据等级的不同,其先人享有不同的等级祭礼。而鬼神祭祀也理出同因。这也就不难理解,古滇人为何用昂贵的青铜,花费巨大的心力为死者制造技术上,艺术上都水平极高而又场面宏大数额奇异的随葬品了。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代迷信思想极为严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雕像会同其本人有着某重神秘的交感联系,如果表现不当,将会使本人遭受灾祸,因此汉人很少塑像。封建帝王更是忌讳甚多,一般都不使用自己造像的方式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皇帝要宣扬自己的君权神授,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就往往采用借代和象征的手法。如卷云图案,日月等象征天,以龙象征皇帝等,而皇帝本人并不以“人”的形式留存下自己的真实形象。汉代的雕塑中一些帝王、贵族的陵墓处发现了一些侍卫性和纪念性的表饰浮雕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些大型的石兽和动物雕刻。它们多为驱逐邪崇的保持性神灵的象征。而涉及到“人”的雕塑只有在“古滇”这种遍远的南夷之地才常见。3、“实”所谓“实”指的是取材和表现形式的朴实。以及由此导致的古拙淳朴的艺术风格。让我们看看铜铸贮贝器盖上的铜铸雕刻的一组“赶集”场面,就看到作者在铜圆盖上塑造了十七各小的铜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他们牵着牛、羊,后面跟着狗正在去赶集,每个人的动作特点都很鲜明,彼此间造型的区别也较大,那个头顶箩筐的老头子,看来是个山民,情绪很低沉,他大约因背着载有沉重的东西的箩筐,经过了长途跋涉,现在已经力不胜任了,显然他的背压弯了,腿也压弯了,有气无力,但是他仍然往前走,他的右手扶着箩筐的背带,像要减轻分担那条正压在前额头顶筐带的担负,以左手掌插腰际,表现出疲倦和无力,又好象要擦汗的样子,这个人物的脸部刻画并不多,但是从他那疲劳的姿态,从他那压弯的身躯使人立刻联想到他的身世和境遇,并产生同情。“赶集”中的另一人是个有力的壮汉,他的脚步重,步幅大,身体强壮,正在健步而行。他的手下坠,但很有劲,这个人的上身前倾,显得精力旺盛,他身上没有负担,他很悠然地迈着大步,想及时赶到集市上,他和那老头成明显的对比,看来他是个奴隶主,他后面跟着一个侍从,再后面还有一条狗,它的高大的身材,长长的尾巴,左前腿轻轻的提起,像小跑以后的悠闲漫步,若急若缓的跟随着主人,再后面是一位贵族妇女,她举起右手,整理乱发,头略抬高,好象在远眺,在寻找快要到达的目的地,她走路的步子不大,但是比较利落和自然,尽管她身上没有任何负担,但流露出一种不大耐烦的神气,这完全是上层人物的特征。她的后面跟着一个女奴。这些小小的铜像,虽然现在看起来,连面目都看不清楚,但仍能使我们感觉到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以及特定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艺术家极其深刻的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整体的表情,即使不借助于脸部的表情,也能把人物的特点很好的表现出来。以上仅是大量滇铜作品中的冰山一角、管中窥豹,已能明显地看出它与中原青铜风格上的巨大不同,滇铜有着明显的写实特征,生活氛围极浓。晋宁石寨山铜器乃至整个滇铜艺术比起同时代中土雕塑艺术的“怪”或特殊性,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材和表现的朴实,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会说它是“古朴的写实主义”。它毫无回避的采用了不受中土道统哲学、伦理传统缚束的理念和形式直接表现生产生活,少有中土儒雅的抽象图案,上面毫无借代、象征手法的影子。从青铜器的角度看,与中原青铜善于用线来表现富有威慑力的狰狞抽象风格相比明显更善于用具体的实体而不是线条来表现那些发生在周围的真实的事情,具有显著的具像写实特征;图四、献俘铜扣饰图五、牧牛贮贝铜奁从同时代雕塑看,与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中土雕塑比明显不够儒雅而显古朴。这都跟古滇偏远的地理环境和边缘的人文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图六、战争贮贝器图七、青铜房屋模型晋宁的气候温暖,适合于生长树木,在古代,这里是一片野生的密林,野兽时常出没,两千年前,狩猎与生产、祭祀一样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晋宁出土的大量文物里,描写狩猎、动物搏杀的场面特别多,也最有特色,含有铜铸鸳鸯、孔雀、蛇牛、鹿等动物,又有虎牛、二豹噬猪、豹狼噬鹿、骑士猎鹿、五人搏牛、八人猎虎等形式。图九、籍田出行图图八、八人猎虎铜饰生产、祭祀等其他铜器也是对当时生产、生活的直接摹仿,这一类作品有诅盟贮贝器(杀人祭祀贮贝器)、战争贮贝器、报祭贮贝器、纳贡贮贝器、人物屋宇铜饰物、献俘铜扣饰、盘舞铜扣饰、三水鸟铜扣饰、播种贮贝器、牧牛贮贝铜奁、水鸟铜斧以及豹饰钺、鱼饰杖和贮贝器上籍田出行图及献粮图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生产生活应用到现实生产生活的铜器。它们都是在当时当地落后的技巧和“不化”的文化状态下构筑起来的古朴的艺术风格的产物。4、野图十、铜斧野即作品中流露出的野气。“野”是这些青铜艺术品中较为显著的特征。云南地处边陲,滇人被称为“南夷”,“南蛮”,即是野蛮不化,缺乏文明的意思。狩猎、战争、祭祀都为“野”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生活素材。杀人祭柱贮贝器上有猛虎,又有吞人的飞蛇和准备用来祭祀的裸体被缚男人。又如祭祀透雕扣饰描写两人驱牛献祭,其中备件牺牲已用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正被人往柱上捆缚,另一儿童倒悬于牛角,情景残酷之极。献俘铜扣饰中两士兵各提一颗人头,后边一士兵脚下还踩着一无头死尸,在他二人中间是一大一小,大人的脖子上缚有绳索由前面的士兵牵着。还有搏牛铜饰牌、战争贮贝器、捕牛铜饰牌、猎鹿铜饰牌、八人猎虎扣饰等都充满野气。还有专门用于撕杀的武器两人被吊铜矛、叶形兽饰铜矛、半月形饰铜兽钺等直接弥漫着血腥、潜伏着杀机。 5、怪图十一、铜矛怪指的就是上述特征与中土同时代或同类别的庄重的、唯美的、内蕴深远的雕塑而言,晋宁石寨山乃至整个滇铜艺术就显得怪了。与中土雕塑的光亮、内蕴、宏大、工整、虚静等相对的是滇铜的怪、拙、野、玄、动的特征。以上是形式上的怪,而其表现的内容与中土一比也是怪之又怪。如禽兽、房宇、服饰、风俗等中土人罕见之物。实、野、玄、动、怪等特征共同构筑了古滇铜艺术。它们是古人留下来的精神财产,是滇人的自豪,也是华人的骄傲。是边缘雕塑艺术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中国雕塑的发展竖上了一座丰碑,为后人创下了没法度的法度。 注释:(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3)、汪宁生 著云南考古 1980年版 P32 (4)、杨飞 主编 中国文物 中国文化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年版 P62参考文献:1 李松 著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 陕西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1月版2 汪宁生 著云南考古 昆明 1980年出版3 杨飞 编 中国文物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年1月版4 杜迺松 著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5月版5云南省博物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SHI ZHAI MEN BRONZ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cene of decorating carved copper on these copper ware , that dreadfully and colorful description tha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war, going to a fair,dancing,huntingtaking prisonersThese copper ware reflect the minor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