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心疾病的道德觉解与治疗摘 要:人活于在世,总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和处理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问题。而不同的社会文化则使得这些心理问题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体验和处理方式。现在心理病理学理论及其实际操作技术源于西方文化,产生于治疗西方人心理疾病的实践。在其舶入国内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的改造和理论创新,其治疗理念和技术虽然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但是至今,这些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性不是很高。对其接受的只限于部分人(比如,高收入的高知阶层等)。多数中国民众对心理困扰的理解和处理有其自己的一套直接源于传统文化的带有本土特点的应对方式。关键词:心理 健康1 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国文化重道德伦常,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崇尚“道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道”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德”是指人的行为循道而动,遵循规律的行为便是德行,德行的获得要靠个人的内心修养。这里的道德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还具有遵循天地自然万法而行动的科学意义。由此,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其行为是尊天道的,知天命的,也必定是尊崇自然规律、人伦规范的,同时个体对伦常规范的遵循必定也是符合天地万物自然法则的。概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即为人的循道而动,而如何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德行,符合“道”,这便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置身于这种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其思想言行均受到影响,秉承这种崇尚道德的价值观人生观而生活。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他们有意识的以自己的行为履行道德实践。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途径在学理上悟道;通过笃行,力求在修身、处事和接物的实践中而行道。也就是达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天人合一的得道状态。他们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养性,强调“慎独”,以个体的身心调和,明心见性为人生最大愉快。那么,能够体悟本心的得道之人,不仅身心远离疾患侵扰,更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准,也就是所谓的圣贤之人。而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这种德行文化也早已经过祖辈教导和长期的生活实践而演变成一种无意识的道德直觉而深植于心,同时也深入于日常的话语实践当中。譬如中国人常说的“惜福”,“福份”等。传统文化认为,个体只有通过长期的德行实践才能积累福报,人生在世要知道惜福,厚德载物,不断行善积德才能福荫子孙。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德行做后盾,就承受不了生活中太多的好处与利益,在其享受这些福分的时候,疾病灾祸等各种违缘紧随其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再比如,中国民众通常用“缺德”一词,不仅指示那些言行有悖伦理规范的人与事,更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否定。并且还习惯于把心理疾病和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认为致病的原因,常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及责任义务的完成与否直接相关,与其是否秉持德行操守相关。比如“神经病”一词,不仅指示个体具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对其道德水准的否定。2 德育治疗的医疗哲学在这种崇尚道德实践的文化传统中,人们持有社会文化治疗的医疗哲学。即人们一旦生病,尤其是在患有身心疾病的时候,便习惯从社会文化方面,尤其是道德实践方面探寻病因和寻找治疗手段,注重问题的应对,而不是直接针对问题情绪的排解。这种医疗哲学认为个体的疾病,不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皆因个体的思想行为偏离了正道,走上弯路或邪路,致使其不能圆满履行其社会责任与义务,破坏了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所致。那么,个体如能寻道而行,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那么就能够远离疾病侵扰,健康长寿。个体的身心问题会随其真心忏悔,改邪归正,重回正道,圆满解决问题局面,而得以自然化解。(1)俭以养德传统文化认为,人偏离正道,走上邪路,往往是因为人的过分膨胀的欲望,欲望的过分膨胀会使人走上邪路,不择手段谋取私利,逆道而行,必然感召疾病祸患。因此,个体要想获得身心康宁,首先要学会节欲,寡欲,做到“俭以养德”。将自己外求“名闻利养”的心,收拢内省,检视自身的德行修养。不仅人前君子,更要人后“慎独”。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圆满履行其所负担的责任义务,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因家庭关系紧张,因社会文化需求的冲突所产生的身心疾病。(2)道德伦常教育传统文化认为,个体寻道而动,正确处理维护其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从伦理上讲,就是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秉持。表现在日用常行内,就是对“父子有亲,君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奉行。传统文化认为,个体在人伦五常上的失守,会感召疾病。怒伤肝。嫉妒伤肺。恨伤心,气血迷心,尤易产生精神疾病。在伦常上,子女不孝双亲最易伤肺,老人忧愁儿女也易于伤肺。而脾胃病则来自于怨气所生。肾病来自于烦心重。个体头上的病来自于与长辈领导的紧张关系感召所致。腿脚上的病来自于与平辈和晚辈生气所致。腰的病来自于夫妻之间的生气所致。因此,个体若要防治疾病,就要恪尽伦常,各尽本分,各行其“道”(孝道、悌道、慈道、夫妇道等)。圆满完成其所扮演和肩负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义务。回到正“道”,重新聚“德”,做到人天共律,方能摆脱困境,重获人生的健康幸福。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疾病的理解迥然有别于西方文化。将身心疾病置于道德伦理体系中理解和处理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文化特点。中国人在遇到疾病的时候,主张“上医医人,下医医病”。普通的医生只针对着“疾病”本身做治疗,但是好的医生,并不仅着重于治“病”,而是治疗或改善一个人的健康,这个健康包括生物体的健康,精神心理的健康,以及他周遭环境的和谐关系。而保持人与周遭环境和谐关系的关键在于“德”,在于根据天地人的共同规律而行动,在于“道德”的践行。这种对于身心疾病的道德觉解和治疗理念是从疾病的根源入手,来治病防病。与西方现代医学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可操作理念的医疗哲学和治疗方式相比,虽然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治愈效果受到病人对其病情的道德体悟水平和悔改程度影响,见效过程为时较长,对病人的道德领悟力和实践践行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问题构成了今后在疾病的本土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白茶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推拿治疗学新题库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房屋拆除工程拆除物回收与处置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金融行业代理记账与风险评估合同范本
- 2025版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开发与推广咨询合同
- 2025版塔吊工高空作业安全防护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水利工程混凝土泵送施工总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人社部六种劳动合同范本应用指南
- 2025版水利工程应急物资储备劳务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桥梁施工进度管理与监理合同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慕课版) 课件 第七章 职场适应与发展
- 《数字化样机技术》课件
- 《酒店案例分析》课件
- 教室里的安全隐患
- 内审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 全书课件:计算机网络技术
- 梁实秋《雅舍》课件
- 幼儿园厨房食堂人员培训
- 非计划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 机关食堂从业人员培训
- 《应用光伏学》课程教学大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