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循序渐进 2014年古典诗歌复习思考北京景山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提纲:一、诗歌基础知识 二、考点内容概说三、期末试题简析 四、高考样题简析 五、综合试题举隅六、诗歌备考建议 一、诗歌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分类: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二)创作分类:文人诗、民间诗(三)内容(题材)分类: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山水、田园、边塞、爱情、羁旅行役等(四)形式(体裁)分类:古体诗(古风)、近体诗、词、曲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行”、“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律诗一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照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称一阕或一片,第一段为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对应而言被称为后阕、下阕、下片。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示例1:丰台期末山亭夏日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意 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1分)示例2.东城期末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 联和 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3分)示例3.自测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这首元曲的宫调,曲牌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这首词的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 。【参考答案】示例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示例2.对仗 颔联、颈联示例3. 宫调:南吕;曲牌:一枝花;题目:春日送别 词牌名,题目二、考点内容概说语文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的要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4.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思想情感或是观点态度)的思考、领悟与阐释。三、期末试题简析(以主观题所属类型分类)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示例1.海淀期末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题。(8分)漫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注释: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分:料想。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海淀期末参考答案】 B (3分) 答案要点: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学生示例:“剑气箫心”既有剑气的凌厉刚烈,又有箫心的知性多情。前诗中的“绝域从军”写出了作者忠心报国的赤诚之心,“狂名”更是突出了豪迈的形象;而两诗中“东南幽恨满词笺”、“万千哀乐聚今朝”又体现了作者的愁苦。两种表现让我读出了一位渴望报国、施展抱负,却没有门路,壮士暮年,只得忧国忧民的豪放而沉郁的诗人形象。(吴昊宇)解读:剑气箫心,犹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也指刚柔相济。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气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是龚自珍的人格,也是他创作中呈出的鲜明的美学风格。两首诗中的“剑气”意思大体相同,但“箫心”所指更为复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石景山期末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7分)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苏轼和诗作答。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蹇(jin):跛脚。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4分)【石景山期末参考答案】(3分)B(4分)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示例3.顺义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13题。风 筝 高骈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是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12.下列对风筝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古时候的“风筝”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B.“宫商”是指风筝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C.“信任”、“依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D.“风筝”的声调在风中总是高低变化的。13.综合分析这首诗及下面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风筝出现的时间及得名缘由(可以引用资料但不要照抄)。(4分)【相关资料】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顺义期末参考答案】12.(3分)C(信任:这里是“全都任由”的意思。今义为“相信”)13.(4分)答案示例:风筝,又名纸鸢,出现于唐代,后来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叫风筝。【评分标准】答出“又名纸鸢”,1分。唐代出现,1分。为什么叫风筝(也可以结合诗句),2分。(注:高骈诗证明风筝在唐代出现;陈沂始于五代的观点是错误的;名字有纸鸢、风筝;纸鸢不发声、风筝发声)可酌情给分。示例4.海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还田舍周捨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注释:仲长:东汉隐士。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题目中的“还”字。B.三四句用典,以“武陵岩”“仲长室”含蓄表达作者的生活理想、志趣追求。C.五六句描写松竹、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清冷。D.这首诗在内容、思想情感方面,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 从全诗看,作者“还田舍”的原因有哪些?(4分)【海淀期中参考答案】12. C (3分) 答案要点:对薄游(宦游)生活的厌倦。喜爱田舍生活的恬静、安闲。本性中有对朴质生活的向往。时光流转,引起诗人的生命之忧和人生价值的反省。(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2.作者情感的体察示例1.丰台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3)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 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别院:正宅边的小院。簟(din):竹席。(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1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B. 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C. 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D. 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3) 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丰台期末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2)D。【解析】“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3分)(3)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十一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 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裴回。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王郎司直:郎,对年轻人的称呼;司直,官职名称。豫章:豫、章。两种高大的乔木名。锦水:即今四川的锦江。仲宣楼: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郎才华的欣赏,对其境遇的理解,劝他不要借酒浇愁。B.诗人用树木在大风中摇动的景象,暗示王郎此时郁积在内心的激动与愤懑之强烈。C.“西得”二句表达了诗人对王郎前往蜀地一展才华的美好祝福,契合了送别的情境。D.“仲宣”二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还写出诗人用高歌一曲的方式为王郎送行13. 诗的最后一句“眼中之人吾老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十一校联考参考答案】12.(3分)B(诗人写豫章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这句用夸张的手法写王郎的才能杰出。)13.(4分)答案示例:这句诗既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也表达出对王郎的劝勉鼓励之情。(评分标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3.古典诗歌语言考查考查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示例:海淀期末诗歌反馈题:有人说,从漫感的前二句读出了陆游,后二句读出了李白。读罢全诗,还是龚自珍。请你结合漫感一诗,分析龚自珍的诗歌风格。(5分) 参考答案: 龚自珍的漫感己亥杂诗选择题: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4.古典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示例1.东城期末阅读下面的对联和诗,完成、题。(8分)花雨轻霏结青莲世界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 乾隆题香山寺大殿注释:青莲:常用以喻佛。白毫相光: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宿香山寺 明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天回象罔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在南州。注释:惠休: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不愿步其后尘。卓锡:卓,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西竺: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佛教发源地。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 联和 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3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的“锁”用得形象贴切。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10.王世贞在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山林空寂明净的佳句。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不少于150字)(12分) 附: 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东城期末参考答案】9(8分)(3分)对仗 颔(或第二) 颈(或第三) (4分)C、E 10(12分)可供选择的角度有:视觉角度 动静结合 借景抒情 选择的意象(明月、松、泉流) 对偶(或对仗)等。【示例1】两诗均运用到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王世贞诗译为“月光照在竹林中如布满黄金一样,松间能够听到泉流的声音”。王维诗译为“明月照在松间,清泉于石上流动”。两诗中“月光”为静景,“流水”为动景,均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晚月光照在山间,泉水细流的精妙景象。另外,两诗均运用了相同的意象,如明月、松、泉流,借景抒情,都能抒发作者内心远离官场的安宁、闲适之情。在我看来,这些手法的运用都能将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深受感染。(219字)(2+6+4=12分 手法概括准确,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条分缕析,语言流畅)【示例2】第一,这两首诗都有动与静的结合。“竹里布金”的静中如同千月竞“至”,静止的松间片泉“流”。同样,明月从松间照了出来,一缕清泉在静止的石上流淌,同样也结合了动与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清新灵动。第二,两首诗都在描写中选取了松、月、泉这些意象,带有清新淡雅而又超凡脱俗的基调,并将景物两两组合,相映成趣,渲染出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准确体现出两位诗人宿寺、山居时身处环境幽静僻深之地,心境宁静超然的状态。(201字)(2+6+4=12分 举重若轻,条理清晰;手法概括准确,分析具体深入;语言流畅自然,简练优美)5.古典诗歌意境的鉴赏示例1.西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8分)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无名氏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注:驾言迈:驾车远行。寿考:寿命。奄忽:很快。随物化:指死亡。 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5分)【西城期末参考答案】(3分)D本诗中,作者虽有盛衰有时、人生苦短之感,但仍发出及早“立身”的感慨,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句表达的却是乐安天命的感慨(5分)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1分),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1分);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1分),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2分)。(意思对即可)四、高考样题简析考试说明:第21页 【试题29】(2004年第12题)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参考答案】C 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第小题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第小题A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第22页【试题29】(2004年第13题)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苏轼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具体分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试题解析解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审清题意,读懂材料,明了命题者的意图所在,进而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解本题,一个成熟考生的理性思维轨迹应大致如下: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皮诗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写物之功”这四个字上。这是苏轼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第二,明了写物之功,“功”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总之是有所寄托。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可见,苏轼赞林诗、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形”而且写“神”或干脆写“神”;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形色”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林、皮二诗。第三,挖掘林、皮二诗的“神”,即二者作品中“梅花”与“白莲”具体的象征意义。林诗“疏影横斜水清浅”,以水清衬梅清,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清幽,这正是“决非桃李诗”的判断所自;皮诗“月晓风清欲坠时”,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的清淡、清雅、清洁,这正是“决非红莲诗”的判断所自。林、皮二诗中两个不同的“清”字,便写出了“梅花”与“白莲”的内在神韵。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得到如下结论: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林、皮二诗皆做到了神似,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石曼卿的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因此苏轼赞扬林、皮二诗而批评石诗,认为他们在“写物之功”上有高下之分。这正是命题者所要求学生得出的正确答案。古诗阅读鉴赏的命题,与其说是对考生文学修养的考查,不如说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这便是本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取材于2004年阅卷纵横)考试说明:第23页 【试题31、32】(2012年第10、11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7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A、B、D三个选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鉴赏水平。A选项中的一二句引出了诗作的写作对象柳堤,语言平实易懂,容易排除。B选项涉及三四句,其中“十里笼晴苑”化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故营”暗指当年周亚夫驻扎的“细柳营”。“晴苑”与“故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三句的“笼”字和四句的“锁”字的含义较为常见,根据这两个字及“十里”“千条”等信息,可以判定三四句着重写的是“堤上柳”的茂密与浓郁,故B选项正确。D选项关键在“暮春”二字上,抓住“风暖”“落花”,再联系三四句所写柳树繁茂之状,可判定所写之景是暮春之景。C选项既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也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涉及“以静写动”的描写手法,“以静写动”是反衬的一种。三四两句着重写堤上柳;五六句并非都是雨天之景,五句是雨天之景,六句据“风暖”二字可知,应是晴天的景色。五六句着重写了柳堤上雨天的飞燕、和晴天的落花。三至六句均是对柳堤上春景的描写,作者并没有想着重突出堤上的飞燕和落花,因此三至六句之间并不存在反衬的关系。故C选项为错项。对于不仔细审读诗文的学生而言,C选项的干扰性很大。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词)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参考答案】D、E【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掌握。题干中所谓“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为通感。A选项中“香”字的陈述对象是“花”,花香为嗅觉,不符合题干中所谓“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限定。B选项中“香”字的陈述对象是“菡萏”,即荷花,亦为嗅觉。C选项有一定难度,描写对象没有出现在诗句中,但结合括号中的注解,可知“香”字的陈述对象为海棠花,亦为嗅觉。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均没有题干所谓的“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手法。而D选项中“香”字的陈述对象均为“雨”,E选项中“香”的修饰对象为“雨”,正如题干所言,雨本无香味,只能用视觉或触觉感知,而D、E选项却用嗅觉来描写雨,故D、E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为正确选项。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的概念,本题要求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也应该知道此处雨“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今年的诗词鉴赏题题型较之2010年、2011年有变化,主要是将过去的主观题,改为双选题,这种改动为考生节省了宝贵的答题时间,对考生从容答好后面的延伸题有积极意义。只是此题的5个选项过于易选,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差异恐怕难以呈现,与往年的主观题相比,此题的区分度可能不十分理想。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评分参考】景、理内容表述完整,4分。 表述不完整,酌情减分。景与理的关系阐发恰当充分,3分。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语言通顺,条理清楚,3分。所举例诗不当,酌情减分。【示例1】题西林壁一诗中,身处山中的诗人采用不同的视角观看山峰,发现山横观则成岭,侧观则为峰,远近高低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姿态,距离的远近也直接影响了诗人心中对高度的衡量。由是,作者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慨叹。最终经过苏轼的思索,领悟出只因自己身处山中,以有限的视角企图揽山之全景于眼中,自是会产生因不完整而多样的感慨体验。全诗由景句起笔,通过繁复山景带来的内心困惑而诱发人的思考,进而由景过渡到理,此时山景于深思的诗人已非单纯的景色,更是纷繁人世的写照。奇异的视觉变换使诗人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真谛。在诗的末句,使思想由景趣上升到理趣的境界。【示例2】王之涣登鹳雀楼至今深深刻在我脑海之中。全篇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看到落日归山,黄河奔腾入海的具体景物,三、四句则由景及理,抒发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中所感。此理可分为两层:一指欲观胜景则更高上一楼,登高远眺;二指欲去浮华则应抽出身来,俯视人生,当觉心胸开阔,旷达明理。此景此理转化流畅,由观景登楼写起,自然而然地心生登高之意,进而深入思考,方见王之涣对于生活的哲思之见。景理交融,融理于景,由景发理,景是理的依托,理是景的升华。由景及理的手法,将繁杂的道理通俗化、诗意化,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示例3】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草原辽阔的景色: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春风吹拂下正由黄转绿,由枯转荣,重放生机。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又蕴含着作者对万物轮回,新旧更替的慨叹,人生一如自然万物,纵有“野火”一般的困厄,却能坚韧不屈,蓬勃向上。作者寓理于景,景理交融,由景及理,以一幅如画般草原之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哲学,又将乏味哲学幻成美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获得审美体验。闻言“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如案头之山水”,景与理之间完美契合,让人们眼观美景,同时参透人生禅意。【试题33】(试测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调露年中,有人行于巴峡。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曰:“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其声甚厉,激昂而悲,如是通宵,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谿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 (唐牛肃纪闻巴峡人) 注释:调露:唐高宗李治年号(679-680)。下面对本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这篇高度诗化的小说,通过描写传达出一种幽冷阴寒的感受。B. 文中“朗咏诗”的“人”,是一个漂泊异地、客死他乡的游魂。C.“其声甚厉,激昂而悲”是说吟诗者的声音雄浑高昂而充满悲痛之情。D. 文中“忽闻”、“初闻”、“晓访之”,三个动作的施动者,泛指“行于巴峡”的某个人。下列诗句中,与本段文字引诗中的“猿声”所表现的情感不同的两项是A.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唐张九龄耒阳溪夜行)B. 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唐刘长卿送康判官往新安)C. 青牛眠树影,白犬吠猿声。(唐于鹄宿王尊师隐居)D. 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唐皇甫冉寄江东李判官)五、综合试题举隅如何选择新鲜的、难易适中的、又适合考试的诗词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综合”这个思想,以上难题便可以得到适度化解。例如在一首诗或词(即使是学生很熟悉的诗词)的后面,提供不同的注解、不同的评论、角度不同的赏析文章,要求阅读这些材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或观点。这样既为考生解读诗词提供了支架,也考查了对古诗词的熟识度和阅读素养。这就是综合的意义所在。题目的综合性,可以是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语文知识和阅读的综合,古诗文与现代文阅读的综合,大作文与微写作的综合,等等。呈现几个问题群组,要求考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境里解决来自不同方向的一组问题。 张彬褔文化应用综合关于北京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的思考示例1.朝阳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18分)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注】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参考答案】13.(18分)(3分)A(“因为战乱”有误)(5分)B(3分) E(2分)(此两项为比喻句)(10分)评分要点:(举例2分,赏析4分,语言4分。)示例1.我认为,诗词中运用叠词更加生动地表现事物,从而突出了诗词的丰富情感。如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叠词“迢迢”本意是描写水流不断的景象,而作者将离愁比作春水,通过“迢迢”写出了离愁随着友人的远行而不断增长,生动表现了主人公的离愁。又如“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寸寸”修饰柔肠,表现了主人公心怀柔情;“盈盈”修饰粉泪,表现了主人公因愁怨而不禁泪下。两处叠词生动表现了一位因行人在外而惆怅、落泪的思妇形象,表达了思念之情。因此,我认为叠词能更加生动描摹事物,表达感情。(刘泽荣)示例2.叠词具有形象、突出的特点,能强调突出全词基调,使韵律更加令人回味。如杜甫诗登高中的两句“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萧萧”与“滚滚”两个叠词,分别摹声摹势,描绘无数落叶纷飞飘落,汹涌长江向前奔涌的声音与景象,使景更为生动形象。此外,叠词还强调突出了作者长年漂泊、孤独悲伤、壮志难酬、前路迷茫的无奈与感伤的心境。同时,叠词使诗句更为工整,更具韵律感。总之,使用叠词,不仅生动描景,突出情感,同时还使诗句更具文采,实为锦上添花。(杜嘉雯)示例2. (2013年北京四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松楸:坟墓上的树木。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遇风雨则飞翔,风雨停则复还为石。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B. 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C. 第二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己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D. “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E.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2)“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与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陆游楚城中“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以上三句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2分)【参考答案】(1)A、E(A项“隐含惋惜之情”不正确;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 (2)都用衬托(反衬)【1分】的手法,都表达了以不变的客观事实、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历史兴衰的主题。【1分,核心是以不变衬变。】示例3. 2006年宣武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菡萏”,即荷花的别称。“菡萏香销”,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B“韶光”,即美好的时光。“还与韶光”,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C“鸡塞”,代指边塞远地。“梦回鸡塞”,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D“玉笙”,对笙管的美称。“吹彻玉笙”,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这首词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表现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之处?(各答两点即可)(4分)【参考答案】(1)(3分)C(“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之说不恰当)(2)(示例)相同之处: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典型意象“荷花”来寄托感情; 通过塑造孤独者形象来表达感情; 感情在结尾处达到高潮;不同之处: 抒情角度方面:前者通过单方的愁绪来表达思念之情;后者通过“两处闲愁”来写彼此的思念之意。 结构布局方面:前者先透露愁绪,后写因何而愁;后者先写出天各一方的现实,再点明愁绪。 取材表意方面:前者以荷花为主要意象;后者营造了一个“花、雁、月、水”的意象组合。评分标准:本题4分,4点各1分。不要求学生答出“意象”等术语,只要比较点(相同点与不同点)清楚、能自圆其说即可六、诗歌复习策略“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复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联想与想象、意象与意境、赋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变化、渲染、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Polymyxin-P2-生命科学试剂-MCE
- Ceftibuten-hydrate-Sch-39720-hydrate-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实木油漆定制知识培训课件
- Golvatinib-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成本管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形式语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华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概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异常天气控制系统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考试(汽车驾驶员·技师、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造价工程师-水运工程造价工程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2025年巴中辅警考试题库(含答案)
- 锚杆工程验收标准及记录表范本
- 2025年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火电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电网调度自动化运行值班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物业经理竞聘汇报
- 2024版房建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检查手册
- 华为大学管理办法
- 2025年秋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应用程序性能管理(APM)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