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综合说明11.1项目建设背景11.2水文31.3工程地质51.4工程任务和规模81. 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01.6施工组织设计131.7环境影响151.8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151.9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161.10节能设计171.11工程管理设计171.12工程投资181.13经济评价181.14社会稳定风险分析182水 文202.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202.2气象202.3径流212.4洪水232.5泥沙与固体径流253工程地质263.1工程概述263.2 工程区地质条件概述263.3 引水枢纽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293.4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293.5引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303.6蓄水池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303.7天然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313.8 结论与建议314 工程任务和规模334.1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334.2现状供水水源概况374.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84.4水源地394.5需水量预测404.6需水过程434.7工程任务及规模45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465.1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465.2主要依据的规范及相关文件465.3设计基本资料475.4工程总体布置485.5主要建筑物型式496施工组织设计726.1 施工条件726.2天然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726.3施工方法736.4施工总体布置746.5 施工总进度757环境影响767.1概述767.2环境影响预测评价767.3环境保护对策措施777.4环境综合评价与结论797.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798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808.1水土保持808.2水源保护829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839.1设计依据839.2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849.3工程安全设计对策措施869.4工程建成后安全管理对策措施要点889.5预期效果评价8910节能设计9010.1设计依据9010.2节能措施9211工程管理设计9411.1 工程管理机构9411.2 工程建设管理9411.3工程招投标设计9511.4工程运行管理9611.5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9712工程投资9812.1 工程概况9812.2 编制原则和依据9812.4 基础单价9812.5 分部工程概算9912.6概算表10012.7概算附表10013经济评价11713.1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1713.2国民经济评价11813.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11914社会稳定风险分析12214.1编制依据12214.2风险调查12314.3风险评价12414.4结论124附 件:(1)小南岔河(坝址处)水源水质化验报告(2)附图集19甘肃省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经济评价1综合说明1.1项目建设背景1.1.1地区概况XX县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东西宽37.5km,南北长46km,总面积960km2。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岭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质高山区,北部是黄土高原西缘的丘陵沟壑区。南部太子山4条支脉向北延伸形成4个河谷地带,又有东西向山系分割而成的2个沟谷地带。全境地貌特征是层峦叠嶂,河流交错,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m,北部接近临夏盆地中心的最低处海拔1900m,县城附近的河谷开阔地带海拔在2200m左右。全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干燥;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温,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快而又能多连阴雨。年均降雨量639mm,多在秋季降雨,秋涝灾害频繁,年均日照2457小时,无霜期133天,年均气温5。境内河流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森林覆盖率29 % ,植被覆盖率80% 以上, 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XX县位于东经103510330北纬3573532,东西宽375km,南北长46km,总面积960km2正好是祖国版图的万分之一。县城距省城兰州120km,国道G213线贯穿于东西22km,省道蒿临公路。XX县是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满等9个民族的聚居地区。全县辖5镇8个乡,1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436个合作社,总人口20.81万人,汉族人口8.91万人,占总人口的42.8%,少数民族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7.2%。XX县境内河流属于黄河二、三级支流,主要河流6条,其中二级支流2条,为广通河和牛津河,三级支流4条,均属于广通河水系,为牙塘河、新营河、大南岔河和小南岔河。1.1.2项目来源2014年12月受XX县水电局的委托,在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规划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甘肃省水利厅甘水发电201411号文件关于做好全省抗旱规划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于2014年12月编制完成 甘肃省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施方案报告。1.1.3编制依据1.1.3.1依据的有关文件及资料(1)甘肃省水利厅甘水发电201411号文件关于做好全省抗旱规划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2)XX县2009-2013年水利综合统计年报;(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4)XX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9-2013年);(5)其他相关文件(6)地形图:工程区1/10000地形图1.1.3.2依据的主要规程规范(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3)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4)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7)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0013-2006)(10)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687-2014)(11)其它相关规范规程1.1.4编制范围及标准(1)供水对象甘肃省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施方案,供水范围为XX县XX乡的腰套、前进、何马家、草滩、奋斗、槐庄村6个村,供水范围内共有6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877户,共计9523人。(2)设计水平年确定工程现状水平年为2014年,设计水平年为2029年。(3)供水保证率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严重缺水地区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因此本工程设计保证率取90%。(4)工程设计年限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工程设计年限宜为1015年,本项目设计年限充分考虑农村安全饮水,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的原则,确定项目设计年限为15年。1.2水文拟建取水口位于小南岔河上游上游河床,供水水源为地表水,取水口断面以上河长4.30km,积水面积6.50km2。小南岔河上游出山口沟道无实测流量资料。该沟道流域以西16km处的牙塘河流域设有牙塘水文站,流域内的降水及下垫面条件与小南岔河上游基本一致,径流补给条件也相同,均为山溪河流,没有发生断流现象。因此选用牙塘河流域的牙塘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小南岔河上游取水口处年径流量由邻近流域牙塘河的径流来推求。1.2.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小南岔河发源于太子山南麓,河源最高海拔高程3345m,自南向北在杜家崖附近汇入广通河。取水口断面以上属石质或次生林带,植被茂盛,林草地及森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95%,水土流失轻微流域内气候高寒阴湿,流域比较湿润,降雨量大,蒸发量较小。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表水流主要靠冰川、积雪融水、基岩裂隙水和降水补给,单位面积产流多,河流水量比较稳定,产沙量较小,水质清澈。1.2.2气象XX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北向西南光照减少、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多、作物生长期缩短。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春季回温迟、秋季降温快、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变化率大;全县总的气候条件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项目区属于温凉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靠近上游取水口段偏湿润,下游供水段偏干旱。整个工程受益区气候温凉,冬季寒冷,夏季短而不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夏季,春旱及初夏旱、冰雹、霜冻为主要灾害天气。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5.1,气温日差较大,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北部黄土区年均降水量为639.1mm,年平均蒸发量893.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50h,无霜期130d。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区内最大积雪深度为23cm,最大冻土深度为1.5m。1.2.3年径流量小南岔河无实测水文资料,径流计算分别采用水文比拟法和等值线图法计算,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较大,水文比拟法采用的参证流域与设计流域面积比较接近,降水产流条件相似,有31年水文系列资料做支撑,计算结果比较可靠。等值线图法体现了分区综合的特点,采用流域平均径流深计算年径流,受雨量变化影响,尤其缺乏流域实测降水资料,计算结果可能有偏差。因此推荐水文比拟法计算值作为设计值。采用Cv=0.25,Cs=2.5Cv,推算取水口处不同频率的流量计算结果进行见表1.2-1。表1.21 小南岔河上游(取水口处)年径流计算成果表P=(%)P=15%P=25%P=50%P=75%P=85%P=90%P=95Kp1.2571.1520.9740.820.7470.7010.638Q(m3/s)0.11 0.10 0.09 0.07 0.07 0.06 0.06 1.2.4洪水小南岔河上游洪水为暴雨洪水,多发生在汛期510月,洪水持续历时一般在一天以内。洪水计算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合理性分析对比后确定。经过分析比较,本次设计采用铁一院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表1.22 小南岔河上游(取水口处)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推荐值)河流QmCV不同频率洪峰流量(m3/s)123.33(1/3)51020小南岔河(取水口处)4.28 1.03 16.7 14.2 12.3 10.9 8.5 6.1 1.2.5泥沙小南岔河上游无实测泥沙资料,泥沙移用邻近流域牙塘水文站泥沙参数进行计算,多年平均含沙量0.06Kg/ m3,计算小南岔河取水口处悬移质年输沙量,推移质按悬移质输沙量的20%计,计算结果见表26。小南岔河泥沙主要是在汛期洪水携带,伴杂有小草、树枝等。表1.2-3 小南岔河(上游取水口处)泥沙计算成果表名 称悬移质(万吨)推移质(万吨)合计备注取水口处0.0100.0020.0121.3工程地质1.3.1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工程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西褶带的复合地带,临夏第三纪凹陷盆地西南部。本工程区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强烈褶皱剥蚀的石质高山区,海拔高程2500m以上,流域内植被良好,林草地及森林地约占该流域面积的95%,其中90%以上的面积为石质山林区,水土流失甚微;东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及黄土梁卯地带,海拔高程2000-2300m左右。1.3.3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及地震基本烈度工程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西褶带的复合地带,临夏第三纪凹陷盆地西南部。工程区属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地震不活跃地区。根据2001版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之附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附图B1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50年超越率10%),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因此,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度考虑。区内物理地质现象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小型滑坡体、冲沟溯源侵蚀、土流等。1.3.4 地层岩性工程区露出最老的地层为二迭系岩、砂岩和板岩,分布于水源地以南。大片出露的地层为第三系上新临夏组(N2L)、中下更新统石质黄土(plQ22),上更新统风积马兰黄土(eolQ32)以及全新统各种成因的堆积层(Q4)。现分述如下:(1)二迭系下统下部岩组(P1)分布于出水口以及西南部中低山区,构成水源地附近的基地岩层。岩性已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夹青灰色变质长石石英砂与青灰色板岩。(2)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褐红色砂质粘土岩、砂岩、砂质泥岩,分布广发,厚度大,产状近水平,构成黄土丘陵区至基地岩层。(3)第四系(Q)区内分布广泛,主要由河谷冲积层、沟谷洪积物、坡积物组成。中下更新统(allQ1+2)零星分布于项目区的黄土丘陵地区,岩性为冲积、湖积相低液限粘土及微胶结砾石层。全新统(Q3)alQ32(冲积层):分布于河谷II级阶地,上部为砂壤土,下部为青灰色卵砾石。厚度为5-20m。alplQ42(冲洪积层):分布于河谷高漫滩及I级阶地,上部砂壤土,下部为青灰色、灰色砂卵砾石。厚度为2.0-1.5m。1.3.5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西褶带的复合地带,临夏第三纪凹陷盆地西南部。区内物理地质现象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小型滑塌体、冲沟溯源侵蚀、土流等。1.3.6枢纽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枢纽工程区地面高程在2497.86-2506.99-之间, 岩性为下二叠统(P1)板岩夹结晶灰岩(P1Sl+Ls), 一般二者比例为7:36:4,青灰色、灰黑色板岩(P1Sl)主要为凝灰质板岩及薄层状泥质板岩,以青灰色具多,层理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灰、灰黑色、灰白色结晶灰岩(P1Ls),层厚约在5-10m层理不明显,具重结晶现象,岩石较坚硬、致密,抗风化能力较强,锤击声脆,单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0.2-3m不等。强风化层厚约1.5-2.5m。建议结晶灰岩允许承载力600KPa,板岩允许承载力400KPa,抗剪强度C=0. 8-1. 1MPa,=39-44, 砼/石摩擦系数0.50。建议在清除基岩强风化层后接肩于基岩弱风化层中。重结晶现象,岩石较坚硬、致密,抗风化能力较强,锤击声脆,单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0.2-3m不等。强风化层厚约1.5-2.5m。建议结晶灰岩允许承载力600KPa,板岩允许承载力400KPa,抗剪强度C=0. 8-1. 1MPa,=39-44, 砼/石摩擦系数0.50。建议在清除基岩强风化层后接肩于基岩弱风化层中。左坝肩和坝闸基础将置于基岩弱风化层上,为弱透水性。建议基槽开挖时:开挖边坡1:1.01:1.25。1.3.7引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任家庄输水干管桩号0+000-0+098、0+125-6+496、6+570- 8+971、8+991-15+251段和槐庄输水干管0+000-0+328、0+378-5+153段:粉质粘土,呈黑褐色、砖红色,含有植物茎枝,黑褐色粉质粘土具团粒状结构,砖红色粉质粘土较密实,土质均匀。为高压缩性、弱湿陷性土;其= 1.75g/cm3, d =1.41g/cm3, =24%,原状土抗剪强度:C=35KPa,=25。建议开挖边坡1:0.75。任家庄输水干管桩号0+098-0+125、6+496-6+570和8+971-8+991段和槐庄输水干管0+328-0+378段:管基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alQ41-1 ),结构中密,允许承载力0.45Mpa,上部有0.500.80m不等的洪积砂壤土(PlQ22 )。建议开挖边坡1:0.75。1.3.8蓄水池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蓄水池地处原有荒地,地层岩性:上部为洪积碎石土(PlQ42MLG),结构稍密,层厚约0.5m,一般粒径为2-8cm,磨圆度差,呈棱角-次棱角状。下部为冲洪积级配不良砾(al-plQ41GP), 层厚约5m,结构稍密,一般粒径为2-8cm,磨圆度一般,呈次圆-次棱角状。底部基岩为下二叠统(P1)角砾状、团块状灰岩(P1LsJT ),物理力学性质同压力管道段。建议洪积碎石土允许承载力280KPa,级配不良砾允许承载力300KPa,团块灰岩允许承载力600KPa。建议在挖除洪积碎石土、级配不良砾后和基岩强风化层以基岩弱风化层为基础持力层,砼/石摩擦系数为0.65,基槽开挖时:覆盖层水上开挖边坡1:1.0,水下开挖边坡1:1.5-1:1.75,基岩开挖时开挖边坡1:0.5-1:0.75。1.3.9天然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是砼用粗及细骨料。工程区内天然建筑材料粗骨料较为丰富,各支流的河漫滩和低阶地均有分布,可就近在小南岔河漫滩进行筛取,符合砼用粗骨料要求,平均运距5km。砼细骨料位于小南岔河XX乡附近的河漫滩,砂砾料丰富,细骨料必须经过筛洗后方能使用,平均运距为5km。地表水为小南岔河河水,水量充足,抽取方便,水质良好,对普通混凝土无腐蚀性。河水在洪水期含泥砂量较大,作为生活用水,需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建议仅用于施工用水。1.3.10结论工程区不存在地质构造断裂带和滑坡体等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改建取水口位于小南岔河上游出山口右岸,建筑物基础位于含漂石卵石层上,承载力满足要求;配水管道主要沿黄土山梁及河谷地带前行,管道及建筑物地基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各种成因土层,通过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工程地质条件可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工程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工程区主要建筑物按度设防;工程区无工程地质问题,具备修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筑物的条件。1.4工程任务和规模1.4.1水源地经过实地勘测及调研,本工程计划从小南岔河上游河道取水,水源地坝址以上植被条件良好,无工业废水及其它污染,水质化验表明,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标准,适宜生活饮用,属良好的供水水源,经过简单的消毒处理就能够满足饮用水标准。因此,小南岔河坝址处水源地是小南岔河上最适宜、最理想的水源地。1.4.2供水范围、水平年及保证率项目总体供水范围涉及XX乡的腰套、前进、何马家、草滩、奋斗、槐庄村6个村,供水范围内共有6个行政村, 65个自然村,1877户,6所农村学校,共计10539人。设计水平年:本阶段以2014年为现状年、2029年为设计水平年。设计保证率: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687-2014),本工程设计保证率取90%。1.4.3需水预测1.4.3.1设计参数(1)用水量标准农村饮水工程用水范围通常包括生活、禽畜、乡镇企业、公共建筑、水厂自用、管网漏失和消防等几方面。本工程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仅考虑生活及散养禽畜用水,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项目区属一区,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按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3-2017)编制大纲,确定本项目居民最高日用水量定额为40L/(人.d),再考虑家庭散养牲畜及其他用水,按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及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规定,管网漏失水量与未预见水量之和一般可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20%计算,鉴于本工程规模较小,且供水对象主要为乡村,因此,管网漏失水量与未预见水量之和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2)工程设计年限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工程设计年限宜为1015年,本项目设计年限充分考虑工程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合,项目设计年限按15年考虑。1.4.3.2供水人口预测工程区现状年(2014年)人口为9523人,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参考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0。结合近几年人口出入情况,迁入与迁出人口基本相同。设计人口数量根据下式计算:P=P0(1+)n+P1式中:P 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P0 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人;设计年限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7.50;n 工程设计年限,15年;P1 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总数,人;经计算:至设计水平年2029年受益区人口为10668人。1.4.3.3需水量预测(1)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量也就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水量,根据最高日人均用水定额与设计人口数进行计算。本项目设计水平年受益人口11668人。居民生活用水量按下式计算:W1=PQ/1000式中:P 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Q.最高日用水定额,L/(人d);(2)管网漏失水量与未预见水量管网漏失水量与未预见水量之和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W2= W110%(3)供水规模项目运行过程中所应达到的最大输水能力,包括生活用水量、管网漏失、未预见水量之和。即:W=W1+W2项目区设计水平年2025年最高日总用水量590.42 m3/d,依据抗旱应急规划要求,供水持续时间按最不利干旱持续时段(4个月)考虑,总需水量为7.09万m3。1.4.4工程任务及规模1.4.4.1工程任务根据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主要任务,在充分调查、掌握工程区受益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供需平衡等的基础之上,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及室外给排水规范,规划设计区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完善区域供水系统,为提高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1.4.4.2工程规模工程供水对象为XX乡9523人。供水量设计保证率为90%,应急总供水量为7.09万m3。拟修建引水枢纽1座,新建2条输水干管,总长为20.404km,新建7条配水支管道,总长2030m。蓄水池7座(1座500m3,4座200m3,2座100m3),修建阀井30座,排水阀井5座,排气阀井1座。1. 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5.1工程等别及主要建筑物等级项目区设计水平年2029年最高日需水量590.42m3/d,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687-2014),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为型工程,输水管线、阀井、水池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1.5.2防洪设计标准和设防烈度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防洪标准(GB50201-94),本工程设计洪水重现期为20年,Q=10.59m3/s,校核洪水重现期为50年,Q=14.2m3/s,工程设计年限为15年。设计供水保证率90%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特征周期0.45s,相应地震烈度为度。本工程属型供水工程,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687-2014)规定,本工程主要建筑物按照烈度设防。1.5.3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本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供水管线及蓄水池组成,其中引水枢纽从左至右依次为,溢流坝、泄洪冲沙闸、进水闸等组成。本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总体布置为:在小南岔河上游新建1座取水枢纽,从引水枢纽的进水池引出1条输水干管,沿着小南岔河左岸引至草滩小学后坡地1#蓄水池(调压),再由1#蓄水池引出沿小南岔河左岸埋设,在桩号6+496处穿越小南岔河后沿小南岔河右岸埋设,将水引至上任家庄南侧沟道右侧5#蓄水池。输水干管在桩号8+187处设置分水口,引出1条配水支管接入山神庙左侧2#蓄水池,主要解决XX乡街道、前进村和奋斗村的饮水;输水干管在桩号12+040处设置分水口,引出1条配水支管和1条分干管,其中配水支管引入独庄南侧沟道4#蓄水池,主要解决要套村和要套学校的饮水;分干管穿越小南岔河接入位于深沟沿村与磨多磊村之间沟道3#蓄水池(调压),再由3#蓄水池引出沿小南岔河左岸埋设,将水引至槐庄村黄家山7#蓄水池,主要解决要套、槐庄村的饮水;分干管在桩号3+300处设分水口,引出1条配水管道接入何马家村南侧沟道6#蓄水池,主要解决何马家村的饮水。1.5.3.1主要建筑物设计(1)进水闸进水闸中心线与泄冲闸、溢流坝(坝轴线)平面夹角为25,进水闸闸室采用开敞式,有坎宽顶堰,单孔,闸孔净宽1.5m,孔口高度1.0m,闸室长5.0m,闸室上游设置铺盖及拦沙坎,闸室边墩厚0.8m,底板厚1.0m,均采用现浇C25钢筋砼,进水闸底板高程为2504.3m,闸墩顶高程2507.8m,进水闸底板比泄冲闸底板高1.0m,有利于排砂及进水闸检修。进水闸采用带胸墙平面钢闸门挡水,在工作闸门前设检修工作门槽兼拦污栅,闸后用1.5m宽暗渠与下游沉沙池连接。进水闸顶部设C25钢筋砼工作平台,设有1台3T螺杆式启闭机。(2)泄冲闸泄洪冲沙闸布置在河床主河槽上,闸室采用开敞式,单孔,闸孔净宽2.5m,净高4.5m,闸室长5.0m,闸室上游设置长10m的C25钢筋砼铺盖,闸室边墩厚1.0m,闸底板厚1.2m,均采用现浇C25钢筋砼,闸底板高程为2503.3m,闸墩顶高程2507.8m。闸室下游设置16m长C25钢筋砼消力池,消力池深0.80m,消力池后用钢筋石笼护砌。泄洪冲沙闸顶部设C25钢筋砼工作平台,平台高程2475.30m,设有1台5T螺杆式启闭机。(3)溢流坝溢流坝堰型为采用WES堰面型式,堰顶上游采用圆弧型式,下游坝坡用1:1与反弧段相连,反弧段与下游消力池衔接,上游坝坡为3:1,坝体采用C20砼浇筑,溢流坝段长10.5m,堰顶高程2505.0m,同正常高水位相同。溢流坝上游采用壤土铺盖,长度10m,厚度0.5m,溢流坝后设置14m长厚度0.5m现浇C25钢筋砼消力池,消力池深0.5m(4)输水管线本输水管为重力流输水,为满足输水要求的同时降低管道设计内水压力,宜选用合理的管线,避免线路高低错落起伏。同时选用合理的管径,使流速、沿程及局部水头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根据项目区设计水平年2025年最高日用水量590.42m3/d、据输水管线布置以及水力计算,输水干管及配水管道采用UPVC管,在跨越河穿越乡村道路时采用外包浆砌石护管。输水管道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及管材变化处设镇墩,平直管段每隔200m设置镇墩,在管道拐弯、变径、末端、阀门位置设置镇墩。镇墩采用现浇C20砼。本工程设分水阀井30座,排气阀井1座,排水阀井5座。排气阀井及排水阀井采用M10水泥砂浆砌机砖圆井,壁厚24cm,内径为1.50m,深1.85m,底板采用C15砼现浇,厚度为10cm。分水阀井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圆井,壁厚25cm,顶板厚度为15cm,内径为2.0m,深1.6m。底板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厚度为22cm,下设10cm后C15混凝土垫层,井底基础平面夯实,相对密实度Dr0.75。(5)蓄水池本工程布置蓄水池7座蓄水池,包括100m3蓄水池2座, 200m3蓄水池4座, 500m3蓄水池1座,蓄水池型式采用国家建筑标准图集(04S803)钢筋混凝土圆形结构,池顶覆土高度均为为1m。1.6施工组织设计1.6.1 施工条件项目区交通条件较好,村内道路良好,对外交通比较便利,建筑材料运输方便;区内供电设施完善,施工用电可直接从附近电网“T”接;项目区通讯便捷,文教、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等设施也比较齐全。1.6.2 水文气象条件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5.1,气温日差较大,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北部黄土区年均降水量为639.1mm,年平均蒸发量893.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50h,无霜期130d。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区内最大积雪深度为23cm,最大冻土深度为1.5m。1.6.3 物资、技术供应条件(1)外购材料钢材,木材、油料在XX县购买,金属结构设备从厂家购买,水泥可从太子山水泥厂购买。(2)物资及劳力供应生活物资可直接从XX县城购买,技工需要承包该项目的施工单位招聘,普工可利用XX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1.6.4天然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由于工程区植被较好,为保护环境,工程所需砂石料均从已建的料场购买,料场距离项目区约15km,交通便利。地表水为小南岔河河水,水量充足,抽取方便,水质良好。据取样分析,矿化度为0.32g/l,水质类型为HCO3-Ca2+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良好,对普通混凝土无腐蚀性。在洪水期河水含泥砂量较大,作为生活用水,需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建议仅用于施工用水。1.6.5施工方法1.6.5.1施工导流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建筑物按照3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照4级设计,根据小南岔河径流、洪水年内变化过程和工程需要,将全年划分为两个分期,即枯季(11月至次年4月)和汛期(5月至10月),根据工程区小南岔河近几年来水量的实际情况,非汛期河道水量较小,采用围堰导流方式进行施工。1.6.5.2导流方式枢纽建筑物从右至左依次为1孔进水闸、1孔泄冲闸及溢流坝,根据枢纽布置型式,采用两段两期导流方式。枢纽导流设计在一期围堰防护下进行进水闸、泄冲闸及右侧上、下游导墙护岸施工,并将原左侧河槽开挖整治后作为导流明渠,二期围堰利用已建好的泄冲闸泄流,进行溢流坝的施工。1.6.6主体工程施工本工程施工建筑物有引水枢纽、压力管线、阀井、蓄水池及其附属建筑物建设等。 (1)土方挖填引水枢纽、蓄水池基坑砂砾石开挖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就近堆放或自卸汽车出渣,配合人工修整的方式进行。(2)砼浇筑引水枢纽、蓄水池砼浇筑采用拌合机拌合,组合钢模成型,枢纽、蓄水池采用斗车运输砼入仓,人工洒水,自然养护。1.6.7施工总体布置施工总体布置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及少占耕地的原则,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分段施工,分区布置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设施工营地,分别集中布置营房、堆料场、混凝土拌和站等。本工程施工用水从小南岔河取水,使用离心泵直接将水送至临时蓄水池。工程区有现成的输电线路,施工用电在该线路上“T”接即可,只需架设少量的低压及照明线路,工程用电距离2km左右。本工程采用电网供电为主,2台20kw柴油发电机为辅的供电方式。1.6.8施工总进度依据工程条件和施工安排,同时结合XX乡工人的技术力量、人员组织、资金落实及其它不确定因素,拟定合理总工期为8个月。工程建设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施工准备期:主要要完成三通一平,临建仓库、施工设备、材料的采购储备;主体工程施工期:主要完成引水枢纽工程、输水管线、蓄水池及各类闸阀井等主体工程,其它工程在此施工期间穿插进行;竣工收尾期:主要进行施工现场清理工作及竣工资料整理。1.7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工程临时占地,施工开挖,搅拌砼,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扬尘,对工程区的水体、大气、声环境都会造成污染;施工开挖、弃渣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占用土地、破坏环境、扰动地表以及由此引起的局部水土流失的影响。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大多是短期的、局部的、可逆的,建设活动结束后可恢复。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局部地区气候、水文、人文及社会环境无不利影响。临时占地可尽快恢复植被,施工期间引起的粉尘、噪音等污染,属短期影响,随着工程完工将逐步消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和分析,工程是可行的。经综合分析,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环境影响利大于弊,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工程建设是可行性。1.8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1.8.1水土保持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系统布置防治措施。针对工程区新增水土流失情况,以弃渣场防治为重点,通过植物措施保护新生地表,改善生态环境。水土防治措施分区为弃渣场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水土流失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当中根据环境、施工条件选择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8.2水源保护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确定抗旱应急水源地工程各建筑物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管理范围:工程各建筑物组成部分覆盖范围以外30m的范围为抗旱应急水源地的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包括:管理范围以外30m以内的区域。在划定的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爆破、打井、采石、取土、建窖、挖坑、开沟等危害建筑物安全的活动,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造物,禁止倾倒垃圾、渣土,禁止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在划定保护范围内不能从事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的活动。管理单位的任务是对工程进行科学运用管理,保证工程安全经济运行,维护环境质量,保障乡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为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利的保障。1.9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程设计中若考虑不周,则各建筑物将面临着安全达不到设计标准的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均可能对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构成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使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本工程总体设计已基本考虑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安全卫生设施、交通道路等因素,作到了统一规划、合理按排、精心设计。此外,建议工程总体布置的安全性设计中补充以下对策措施:根据工程总体布置,在建筑物的周围及道路两侧和其它适当地方,宜植树、种植花草,以绿化环境。通过安全评价,我们认为本工程在总体布置、防洪、防边坡失稳、防金属结构设备缺陷、防特种设备缺陷、防火、防爆、防电伤害、防坠落伤害、防机械伤害、防噪声、防振动、防尘、防毒、采光照明等方面采取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后,该工程的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得到有效控制,具备安全施工的基本条件。1.10节能设计1.10.1工程施工期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消耗能源的过程,其主要消耗的能源有汽油、柴油、电能等,本工程建设期能源消耗,按照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进行测算,根据工程经济寿命内的能耗和经济产出量,计算出本工程的能耗指标为0.013t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低于国家201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8t标准煤的节能要求。本工程的建设不会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当地能源结构及能源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该工程能耗指标均符合甘肃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定额标准。1.10.2工程运行期工程运行期主要能耗种类为枢纽建筑物,包括少量的水和透平油、润滑油、机动车辆用油等,以及职工生活用能等。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供水、生态等经济效益均可以看作能源消耗的产出。1.10.3综合能耗指标分析评价本工程的建设期不会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消耗总量相对较少,运行期间,建筑物启闭采用手动,因此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当地能源结构及能源利用产生不利影响。1.10.4节能措施本工程在设计中始终贯彻节能的理念,把节约能源设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设计方案,减少能源从生产的使用各个环节中能源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1.11工程管理设计XX县水电局为科级行政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防汛办、计建股、农水股、水资源办、人饮办、财务股等7个内部职能股室,南部人饮管理站、北部人饮管理站等2个人饮管理站,水保局,达浪、和广、卜家庄、梁家寺等4个水管所,总人员1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名。本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后,交由南部人饮管理站负责管理。1.12工程投资1.12.1 编制原则和依据按照“甘水规计发(2013)1号”文颁发的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建筑工程采用甘肃省水利厅2013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设备安装工程采用水利部1992年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1.12.2工程投资主要指标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793.96万元。包括建筑工程632.21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32.62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9.50万元,施工临时工程44.42万元,独立费用75.20万元。1.13经济评价项目区设计水平年2029年最高日总用水量590.42m3/d、总需水量为7.09万m3,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后,将解决XX乡群众在干旱年份及枯水季节的生活用水问题。项目实施后,既可节省劳力,又能改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村民身体健康状况,又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国民经济指标看,经济内部收益率8.46,当社会折现率为8时,净效益现值70.82万元,效益费用比1.09,静态投资回收年限为9年(含建设期1年),各项经济评价指标较优越,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甘肃省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综合说明1.14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本项目为新建性建设项目,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征收的影响、交通影响、施工影响、噪声影响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项目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本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及长远利益,项目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项目的建设时机和条件成熟,项目的建设实施不存在公共安全隐患。1甘肃省XX县XX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水文2水 文2.1流域自然地理概况XX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有广通河、牛津河两大水系,其中广通河由牙塘河、大南岔河、小南岔河、新营河汇流而成,最后进入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牛津河直接汇入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XX县属于广通河一级支流。河流大多自西南流向东北。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62m3,自产地表水总量3.623亿m3,地下水储量0.7643亿m3。全县全年总用水量为1540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260万m3,生活用水900万m3。区内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石山林区降水量充沛,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是区内较大河流的发源地;中北部黄土丘陵山区降雨量稀少,河谷中季节性溪流,遇到干旱年份常常干涸,造成区内人畜饮水困难。2.2气象XX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有广通河、牛津河两大水系,其中广通河由牙塘河、大南岔河、小南岔河、新营河汇流而成,最后进入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牛津河直接汇入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XX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北向西南光照减少、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多、作物生长期缩短。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春季回温迟、秋季降温快、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变化率大;全县总的气候条件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1)气候项目区属于温凉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靠近上游取水口段偏湿润,下游供水段偏干旱。整个工程受益区气候温凉,冬季寒冷,夏季短而不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夏季,春旱及初夏旱、冰雹、霜冻为主要灾害天气。(2)气温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5.1,极端最高气温为32.8,极端最低气温为-25.7,最热月(7月)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3.1,最冷月(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4.5,日最低气温为-20,日数为3.7天,气温日差较大,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日数34.6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为2441和1584。(2)降水量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北部黄土区年均降水量为639.1mm,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5%,年降水变化率比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3-2.2倍,4-6月份降水量是最小年的3.7倍。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71%,年平均蒸发量893.6mm,其中4-6月份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39.3%,而4-6月份降水量只占到年降水量的3.02%。年平均日照时数2050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7%,平均初霜日期为9月中旬-10月上旬,终霜日期为4月中旬-4月下旬,无霜期130d。早霜来临早,晚霜结束迟,无霜期短,年平均除雹日数3.5d,最多达9-8d。(3)风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6m/s。(4)冻结深度区内最大积雪深度为23cm,最大冻土深度为1.5m。2.3径流2.3.1基本资料情况拟建取水口位于小南岔河上游河床,供水水源为地表水,取水口断面以上河长4.30km,积水面积6.50km2,小南岔河上游沟道无实测流量资料。(1)水文比拟法小南岔河上游出山口沟道无实测流量资料。该沟道流域以西16km处的牙塘河流域设有牙塘水文站,流域内的降水及下垫面条件与小南岔河上游基本一致,径流补给条件也相同,均为山溪河流,没有发生断流现象。因此选用牙塘河流域的牙塘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出口出年径流量由邻近流域牙塘河的径流来推求。 牙塘河为广通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源地海拔高程为2500m以上,属于降水丰沛的太子山区。区内森林茂密,气候阴湿,年降水量967mm,据牙塘雨量站19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文件存档及命名规范管理表
- 农产品市场销售与信息推广合作协议
- 餐桌礼仪:高二英语口语与听力教学教案
- 英语语法进阶:从句的类型与用法综合解析教案
- 农村生态农业种植合作协议
- 商业市场调研及分析委托协议
- 平面直线数学试卷
- 七位学霸做高考数学试卷
- 青岛六三制二上数学试卷
- 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学试卷
- 老年人视力与听力能力评估方法
- 港口码头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 院前急救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造价咨询合同管理办法
- 孤立性血管性眩晕
- 2026《衡中学案》高考一轮总复习 生物学 全书
- 问题性皮肤培训课件
- 2025年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检车站员工管理制度
- 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智能航运管理-洞察阐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