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教材、学情,一个都不能少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设计文登市实验小学 田晓玲一、学习课标要求: 1、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展开教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并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设计大量的听、说、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求得发展。 3、教学中在充分体会语文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4、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要把四者有机结合,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 5、实现语文课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课将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实现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二、制定学习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或工具书的辅助下独立识字写字,会正确、美观的书写15个生字字。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万不得已”等词的意思;借助字典,弄懂“间断”的正确读音。(依据: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2、能认真默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选取文中描写北京春节的某一生动画面进行想象,体会作者朴实自然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依据: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要求不少于300字。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通过组内交流,说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叙述顺序来描写北京的春节的。90%的同学能借鉴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写作特点,仿写文登的春节。能抄写或背诵有关节日的名言、谚语等。(依据: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会用恰当的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想、拓展等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团圆。(依据: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我眼中的学生 进入五年级下学期以来,学生们在经历大半年的自学培养后,如今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多数孩子对文章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在长期引导学生要注重前后贯通的方法后,已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本文作者“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对于北方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接收的。但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我感觉需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最需要去学习的。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通过假设法,提出问题:如果老舍将每一个日子都详细描写会怎样?展开讨论,从而领略其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四、选择学习目标3: 能认真默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选取文中描写北京春节的某一生动画面进行想象,体会作者朴实自然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依此,所进行的教学环节设计: 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情景?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欣赏老北京的春节,感受语言,品味文字。我们再来看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默读,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去过春节时,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记号第二个,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争取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生默读并批注。 师:做的批注清晰工整。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交流“腊八”这个部分。并谈理解。 出示重点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师:我有个问题要问“为什么不把农业展览会换成农贸市场什么的?”谁来帮我解决? 生谈认识。 师引导:大家吃过腊八粥吗? 生:它是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制成的。 谁来介绍介绍,腊八粥有哪些米? 生:腊八粥一般就是用,用大,最主要就是大米,还有紫米、黑米、绿豆、红豆,还有一些小米、蚕豆那种的配制而成的,最后还可以放一些红枣。 师:听你这么一说,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同学们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些词? 生:丰富多彩、垂涎三尺 师: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你感觉老舍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说话特别的 生:风趣、幽默 师:是呀,这就叫:透过文字看它的背后情感。好,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老舍的这种风趣、幽默。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还有谁有问题要问? 生:老舍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形容一下它的颜色的味儿,为啥非得要把它的颜色比喻成翡翠,不能比喻成别的东西? 师:你很会读书。会质疑的孩子最有发展前途!来,谁来帮他解答? 生:因为翡翠它是非常透亮的,而且蒜也是绿色的,所以比喻成翡翠更可以体现出那个蒜的漂亮。 师:解答准确。那我这样来写行不行? 出示句子:“在腊月里,人们要把蒜泡进一大瓶醋里,到了过年的时候蒜的颜色就很绿很绿。” 师: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就这么写没那么生动,就不至于把别人馋得流口水。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说食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么着,就描写不出来它的色泽美丽,就没有描写得那么生动。 生:那样写的话,还比较啰嗦 师:看来,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简简单单、用词准确的写,才有浓浓的年味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出示完整的一段话:“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师:我给大家读这段话,大家闭上眼睛,用心的听、用心感受好不好? (师范读)“除此之外” 什么感觉? 生:感觉读得特别有感情。 生:我觉得腊八蒜的颜色太美了,我都不舍得吃。 生:感觉自己都快要流口水,现在想吃饺子。 师:看来大家不仅在感受老师的朗读,更在用心感受北京的春节。来,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齐读“除此之外” 师:多么美好的春节序曲呀!同学们,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来,再让我们垂涎三尺读。 生再读。 【设计意图:本段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老舍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特色,并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老舍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特色和浓浓的民俗风情。然后又设计了“欲擒故纵”的方式,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先谈感受和认识,老师再针对重点句子,提出质疑,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接着,教师又鼓励学生质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教师又运用想象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有效的语言表达阶梯,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得到了扎实的落实。这样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与目标一致性的探究北京的春节天福实验小学 王晓艳目标叙写: 1.95%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准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等词语,并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90%的同学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语的意思。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90%的同学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列表梳理等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要求不少于300字。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表达方法。学情: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从课前预习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习俗有所遗漏,有些同学不能从时间上准确区分,所以采用表格梳理的方法,帮助同学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对于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 85%的同学能够选取其中的一幅画面,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拓展、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体会作者清浅俗白、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单元目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学情:1.我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上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能力优于同年级段的班级,因此,我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2.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喜欢过春节,对有些习俗也很了解,所以对文章内容很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是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是学习的难点。】 4.80%的同学能仿照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单元目标: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选择学习目标3: 85%的同学能够选取其中的一幅画面,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拓展、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体会作者清浅俗白、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设计: 元宵节 1.哪个小组再来交流一下你们喜欢的日子? 预设:元宵节 生读描写花灯的句子,谈体会 2.师相机引导: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家家户户像办喜事一样。能不能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得再喜庆一点儿!(屏幕出示: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3.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灯,都有哪些灯?齐读。师板书:正月十五 挂彩灯(屏幕出示: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补充:其实第十二自然段也能体现灯的多,大家快速浏览,用笔画出相关句子。 就连家中也挂着各形各色的灯,是不是呀? 4.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盛大灯会吧,看看你的脑海里会不禁出现哪些精彩的词语。能不能用这些词语说几句话? 多抽几名同学交流,强调学生用到的四字词或优美的句子。 师:同学们用上的词语真是丰富多彩,平时的积累真的很有用。这么多的好词,是老舍先生不会用吗?当然不是,“俗白”风格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用通俗明白、自然朴素的语言来写作。大作家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我们班就有不少小作家一样。平时写作也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幽默派的宁,感情派的婷等,老师觉得你们都有潜力成为大作家呀。 5.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各种花灯,你是不是能读得更有味道?(出示小诗形式,师生合作读) 有的 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 都是纱灯, 有的 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6.各色各样的灯,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氛。那正月十五除了挂彩灯,还有哪些年俗?(板书:年俗) 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交流自己找到的年俗,师相机板书:放花炮,吃元宵 放花炮和吃元宵文中都只写了一句话,可是对于这两件事情,你们也非常熟悉,是吧?那能不能联系你的经历再加上想象,把其中的一件事儿说具体呢?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家乡的特点。 7.这就是正月十五的年俗,那么在老舍写的这个日子里,你又感受到什么样的年味?(板书:年味)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年味,师小结:就像书上说的美好快乐的日子。(板书:美好、快乐,画上表格) 时间 年俗 年味 正月十五 挂彩灯、放花炮、吃元宵 美好、快乐 8.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元宵节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有详有略? 生交流:详写挂彩灯 略写放花炮、吃元宵 其实有详有略不仅体现在这一段,整篇文章老舍写了这么多日子,也采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老舍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能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就是学生合作探究后的展示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我有效引入四种教学手段:第一,根据同学们的交流,采用表格梳理的方法,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元宵节有哪些年俗,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浓浓的年味。第二,视频造境。同学们在看到视频中各形各色的灯后,会用尽自己所积累的优美词句来进行描述,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而且与老舍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受老舍先生“俗白”的语言特色。第三,作者在写元宵节这一部分时,采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而详略得当也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点。所以,我由这一部分扩展到全文,不仅做到了水到渠成,而且体现了由易到难这样一个过程,有效突破了难点。第四,读说结合,入情入境。挂彩灯部分,我通过齐读、浏览、师生合作读小诗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受元宵节的喜庆与热闹,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课标指出,语文应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放花炮和吃元宵部分我通过让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来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元宵节中浓浓的年味,而且为下面的小练笔做了铺垫。】 重分析 细思量 巧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及环节设计泽头完小 丛培丽教学目标的确定: 【解析课标】 认真解读课标发现在第三学段的要求中,以下几条与本课有紧密的联系: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整齐美观。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解读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谋局布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习俗。作者老舍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分析学情】 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主动根据需要搜集相关信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对于春节,学生们是十分喜欢的,对有些习俗也很了解,并且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对文章内容很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是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将会成为学习难点。 综合以上三方面,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初步确定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如下: 1、搜集信息,了解我国各民族春节的习俗。 2、熟读课文,能够准确读出文中轻声词、儿化音、多音字等;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想象画面,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5、比较本文与“阅读链接”在写法上的不同,运用所学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感兴趣的一幕。 但是这些目标在一课时内完成,容量太大,目标难以实现,尤其是目标四、五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因此,经过斟酌,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前三条目标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余下安排在第二课时。 目标确定好之后,按照叙写目标的要求,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进行叙写: 1、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信息,90%以上的学生能够简单说出我国1-2个少数民族春节的习俗。 2、熟读课文,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读出文中“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等轻声词;“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等儿化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铺户”等多音字等; 3、通过自主识记,90%以上的学生会写“旬、熬、型、饺、枣、掺、筝、鞭、麦、寺、贩、摊、逛、驴、浒”等15个生字;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途径理解“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4、浏览课文,90%同学能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列表梳理的方法概括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 为更好地完成目标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出示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列表梳理的方法概括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交流探讨,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观察表格,理解老舍写作的顺序。 2、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应该是学生有共鸣的部分,让学生从兴趣入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学生的语言,勾起其他同学的回忆,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预设(一):腊八 (1)生读文,说明喜欢的理由。 (2)重点引导理解:腊八这天的习俗;作者打比方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二):除夕 (1)生读文,说明喜欢的理由。 (2)引导理解作者的语言特色: 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指名读。齐读。 (3)比较北京的除夕与我们除夕的异同; 再次齐读。 (4)引导理解总分的结构安排; 齐读出热闹。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老舍先生简练、俗白的语言特点、总分的结构安排便是最好榜样。】 预设(三):正月初一 (1)学生说明理由后,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引读下午的情景。 预设(四):正月十五 (1)学生交流后重点引导理解本段总分的结构形式,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2)多种形式朗读,读中感悟。 总结: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毕建英因为本单元的单元的主题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通过这组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根据课程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会,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学段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进入五年级以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因此确定本课目标为: 1.通过预习,95%同学能够正确书写“旬、熬、型、饺、枣、掺、筝、鞭、麦、寺、贩、摊、逛、驴、浒“15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90%同学能够理解“娴熟、截然不同、万象更新、守岁”4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七、第八、第十一自然段。 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通过小组合作,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85%的同学能够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气氛,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4.领悟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我们离北京很近,老北京的习俗我们都很了解,甚至也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在学习本组课文时,刚过完春节不久,学生极易产生共鸣。 所以确定第一课时目标为: 1.通过预习,95%同学能够正确书写“旬、熬、型、饺、枣、掺、筝、鞭、麦、寺、贩、摊、逛、驴、浒“15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90%同学能够理解“娴熟、截然不同、万象更新、守岁”4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感情地朗读第七、第八、第十一自然段。 3. 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写作顺序。 4. 通过重点品读第七、第八、第十一自然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85%的同学能够感受老北京除除夕的隆重与热闹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选择学习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写作顺序。 依此,所进行的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咱们中国的节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先生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春节。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三、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1、过渡: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圈出来,再画出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2、生思考,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以前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然后引领学生边思考,边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进行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虽然最后也达成了“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写作顺序”这一目标,但是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也就是十来个同学参与其中,其他同学则是人云亦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怎样才能发挥每个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呢?于是,这次再执教这节课时,我主要是在学习提示下,通过表格的形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在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合作中,最后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理清文章脉络,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一目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而且学生还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文登市大水泊中心完小 王丹华北京的春节是山教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我的思考过程经历以下四步: 第一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第二步:梳理学段目标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结合三个学段目标之间的承接,考虑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我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作如下梳理: 独立识字:通过自己知道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课中进行检查。 默读: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既拓展节日习俗信息,又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朗读课文:预习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中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品读语句: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表达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第三步: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每一篇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教材特有的标记。仔细研读北京的春节教材的文本内容,我发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所以,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第四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教学需求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来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前,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通过以上思考,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预设的: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的“旬、饺、枣、掺、鞭、摊、逛”等15个生字,85%的学生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残灯末庙”的意思。 2、通过填表格、谈印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理清文章的顺序,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通过默读课文、做批注,自主对话的方法学习课文“除夕”部分,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重点) 4、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有顺序、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能仿照课文说说文登过年的习俗。(难点) 教学片断针对教学目标3环节设计如下: 品读感悟“除夕”部分 1、这个热闹而隆重的春节确实深深地感染着大家。那么,我们就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除夕,一起来欣赏老北京人的除夕,感受语言,品味文字。请大家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的内容,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别忘了在旁边作好批注哦!(出示品读提示,生默读课文并批注) 2、展示交流 (1)除夕这天北京人都要做什么呢?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非常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除夕真热闹!”)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中心句!) (2)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 (出示:家家赶做年菜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出了香甜火红的热闹呢?(生找关键词)多么简练的语言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北京人的生活。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3)(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引读第二个句子 (4)(出示: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师: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除夕夜啊,人们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浓浓的团圆情节。女生齐读 (5)(出示: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守岁就是指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 师:你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非常体贴人的孩子,从短短的几句话当中体会出了这么温馨的感受。是呀,老舍先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富有魅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场景。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风俗吗?生交流。(师出示一段资料:关于“年”的传说)古代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来吓唬年的?于是贴对联、放鞭炮、点明灯等风俗变流传下来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人们在开心放着鞭炮;人们在欢庆;全家一起在团聚)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读生接读。“家家赶做”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生接读。“除夕夜,家家” 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 这还是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读生接读。“这一夜,除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自主对话,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体现出学生主体、生本课堂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受益。 从关注文本内容出发,领略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进而让学生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彰显其鲜明的语文意识,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能缺失的。 另外教师的评价语,不应该是僵硬的“好极了”“你真棒”,而是应该具有指导性、鼓励性、针对性的,也应该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 “语文教学必须从文本出发,解析文本,从语言出发,亲近语言,才能让学生走进这一个文本,领略其语言的秘妙”(王崧舟语)这样,在无痕之中就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泽库完小 侯成珍解析课标 认真解读课标发现在第三学段的要求中,以下几条与本课有紧密的联系: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整齐美观。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解读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谋局布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习俗。作者老舍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主动根据需要搜集相关信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对于春节,学生们是十分喜欢的,对有些习俗也很了解,并且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对文章内容很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是体会文章详略得当、按一定顺序的表达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将会成为学习难点。 综合以上三方面,我初步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的学习目标如下: 1、搜集信息,了解我国各民族春节的习俗。 2、熟读课文,能够准确读出文中轻声词、儿化音、多音字等;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想象画面,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目标确定好之后,按照叙写目标的要求,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进行叙写: 1、利用访问、书籍等渠道搜集信息,80%以上的学生能够简单说出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习俗。 2、熟读课文,通过自主识记,90%以上的学生会写“旬、熬、型、饺、枣、掺、筝、鞭、麦、寺、贩、摊、逛、驴、浒”等15个生字;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读出文中“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等轻声词;“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等儿化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铺户”等多音字等; 3、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途径理解“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4、浏览课文,90%同学能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列表梳理的方法概括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 为更好地完成目标4,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品读重点句段,体会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内涵。 1、同学们,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几个节日的活动与风俗,请你默读课文,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来多读几遍,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写出体会。 2、生自学,按照要求边读边圈划边写体会。 3、全班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的重点句段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感受各种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下部分按学生交流的顺序随意进行) A、腊八节 生:腊八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句话让我感受到冬天太冷了,把乌鸦都冻死了。 师:(出示课件)大家再仔细默读一下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运用了引用的写法。 师:在说明文中,就叫引用的说明方法。如果把引用的这句话去掉,好不好?你能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去掉引用的句子,文章就不生动、具体、形象了,就感受不到北京冬天的寒冷的程度能把乌鸦冻死啦。 生:我喜欢熬腊八粥的句子。“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写法,让我了解了熬腊八粥要用各种米、豆、干果为原料来熬成的。 师:(出示课件)作者除了运用排比的写法,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比喻)、(打比方) 师:在这句话里,作者把什么比成什么?在说明文中,这不叫比喻,而是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熬腊八粥这一个民俗特点,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自豪与期盼的感情。 师:同学们体会得多深刻呀!你能说说你们家是怎样熬腊八粥的吗? 生:用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黑豆、大枣、桂圆、莲子熬出来的八宝粥比买来的要好吃得多,营养也丰富得多。 师: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还有什么风俗呢? 生:泡腊八蒜,我喜欢“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我知道“色如翡翠”也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师: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这样写更生动、形象了,我一下子就想象出泡好的腊八蒜就像翡翠那样绿,而且还透明。 师:是呀,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来,并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作者喜欢过腊八节的感受来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B、除夕 生:除夕的热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夕的风俗也很多。 师:(出示课件)你能划出除夕都有哪些风俗吗?从这些风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除夕的风俗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师:家家户户都要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把自己和家里都收拾打扮的漂漂亮亮,结合上下文,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万象更新。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那么,从除夕的这些风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些风俗中可以体会到春节是一个喜庆、祥和、热闹、隆重的节日。 师:是呀,春节在人们的眼里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不论工作多忙,离家多远,都要想方设法回家团圆,过年,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来吗? 生:我从“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句话体会到人们很重视回家吃团圆饭。 师:从哪些词语也能体会到吃团圆饭的重要呢? 生:从“万不得已”可以体会到。 师:“万不得已”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一说,人们除非遇到哪些事情才不能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呢? 生:当兵的,要守卫祖国边疆的;没有买到车票的,不能赶回家的;在单位需要加班的除了这些情况的,没有不回家过年的。人们都很重视吃这顿团圆饭的。 师:吃完团圆饭,大家还有守岁。你知道“守岁”是怎么回事?谁能说一说。 生:(借助课前查阅的关于守岁的资料),来谈自己的体会。 师:(出示课件: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在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一是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是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延寿。)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春季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河子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兵团中医医院)校园招聘同工同酬5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政务面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青海数学考试卷子及答案
- 2025年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特种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汇川培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行为药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承德教资考试题目及答案
- 正衡中学分班考试题及答案
- 软通动力c语言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珠海市下半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合同制职员3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软件开发驻场合同协议
- 矿山承包法律合同范本
- 音乐培训机构招生
- 时文语法填空-电影篇 《731》 《长安的荔枝》 《戏台》
- 主题一 2. 设计节电方案(课件) 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 生产成本控制及预算管理表格模板
- 2025年家庭健康管理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返校联考英语试卷(含音频)
- 砂石骨料加工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