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doc_第1页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doc_第2页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doc_第3页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doc_第4页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乡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历经一千多年历史演变的宁乡,从古到今,人文荟萃,创造出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本土文化,是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沿革宁乡属革命老区,地处湘中,东和东南与望城、湘潭、韶山毗邻;南和西南与娄底、湘乡接壤;西与涟源、安化交界;北与桃江、益阳相连。古宁乡在夏、商、周三代时属荆楚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之黔中,秦为长沙郡。三国时期(公元257年)析益阳县部分地域置新阳县,属衡阳郡,县治设长桥东北二里(今横市镇茅栗村)。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冷水铺(今白马桥乡五福村)。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入益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析益阳地置新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析益阳及长沙、湘乡部分地域,取“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县治设玉潭镇,隶潭州长沙郡。元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天临路。明隶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清隶湖南省长沙府。民国时,宁乡隶湖南省第5行署。新中国成立后,宁乡曾归属益阳、湘潭两地区,1983年划归长沙市辖,现隶属长沙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今玉潭镇)。宁乡自于北宋建县至今立县有1000余年。历史上宁乡这种隶属关系的不断更替,千百年来地域之间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交流,使得宁乡本土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无疑昭示宁乡人文底蕴深厚凝重,经千多年繁衍、发展,仍在湖湘文化大家庭中熠熠生辉。宁乡与湖湘文化都是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属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宁乡的青铜器,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从而组合、构建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即湖湘文化。宁乡在地域上在湖南处于湘中,身在其中的宁乡人,亦有着敦厚、自强不息,“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的秉性,在湖湘文化发展脉络中,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深深地打上她的烙印。人口的迁徙,从而造成两地人文相习,文化在水乳交融衍生与裂变。据民国宁乡县志记载,在五代至后唐同光年间、明洪武至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从江西、江苏等地迁入宁乡生息者众多。清乾隆四川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中描绘:“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该诗描述的就是在明末清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中有宁乡人对新的四川文化形成的影响。清末人易顺鼎三峡竹枝词描述:“水远山水思若何,竹枝声里断魂多。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接楚歌。楚客扁舟抱一琴,千峰月上绿萝深。莫弹三峡流泉操(操:琴曲),中有哀猿冷雁音。”该诗指出蜀楚两地由于地缘相接,彼此文化相互影响。而“巫峡连巴峡,渝歌接楚歌”是将两地地缘相接,加上移民对巴蜀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层的影响,造成两地在一定时期内人文相习。历代人口异地互迁,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在交融中文化整合和融合,在整合和融合中产生裂变。湖湘文化就在相互交融中博采众长,在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周氏双龙舞最初在四川流传,经清代名将周达武从四川建昌组建的一支龙灯舞队带回宁乡大屯营乡石家湾,历经百多年传承发展,逐渐成为了宁乡闹新春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宁乡本土文化正是在这种历史演绎进程中不断与周边地区文化彼此相融,逐步奠定了在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历代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宁乡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宋朝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中,众多学宗把湖湘文化之精髓传于宁乡,把宁乡地方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创始人理学家胡宏在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在灵峰山下筑室聚徙讲学,取名灵峰书院,正式把湖湘文化正宗影响宁乡。另外还有被称之为“湖湘学最盛”有半个宁乡人之称的湖湘学宗则是张栻(官山现存张栻父子墓)。张栻是湖湘学派的杰出代表,是岳麓书院创始人。事功学派学者陈傅良曾说:“某尝获侍讲张先生(栻)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既知所指归。”黄宗羲指出:“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张栻的思想不仅影响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而且在理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张栻曾往返于长沙岳麓书院和宁乡云山书院聚徒讲学,弘扬湖湘学说,声名极一时之盛。明嘉靖年间(公元1524年)建书院于张栻墓侧,嘉靖帝赐书匾额“南轩书舍”,宁乡学子从此对湖湘学说有了入室的基殿。宁乡历史亦有众多的风云人物以智慧与勤劳,把宁乡人敦厚、好学、顽强不息的秉性把宁乡本土文化传承并推向另一个高度。早在五代,宁乡就有高僧齐己(860-937),以号“诗囊”著诗闻名全唐,著白莲集等,今全唐诗录其诗十卷。裴休唐大中十年(856)任节度使,节镇潭州(今玉潭镇),曾捐资灵佑禅师奏建沩山密印寺。易祓,宋淳熙十二年(1185) 状元,官至礼尚书,封宁乡开国男。有禹贡疆礼记、周易总义、识山楼集数十种著述传世。明清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清经学家王文清,清史学家黄本 骥,有宁乡“革命摇篮”之称的云山书院校长王凌波一代一代的文人学子与革命志士,逐步奠定了宁乡在湖湘文化中的雄厚根基。中共创始人何叔衡,名垂青 史,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功盖千秋,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光召,引领中国科学高峰众多宁乡名人弘扬湖湘文化之精髓,影响着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从此宁乡深厚 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特质完全融于湖湘文化血脉之中。可见,宁乡深厚的人文积淀在湖南文化的大变动中逐步演绎出了一种颇具宁乡地方特色又与湖湘文化唇齿相依的文化形态,使得宁乡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特质与湖湘文化水乳交融。宁乡独特的青铜文化是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化是研究古代文明的一重要方面。湖南是南方发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最多的省区之一,而湖南又集中在宁乡。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鼎、象纹大铜铙、提梁卣等1500多件青铜器震惊世界。宁乡出土的青铜器以体形高大厚重,纹饰优雅秀丽,造型雄奇,铸造精良而闻名于世界,在中国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宁乡从此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宁乡青铜文化成了研究湖湘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左证,向世人展示湖湘文化独特的魅力。宁乡民间民俗艺术悠远流长。宁乡曾归属益阳,宁乡地花鼓融会长沙花鼓与益阳“草台子”花鼓戏,历经年代洗炼逐步衍变出宁乡地方特色的剧种。因而宁乡也成了湖南花鼓戏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在清代就已成形,广泛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宁乡地花鼓的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尤其是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乡县志、2风俗志记载:“上元灯有狮灯,以木为头,龙灯以纸扎头。又或多杂鱼灯。男女装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或跨竹马灯。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所描述正是宁乡地方小戏子宁乡对子花鼓。现今存张先生讨学钱贺新春等著名戏。对子花鼓与宁乡地方另一特色的民间吹打乐麻山锣鼓反映了宁乡人民朴实的生活,生动地体现着宁乡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地方文化传统是与湖湘文化息息相关。而今,宁乡对子花鼓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级名录,麻山锣鼓则列入了省级名录,30多支麻山锣鼓曲谱入选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一书。2008年,中央电视台专程对宁乡民俗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展演进行重点采访播出,宁乡民俗民间艺术精髓走向了全国,为湖湘文化的悠远流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千年古刹密印寺演绎宁乡传统文化的传奇。千年古刹密印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佛教文化曾在此盛行。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多达3000余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高僧灵礻右禅师来沩山开法,经宰相裴休奏请朝廷御赐“密印禅寺”门额。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遂有“密印三藏”之 称。张栻之父张浚也是一位著名的佛教禅宗居士。 “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他的偈语对帝王之后言均承禅宗“以心为本”的思想。其子张栻更是看好了沩山这片佛教净土,所至后来张栻自己 也葬来沩山陪其父。明崇祯年间翰林院检讨陶汝鼐在明亡后辞官削发为僧,出家沩山,禅学有慧山海禅师塔铭、重建密印禅寺碑记等书传世。可见,宁乡人自古以来都因宁乡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骄傲,而自豪。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的熏陶,那些走南闯北的宁乡人,才能演绎出自己光芒的人生,并为世人所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宁乡这种地方特色文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历经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宁乡是湖湘文化的根脉,亦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乡云山书院 - 简介 云山书院,位于湖南宁乡。清同治四年(1865),邑人原陕西巡抚刘典倡建于水云山下。有步云桥、总会门、东西五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藏书楼、东西8斋等建筑,可容徒160人。辟有鉴泉印月、奎阁凌云、云寺钟声等10景。士绅捐置田产668亩,年收租1300余石。以培养“处为大儒,出为良佐”之才为宗旨,教学生“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有宁乡云山书院志传世。 云山书院现校内存有刘典写的“倡建云山书院碑”。碑院1.85米,宽0.8米,厚0.025米,为青石阴刻。学校正房前楹有谢觉哉题写的“云山完小”四个大字,校周围有王凌波谢觉哉种植的“黄金树”等树木,山青水绿,风景优美。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云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推民主革命前辈文经酉担任堂长。学堂附设半日制学习班,开业余教育之先河。1909年春以后,“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先后在这里任教或担任校长,同时有宁乡农运先辈梅冶成进步人士喻棣芳欧阳健王一凡许抱凡林若虚夏元彬以及三十年代在宁乡革命斗争中英勇殉难的李甲农等,在云山学校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和劳动教育,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不仅使云山学校成为“五四”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了宁乡人民的革命摇篮,为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甘泗淇萧述凡谢南岭尹澍涛喻东声胡辉余喜文林萼生严岳乔等俊杰,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7年7月,毛泽东来宁乡作农村调查时,曾在云山住过;1921年,何叔衡参加“一大”回湘后,偕谢觉哉来宁,在云山进行革命讲演;同年冬,王凌波在这里办全县教师讲习所,传播革命道理。解放后,云山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县城有公路直达。随着岁月的剥蚀,云山书院已破旧不堪。1991年,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刘立青刘雪初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明夫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局长陈永清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姜亚勋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周政以及王燮权刘希孟刘蕴琼刘赞平李昭李品珍姜彩萍袁云献谢放廖时光姜国芬姜德辉陶季斌谢子谷等同志发出集资修复云山书院的倡议书,得到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人士的积极响应。 宁乡云山书院 - 对联 福地拥双峰,近南轩居,问道须从者里过; 文澜连二水,溯玉潭派,寻源都向此间来。 佚名题大门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 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乎臣弟友常经。 清代刘典题讲堂 宰相须读书人,请业执经,即他日立朝地步; 秀才以天下任,正心诚意,在当初入学工夫。 清代童秀春题讲堂 广厦正新开,乐此间化雨宜人,春风坐我; 前程当远到,望多士文章华国,经济匡时。 清代郭庆飏题讲堂 沩山沩水有奇光,读圣贤书,致用当储公辅器; 名儒名臣无二道,任天下事,存心须在秀才时。 佚名题讲堂 开绝学在城南、岳麓以前,沩水灵峰留正脉; 续正传于乾道、绍熙之际,中庸太极阐精言。 佚名题崇道堂 宣微旨以明,讲席几重曾鼎峙; 养正功宜报,祀筵并列此升香。 清代姜于冈题崇道堂 一龛萃忠臣孝子、节士名儒,唐宋以还,共数千秋人物; 四百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水云之曲,长留数亩祠堂。 佚名题希贤堂 作圣道干城,真正渊源宗泗水; 肃士林拜跪,嵯峨庙貌镇沩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