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学 w 一、训诂与训诂学w (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w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w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w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w (三)、训诂学的任务:w 1、释古今之异言w 2、通方俗之殊语w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w 二、训诂的内容w 1、解释字词 (训诂的核心)w 2、解释文句w 3、分析篇章w 4、分析表达方式w 5、分析时空关系 (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 w 三、训诂学的范围:w (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w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w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w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w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w 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w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w 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通俗文w (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如:经典释文w (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如说文解字;一是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w (四)注释书(明确以下三个概念)w 1、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疏”也叫“正义”。w 2、传:指阐明经义;3、笺:给“传”作注叫“笺”。w 五、训诂学原则:w 1、历史的 2、唯物的 3、辩正的 4、现实的第二节 训诂学的用途w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少益嗜食,和于身。”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又,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杀数人,胡虏益解。” 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鲁仲连义不帝秦:“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孙诒让墨子间诂:请、诚通用。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又显学篇:“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为乱也。”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又淮南子时则训“令吊死问疾,存视长老,行稃鬻,厚席蓐,以送万物归也。 ” 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尔雅释诂:“隐、匿,微也。”又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视,寄微闻其事。”w 屈原列传:“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广雅释诂:“获,辱也。”w 塞翁失马:“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w 察今:“其父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w 读书杂志:“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拒、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w 冯婉贞:“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w 王引之经传释词“无虑”条:w 广雅释训::“无虑,都凡也。”释诂:“都,大也。”w 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无虑,大数名也。”w 周髀算经:“无虑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赵爽注:“无虑者,初计也。”无虑又作勿虑、摹略、孟浪、莫络,又单称虑。w 2、指导整理古籍 w 例如、韩非子说林下:“弱子扞弓,慈母闭户。”王引之谓:“扞,当作扜。扜弓,引弓也。说文:“弙,满弓有所向也,字或作扜.”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郭璞 注:“扜,挽也,音紆。”吕氏春秋壅塞:“左右有言 秦 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 高诱 注:“扜,引也。”w 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毕沅:举也之也疑衍。w 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蜗螺条肉断云:“主治烛馆,明目下水。”玄应一切经音义:“烛睆hun,目内白翳病也。”w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梁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w 史记黥布列传“ 黥布者,六人也 ,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 w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蕴集义。如,新序杂事:“后宫多怨女者,下民多旷。”w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桓公勤民而管仲省腐财怨女。”w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jn 注云:“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w 楚辞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怨结而内伤。”第一章 训诂学的内容w 一、解释 词意“凡学适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意”(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火,大火也;流,下也。”2、左传隐公五年记载:“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w 3、左传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 供,鲁故之以。”杜注:“不供鲁贡,以鲁故也。”w 四、阐述修辞方法w 1、诗经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毛传:“兴也。”郑笺:“激扬之水至湍速,而不能流移束薪。兴者,喻平王政教烦急,而恩泽之令不移于下民也。”w 2、 诗经邶风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毛传:“兴也。汎汎,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汎汎其流,不以济度也。”郑笺云:“喻仁人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 ”w 3、诗小雅采芑 q:“钲人伐鼓,陈师鞠旅。”郑笺:“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耳 。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誓告之也。陈师告旅,亦互言之。w 五、说明古书异例w 愈樾古书疑义举例w (一) 、倒文w 1、句中倒字w 如: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w 2、倒字协韵w 如:墨子非乐:“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w 3、倒句w 如: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魏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衰。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贵,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靡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第三章 训诂方式w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小学 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第一节 形训w 一、因形索义(形训)的意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w 以形索义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如:“盲”从“目”,与眼睛有关;而“肓”从“月(肉)w 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 du 。”w 小雅无言:“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w 史记司马相如传:“林卭令不敢尝食,身自迎相如,相如为不已而强往。”w 老子德经乙本:“遽鸟孟兽弗捕。”w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食而食之。“颜师古注:”去亦藏也。音丘吕反,又音举。“后作弆j 。 w 形训应注意的问题:w 1、不局囿于说文, 借助于小篆以前的文字。w 2、不拘泥于字形。w 3、有文献资料作证。w 注意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有:w 1、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 w 2、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第二节 因声求义w 一、 因声求义的依据w 因声求义(声训):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w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的结合最初是偶然的。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和义一旦结合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用“风”字来表示刮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用其它字来表现。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在最早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近义通的关系。如间,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间,后产生了同源词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音与涧就是音近义通的关系。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关系上有脉络可寻。如方言记载“蝇”在齐鲁一带称为“羊”,是一种转语。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近义通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词,而是具有普遍特性。如“攸”声的字(词)多含有长的意思。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个音素所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也可不同的音素来表达。w 黄侃:“(形、音、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最后。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以写物音,由是二义傅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w 戴震:“故训声音,相为表里。”“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正之。”w 王念孙:“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义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提其纲。”w 王引之: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w 如王立汉语史稿:第二人称代词只有n系:汝 尔 若 乃 而 戎,而第一人称的吾、我、卬属于系。w 朱,赤心木。后专指红色。w 袾:纯赤色的衣服。駯:赤色。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大王問知,遂遣 車匿 被駯騌白馬,遣太子觀看。” 鮢 :鮢鱬,鱼名。又名负朱鱼。山海經:鮢鱬,似鰕無足。” 硃: 朱砂的略称。絑 :1. 纯赤色。2. 纯赤缯。 w * 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 释名w 释名 :“ 梳,言其齿疏也。” “ 篦,言细相比也。” “ 土,能吐生万物也。”“ 身,伸也,可屈伸也。” w 2 、因声求义的作用 w 条件: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和异同,以及整理古书中有关训诂实践的资料。 w 作用:因声求义的重要作用是通假借,明方言, 寻语源。 w 明通假 “ 经典古字省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古字见存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读之,则以文害辞。” (王念孙 经义述闻 通说下 ) w 如史记张仪列传:“秦折韩而攻梁,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须也。”w 王念孙按:“折,读为制,言韩为秦所制,不得不与之攻梁也。制,折,古字通。”“吕刑:制以刑,墨子尚同篇:折则刑。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者,鲁读折为制。魏策:秦挟韩而攻魏。挟与制义相近。”(读书杂志史记第四)w 通假要以同时代的语音系统为依据。w A、同音通假w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奁广韵均作力盐切。上古同属来母谈韵。w B、音近通假 或声同韵近,或韵同声近,或声韵皆近w 声同韵近 是指本字与借字的声母相同,韵部有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关系等。w 如, 左传宣公三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那,诺何切,泥母歌部。奈,奴带切,泥母月部。歌月对转。 w 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矢”读“施”。毛传:“矢,施也。”矢,式视切,书母脂部。施,式支切,书母歌部。脂歌旁转。w 汉书王嘉传:“丞相岂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谓”通“为”,谓,于贵切,匣母物部。为,于伪切,匣母歌部。物歌旁对转。w 诗经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假,古疋切,见母鱼部。嘉,古牙切,见母歌部。鱼歌通转。w 韵同声近 是指本字与借字的韵相同,而声母具有双声关系。w 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泮,普半切,滂母元部。畔,薄半切,并母元部。滂、并,旁纽双声.w 声韵皆近 是指本字与借字的声母具有双声关系,韵母具有对转旁转关系.w 例如:汉书文帝纪:“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比”通“频”,颜师古注:“比犹频也。”比,卑履切,帮母旨部;频,符真切,并母真部.帮/并旁纽,脂真对转。w 过秦论:“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池。”斩通践。斩,侧减切,庄母谈部;践,慈演切,从母元部。帮,并旁纽,脂真对转。w 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革通翮。革,古核切,见母职部;翮,匣母锡部。见匣旁纽,职锡旁转。w 说明:语音上的依据离不开充分的例证。w 、因声求义的方法可以究明方言 w 齐佩熔:“ 今语有仅知其音而不知究应为何义者,有知其字而不知其为古语之遗或流变者,故欲参音问字,探源溯流,搜罗方言,证以古籍,除训诂学外,是没有旁的捷径的。蹺 :1. 举足;抬腿。 广韵 平宵 :“ 蹺,揭足。” 又作蹻 w 方言 卷一:“ 虔、儇,慧也。秦谓之谩 ,晋谓之狸,宋楚之间谓之倢,楚或谓之嫷,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 w 慧,即慧 了、聪明。匣母,月部。 w 谩,与虔义同,明母元部。 广雅 :“ 虔、谩,黠慧也。” w 狸,训慧,溪母之部, 广雅 :“ 慧也。” 卢文弢说:“ 今俗以小儿慧者曰乖,当是狸之转音。” w 倢: 郭璞 注:“ 言便倢也。” ,又作捷,精母叶部。 广雅 :“ 慧也。” w 嫷,慧也。说文言部:“詑, 沇州 謂欺曰詑。” 嫷、詑 声义并同,均定母歌部。 w 黠, 广雅 :“ 黠、鬼,慧也。” 匣母质部。鬼,见母微部。 w 嫷、慧、谩阴阳入对转,鬼、慧声母同属牙音,为邻纽双声。韵母可通转。黠、慧属匣母,狸属溪母,三者同属牙音。 w 寻语源 王力 同源字典w 楚辞 招魂 :“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 w 说文解字 :“靁 :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轉形。 ,古文靁。 ,古文靁。 ,籒文。靁閒有回;回,靁聲也。魯回切。” :“渊 :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 ,淵或省水。囦,古文从囗水。烏玄切 注 ,古文淵。 ”“回 :轉也。从囗,中象回轉形。囘,古文。戶恢切。” w 濃:露多也。从水農聲。詩曰:“零露濃濃。”女容切 (说文解字)w 襛:衣厚皃。从衣農聲。詩曰:“何彼襛矣。”汝容切 。w 醲:厚酒也。从酉農聲。女容切。段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引申为凡多厚之称。”w :廣韻:“長毛犬。”w 穠 : 廣韻:“花木厚。”w 膿:釋名:“膿,醲也,汁醲厚也。”【曹植七啟】肥豢膿肌。 w 齈:廣韻:“多涕鼻疾。” w 巋:高大貌 。溪母,微部。w 巍: 说文:“高也。从嵬委聲。牛威切。w 疑母微部。 w 嵬:说文:“高不平也。从山鬼聲。凡嵬之屬皆从嵬。五灰切 。”疑母微部。w 峨:广雅释诂:“峨,高也。”疑母歌部。w 方法有二:一是系联同声符的字,来考求其共同意义。一是辗转系连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其语源之义。第三节 因文证义w 因文证义,也即义训,即只分析语言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不借助字的形和音。w 一、利用古注w 荀子劝学: 若絜裘领,拙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杨倞注: 顿,絜也。 卢文弢: 顿犹顿挫,提举高下之状,若顿首然。w 王念孙:w 杨训顿为絜,于古无据。且上文已有絜字,此不得复训为絜。卢以顿为顿挫,于义尤迂。广雅曰: 扽,引也。曹宪音顿.案:頓者,振引也。 (按指用力猛地一拉;猛劲拉。) 盐铁论 诏圣篇 :“ 今之治民者若拙御,马行则顿之,止则击之。” 顿之即引之。又 盐铁论 散不足 :“ 吏捕索製顿,不以道理。” 顿与製义同。 释名 曰:“ 製,制也。” 制顿之使顺己也。製, 亦引也. 顿者,引也。 二、排比归纳语言材料w 将同一部书中的相同类型的句子(或不同书中的相关句子)排比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求得对某一词语的确切训释。w 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王念孙:“终犹如既,”“终风且暴”也即“既风且暴”。依据:w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w 邶风北门:“终窭且贫。”w 小雅伐木:“终和且平。”w 小雅甫田:“终美且有。”w 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w 郭在贻:“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应为“叹息之声。”w 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w 元稹长庆历:“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w 张祜捉搦歌:“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w 孟郊吊卢殷:“唧唧复唧唧,千古一月色。新新复新新,千古一花春。邙风噫孟郊,蒿秋葬卢殷。”w 又汉书贾谊传 :“臣闻圣人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君。”w 王念孙:w 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尔雅:“讯,言也。”郭注曰:“相问讯。”广雅曰:“言,问也。”聘礼:“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郑注曰:“有言,有所告请,若有所问也。”曲礼:“君言不宿于家。”注曰:“言,谓有故所问也。” 曾子问 :“召公言于周公。”正义曰:“言犹问也。”哀公问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此古人谓问为言之证三、据一书之通例w 黄侃:夫一书有一书之例,治之者必首知其书之例而分讨之,次综群书之例而比类旁通之。 w 顾炎武: w 尚书 多言“ 兹” , 论语 多言“ 斯” , 大学 以后之书多言“ 此” 。 论语 之言“ 斯” 者七十而不言“ 此” , 檀弓 之言“ 斯” 者五十有三,言“ 此” 者一而已。 大学 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 此” 者十有九。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别可知也。( 日知录 ) 四、利用语法规律w 明语法:明语词、识词例w 王引之经传释词为释词专著。w 明语词例:w 如诗卫风芄兰:“芄蘭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又第二章:“能不我甲”。郑玄、朱熹释“能”为“才能”。w 王引之:“诗凡言宁不我知、既不我嘉、子不我思,皆谓不顾我、不嘉我、不思我也。此不我知、不我甲,当谓不顾我,不狎我,非谓不如我所知,不如我所狎也。能乃语词之转,亦非才能之能也。能当读为而,言童子虽则佩觿而实不与我相知,郑风狡童篇: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与此同义。”(经传释词卷六,又见经义述闻卷五w 属词之例,如:w 易中孚彖传:“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王弼注为:“乘木于川舟之虚,则终已无溺也。”w 周易正义:“空大木为之曰虚,总名皆曰舟。”w 俞樾:舟虚并言,是古人常用的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方式,舟是大名,虚是小名。w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以大名冠小名例”:w 荀子正名篇:“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是正名万物,有正名别名之殊。乃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鮪,鱼其大名,鮪其小名也w 战国策赵策:“彼又将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史记淮阴侯列传:“吾悔不用蒯通之言,为儿女子所诈。”w 连文例:w 汉书扬雄传上: “知衆嫭之嫉妒兮,何必颺纍之蛾眉?” 颜师古注:“ 蛾眉,形容若蚕蛾眉也。” w 扬雄 方言 :“ 娥、赢,好也。秦曰娥 ,宋魏之间谓之赢,秦晋之间 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妹,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郭璞注:“ 今关西亦呼好曰媌。” .w 列子周穆王篇:“简郑,魏之处子,娥媌靡曼者也。”张湛注:“娥媌,姣好也。”w 诗经卫风硕人:“ 螓首蛾眉 ”.w 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蛾”又作“娥”。w 句法例:w 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闻一多:凡表假设的句子,一般都置于主句之前。如离骚中的:w 苟 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w 苟 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w 格式:假设连词+属句+主句w 不吾知其亦已矣,苟 余情其信芳。w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 得列乎众芳。w 其格式是:主句+假设连词+属句 第四节 观境为训w 境,指语言的环境.据境为训,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w 一、根据对文推敲w 一句之中词语往往两两对称.那些处在相同地位的词,一般同义同类,或同类反义,我们可以利用语言间的这个特点来推敲词义。 w 如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俞樾解释说:曲直对文,从革对文. 汉书外戚传注曰:从,因也,由也.盖从之义为由,故亦为因.从革,即因革也.金之性可因可革,谓之从革;犹木之性可曲可直,谓之曲直也.”w 又如吕氏春秋察名篇:“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w 孙铿鸣说:“东夏与古今对文,犹言夷夏也。东方曰夷,东夷可言东。命,名也,名亦言也。”w 诗经小雅雨无正:“哀哉不能言!匪舍是出,维躬是瘁.”毛传:“哀贤人不得言,不得出是舌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幽王信谗,贤者不能从俗,不敢发言。”w 马瑞辰:出是w的借字.w 二、根据上下文推敲w 不局限于一句之内或两句之间的对文,而是从更广的语言环境,即几个相连的句子或离得较远的句子中找出对应关系来诠释词义.w 如尚书洪范篇:“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w 谋字董仲舒、马融、班固、郑玄具作谋事讲。王引之:“恭与肃,从与乂,明与哲,睿与圣义并相通。若以谋为谋事,则以聪字义不相近,斯为不类矣。今案谋与敏同,敏古读作每,谋古读作媒,谋敏声相近,故字相通。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郑注曰:敏读为谋,是其证也。晋语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聪与敏义相近,而云聪敏肃给;犹睿与圣相近,而云睿圣武公也。 故五行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不谋即不敏。若以为不能谋事,则谋上须加能字,而其意始明。是毛公之解或哲或谋,伏生之解聪作谋,皆以谋为敏,正与经相合。(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w 三、根据辞例推敲w 辞例就是古人用词的习惯,也就是用词的固定模式,有些辞例是一个时代或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格式则是某部典籍专有的。w 如诗经既醉篇:“其仆维何?釐爾女士。釐爾女士,從以孫子。(釐x,祭餘肉也。此指福。)俞樾按:w 女士者,士女也。孙子者,子孙也,皆倒文以协韵。犹衣裳恒言,而诗则曰“制彼裳衣”,“琴瑟”恒言,而诗则言“如鼓瑟琴”也。甫田“以谷我士女”,此云“女士”,彼云“士女”,文异义同。笺云:“予女以女而有士行者,则失之纤巧矣。经文平易,殆不如是。(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w 又如荀子修身篇: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组;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王引之认为自名的名字乃强字之误,韩诗外传:以治生养性,则后彭组;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按,考荀子全书,名常与白用在一起。如:w 荣辱篇: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w 致士篇: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w 尧问篇:名声不白,徒众不与,则光辉不大。w 君道篇:夫文王欲立,欲白贵名。w 四、根据修辞手段推敲w 词语在句子中,有时受修辞手段的支配,词义往往发生独特的变化。因此,考察词义一定要顾及修辞手段。如黄侃诗说:w 诗三百篇皆古乐章,其章句措置之法,往往异于他文,故有辞意限于字句音节不能完备者,则以前后章互足其文。而风诗间采民俗歌谣之作、反复咏叹者特多,故有一义而离为数 章、析为数句者。若执一章一句而立解,则鲜有合者矣。如魏风伐檀首章言“伐檀”而不显其用,次章三章独言伐辐、伐轮,骤视之似嫌于不词,盖诗人多相因之辞,此合首章为言,乃言伐檀以为辐为轮,非斩伐其辐与轮也。.w 又如: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王逸注:“斫,砍也。言己乘船遭天盛寒,举其櫂棹,斲斫冰冻,纷然如积雪,言己勤苦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此说至陋。既需斲冰乃能行舟,又何以采辟荔、搴芙蓉乎?此盖喻词,非写实。斲冰者,言刺船之速,破水而去,如斲冰,水自船舷激而为浪,翻腾如雪之积也。此言舟行之速,本亦有艰辛之义。”w 五、根据行文条例次第推敲w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诗大雅皇矣: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 ,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 其檿其柘 ”的“栵”字:w 毛传:“栵,栭也。”释文:“栵,音例,又音列。”引之谨案:下文柽(chn怪柳)椐(椐j灵寿木)檿(yn山桑)柘方及木名,葘翳灌栵则泛言木之形状耳。栵,读为烈。烈,枿(ni ),斩而复生者也。w 观境为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w 其他:w 1、利用方言印证w 王献堂俚语证古:“方言行于今者,泰半传自数千年前,经传文字,即彼时语言所寄。古今虽异,而脉理相通。则以今之方语求经传文字,当其合处,爽露豁畅,或更逾于书证。”w 礼记缁衣:“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下民亦惟曰怨。”郑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祁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w 李白越女词(其四):“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王琦注:“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也。”w 2、利用校勘w 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w 戴震:“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一守讹传谬也。缘词生训者,所释之义非其本义,守讹传谬者,所据之经并非其本经。”w 考辨字形 w 王引之:“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w 如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注:“佳,善也。”河上公云:“饰也。”w 王念孙:“今按:佳当作唯,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从也。”(读书杂志余编上)w 校读异文w 训诂学中的所谓异文,是指同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者篇目中换一个字。这两个不同的字意义往往是相同的。w 张相:有以异文印证者。同是一书,版本不同,某字一作某,往往可得佳证。如王维燕支行诗:“教战须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赵殿臣注本云:“须,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虽。”李商隐诗:“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朱鹤龄注本云:“须,一作虽。”又巾箱本琵琶记三十“他媳妇须有之,”凌刻本与陈眉公本俱作“虽有之”。知“须”犹如“虽”。w 三、据文证义:依靠语言环境推求字义w 四、析词审义:w 1、分清词与词组:如“大臣相与阴谋”中的“阴谋”是两个词,暗地里谋划的意思w 2、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w 3、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合义合成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是相辅相成的,如:宾客、欣喜等;偏义合成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的意义只是起陪衬作用。如:“无羽毛以御寒暑”中的“寒暑”。w 4、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如:介绍也说绍介、整齐也说齐整、离别也说别离。w 5、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如:习俗第四章 义训的方式w 训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一、直训 二、义界 三、推因 四、另有描述、譬况、举例和其他 w 一、直训w (一)直训的概念: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w (二)直训的内容: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如w 说文:“尔,丽尔,犹靡丽也。”w 方言:“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语也;往,凡语也。”w (三)直训的类型:w 1、同训: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如:尔雅“命”和“令” 同训“告”也。w 2、互训: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如:说文:“讽,诵也”。“诵,讽也。”w 3、递训(转训):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如:尔雅“煽,炽也”,“炽,盛也”。 “敛,收也。”“收,捕也。”w 4、歧训:为避免歧义而使词义更加明确,就再加一个训释词来限定它的意义。如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杨注:“伪,为也,矫也。”w 5、同字为训:被训释词与训释词为同一字。如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徹徹者,徹也。”w (四)互训的局限:一字为诂,难以严密、精确。如小雅斯干:“载弄之瓦。”毛传:“瓦,纺塼 chun】也。”汉语大辞典:“古代泥土烧制的纺锤。”w (五)互训的发展w 随着词汇的发展,很多互训词逐渐结合成同义复词。如:w “遐,远也”;“远,遐也”。组合成“遐远”w “勤,劳也”;“劳,勤也”。组合成“勤劳”w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组合成“宫室”w “吹,嘘也”;“嘘,吹也”。组合成“吹嘘”w “讽,诵也”;“诵,讽也”。组合成 “讽诵”w “歌,咏也”;“咏,歌也”。组合成“歌咏”w “奉,承也”;“承,奉也”。组合成“奉承”w 二、义界 w (一)义界的实质(概念):黄侃说:“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陆宗达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他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 训诂简论 ) w 释训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w 释亲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w (二)义界的原则:义界既然是下定义式的,自然以能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的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或一个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w 前人也把义界的方式叫“属中求别”。通常以共名(属概念)加上义差(事物的特性)来表述。如:毛传:“规,正圆之器也。”说文:“蓑,草雨衣也。”“蚕,吐丝虫也。”又叫“以共名释别名。”如:说文“李,果也”。“橙,橘属”。“稗,禾别也。” 尔雅:“鹰,隼丑;凫,雁丑。”w (三)义界的局限:首先是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是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w 三、推因w (一)推因的原则: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如周礼地官序官注:“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w (二)推因的途径:由推因的原则可知,推因的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可靠而有证据)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w (三)推因举例w 离娄,古善视者之名。说文:“娄,空也。”俞樾:“凡物空者无不明,故以人言则曰离娄,以物言则曰廲廔(绮窗),离与丽,皆娄字之双声也。论语先进篇:回也其庶乎,娄空。此言颜子之心,通达无滞,若窗牖之丽廔闿明也。”(古书异义举例)w 又释名释宫室:“楼,谓户牖之间有射孔,楼楼然也。”w 敦煌写本燕子赋:“不言我早悉,事状见喽喽。”喽喽为事状之明晰。玲珑、伶俐之义与娄空同。又转为喽啰。卢仝玉川子集寄男抱孙:“喽啰儿读书,何异摧枯朽。”w (四)推因的意义: 对于今天和今后编纂语言工具书,特别是编写同源字典,颇有参考价值。w 四、描述、譬况、举例和其他w (一)、描述:是运用语言对所释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叙述的方式来说明词义。如:w 说文:“狼,似犬,锐头,百颊,高前,广后。”“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w (二)、譬况: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采用譬况的方式来说明词义。w 尔雅释兽:“犀,似豕。”“兕,似牛。”“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w 周礼天官内宰:“正其服,禁其奇邪。”郑注:“奇邪,若今媚道。”w (三)、举例:即用举实例的 方式释词。w 说文:“瓘,玉也。从玉,雚声。春秋传曰:瓘斝。”w 左传昭公十七年:“若我用瓘斝玉瓚, 鄭 必不火。” 杜预 注:“瓘,珪也。” 孔颖达 疏:“瓘是玉名。此傳所云,皆是成就之器,故知瓘是珪也。”w (四)、由反知正w 用与被释词意义相反的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的一种方法。如:w 说文小部:“少,不多也。”“浅,不深也。”w (五)、增字足意w 这是把被释词放在训释词的地位,同时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解释方法。如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维则。”毛传:“则,法也。”疏云:“维有法则矣。”w 又同篇“有严有翼”。传:“严,威严。翼,敬也。”笺云:“有威严者,有恭敬者。”w 五、其它w (一)关于“右文”:宋代王安石强调“凡字声都有义”,王子韶提出“右文”说。所谓“右文说” 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所以也叫“右声说”。如:证、诂、谓等。近代的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对右文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了分析说明把“右文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二)关于“反训”: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实际是古代的一个词具有相反的两个意义的现象。如:1、“嘉偶曰妃,怨偶曰仇”(左传);2、“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经)前者是仇敌,后者是同伴。3、“秦借道两周之间”。4、“有马者借人乘之”。前者是借入,后者是借出。第五章 训诂常用术语w 礼记郊特牲: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郑注: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也。w 段玉裁:古人云当为者,皆是改其形误之字。w 一、用来释义的术语w 1.某(者),某也 用以直接说明某词的意义.如:w 周礼天官大宰: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以佐王治邦国 .郑注:典,常也,经也,法也。w 诗经周南樛ji 木:“福履绥之”。传:“履,禄;绥,安也。”w 按:有时,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具有音同音近的关系。如:仪礼士冠礼:“愿吾子之教之也。”吾,疑母鱼部,我,疑母歌部。声为同纽,鱼歌通转。有的则是用本字解释假借字。如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笺云:“务,侮也。”w 2。曰、为、谓之、之谓 (被释词都在解释词后)w 这几个术语主要用来下定义,立界说。被释词一般是一种名物制度。如:.w 诗经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毛传:“六尺以上曰马。”w 左传文公三年:“执事不以衅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衅鼓。”w 诗经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糜。”传:“水草交谓之糜。”w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w 这组术语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对比为训。如:w 诗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w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w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3.谓、言w 谓,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义,以别名释共名,相当于“是指”或“指的是”。w 如,诗经北风谷风:“何有何亡。”毛传:“有谓富也,亡谓贫也。”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疏:“玉谓佩也。”w 谓与言有时同义,用于串讲句意。如:w 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洪兴祖补注:“不抚壮而弃秽者,谓其君不肯当年德盛壮之时,弃远谗佞也。”w 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du。”毛传:“言贤者之官,不过候人。”w 有时,“言”只有说的意思。如:w 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 。”传:“姑,且也。”郑笺:“言且者,君赏功臣,或多于此。”w 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笺:于以,犹言往以也。w 4、斥:意思与指同。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又周颂雝:假者皇考。郑注:皇考,斥文王也。w 二、辨析词义异同的术语w 1、浑言(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对言、对文).w “浑言”等是笼统地说,“析言”等是加以区别地称说。 “浑言”与 “析言”相对,往往用于说明词义不同的原因。如:w 说文口部:“哯xin,不欧而吐也。”段玉裁注:“欠部曰:欧,吐也。浑言之;此云不欧而吐也者,析言之。”浑言又称通言、统言。如:w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孔颖达正义:“此生死异称,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亦同也。”w 说文宫部:“宫,室也。”注:“按宫言其处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w “浑言”还可以称为“散言”、“散文”;析言也可以叫做“对言”或“对文”。如:w 引申可通,即段玉裁所谓“义隔而通之。”如:w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敬、犹爱。w 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如:w 诗小雅小明:”政事愈蹙。”笺:“愈犹益也。”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笺:“烈烈犹栗烈也。”w 以今语释古语w 司马迁报任安书:“谁为为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w 用本字释借字 如:w 枚乘七发:“淹沉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w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如:w 周礼天官小宰:“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注:“怀,亦安也。”w 三、说明功用和通语方言的术语w 1、某,所以某也:用以说明名物的功用。凡说解中使用“所以某”的被释词,必定是名词。如说文:“聿,所以书也。”段注:“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凡言所以者视此。”又:“苑,所以养禽兽也。”“针,所以缝也。”w 2、通语、凡语、转语、代语w 通语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又称作“通名”、“凡语”、“凡通语”、“四方之通语”等。如:w 方言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w 转语: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方言:“庸谓之倯,转语也。”w 有的转语则是由于音转义变而分化成的不同词语。如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古曰沟,注沟曰浍hu,注浍曰渎。”w 转语又称“语之转”。如方言卷十一:“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蜘蛛,或谓之蠾蝓 。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w 代语:指方言之间可以互相代替的同义词。郭璞说:“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如卷三十:“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郭璞注:“鼻,祖皆始之别名也。转复训以为居,所以代语者也。”w 四、声训术语w 1、之言、之为言w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声训,即除了释义而外,还表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A、有的是用音义相通的同源词解释词义。如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郑注:“兴之言喜也。”B、有的是以音同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如周礼天官膳夫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w C、有时,“之言”也用来说明通假即以本字释假借字。如诗经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无子。郑玄 笺:弗之言拔也。乃禋祀上帝於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团队合同协议书模板
- 合同给第三方的保密协议
- oem软件销售合同范本
- 监控耗材安装合同协议书
- 解析卷-华东师大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江西省气象部门2025年公开招聘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第二批)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6届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州省黔西南州赛文高级中学高三上化学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各地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系统工程原理 -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华为IPD流程管理全部课件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课件
- 2021年唐山迁安市教师进城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电工考核评分表(月度)
- 三菱变频器d700说明书
- 大象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 涉外导游英语口语实训教程整套课件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讲义教案(最新)
- 新疆新昊诚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万吨岩棉生产线项目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