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doc_第1页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doc_第2页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doc_第3页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doc_第4页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自从孟子一书问世以来,经历了各代知识分子推崇,其影响也一天天广泛和深刻。关于孟子学的研究论著,如夏日繁星,指不胜屈。而焦循孟子正义三十卷。是古代孟子研究与注疏中集大成的著作。近代人解孟著作最著名的有康有为孟子微和钱穆孟子研究(原名孟子要略、孟子释义。现代有多家采用白话文对孟子进行“译注”。其中最为完备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杨伯峻孟子译注全二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已多次重印。但每个时代的研究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下面所做的资料综述是近二十年来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孟子研究回顾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希望托古改制,力图改造儒家学说以适应现代社会,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观念比附孟子,阐发孟子的民主精神,以宣传其维新变法理想。康有为认为孟子一生学术,尽在“道性善”和“称尧舜”二语。孟子所言之“性善”,乃平世之法,能令人平等自立,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孟子之仁政,一为“觉民”,开化民智;一为“救民”,同其患难。康有为的孟子微(1901年)发挥了今文学家注重微言大义、经世致用的特点。康有为学生梁启超进一步发挥老师的论点,在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年)中,认为孟子最大特色是排斥功利主义。孟子谈政治不出国民生计和国民教育,“舍民事外无国事”,而民事又在于“不扰民”和“保民”,故“吾侪毫不迟疑的赞成儒家言”。我们从书中不难看出乃师的影响。本书因为选编了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片断,所以没有选录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而是收录他发表在时事新报上的读记(修养论之部)(1919年)。编者同时也希望梁启超的“新民体”能够引起现在广大青年的兴趣。梁氏认为孟子的修养论关键在于立志、存养和扩充。青年立志的方法,当以崇拜的古人为模范,保有自由意志,努力向学;同时存养浩然之气,加以扩充。与今文经学相对应的是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章氏信奉六经皆史,大力倡导“诸子学”。近代以来子学的兴起,较大程度上受到章太炎的影响。胡适说“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23页,东方,1996年),可谓知言。章氏一生集中讲学凡四次:避难东京;幽禁北京;开坛上海;讲学苏州。本书所选章节,为章氏晚年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演记录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1936年)。在章太炎看来,孟子是属于“诸子学”的。章氏认为,“论自得之处,孟子最优,子思次之,而皆在天趣”,“明心见性之儒,首推子思孟子”;“若论政治,则荀子高于思孟”,盖荀子深“明施政之术,孟子仅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章氏所论,谨守朴学家立场。“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近代化的工作中,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28页,三联,1984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正式建立。蔡元培在序言中提到胡适著作的四大特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我们试看胡适的孟子研究,可证蔡元培的观点的当。胡适在论述孟子性善论时,分几点讨论:(1)人的本质是善的,因为人同具官能,同具善端,同具良知良能;(2)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因为外力的影响,自暴自弃,“以小害大以贱害贵”。可谓条分缕析,明白如话。关于义利之辨,胡适认为孟子是功利主义者,似乎与向来的说法相反。其实,胡适之意,孟子所谓 “利”,是自私自利的利。孟子“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仔细玩味,胡适在义利之辨上与通行观点并无牴牾。 1931年和1934年,冯友兰先后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不同于胡适的汉学路径,冯友兰走的是宋学路径,注重了解、体会文字所表示的义理。冯氏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冯友兰认为,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即是王道和霸道,中国后来的政治哲学不外此二种。王道的一切制度设施皆为民,霸道则以武力征服强人从己。孟子的理想经济制度为井田制,含有社会主义性质。孟子所谓性善,是将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而“善端”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冯友兰认为孟子反对功利,倡言天、性和浩然之气。凡此种种,都能看到冯氏的原创性和后来居上。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可以称之为“晚年定论”。本书所选为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1984年),冯氏对以上诸问题都做了绵密深入的剖析,并发明新义。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940年)阐述先秦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论者以为当年在宣传爱国主义和抗日战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萧公权认为孟子政治思想首要是“民为贵”,养民为政治第一义,民心向背为政权转移及政策取舍的最后标准。萧公权严格区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观念。故人民不只为政治之目的,国家之主体,必须具有自动参预国政之权利。以此衡量,则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萧氏又以为孟子希望国政“定于一”,所期待的并不是周王室的复兴,而是新王的崛起,孟子之意在于立新政权以恢复旧制度;孟子的历史观是“一治一乱”,乃政治循环论。萧氏所概括的“定于一”和“一治一乱”影响深远,历来为研究孟子者所接受。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旗手”是郭沫若,他的十批判书(1945年)对先秦诸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及其源流和演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和著作进行了考辨,有许多独到见解,自成一说。郭沫若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孟子学说的学术渊源,他认为 “孟氏之儒”与“子思之儒”、“乐正氏之儒”为一系。作者在后记中说他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和孟轲,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是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没有达到后代儒者那样下流无耻的地步。被台湾学界尊为一代宗师的钱穆完全靠自修苦读确立其学术界地位。严耕望在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新亚生活第18卷,1990年)说钱穆“先由子学入门,壮年时代,最显著成绩偏在考证功夫,中年以后,以通识性论著为重。但不论考证或通识论著,涉及范围皆甚广泛,如政治、如地理,亦涉及社会与经济,惟重心观点仍在学术思想。”本书所选为钱穆孟子研究(1948年)中孟子对同时学者之评论章节。钱氏认为,孟子于当时学风最盛行之杨、墨抱有严峻的批评主义。他认为许行是南方之墨者;孟子学说系统较许行、陈仲为大,而斥许行为鴂舌,笑仲子为蚓操,则若非学者辩难应有之态度,而未免失之偏狭。可谓持平之论。墨家学派凡事以利害计较为前提,孟子则以吾心之情感为前提。钱氏认为孟子时代并没有与儒、墨鼎足而三的杨朱一派,孟子只是就时人言论行事的性质推论为不归杨则归墨;杨、墨并列,乃孟子私言,非当时情实。此等观点皆新颖可喜,启人深思。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1957年),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总结几千年思想遗产的巨著”。这部中国思想通史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全书以侯外庐所著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为基本框架,融会了杜国庠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与赵纪彬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后再版时易名为论语新探)中的见解与史料,论述了殷周礼乐文明、孔墨显学与诸子百家之学。本书选编的是第一卷中思孟学派的“无类”逻辑章节。侯外庐等人认为,“在逻辑思想方面,思、孟则纯以曾子自我省察的内省论方法为依皈,由曾子的以己形物出发,导出了主观主义的比附方法。在这种方法里,虽然貌似类比(尤其孟子特别显著),而实则全然为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 1958年元旦,现代新儒家如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励和徐复观等联合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突出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认为其对于西方现代社会有补偏救弊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西学,谋求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本书分别选择了现代新儒家的相应孟子研究章节: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1963年),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1968年)和牟宗三的圆善论(1985年)附录。徐复观认为孟子以心善言性善,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心善是性善的根据;唐君毅认为孟子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其理由有四,一是自心之对自然生命之涵盖义说,二是自心对自然生命之顺承义说,三是自心对自然生命之践履义说,四是自心对自然生命之超越义说;牟宗三将孟子与康德比附,认为康德讲道德不从心讲,无法落实,而孟子从心说性,便于显现道德力量。我们可以由此看出现代新儒家论述的“同调”与“异趣”。二、二十世纪孟子学研究的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于孟子学的研究,可以大别为两种研究进路:一是哲学观念史的进路,一是历史学思想史的进路。我们依序讨论这两种研究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一种研究进路将孟子视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无关的哲学文献,并有意无意间假定孟子思想体系内各个观念或概念具有某种自主性,在这个假设上解剖孟子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称为内在研究法,采取这种研究进路的学者,都是哲学家或以概念分析为主的思想史家。这种对孟子学的研究,集中在(1)性善论、(2)身心关系论、(3)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而以信广来与李明辉的研究论著较具代表性。信广来分析孟子伦理学的仁、义、礼、智、信、心等概念,也分析孟子哲学中的义与心。 第二种研究进路常将孟子及其思想放在历史或文化史脉络中加以考虑,尤其注意分析孟子学在思想史中之浮沉变化,这种研究进路勉强可以称为外在研究法,所注重的是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徐复观、近藤正则和黄俊杰接近于这种研究进路。这种研究进路常常将孟子思想加以脉络化,例如徐复观指出,孟子的性善说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这种解释较其他当代新儒家学者的解释,更具有历史意识与历史视野。我过去研究宋代思想家对於孟子政治思想的争辩,并探讨在争辩往返之中所蕴涵的问题。北宋以降,部分宋儒对孟子政治思想争辩的引爆点,在于孟子不尊周王并游说诸侯以一统天下的行为。孟子不尊周王之所以成为引爆点,实有其北宋政治史的特殊背景在焉。从北宋建国以来的大环境来看,孟子不尊周王这件事实所潜藏的王霸异质论与君臣相对说,对北宋以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尊王的政治思想,均形同水火。而就王安石变法特别标榜孟子作为精神标竿而言,孟子无形中为王安石新法运动背书,遂不免激起反新法的人士的批判。在这两大政治史因素的辐辏作用之下,孟子的不尊周王终于成为众矢之的,引爆宋儒的孟子学争议。 这种研究进路因为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而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尤其是政治思想),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而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这种研究进路潜藏著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这种人性论预设就孟子学研究而言,有其相当的相应性,因为孟子生于战国乱世,他目睹各国国君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悲剧景况,他以全幅的生命为拨乱反正。孟子的政治思想均有其特殊性与具体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却也不可持之太过,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以致失去了人在历史巨流中的主动性。这种研究方法如果推动极端,就有所薮,而难以有效地解释孟子学中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内涵。三、近二十年来孟子研究任继愈和他的合作者撰写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是又一部大型的中国哲学通史性著作。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篇”(1983年)全书的第一卷,系统地论述了先秦哲学的发展。本书选编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仁政学说”章节。任继愈等人认为,孟子的仁政在于维持新兴的封建制度,把仁义等道德原则用作制定政策的根据。统治者必须保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孟子提出了他的井田制的理想。统治者还要限制剥削过分,在政治上着眼于争取民心,因为民心向背是历代国家兴亡的原因。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该书所论较为全面。20世纪末期,中国哲学的断代史和专人研究、专题研究大量出现,表明了研究工作的深化,也反映了领域的开拓和眼界的扩大。其中钱逊先秦儒学(1991年)、杨国荣善的历程 儒家价值体系研究(1994年)、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1995年)和董洪利孟子研究(1997年)都属此类。其中钱逊以先秦为断代,考察儒学包孕的社会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教育思想、天命思想,并对先秦儒学进行再评价,可谓别开生面;杨国荣以儒学发展史为线索,探讨儒家价值体系中的哲学概念,可谓引人思索;杨泽波以“伦理心境”解读性善说,认为通过生命体验启发人们对自己伦理心境的体悟,是孟子性善说立论的关键,可谓豁人耳目;董洪利提要钩玄,考证孟子生平事迹,溯波讨源,勾勒孟子的研究学史,可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此同时,台湾的孟子研究在方法论上正做着有益的尝试。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1991年)讨论孟学诠释史中的一般方法论问题,认为中国思想史上孟子学的升迁变化,与诠释者的历史性、问题意识的自主性和诠释的循环性等三个方法论问题有密切关系。黄氏所论,对于我们研究传统经典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重建(1994年),发挥老师牟宗三的余绪,将康德与孟子比附,认为孟子的道德哲学属于“道德先天论”,孟子言人人皆本具良知,但是这种“知”仍只是一种未经反省的“隐默之知”,须待教化和教育引导出来。新加坡华人林徐典的孟子文学思想评价(1987年),认为孟子利用诗歌推行仁政和儒家教化,把诗歌作为政教的工具,文学的社会本质与作用具有功利主义;写作上“以立意为宗”,注重谋篇和设喻的手段;修养上强调“知言”、“养气”;文学鉴赏和批评方面讲究“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大陆出版之近二十年来孟子研究书目与文章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王轩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91)。南怀瑾:孟子旁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李中民:孟子:儒家的灵魂(渖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曹尧德:孟子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董洪利、王丽萍:亚圣的理想:孟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2)。黄绳: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刘执中:孟子思想体系:孟子精义选粹(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杨大膺:孟子学说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杨国荣:重回战国:孟子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贺荣一:孟子之王道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何晓明:亚圣思辨录: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王其俊:亚圣智慧孟子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曲春礼:孟子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王泽宣:孟子的论辩艺术(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唐志龙编:内圣外王:孟子谋略纵横(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曹尧德:乐山仁者:孟子的故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丁冠之编:孟子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李振纲:孟子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山东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编:孟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刘慧宇:战国思想家孟子(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李文永著,宣德五等译:论语、孟子和行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兰陵:孔孟学说之精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王成儒:孟子之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王耀辉:孟子正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王其俊:孟子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查昌国:孟子与孟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孙英、尚玉恒:儒家二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徐洪兴:孟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专诚:孟子通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江文思、安乐哲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黎孟德编:四书感悟:孟子(成都:巴蜀书社,2005)。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刘斌 : 历代孟子研究概观 (齐鲁学刊1987/02 )。 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与孔子的学说被后世称之为“孔孟之道”,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我国古代不少学者曾在孟子研究上花了很大的气力,或为之注疏,或就之考辨,或因之发挥。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姑且不论散见于学者文集中的单篇文章,仅研究孟子的专书专著就近三百种。时代漫漫,典籍浩浩,笔者限于学力和研究条件,不可能对历代孟子研究作出全面、详尽的分析,本文只想就各个时期孟子研究的主要特点,择其要籍作一个概略的评述。岑明:孟子经济思想研究(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报,)。摘要:本文对孟子一书中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归纳和评介,对以往的有关研究和评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作者认为,孟子以恢复井田制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小生产经济或小农经济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民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主张既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幻想性,也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进步性,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张献忠: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研究(郑州大学学报,)。摘要:人性论是中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思想家们提了出来。孔子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继之有世硕的“性有善有恶”和告不害的“性无善恶”等观点。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子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人性善和人性恶是正相反对的,但他们的理论也有相同之处。本文就他们二者的人性理论的异同作一个叶蓬:论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02)。摘要:深入研究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一下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内容和修养方法诸方面的问题。(一)孟子思想体系的内在线索为“天命性心身家国天下”。以此为逻辑结构的天道观和人性论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宋显昌:试论孟子的浩然正气(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4)。摘要:孟子自诩:“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看来很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建立在他的唯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在孟子的心目中,有一个能主宰社会和人生的天,他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这一切的最终的动因则是“天”。 傅永聚:孟子研究四十年(19491989)(齐鲁学刊,1989/06 )。摘要: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作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国后,学术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与方法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孟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四十年间,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规模的孟子学术讨论会,在各种报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未含台港澳数字,亦未计那些专门服务于一时斗争需要的批判文章);著作方面,除了一般哲学史、思想史著作都列专章专节论述孟子思想外,还出版了如孟子评传、孟子研究论文集等。下面就四十年来的孟子研究作一简单总结。王德元:孟子思想教育浅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摘要:孟子施教的目的和孔子一样,是要培养“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的“贤人”、“君子”。使他们严於律己,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并“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人们各安其位。但是,当时的事态却不能令人满意,他说: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龙图:评论语孟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06)。摘要:湖南师范大学谭承耕先生的专著论语、孟子研究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觉得有如下三个方面值得加以肯定。第一,它所显示的视野比较广阔。这主要体现于它研究的多方位性。以往有关论、孟的研究,多局限于仅从思想方面进行研究。而本书则不谷方:探索孔孟之道的真谛读谭承耕著研究。(哲学动态1991/08)摘要: 孔子、孟子在中国古代被尊称为“至圣”、“亚圣”。记述他们言行的论语与孟子被编入四书,成了学童必读的教材和士人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这两部书不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而且在中国所有古籍中是影响最大、最深和最广的名著。对它的评价,颇有分歧。褒之者把它们捧到天上,贬之者则把它们踩到脚下。究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价,探索孔孟之道的真谛,这是谭承耕的力作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企图回答的主要问题。研究审视历史的角度比较新,也比较高,在众多同类著作相继问世的情况下而能出以新见,发前人之所未发,实属难能可贵罗祖基:论孟子思想及其儒学的异端性质(青海社会科学1992/02)。摘要:孟子是儒家大师,其地位仅次于创始人孔子而被尊为亚圣,人们通常孔孟联称并将儒家学说概称之为孔孟之道。这似乎说明孟子与孔子一样,是我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奠基者。可是,从孟子思想实际看,他主张贵民轻君,提倡对君权实行监督,并不是一个君主至上的思想家。基于这种现象与事实之间的不相符合,笔者通过对孟子思想钓进一步考察与分析,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封建专制政治的维护者,相反,其学说却为反封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儒学异端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观点,特撰本文张奇伟:孟子性善论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摘要:性善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著名观点,历史上影响很大。然而,正确、完整和合乎本义地把握这一重要人性论理论并非易事。它的关键是,在读懂孟子原文的前提下弄清他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立义,而不是象当代某些人曾经做过的那样: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吴广义: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阴山学刊1993/03)。摘要:善辩是孟子散文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他针对不同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辩方式,善设机巧,先纵后擒;详细剖折,娓娓不倦。或开导诱发,或冷嘲热讽。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使论辩富于形象性。孟子的比喻与庄子相比,具有实用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又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煽动性。彭建军:浅谈孟子思想中的唯物因素(湖湘论坛1994/05)。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孟子哲学体系划入主观唯心主义阵营。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一) 要把握孟子哲学体系的性质,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他的“天命观”。孟子讲“天”共八十多次,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含义: 一指自然之天。孟子说:“且天之生物也一本”(滕文公上)。义说:“天之高也,星晨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上述自然之天虽然在孟子中为数不多,却集中地王兴业:孟子思想阶级性新论(管子学刊1994/02)。摘要:孟子思想阶级性新论王兴业孟子代表什么阶级?多数论者认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我过去也有同样的看法。通过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孟子思想代表了战国庶人的利益。什么是庶人呢?孟子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下.李启谦: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摘要: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李启谦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展的地域性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而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孟子是战国时代邹国人,在他的思想中,既有战国的时代特点,也有邹国的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研究成果,过去已有很多,但对于其地域特色的探索,却从来.常为群:孟子、庄子比较研究三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摘要:面对先秦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归因于统治者的暴政,庄子归因于统治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孟子希望统治者行善政,庄子主张“无治”与“返朴”;关于个人修养:孟子注重外放性的“内圣”与“养气”,庄子则主张内敛性的“逍遥”。陈谷嘉:论孟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系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摘要:道德人格问题,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阐述不绝如缕,但我以为明确地把道德人格培养作为德育的首要目标则是孟子提出的,盂子不仅提出人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及其人格模式的具体构成,而且对实现道德人格的内在根据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目标体系。徐德斌; 张玉龙:试论孟子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长春大学学报1996/01)。摘要:孟子思想可以用“法先王”“行仁政”“反霸道”“民为贵”“重义轻利”来概括,本文认为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政治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文化环境建设、廉政建肖驷:孟子研究的力作读亚圣智慧(东岳论丛, 1997/05)。摘要:孟子研究的力作读亚圣智慧肖驷近年来,孟子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推出新的学术论著,其中,王其俊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他在这个学术领域,潜心钻研,锲而不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继专著孟学新探之后,又推出了新的力作亚圣.田健:谈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春秋1997/02)。摘要:去年元月4日,我曾接待过以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教授、韩国孟子学会会长、韩中哲学学会副会长、哲学博士赵骏河先生为首的“韩国祭孟团”20余人,同他们一起交流了有关孟子思想研究的一些情况。孟子,这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著名哲人,他的学说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周淑萍:论孟子仁学内涵的实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摘要:本文以“爱人”为核心,从亲亲、爱人、爱物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和探讨了孟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认为为仁需经过亲亲而爱人,由爱人而爱物的步骤来完成,揭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仁学系统,从而把儒家学说核心范畴和最高道德理想的仁,以一种平实简易的样态呈现于世人,人们只要扩充“仁之端”,拓展“亲亲”之情,“盈科而后进”,则可以成为仁人孙以楷:孟子与道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摘要:孟子是正统儒家之徒,但他游学稷下,深受诸子尤其是道家的影响,使他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本然根据,揭示了人性之本然与自然的一致性,努力把仁义礼智化为人的内在本性的组成部分。孟子的心性学说为儒家道德学说尊定了理论基石。孟子的四端说、“诚者天之道“说”、人性自然说、本心说、不动心、存心、养心说,均得益于道家的道论、心性论以及心气论向世陵:重民扬善 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3)。摘要: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中国先秦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走向分裂并遭遇到了墨家、道家等学派的严重挑战。没有孟子的积极应战,很可能就没有后来成气候的儒家,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而发扬光大。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中国的儒家.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富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民族新文化有所裨益。李奥烈:孟子的仁政学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仁政”学说。本文从“仁政”的含义、孟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探讨李晓春: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摘要:内在超越与“性”从“生”而“性”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以性为枢纽,将天内化于心,又将心提升而超越地达于天。荀子则沿着告子的思路发展了“生之谓性”的思想,反对先天的道德性。他从知的角度,将以“仁义”为特征的道内化于人性,从而构造出与孟子不同的内在超越的另一条路径。蔡泽华:论孟子思想中“天”的唯物主义本质(益阳师专学报2001/04)。摘要:“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 ,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 ,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 ,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唐代兴:孟子“仁道”理想中普遍利益精神(北京大学学报2002/S1)。摘要: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一种君主利益思想 ,孟子的仁政理想是一种民本的普遍利益理想。在孟子的仁政蓝图中 ,民是其根本 ,贵民、善民、重民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理想的基本精神 ;以仁德节制统治者的私利欲望和绝对权力 ,维护个人存在的基本权利 ,助益和增长民 (每个社会成员 )的实际生存利益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 ,是其伦理理想和政治追求的真正价值取向聂永华:百年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郑州大学学报2002/03)。摘要:20世纪以来 ,随着经学的式微 ,诸子学勃兴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 ,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 ,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 ,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探讨新的研究路向 ,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高文: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刍议(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摘要:孟子散文堪为“以气为主”的典范之作。他的“好辩”是适应“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孟子散文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的特点的形成得益于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不仅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有高度的形象思维,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王仲华; 张春娟:试论孟子道德社会化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摘要:“道德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对道德社会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拟在孟子性善论基础上,分析孟子思想中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等,并据此对孟子的道德社会化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出评价。 廖峻:孟子思想中人性意识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4/04)。摘要: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仁政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的萌芽,体现了强烈的人性意识。这些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其后的儒家法律思想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李葆华:孟子思想体系构成纲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摘要:孟子思想体系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分为做人与行政两个大的方面,并且都以仁义礼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相关涉及人的价值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并论及关于天人关系、教育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中国古代做人与行政的基本蓝图的框架。沈振奇:与的文学比较(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 ) 。摘要:本文在前人与时贤论述的基础上,遵循以孟解孟,以庄解庄之方法进行钻研,从时代背景、史传记载及二家作品等比较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