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教案.doc_第1页
回顾与思考教案.doc_第2页
回顾与思考教案.doc_第3页
回顾与思考教案.doc_第4页
回顾与思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与思考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或预测2能联系身边熟悉的事物体验大数;3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4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能制作扇形统计图5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表示数据(二)能力训练要求1在联系身边熟悉的事物认识大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2在认识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像、交流等活动,通过学生经历选择适合的统计图、制作统计图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并从中获得信息,作出决策和预测(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获得和他人合作的数学活动经验2重视大数的意义以及对大数的感受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4三种统计图的分析和制作,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学难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现实环境下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并制作统计图,培养对数据处理的能力等统计观念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通过对回顾与思考几个问题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增强同学们的数感和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6.6 A)问题串第二张:(记作6.5 B)例题教学过程.回顾与思考本章的内容师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我们已全部学完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和思考下列几个问题,归纳、总结本章的内容出示投影片(6.6 A)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100万有多大2生活中的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3分别说一说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4举例说明如何做扇形统计图5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不断地获得很多数据,总结一下,你曾用什么方法获得过数据下面我们先来思考第(1)个问题生100万有多大,我原来只知道它很大,很大,通过这一章学习,我能够根据身边具体的事物,去估计,感受100万有多大.例如:如果1个人一天需要1斤粮食,100万人口一天就需要大约100万1斤=10000000.5千克=5105千克=500吨粮食,如果1个人需要8平方米的住房,100万人就需要800万米2的住房.咱们的教室是50平方米,800万米2就相当于16万个咱们这样的教室的面积生再例如100万本咱们的数学课本,每一本课本的厚度是1.2厘米,100万本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就是12000米高,相当咱们住的楼房4000层生我的步长大约是50厘米,我的一百万步大约是5000米长,就相当于绕400米的操场跑道约12圈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已经证明了同学们已能联系身边具体的熟悉的事物去感受.体会较大的数.我相信,有些同学的感受可能会更深刻,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让小组的同学共享你的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小组同学针对对大数的感受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使同学们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更切实际的收获)师下面我们来看第2个问题,生活中的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更为方便呢?生像一些比较大的数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数吗?生遇到过.例如在看一些科技类图书时,经常用出现像人体中约有2.51013个红细胞,如果这个数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就得25后面写12个零,这样会很麻烦师什么是科学记数法生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师下面我们展开竞赛,我们看课本P197复习题A组第1题,我们分成小组完成,看哪一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下:名称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半长径/千米水星5.8107金星1.1108地球1.5108火星2.3108木星7.8108土星1.5109天王星2.9109海王星4.5109冥王星5.9109教师针对各组组员之间配合是否默契,参与程度如何作出评价.并请表现突出的组谈一下数学活动的经验)生我们组之所以能第一个完成,是由于大家合作的好,我们开始先一起回忆了一下a10n中a的范围,再就是正整数n的确定,a的范围必须1a10,而n的值应是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我们明白了这两点,然后分工合作师祝贺你们!下面我们研究第3个问题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例如要统计咱们班某一次体育达标情况,想了解一下“优、良、合格、待合格各有多少人”,我们就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想了解“优、良、合格、待合格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百分比”,我们就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例如在股评中,单独反映某种股票的涨跌情况,选用的便是折线统计图师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出示投影片(6.6 B)例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下列数据:(1)全世界受到威胁的动物种类数动物分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类受到威胁的种类数约1100约1100约300约100约700约1900(2)对某城市家庭人口数的一次统计结果表明:2口之家占23%,3口之家占42%,4口之家占9%,6口之家占3%,其他占2%(3)1994年以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情况如下表: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人口/亿5.946.9510.0811.3412.95首先我们来选择一下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下列数据生第(1)题可选用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才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受威胁的动物种类数生第(2)题选择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种家庭所占某城市家庭数的百分比生第(3)题可选择折线统计图,反映自1949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情况的变化生第(3)题也可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每次普查的人口数的具体情况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1)、(3)题的统计图课后完成.第(2)题扇形统计图如何制作呢?生我们把圆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确定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即23%3608342%36015121%360769%360323%360112%3607制作扇形统计图就是相应的在一个整体圆中画出含上述圆心角的扇形.(如下图)我们接着还是看投影片(2.6 A)中第5个问题.我们知道获得数据以后,才能分析数据画出统计图.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曾运用过哪些方法获得过数据呢?生我们要了解地球陆地面积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需查找资料;在了解本班同学对“月球上有水吗”的想法时,我们对本班各种想法做了调查统计.而有些时候我们要得到一些数据就需要做实验.例如我们要得到100万步能绕400米的跑道跑几圈,要获得此数据,就需要实验,测量自己的步长所以我们获得数据的方法是查找资料,做实验,做调查.梳理内容,建立框架图我们回顾,反思了本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来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如下:做一做师我们知道数据统计的过程:收集数据(做调查、做实验、查阅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图的选择)、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现在,我们就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的调查表,完成一个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我们分小组完成:(1)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2)根据上面的数据制作统计图;(3)根据你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1年呢?(4)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个教室吗?(这是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它体现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讨论.对于调查来的数据,应要求学生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并对其分析.对于塑料袋的面积,要求学生估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即可.对于此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是否积极地从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能否比较准确地收集数据;能否正确地制作调查表,以清楚地展示调查结果;能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否合理地估算等.教师应给予现场指导)课时小结生活中的数据使我们真正地感受大数并且表示大数.明白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统计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使我们学会用数据去处理生活中的现象课外作业1课本P197P199的复习题2以小组为单位,就塑料袋的调查情况,利用数据写一份倡仪书,号召全民起来保护环境,不可乱扔塑料袋活动与探究有资料表明,一粒废旧的纽扣电池大约会污染60万升的水.如果你们学校的每位同学都丢弃一粒纽扣电池,大约污染多少升水?用科学记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