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遊記體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一、 題解1. 文體記:本篇屬雜記體的遊記,兼具記遊與議論,是遊記文的變格。1) 分類:據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與林琴南春香齋論文中的分類,山水遊記:柳宗元永州八記、徐宏祖徐霞客遊記。亭台名勝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曾鞏墨池記。圖畫器物記:記述或說明圖畫的內容、物件的形狀、特點、得失情形等。如人物事件記:唐、宋以後,又興起一種廳壁記(或作廳壁題名記)的文章,是一種記錄歷任官員姓名、經歷、政績的文章,或有2) 山水文學的興起背景興起於兩晉南北朝:由於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紊亂,加上漢末以來盛極一時的遊仙文學、及佛教思想傳入(東晉末年,文人名士與佛教徒交遊之風盛行),士人便對現實政治產生厭惡,而對自然界萌生嚮往。此風於晉代已開其端,出現以寫山水為主的文學(以往只以山水為襯托)。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茲。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詩 歌:謝靈運、謝朓(永明詩人之雄)二人開啟山水詩風。小品文:駢偶聲律盛行,當時小品,日趨詩化與美化。 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 飛。(著重白描,不用典故,字句清新,精於鍛鍊,描繪山水, 有聲有色。)散文:酈道元水經注,散勝於駢,文字清絕,為山水文學的代表。 桑欽水經:列舉全國大小河川一百三十多條,凡河流所經之 處,詳敘其城邑建築、人物故事、歷史古蹟、地理沿革、神話傳說等。對於山水風景的描繪,甚為生動(文字幽深峭麗)。柳宗元頗受其影響。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以佛寺園林為綱,繫以人事、掌故,富現 實意義,多寓諷刺。3) 宋人遊記長於議論:受理學興起的影響,宋代散文長於議論,此一特點,亦展現於山水遊記中。以簡潔的文筆,揉合敘事、寫景、議論。如:范仲淹岳陽樓記、蘇軾石鐘山記、曾鞏墨池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4) 此文乃安石變法前,任職於舒州所作。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篇遊記。然細讀全篇,便知安石是借記遊寫感想,發議論,是遊記文的變格,可說是一篇遊記式的論說文。林西仲曰:凡記遊,必敘山川之勝與夫聞見之奇,具得盡其所遊之樂,此常調也。茲但點出山名、洞名,隨以不盡遊為慨,若如此便止,有何意味?精彩處全在古人觀物有得上,發出一大段議論,即把上文所以不得盡遊重敘一番,惟盡吾志以赴之,若果不能至,則與力可至而不至者異矣。譬之學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即是有得處。末以山名誤字推及古書,作無窮之感。俱在學問上立論,寓意最深。(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借影)5) 本文以遊山為喻,借物言志,闡發人生哲理。作者透過遊覽褒禪山,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感悟凡能成就大事業者,需先有志,繼之以有力、有物相之,方能水到渠成。吳楚材評曰:借遊華山洞,發揮學道。或敘事,或詮解,或摩寫,或道故,意之所至,筆亦隨之,逸興滿眼;餘音不絕,可謂極文章之樂。6) 王國維人間詞話:一切景語皆情語。7) 集評:逸興滿眼,而餘旨不絕。(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李光地曰:借題寫記,深情高致,窮工極妙(清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其文鞭辟入裡,單行一路,在王集第一。最利理境題文,學者尤宜熟讀。(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借影)書後:同一境也,淺者見淺,深者見深。淺者見淺,雖深而猶淺;深者見深,雖淺而猶深。非境之忽淺忽深也,有淺、有深者,其境;而能淺、能深者,其心。心以為淺,無往非淺;心以為深,無往非深。故人之淺深,不視其境而視其心,不視其心而究其力。力果不足,而實出於心有餘,此狷者之所以不為也;力果有餘,而又本其心之不足,此狂者之所以能進取也。荊公力有餘,而心猶覺其不足,則不足者雖淺,而有餘者更深矣。心有餘,而力又適處於不足,則有餘者非淺,而不足者更深矣。以心取境,何險何夷?以力課心,何遠何近?故第即境之險夷,以驗力之至與不至;但即境之遠近,以問心之有悔、無悔。而卒之淺者見,深者見,即視淺猶深之心,及詣深於淺之力,亦與之俱見。語云:深人無淺語,余三復是篇而益信。(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借影)2. 褒禪山1) 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城北7.5公里,舊名華山。2) 唐貞觀年間慧褒 禪師結廬山下,死後亦葬於該地,因此得名。山腰有慧空禪院(華陽寺),明初永樂年間,鄭和所建,制度甚工,藏經閣塗有異香,古蠹不敢蝕,寺內保有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碑刻。3) 四周山勢突兀,景色秀麗,中有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見之;中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深不可測,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又有龍女泉、白龜泉,泉水清冽,終年不竭。4)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34歲)七月,安石與友人及弟同遊此地。3. 背景1) 安石時任職舒州(安徽省潛山縣)通判。此年,朝廷詔之為集賢校理,安石以先父未葬,二妹當嫁,家貧口眾,難往京師為由,辭而不就。十幾年後,神宗即位,才入朝為相,實行變法。2) 此篇雖為安石早期之作,然其心志胸襟,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已可見一斑。如果拿文如其人,來說王安石的為人文章,那是再恰當不過了。與他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他那倔強的個性與驚人的思考力和組織力,後人從他拗折峭深的詩文中,都可領略到他特出的性格。 愛迪生:天才是一分的聰明,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 西諺:時間,是成就天才的關鍵。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七)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悔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七)二、 作者1. 生卒: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真宗天禧五年哲宗元祐元年(10211086)2. 字號:字介甫:執一不遷曰介;古代男子於字後加父或甫字,以表性別,如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本課);女子則於字後加母或女字,如孟姜女。晚號半山:築室於金陵蔣山(今南京市鍾山)之半山園,撫州臨川人。曾受封為荊國公、舒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文,亦稱王文公:韓愈亦諡文,一般而言,諡文的標準為經天緯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錫民爵位、施而中理、忠信接禮、剛柔相濟、修治班制、修德來遠皆曰文(參古籍知識手冊3,頁394)。鐘山:又稱蔣山、金陵山、紫金山,位於南京市東郊。山勢險峻,蜿蜒如龍。山前正中為中山陵,西面是明孝陵。傳說漢末蔣子文為秣陵尉,逐盜於鐘山北,為賊傷額而死。吳大帝遷都建鄴,子文乘白馬,執白羽,現形,令之建廟。不爾,當地百姓大疫,大帝猶未信。翌日,子文又現於路,謂如仍不遂其願,當令飛蟲入耳,帝乃立廟鐘山,封子文為蔣侯,此山改名為蔣山。3. 仕途:1) 自幼天資聰穎,好讀書,有才略,擅長寫作詩文。宋史: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母親吳氏好學強記,老而不倦,其取捨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 曾鞏仁壽縣太君吳氏墓誌銘。仁宗景祐三年(1036,16歲),隨父遊京師,與曾鞏(18歲)結為摯友。曾鞏將其詩文薦與歐陽脩(30歲),歐陽脩嘆為奇才:翰林(李白)風月三千首,吏部(韓愈)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隨後為之大力宣傳,安石因此成名。2) 二十二歲中進士(1042)。其家族科甲鼎盛,六、七十年間有八人先後進士及第,如:叔祖王貫之(1000)、父親王益(1015)、從弟王沆(1046)、兄王安仁(1049)、弟王安禮(1061)、弟王安國(1068)、子王雱(1067)。安石為進賢縣饒氏外甥,其膚理如蛇皮,甚為難看,八舅曰:這樣難看的皮貨,那能賣得出去!安石中舉後,特作詩贈八舅: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麟衣錦衣。傳語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3) 歷任地方官十餘年,有善政,深知民生疾苦。嘉祐年間,因感國家財政困難、國防空虛、政治因循苟且、人材缺乏,於是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上萬言書),其日後改革主張,已略見於此。4) 神宗即位,任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50歲),熙寧變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置將法、軍器監法、更貢舉法、立太學三舍法等。5) 新舊黨爭:因改革太急、用人不當、剛愎自用,而遭舊黨反對(歐陽脩、富弼、韓琦、司馬光),新法終告失敗,安石退隱。EX:熙寧六年(1073),久旱不雨,田土龜裂,赤地千里,民怨沸騰。安石舊屬鄭俠上流民圖予神宗,並言: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聖、宣仁兩太后亦向神宗流淚曰:安石亂天下。其子王雱假借安石名義,舞弊營私,還要求無使上知。蘇軾曾上書議論新法,與安石意見不合,乃自請外放。蘇轍亦反對新法,自請出任為河南推官。錢公輔不願苟從新政,出知江寧府。4. 文學成就1) 古文其文簡勁鋒利(簡勁雄潔),拗折峭深。論辯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思想深,意境高。追隨歐陽脩,致力於古文的寫作,闡揚文以載道的文學觀點: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上人書)某嘗患近世之文,辭弗顧於理,理弗顧於事;以襞積故實為有學,以雕繪語句為精新;譬之擷奇花之英,積而玩之,雖光華馨采,鮮縟可愛,求其根柢濟用,則蔑如也。(上邵學士書)文章合用世(送董傳)蘇東坡於王安石追贈太傅敕文曰: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文。 明茅坤曰: 王荊公湛深之識,幽渺之思,大較並本之古六藝之旨;而於其中別自為調,鑱刻萬物,鼓鑄群情,以成一家之言者也。(新刻臨川王介甫先生集引)2) 詩詩分兩期,前學歐(陽脩),後學杜(甫)。早年遊於歐陽脩門下,受時代潮流影響,詩好議論,好記事(宋詩特色),重鍊意而輕修辭,往往刊落情景,流於議論,頗挹歐詩氣象。此期以社會寫實與詠史詩為代表。社會寫實詩:如白溝行、出塞、入塞、感事、兼併、收鹽、發廩等,或寫邊地人民悽慘的生活,或寫貪官污吏的兇惡,或抨擊地主富商的強取豪奪,下舉河北民為例: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遼、西夏)。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少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詠史詩:借古諷今,希望北宋文臣武將能為挽救時局而奮鬥,如張良、諸葛亮、司馬遷、孔子、揚雄、漢文帝、秦始皇。中年罷相以後,詩風漸變,造意高妙,流露出閒適平淡的境界。同時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特別心儀杜甫。受杜詩影響,辭意俱鍊,無論鍊字、用事、對仗,無不巧運匠心,人稱許為東京之子美,然有時傷於工巧。晚期代表作:南浦隨花去,迴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南浦)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原作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州)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北山)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青來。(茅簷)安石作詩,喜用綠字,如北山輸綠漲橫陂、含風鴨綠鱗鱗起、兩山排闥送青來、春風又綠江南岸。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髮。(葉夢得石林詩話)荊公定林後詩,精深華妙,非少作之比。(胡仔魚隱叢話)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東坡)、黃(庭堅)之上。(嚴羽滄浪詩話)嚴羽滄浪詩話稱其詩為王荊公體。3) 詞詞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擺脫晚唐、五代豔麗綺靡之習,富有傲然不群的氣韻。下舉桂枝香為例: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蕭。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綵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此詞前段描寫金陵的壯麗,後段通過懷古,揭露六朝繁華競逐的生活。歷代詩餘引古今詞話: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乃老狐狸精也!可見其質作之高。5. 著作:臨川先生文集、周官新義、臨川先生歌曲三、 課文鑑賞(一)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1. 段旨 言褒禪山、華陽洞命名之由來。2. 注釋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北7.5公里,因慧褒禪師而得名。華,音。浮圖:梵文Buddha音譯,或作浮屠、佛陀、蒲圖、休屠。其意有二:一指佛陀,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屠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謂淨覺;一指高僧,如本文。或指佛寺、佛塔,大智度論卷11云: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屠,然此乃梵文音近誤譯,二者於梵文並非同字。慧褒:唐太宗時高僧。始舍於其址:才開始在華山的山腳下建築房舍。始,副詞,開始;舍,動詞(轉品),指建築房舍。址,山腳。卒葬之:卒,副詞,最後。(與始舍於其址相對,故為副詞,非動詞死亡之意)。廬冢:房舍與墳墓。盧,屋舍;冢,亦作塚,音,墳墓。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華山洞因為位於華山的南面而得名。以,因;陽,山南水北曰陽;之,前一之字,介詞,相當於白話的,後一之字,代名詞,指華山洞。仆道:倒在路旁。仆,音。漫滅:模糊不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獨,只有。言碑上的文字只有花山二字還可辨識。蓋音謬也:大概是字音讀錯誤了。蓋,大概;謬,錯謬。3. 語譯褒禪山也稱作華山,唐朝高僧慧褒禪師最先居於此地,死後也葬於此地,因此這座山後來也叫褒禪。現在的慧空禪院,也就是從前慧褒禪師的屋舍與墳墓所在地。距慧空禪院東邊五里,人們所說的華山洞,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邊而得名。距此洞口約百餘步,有塊石碑倒在路上,碑上的文字已被風雨侵蝕的模糊不清,只有花山兩字還可以勉強辨識。今人把華()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字音讀錯了。4. 賞析由山名落筆,首句解題,引出華山洞。此段分三層表述:第一層解褒禪山的由來;第二層說華山洞因山為名;第三層辨華音之謬,為後文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議論,埋下伏筆。(唐彪讀書作文譜:於篇首預伏一二句以為張本,則中後文章皆有脈絡。)(二)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1. 段旨 記遊華陽洞之經過。2. 注釋平曠:平坦空曠。記遊者:在洞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到此一遊)。窈然:幽暗深邃的樣子。窈,形聲字,從穴,幼聲。幼有幽義,故幽暗深邃為窈, 音,通窅,。擁火:舉著火把。擁,持、舉。怠:懈怠。火且盡:火將盡。且,將。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加少:更少。既其出:既,已經。咎:責怪、埋怨。悔其隨之:後悔自己跟著別人出洞。其,代名詞,自稱;之,代名詞,指欲出洞者。不得極夫遊之樂:無法盡情享受此次遊覽的樂趣。極,盡;夫,此,指稱詞。3. 翻譯山洞的下面平坦空曠,有道泉水從旁邊流出,此處在洞壁上題字記遊的人很多,人們稱此為前洞;從山腳下往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邃,進入洞內後非常寒冷。問它有多深,就連喜歡遊覽此地的人也無法走到盡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但所見到的景物也越奇特。後來有人怠惰想出去,就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完了。於是大夥便跟他一起出洞了。比起好遊此地的人,此次遊覽我所走到的地方,大概還不及他們的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山洞兩旁的巖壁,到這裡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大概更深處,到的人又更少了。當要出洞時,我的體力還能繼續深入,火把也還足以照明。等到出洞後,有人便埋怨那個提議要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跟著出來,以致不能盡享此次遊山之樂。4. 修辭1) 層遞-遞升l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l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2) 類疊l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l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5. 賞析 本段也分三層敘說:第一層描述前、後洞的景致,是全文最貼近傳統遊記,或寫景文的部分,說前洞平曠,後洞崎深,不過寥寥數筆,便點出前、後兩洞不同的環境特色。對此二洞,王安石所採用的詳、略筆法也不同。前洞因無關此次遊覽之感,故僅以輕筆略寫;後洞因為此次感興重點,故側重詳寫,為後文議論鋪路;第二層記敘遊覽前、後洞的經歷、見聞和觀感,說前洞遊者甚眾,而後洞遊人甚少。以遊人的多寡比較,凸出後洞更引人入勝、一般遊人趨易避難,為後文議論提供客觀的依據;第三層以余四人擁火以入作過渡,集中寫入洞之後所經、所見、所感,只扼要地用了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三個短句,藏鋒蓄勢,引而不發,提供了借事喻理的主題,卻未展開描述,剪裁精當。下文敘寫他因旁人火且盡的警告,而未乘興直入尋幽訪勝,遂不得極夫遊之樂,在追悔遺憾之中,反省不已,於是以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正面補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兩句;又以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從反面補充而其見愈奇一句。真是感悔萬分,三個尚字精確刻畫追悔莫及的悵惘之情。這個悔字,承上啟下,正是展開次段論述的先聲。此段記遊時,處處為議論預下伏筆;議論時,句句與記遊遙相呼應。(三)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者。有至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1. 段旨 抒此次遊覽之感(感想一)。2. 注釋有嘆焉:在對不能盡興遊洞這件事有所感慨。焉,代名詞,於是(是稱代盲目 隨人出洞而不能盡興這件事)。無不在:指廣泛地思考、探求。在,省察。夷以近:平坦而距離近的地方。夷,平坦。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在奇特、雄偉、壯麗、不尋常的景象。瑰怪,偉麗奇特。觀, 名詞,景象,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岳陽樓記)。隨以止:即隨之以止的省略,跟著別人停止不前。以,而。而無物以相之:沒有外力幫助他。如電燈、冷氣等外物(或解而為如果, 然此解恐無必要。)相,音,動詞,幫助。力足以至焉:力量足夠達到目的。從語意上觀之,本句莫省略而不至三字。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在這樣的事情落在別人身上,就成為可譏笑的事;而 落在自己身上,則成為值得後悔的事。於,在;為,是。其孰能激之乎:其,豈(副詞);孰,誰3. 翻譯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探求思慮得很深入,所以無處不加以省察。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遊客就多;危險又偏遠的地方,到的人就少了。但是世間奇特瑰怪、不尋常的景致,常在危險偏遠而又人跡少至的地方。所以沒有堅定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堅定的意志,能不隨他人停下來,但是體力不夠的人,也不能到達;有了意志和體力,又不隨著他人懈怠,然到了幽深昏暗,看不清楚的地方,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也不能到達。(所以成功的關鍵,必須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三者缺一不可。)體力足以到達卻沒有到達,結果將遭人譏笑,自身也會後悔;(但是如果)自己已經盡了心力卻不能到達,(那麼便)可以不必後悔,又有誰能譏笑我呢?這是我此次遊覽的感想。4. 修辭1) 層遞-遞升l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l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者。有至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 呼應l 於是予有嘆焉而予亦悔其隨之l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l 險以遠,則至者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l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l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 出l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 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3) 設問-激問:答案在問題的反面l 其孰能激之乎?5. 賞析第三段由於是予有嘆焉,轉入帶有情感的議論,在述說議論內容之前,先說有成就的古人,對一切自然現象因作深入精微的觀察思考,才能體會有得。同樣道理,作者對遊華山洞的過程也作了深入細緻的思考,才有以下一番深刻的體會。作者筆觸縝密,一一點論上文的設伏、引發處,夷以近,則遊者眾對應前洞平曠,險以遠,則至者少驗證後洞窈然、甚寒,兩相對比之後,便指出世之奇韋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針對有怠而欲出者,提出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三種必備條件,方能達到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志:主觀因素(心理精神狀態) 三者屬不同層次,王安石認為志居關鍵力:主觀因素(生理體質狀態) 性的地位,追求理想首先要有堅定的意志,物:客觀因素 配合充沛的精力,再輔以相當的客觀條件, 方能成功。接著又對志的重要性加以申述,突出有志對成敗所起的作用。提出盡吾志全力以赴,雖不至亦無悔,若努力不夠而未至則有悔,這一正一反兩層意思,照應上文予亦悔其隨之,行文極富邏輯性,使因事明理極備說服力。以此予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照應本段起句,使行文結構整飭統一,又一次補足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即能有得的道理,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成功譏悔不譏不悔有志有力有物相之黻案:此篇頭緒甚繁,大要只在盡志與力以深思,而後可以無悔。以之遊洞如是,以之為學亦如是,此介甫所獨得,而欲學者所共得也。(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借影)(四)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 段旨 慨嘆古書亡佚(感想二)。2. 注釋余於仆碑:於,對於。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又因此感嘆古書的散失不存。以,因此;夫,語助詞(或作指稱詞,指彼、那些,然此解不佳);之,語助詞。謬其傳:以訛傳訛(謬傳傳謬)。謬,副詞,錯誤的。莫能名:名,動詞,述說。何可勝道:哪裡能說得盡呢?勝,音,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表原因。3. 翻譯我又對於倒在路旁的石碑,感嘆古書不能保存,乃至後人以訛傳訛,而不能說明其真相,向這種類似的情形,怎麼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加思慮,並且加以審慎抉擇的原因啊!4. 賞析第四段扣緊首段碑仆文漫,又發表議論感慨。由仆碑考訂華山實為花山的音謬,聯想到古代文獻資料不足,後人以訛傳訛的結果,事物名實之間就混淆不清了。以華山音謬這一小小事實,可概括社會上輾轉訛誤,相傳失實的普遍現象,而闡示出研究事物去偽傳真的基本態度:深思而慎取。人生事事,若要達到理想的境界,除了要有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堅毅精神(有志)、暢旺的生命力(有力),以及足夠的物質條件(物以相之)外,還應該有認真不苟,實事求是的態度(深思而慎取)。(五)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1. 段旨 記同遊之人與遊覽之年月。2. 注釋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長樂王回深父:長樂,今福建省長樂縣。王回(1023-1065),字深父。其為人敦行 孝友,質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所為,不為小廉曲謹以邀名譽。嘉祐二年進 士,忠武軍節度推官,知南頓縣。安國平父:王安國(1028-1074),字平父。王安石大弟,又敏悟,以文章聞名。 熙寧初以材行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神宗嘗問:卿兄秉政,外論謂 何?對曰:恨知人不明,聚斂太急耳!帝不悅。後授崇文院校書,改 秘閣校理。屢以新法 力諫,後為呂惠卿所陷。安上純父:即王安上,字純父,王安石七弟(最小)。晚年主管江寧府集禧觀。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年號。某記:即安石記。某,自稱之詞。3. 翻譯同遊的四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弟弟安國(字平父)和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安石記。4. 賞析最後一段點出同遊諸人的姓名,遊山之後撰文的時間及作者,雖是記遊文體的格式,也可證明借以喻理之事,絕非鑿空虛構,所明的理,也就貼近人生,發人深省。王安石這次遊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掃興而歸。但他在引咎追悔,反覆思辨後,深深領悟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對學道為人進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目的不在記,而在議,記事只為議理提供論據,所以與議論無關的見聞全部刪去,文中所示只是褒禪山兩個點(前洞和後洞),其山形、地勢、草木一概未述,所述見聞全部提升為理論,作哲理性的思辨,與一般遊記不同,而其論辯又保留了以生動形象揭示人生立世寶貴經驗的文學性。把記遊、感悟、議論冶為一爐,便產生了特殊的啟迪。本文結構謹嚴上駙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已如上述。記事借議論而得到昇華,議論從記事中找到依據,由於呼應得巧妙、得體,文章由淺入深,由實而虛,集中又鮮明地提出人生哲理,說服力特強。本文語言生動、雄健、奇崛、凝鍊且富邏輯性,以警策之語寫出深刻的體會,精確簡峻地表達了曲折深奧的哲理。四、 字義比較字詞性意義句子舍動詞建築房舍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名詞屋舍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與元微之書)且副詞將不出,火且盡連詞並且且云:危惙之際,不暇及他(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副詞暫且身衣口食,且免求人(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夫發語詞無義夫夷以近與夫知信義者哉(歐陽脩縱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挖掘机操作规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时间频率计量员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医学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野生动物疫病防治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漆器制胎工效率提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二建建筑考试题目及答案
- 石油勘探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寒假专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中英语深圳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抽油机维修考试卷及答案
- 医院核心制度流程图
- 抗抑郁症临床用药分类
- 借款授信合同范本
- 应用PDCA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 百货公司管理制度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区管国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性病防治知识讲座》课件
- 化工静电事故培训
- 脑疝的急救和护理
- 私人助理兼保姆聘用协议模板
- 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制度(业主方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