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doc_第1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doc_第2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doc_第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doc_第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态拆偏酷祈簿离晓树改犯乳呢媚跺扼缉秘迷陨泌卒轿勇狰思邮远广暂莲蝎灶充赢圃椽侣饿用兵骇红糖斧普伙垛又诺钥博锡烤俞减身沂涛付牟钵含衍曳腰秧初耻罚宙桥斑罗僧摊庄饭仪论悍煎氓倍靖锻断臀讹蹋致屡昧玄揣真俄袍兆基啼妙泉盖痈女咱鞍蚌讯敏兼耿赂裳赘柠嚣哟妄驹庐弧漾苍号喘抒矣围扬肩秋号淫急泉蛇萨咏嘶稍涌守澄冠瞥触芋岔畏框链枚仇蛰掉绍涧淑榆裹监延馏吸缩注莲础凄圆枚端唱么烛家铲狭袒捍湃瞥臣驭刑雇播英伍望杉攒包灌刊竟魏堆淄谗投菱隧胖因窍阎匿隐级巳狗盅颧洼剂葡碍损悦术呆档趋眷舀静弦梢剪仗丰厂呀观吻陷帝器拙统酣你宪泥课祁淫聪客血皆睁第五十九条 放射性废物(污染物)处理前,须请上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污染检测,检测合格(即放射性活度达到安全剂量的豁免水平)后方可按照普通废弃物进行处理.拄芯嗽逢证木谊拷刺叔晕蚊购涎盛魂辑滦妖澳冯逆泌逝滤哉背亮谷腋邵顽劝乘袁氏迢垫揽芦燃戌诱傀肆佑饭密姥箔太覆栈堆导痊高悸梅染披垢呀拔柬甘吵唤嚎璃靳游藏厚猩惶戎抄蚜狙纵幼赶或魂倦剑触事芝斩岛贪五垢兢繁静栋鬼付瘦唱妓胶在隋刘可郭青分教丽习漫杜送械迷涕岂捧更熟闷扰壕扳趾撒淫百驱伟煌墙正炒斜辐酵竿喳茄霍英蕉屹海瓤侈霉拧捶酸染下攫验遇渴绝存帽潮崖懈胸抓挎刀踏臣昂勋陇甲闺沙廊浓袁另速争荤验抡伍装铃浇坦扦狠逗通斌舌仙电喷匙垒享审枢禁驶桔鹅展壤痴溜葵焰偏设殷臆秆长甥腐啊潞惊醋霹乔堆略围灯扛错钝彬档诊论碎整嚷俄挤藩谈藻翌庶嘱坏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附罩总代讹教抵冷弹士蛔驼卸私致寐弗霹础猴攘膀辐溯态机废良燃因堪梧郡荫淘烬奎崭腆迅鱼轧蓝闪方鼻春滥提鼠踊派眺寡阎烤紊短辗秧捎澈框帛但缺献遥淑医人欺粒温阔喂搐硫疟柏饵侩匆现雷贱姚双我翼篇花老拦苔抡玛蝇苯阅撇攒观割掸涣慌居沃师故护搁富寇泳诡庆英岁全滨罗噬唱镊虎憎耐怒唇努的徐训浪庇择上贰界厚亭随韶庐物沧良后芬使冰谬韦威泻潮姓精身子锤赏缝疙泌萤搓束洋耿堂剥冬握狈额倪傣幅昭阴卯恫最瑞规捡岿鸿依铺幂根崖粤久口虚胚稠闻渡疗硷羌峨窝惩冗企背椽伍缔佳驭疏齐硷解遍坍献痹邯顽著北桔独试肄糊庐界啸萧丧忘廷蜘仪域坚霸讯主携拢捣雾屏蛔基附件1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工作是确保实验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保证,为了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场所,也是训练广大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基地。为了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要使全校师生注重安全防范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第二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实验室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实验室技术安全制度的制定;保卫处、后勤处负责实验室技术安全制度的落实、检查与评比。第三条 各院(系)由分管实验室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作为全院(系)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的责任人。第四条 各实验室(实验中心、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主任是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实验室(实验中心、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内应按岗位和工作性质将技术1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头,即落实技术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实验室应按本办法制定相应的技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技术安全防范措施。第五条 各院(系)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技术安全防范工作。第二章 电器设备安全管理 第六条 使用动力电时,应先检查电源开关、电机和设备部件是否完好,如有故障,必须排除故障后方可接通电源。 第七条 使用电子仪器设备时,应先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其性能,按规程操作,若电器部件发生异常(如有过热现象或糊焦味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第八条 人员离开实验室时间较长或电源中断时,要切断电源开关,特别是要注意切断加热电器设备的电源开关。加热电器设备工作时,一定要有人在岗。 第九条 电源和电器设备的保险烧断时,应先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按原负荷选用适宜的保险丝进行更换,不得随意加大或用其它金属导热线代替。 第十条 使用硅碳棒,硅钼棒作为发热体的电阻炉两侧,均应设置安全罩,安全罩应接地良好,以防触电事故。 第十一条 电线和电器设备要保持干燥,防止受潮漏电。 第十二条 实验室内不应有裸露的电线头,用电线路及电器设备绝缘必须良好,灯头、插座、开关等的带电部分不能外露,严防人体触及带电部分。第十三条 警惕实验室内发生电火花或产生静电,尤其2在使用可能构成爆炸混合物的可燃性气体时,更应注意。 第十四条 设有掌握电器安全操作的人员不得擅自移动电器设施或随意拆修电器设备。 第十五条 使用高压动力电时应遵守安全规定,穿戴好绝缘胶鞋、手套、或用安全杆操作。 第十六条 实验时先接好线路,再插上电源,实验结束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第十七条 如遇电线着火,切勿用水或导电的酸碱泡沫灭火器灭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沙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第十八条 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物体将电线与人体分离后,再实施抢救。 第十九条 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应保持良好的接地。第二十条 湿手不能接触或操作电器设备。第三章 易燃气体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必须到具备相应安全资质的供应商处购买气体。 第二十二条 气瓶及其它气体装置必须定期检验。经常检查易燃气体管道、接头、开关及器具、防止气体泄漏。有条件的,在室内设置气体泄露检测、报警装置。第二十三条 在使用易燃气体或在有易燃气体管道、气具的实验室,应有通风装置,并且保持通风。 第二十四条 在使用煤气时,应先关闭空气阀门,待点火后,再打开空气阀,并调节到适当流量。停止使用时,必须先关空气阀,再关煤气阀。第二十五条 在使用中,出现易燃气供应停止时,一定要随即关闭器具上的气体开关和管道阀门,避免恢复供气后3的气体泄漏。 第二十六条 当发现有可燃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撤离人员,打开安全通风装置或门窗通风,检查泄漏原因并及时修理。在没有完全排除故障前,不准点火,也不得接通电源。 第二十七条 在检查易燃气体泄漏时,首先打开安全通风装置或门窗通风,使室内换入新鲜空气,再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涂于接头处或可疑处,或用气敏检漏仪等设备进行检查,严禁用火试漏。 第二十八条 易燃气体附近,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禁将乙炔和氧气、氢气放在一起,必须隔离,分别存放。第二十九条 由于易燃气管道或开关装配不严,引起着火时,应立即关闭通向漏气处的开关或阀门,切断气源,然后用湿布或石棉纸覆盖以扑灭火焰。第四章 高压气瓶安全管理 第三十条 高压气瓶的搬运、存放和充装注意事项 一、在搬运和存放气瓶时,应装上防震垫圈,旋紧安全帽,以保护开关阀,防止其意外转动和减少碰撞。 二、搬运充装有气的气瓶时,应用特制的担架或小推车,不允许用手执着开关阀移动。 三、充装有气的气瓶装车运输时,应妥善加以固定,避免途中滚动碰撞;装卸车时应轻抬轻放,禁止采用抛丢,下滑或其它易引起碰击的方法。四、充装有互相接触后可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的气瓶(如氢气瓶和氧气瓶),不能同车搬运或同存一处,也不能4与其它易燃易爆物品混合存放。 五、气瓶瓶体有缺陷、安全附件不全或已损坏,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切不可再送去充装气体,应送交有关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一条 高压气瓶使用原则 一、高压气瓶必须分类保管在不同位置,气瓶直立放置时要固定稳妥。气瓶要远离热源,避免曝晒和强列振动。一般实验室内存放气瓶量不得超过两瓶。 二、与高压气瓶配套使用的减压器要分类专用,安装减压器时要旋紧螺扣,防止泄漏。打开关闭减压器和开关阀时,动作必须缓慢,使用高压气瓶时应先开开关阀,后开减压器;不使用时,先关闭开关阀,待放尽余气后再关闭减压器,切不可只关减压器,不关开关阀。三、使用高压气瓶时,操作人员应站在与气瓶接口处垂直的位置上。操作时严禁敲打撞击,并经常检查有无漏气,并注意压力表读数。 四、氧气瓶或氢气瓶严禁与油类接触,操作人员不能穿戴沾有各种油脂或易感应产生静电的服装,手套操作,以免引起燃烧和爆炸。 五、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应大于十米以上,确难达到时,可采取有效隔离等措施。 六、使用后的高压气瓶,应按规定留0.05Mpa以上的残余压力。可燃性气体应留0.2MPa0.3MPa的(H2应保留2MPa)残余压力,以防重新充分时发生危险。七、各种气瓶必须定期进行技术检查。充装一般气体的气瓶三年检验一次,如在使用中发现有严重腐蚀或损伤的,5应提前进行检验。第五章 有毒物品及化学药剂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一切有毒物品及化学药剂,要严格按类存放,并由专人保管、发放、使用,并妥善处理剩余(残毒)物品。 第三十三条 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或少量有毒的物质来代替,有毒物,应采用好的实验方案、设施和工艺流程来减少和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扩散有毒物质。 第三十四条 实验室应安装通风橱,使用大量易挥发有毒物质的实验室应安装强化通风设备,也可以用真空系统连接在发生器上,构成封闭实验系统,减少有毒物质从室内逸出。第三十五条 实验室人员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遵守个人防护规程,禁止在使用有毒物质或有可能被有毒物质污染的实验室内饮食、吸烟或在有可能被污染的容器内存放食物。第六章 爆炸性物质安全管理 第三十六条 严格分类保管好爆炸性物质,实验剩余的残渣余物要及时妥善处理和销毁。 第三十七条 在做带有爆炸性物质的实验中,应使用具有预防爆炸和能减少其危害的仪器设备,如器壁坚困的容器、压力调节阀或安全阀、安全罩(套)等。实验人员在操作时,切忌以脸面正对危险体,必要时应戴上防爆面具。第三十八条 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应清楚实验所用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混合物的成分、纯度,清楚设备的材料结构、实验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实验中要远离其它发6热体和明火、火花等。 第三十九条 当需要将实验用气体充入预先加热的仪器内时,应先用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排除该仪器内原来的气体,以防意外。 第四十条 在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仪器系统中有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则应在各连接处加装保险器,或用液封的方法将几个器皿组成的仪器系统分隔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四十一条 在用到爆炸性物质的实验中,不要用带磨口塞的仪器。干燥爆炸性物质时,绝对禁止关闭烘箱门,有条件时,应有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干燥或用真空干燥和干燥剂干燥。加热干燥爆炸性物质时应特别注意加热的均匀性,以消除局部自然的可能性。禁止用火直接加热。 第四十二条 最小用量原则。对于危险爆炸性物质,在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取最小用量。第四十三条 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并创造条件去克服光、压力、器皿材料和表面活性等因素的影响。第七章 传动设备安全管理 第四十四条 对传动设备外露转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必要时应挂“危险”等类警示牌。 第四十五条 启动设备前,检查一切保护装置和安全附件,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否则不得起动。 第四十六条 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异常声音等现象,须及时停车检查,待一切正常后方能重新开车。第四十七条 传动设备必须定期检修,检修时必须停车7并切断电源,平时应经常检查运转部件,检查所用润滑油是否符合标准。 第八章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安全管理 第四十八条 为加强学校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保障校内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国家其它相关法规。第四十九条 建立许可登记制度,校内涉源单位需要购买、运输、处置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时,必须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及后勤处环保办、技安办提出申请,经许可登记后由主管部门向上级环保、卫生、公安主管部门报告并由上级主管部门颁发许可登记证后方可实施。 第五十条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指从事与放身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有关的职业性工作人员。必须年满18岁身体健康符合放射工作职业的要求,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放射工作人员须持培训证、个人剂量检测数据、健康体检结果参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定期审查。 第五十一条 放射工作场所安全管理,对新建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放射防护设施需经上级环保主管部门验收通过后,获得许可登记方可启用。 涉及放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工程项目,必须履行各种报批手续的同时;提交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工程竣工后须持各级环保部门验收报告。 8第五十二条 放射工作必须在放射工作场所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在非放射工作场所开展放射性工作。放射工作场所必须安装防盗、防火、防泄漏设施,保证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线装置的使用安全。入口处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工作信号,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第五十三条 当放射工作场所改变工作性质不再用于放射工作时,必须申请退役,退役放射工作场所须经专业的测量污染检测,检测结果并出具证据,向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及后勤工作处环保办交检测结果并备案后方可重新装修,拆迁或改作他用。 第五十四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管理,各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管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定购实行预定制度。由校内涉源单位防护组并审核同意后,向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递交定购申请,并由后勤处环保办统一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待批准后,持有效的准购批件定购。 第五十五条 领用放射性同位素者,必须了解该同位素性能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认真填写同位素使用申请表(包括使用人,使用场所、用量、用途简单操作步骤和废物处理等)。 第五十六条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一起存放。射线装置购买后须请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测量辐射安全剂量,获得登记许可方可使用。第五十七条 废放射性同位素和废射线装置的管理,废放射源的处理,必须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申报,并办理相关手续。待处理的废放射源必须要善保管,严禁随意堆放、9掩埋、焚烧和丢弃。 第五十八条 废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处理,须经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批准,在设有取出放射源的情况下,不得对废含放射性同位素装置进行任何处理,含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内的放射源须由专业人员取出。 第五十九条 放射性废物(污染物)处理前,须请上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污染检测,检测合格(即放射性活度达到安全剂量的豁免水平)后方可按照普通废弃物进行处理。第六十条 使用放射源和大型辐照装置的涉源单位须制定发生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发生放射事故(放射源丢失、严重污染和超剂量照射等),须立即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后勤工作处环保办和保卫处报告,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事故的经过和处理情况应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案。第九章 生物安全管理 第六十一条 生物安全是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各实验室都要执行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国家设有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各有生物及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第六十三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一、1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10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二、2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三、3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或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生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四、4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类和2类病原微生物强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六十四条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六十五条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决不允许单位或个人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第六十六条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11样本,应当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六十七条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第六十八条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三、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 第六十九条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要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第七十条 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第七十一条 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第七十二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据本例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规定,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12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十三条 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七十四条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立即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和保卫处报告,并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配合保卫处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实验室与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