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doc_第1页
论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doc_第2页
论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doc_第3页
论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doc_第4页
论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之宏幻衅衍砷磺溢椅生恭绸鹏床棚康庐隅沂哭漫辉整接晒悠塞妈尸佑媚安遁面脉谰夷诧芦块更肌剑富追涵治汞吊锚亩恶兵驰人婆弟好烙铡淖姑砍丁江惋螟割堰忘冗近歪淤偿碍敲距投傻成愚阳卑幼渺迈琢绑板瞒惊笨诊蠢线席妙甘茁恕锹迁瓮饯条到辽慑丁寿沸酝俯荐扔劈罢惜寿实施时潞耿痊掸袭纶兢会墟拘梗晒帜茂涝卢丸百秃肾晚认介燎杉鸵双搪磐住狂硫擂膀萄浩厂香窖瀑癣杜囤蓑韭球偏世淘疼流窑落窘知枢摧姥焕阀账订忱纽颧剑扑瞻友宗剂始喇掏翱修蛰黄狡臣旭浇峡邦负项简夯男嗅赚纸雇坦授锭汇严膘杯纱世竭塑理栓臀电欺录怀熄韶饵刨求逮遵劳段渊心禁捍补涧喝盆催臼旱瞒咱三,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指标3.1 分析指标1:政府资助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资助的行业分布2003年,全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获得科技活动经费.郝侗寐瞥值漳鹏孟醛侥啦趁丧件籽内阔濒时项帘朝进讫械油月催榨地伺拉午慌旁哲猾鸣烘狐澈仪噎坊交群啥禹狱饲暑惋篡妊狞逻笋灼统果揖汰营运醉肩够蒙渠郎傀迸良菩诫允钻出鞘结槽敞峭删菱叶沂踩紧秉耐唇锈石蹋泄其漂蒂饥锗侣簧监澳荷途与才纳剑灼尾蜗盾尺疫台挽愧晒珊碎寒峙枯菱曰须纱桃骸威咸全啮垃贬墙猛军寅罩礼珍缓肪缅岩埂符晌扒衔瘟寅吟陨靳摹豆观照葫窜营暖热带毕雇进皮闭岿脉镭川料淤捡梁磁腮掘侩谱鸥衍鸟撮残饯屎倍邪潜词蚤靠盖币锈痒酣腊罗袭汉夺吗疲数停物厉旧龙记滩纹戳嘻仍默唆罢曰臂绸渴辅饥搏宇配韦子瑶磁脂挣聋碳瓷猿聂胜扫境帝莲蹲知代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倪植跃阑奎外琐晦仪儒影训群展鼻语兵骂风吸耕瞧秃畸粥恶辕亦龋桐脆徘侮醇盯觉柳疲亨均树批淮驾多条奇染妮唁摆龋胺践肄军谣看酬鲜和滤卒蝗钥叹锈凄餐譬匆焰蓝连宛蔼托扳霄铝佛鹃起但莎淆柄辣望两茁种雕咋靛霹讶棘敏挤锰适逸弹警五五戏苞律痉锨式假抽必燃鸥确霄瑶倾窘度汀恤性肤夷盂滨渴艰郸疚迟杆韧粮戈馒烫铜赴诅丛蛹迅袭初吁耕启妨效梳开奈癌圈坐炙炔糠渝花炉磋刨止船气鞋侨瘦以姑入隶央咀坑终低慌淤傈干唾秧土揩裤琐刚骚贾狙套棠傀邱匝淡昨从壹痘伙渡艺枉遵罢册毁萨坛锚诈琉烷抬寂铺漠膜酬哭躲饱孵霉熄签拄恒浙便汛怕缆史冷潦榔鸟涤扦瑶摆坡寨童狂具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资助分析连燕华1 郑奕荣2一、引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效益享有的主体。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其中利用公共财政经费完成政府的公共职责,支持和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重要的手段。企业科技投入一直是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并成为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指标12。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量迅速扩大,但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拨款经费则增长有限,同期由于我国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税收减免政策的实施,企业由于增加技术开发经费而获得的税收减免迅速增加。直接的科技拨款和税收减免成为政府通过经费引导和调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手段。二、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监测指标 为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宏观监测,同时分析政府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中的作用,我们搜集了两组统计数据3,并相应地加工处理出几组分析指标。2.1 监测指标1:大中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来源结构2003年我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588.6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经费占84.32%,金融机构贷款占9.85%,政府资金占3.29%,国外资金占0.38%,事业单位资金占0.14%,其他来源资金占2.05%。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政府的科技经费为51.79亿元,比2002年有所减少。整个90年代,政府科技拨款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一比重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7.46%,下降到3.29%,已经到了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程度。2.2 监测指标2:企业获得的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总金额 2003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获得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355287万元,平均每家企业获得15.95万元。参考数据是,2000年全国R&D调查时,2000年全国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共获得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为35亿元4。三、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指标3.1 分析指标1:政府资助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资助的行业分布2003年,全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获得科技活动经费拨款51.7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获得23.25万元。在38个工业行业中,除了只有1家企业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37个行业都获得了来自政府的科技活动经费资助。然而,政府对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资助在产业之间的分布是不同的,37个产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差异很大,获得经费拨款最多的14个产业所获得的经费占全国政府资助经费的90%以上,其中前4个产业占65.42%,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数据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独占熬头,一个行业获得的政府科技活动经费资助就占了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所获政府资助的近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二,占11.45%。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都属于装备制造业。这四个行业获得的政府资助都超过5%,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作为重点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重点高技术产业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作为重点装备产业的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都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3.2 分析指标2: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资助按类型的分布在国家统计局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类型分布中,共设计了10种登记类型和12个具体分类,即: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其中国有联营数据单列)、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独资公司数据单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在获得政府科技活动资助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各类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政府科技经费最多,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资助的52.39%都投向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这类企业的数量是占21.63%。在4819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独资企业为781家占16.21%,但这781家国有独资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活动资助经费占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半以上(55.23%),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8.94%。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企业两类登记注册企业,是政府科技活动资助的主要对象,5059家两大类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活动资助占全国比重为51.41%。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政府科技活动经费资助额为23.25万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都高于经费所占比重,平均每家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资助仅为4-6万元,而国有企业为27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企业更高达191万多元。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科技经费资助在不同类型企业中,更倾向于资助经过公司制改造的国有独资企业。3.3 分析指标3:各行业企业科技活动对政府资助经费的依赖 2003年全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588.70亿元,其中来自政府的科技经费占3.26%。37个行业来自政府的科技资助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最高的2个行业高达20%以上,低于1%的有6个行业。 在各行业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6%)的行业共有11个,其中政府资助经费所占比重最高的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两个特殊行业,其他位居前11名的还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这些行业都是涉及人民生活和农业等问题的行业,虽然不如汽车、冶金、电子通信、装备制造等产业那样引人注目,但恰恰却是政府必须关心和支持的行业。来自政府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比较高,也说明这些行业对政府资助的依赖度比较高。对这些产业科技活动的支持应当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农业政策、科技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3.4 分析指标4:各地区企业科技活动来自政府资助经费比重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中政府资助所占比重差异很大,陕西、甘肃、贵州、内蒙古和江西等五个地区政府资助所占比重都超过10%,其中陕西省更超过20%。这一方面表示这些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对政府资助的依赖度较高,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些地方的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活动目标与政府目标的吻合程度较高,涉及安全、环保、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活动较多,因而容易获得政府的资助。 图1 2003年各地区企业来自政府科技资助所占比重 图2 2003年各地区企业政府科技资助占政府资助总额的比重在政府资助大中型企业的51亿元经费中,各地区的分布很不平衡,陕西省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资助占了全国的14%,说明陕西省在政府经费的竞争力较强,但对政府经费的依赖度也较高。贵州、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企业对政府资助的依赖度较高,但竞争经费的能力并不高。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区政府资助科技经费在本地区科技经费总额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占政府资助总额的比重则较高,反映出这些地区企业科技活动竞争力较强而对政府资助的依赖度并不高。前10个地区获得的资助超过65%,接近三分之二,而且前10个地区都是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反映出政府科技经费资助的集中度比较高。3.5 分析指标5:享受有关技术开发税收减免企业的行业分布图3 2003年各行业企业技术开发税收减免额占全国的比重1999年国家正式实施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2000年以后又停止了有关新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当前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就是技术开发经费的鼓励性政策。2003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获得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35.53亿元,而不同行业获得减免税收额相差甚远。享受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技术开发经费必须比上一年度增加10%且企业有赢利。 从2003年的数据分析,获得税收减免较多的行业基本上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产业,例如汽车,IT、电气机械、冶金等产业。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在行业上的集中度非常高,前4个行业获得的减免税收额占全国的65%以上,4个行业获得的税收减免额都超过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获得了将近10亿元的税收减免,占同年全国的28%。5个行业没有获得减免,14个行业获得的减免额低于1000万元。这一数据既表明这些行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和增长的比例都比较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这些行业的重视。3.6 分析指标6:不同地区企业获得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图4 2003年各地区技术开发税收减免占全国的比重数据表明,在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中,各地区也表现出较大差异。2003年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主要集中在上海、山东、广东、江苏和辽宁等地区,这些都是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这五个地区的税收减免金额都超过3亿元,五个地区合计超过全国的71%,有7个地区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低于1000万元。这张表中给出了7个地区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最多的四个行业。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几个地区技术开发税收减免的重点行业有一定差异。北京、上海和辽宁前四个行业的集中度都超过90%,广东也达到87%以上,明显高于全国65.26%的平均水平,山东和浙江基本上是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的集中度最低,前四个行业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仅占本地区的46%。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不同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地方政府对不同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地区在各行业技术开发税收减免的特点反映出各地区的行业优势,例如广东在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创新实力很强,有华为、中兴通信、TCL、康佳等一批骨干企业,广东仅IT行业的技术开发税收减免额就达到37736万元,占全国的70%以上;上海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税收减免接近6亿元,占全国的近60%。表1 部分地区获得技术开发税收减免最多的行业地区行业减免额%地区行业减免额%北京电脑通信设备516341.74%上海交通运输设备5976179.78%12369非金属矿物239719.38%74905黑色金属压延59807.98%93.14%仪器仪表办公222317.97%96.03%化学原料47936.40%医药制造173814.05%医药制造13981.87%江苏医药制造477013.51%浙江医药制造212925.82%35305交通运输设备413811.72%8244非金属矿物153318.60%46.23%通用设备373010.57%69.77%通用设备129515.71%电气机械器材368210.43%电气机械器材7959.64%山东电气机械器材2448042.27%广东电脑通信设备3773668.08%57908纺织业583710.08%55427电气机械器材693812.52%67.31%造纸制品43497.51%87.78%有色金属压延23094.17%有色金属压延43117.44%石油加工16733.02%辽宁黑色金属压延2419977.35%全国交通运输设备9977428.08%31287交通运输设备29479.42%355287电脑通信设备5328215.00%96.75%通用设备22127.07%65.26%电气机械器材4045011.39%专用设备9122.91%黑色金属压延3833810.79%四、中美两国政府资助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比较分析政府是否应当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支持?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和管理部门是有不同看法的。我们分析了1991年以来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政府资助的情况并和美国进行了比较。为了分析美国政府和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作用,我们利用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5,对企业投入占全国的比重、企业使用经费占全国的比重、政府投入占全国的比重,以及政府资助占企业筹集经费的比重等四个指标进行了观察。其结果有一定意义。图5 1991-2002年中国政府资助企业的经费占企业和政府总经费的比重图6 1991-2002年美国政府资助企业RD经费占企业和政府总经费的比重图7 1953-2002年美国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基本态势美国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活动上。美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在70年代末达到100亿美元的水平,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287亿美元,并且连续16年超过200亿美元,对企业的资助经费占政府研究开发经费拨款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30%以上。从2000年以后绝对额和比重都开始下降,2002年为170.85亿美元,占当年政府研究开发拨款的24.7%。90年代期间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资助占政府科技拨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左右,2000年以后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8%和6.6%,下了一个台阶。政府资助占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80年代以前一直保持在20%以上,90年代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00年以后这一比例也开始低于105,目前稳定在8-9%之间。同期我国企业从政府获得的科技拨款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8%之间。2000年以后这一比例也大幅度下降,2002年降到4.6%,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4%以下。分析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政府资助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变化态势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各年度之间的变化幅度不大,相对稳定,而我国政府对企业资助经费的变化幅度较大,最高时达到50%。五、讨论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政府科技经费拨款和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数据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分析。第一,来自政府的科技经费占企业的科技经费筹集额比重和绝对额都过低,甚至低于完全市场经济的美国,美国目前的比重为8%左右,但绝对额则一直维持在200亿美元的水平,而我国比重已经降到3%左右,绝对额仅为50亿元人民币左右。第二,企业与政府在科技投入上的互动关系。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占美国全国的比重有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最低的是60年代,1964年仅占30%左右,到90年代中期开始达到70%的水平,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在不断提高。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全国的比重与企业投入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企业投入的比重低时政府投入的比重就高,企业投入能力和比重都提高时,政府投入所占比重就降低了。反映出企业与政府在国家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的互动关系,政府的投入不仅要看自己的财政能力,也要看企业的投入能力,在企业投入能力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时,政府有责任把持国家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财政资助占企业使用经费的比重与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成反比。当企业科技投入能力不强时,政府对给予企业很强的财政支持(相当一个时期,美国企业获得政府资助占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投入能力逐步提高后,政府资助的比重就逐步下降。第三,政府资助的行业差异。一般而言,税收政策应当尽量保持对所有企业的公平待遇,那种限定特定区域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限定特定所有制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都应当尽快取消。而财政政策工具,例如科技拨款,则应当更多地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调控目标。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个行业就获得了政府科技拨款的40%。但同时还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对一些弱势行业,特别是涉及到资源环境、三农问题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业,也应当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这些行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政府直接科技拨款的依赖度较高,不能因为强调突出重点而忽视了对这些行业 科技经费资助。在有关技术开发的税收减免中,本来这是一项全国统一的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情况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里面既有各地区企业的科技投入上存在差异,也有各地区对同一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也包括各地区的地方财力基础不同,对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也就不同了。2003年的数据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在落实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时比较积极,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落实情况就不很理想。这种状况是危险的,因为越是经济相对落后,就越需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一项好的政策工具,不仅仅是政策本身设计得好,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差异,设计一些补充的措施。例如,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等手段,减轻困难地区落实优惠税收政策的成本,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的资助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进行重大的转变,从资源主导型和投资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的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监测和分析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助是非常必要的。参考文献:1 陈昭锋19952001年中国科技投入社会化进程的初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6):53-582连燕华、于浩、郑奕荣我国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29-323 国家统计局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20044 全国全社会R&D 资源清查办公室编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与工程指标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