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1、 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 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 ,分辨率高 ,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 缺点:成本高3、 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 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1) 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2) 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3) 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 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5) 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6) 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7) 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8) 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模型。(9) 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为连续介质。(10) 单相介质:对介质,如果只考虑单一的岩相,如砂岩相、页岩相等,则这样的介质称为单相介质。(11) 双相介质: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和孔隙中的填充物两种相态构成的岩石称为双相介质。(12) 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重点) 、均匀和各向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均匀性是属于整体的性质,而各向同性是属于局部的属性。 、均匀介质不一定是各向同性介质,而各向同性介质一般是均匀的。 、在地震勘探中,宏观上大部分沉积岩都是由均匀分布的矿物质点集合体组成,如砂岩、页岩、灰岩等,因此,在一个局部的范围内可以把沉积岩近似地看成是各向同性介质。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简化,使地震勘探出现了多解性。第二章 1、弹性波动方程1.2-1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教材P3页的1.2-1式) (重点)矢量U:介质质点受外力F作用后的位移(位移矢量)矢量F:对介质作用的外力常量和:介质的弹性常数,称为拉梅系数常数:介质的密度标量:体变系数算符:拉普拉斯算子2、式1.2-6的物理含义(教材P4)。式1.2-9的物理含义(教材P4)。 (重点)1.2-6物理含义:该式描述了只有在胀缩力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该式为用位移表示的纵波波动方程;1.2-9物理含义:该式描述了只有在旋转力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该式为用位移表示的横波波动方程;第三章 1、弹性波的三个分量。 P波、SV波、SH波2、式1.3-9的物理含义。(教材P7)(重点)物理含义:加号前一式为发散波,后一式为会聚波3、式1.3-15、式1.3-18的物理含义。 (教材P8)(重点) 式1.3-15:教材P8;式1.3-18:教材P84、 近震源、远震源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重点)(1)在近震源区域,质点振动规律(波函数)主要与震源函数 有关;而在远震源区域,质点振动主要与震源函数的导数 有关。(2)在近震源区域,质点振动的位移振幅主要与传播距离的平方(r2)成反比,衰减较快;而在远震源区域,质点振动的幅度主要与传播距离r成反比,衰减较慢。当传播距离r很大时,地震波的振幅趋于稳定,在一个波动带内r可视为常数。5、波前、波带、波尾的概念。 (教材P10)波前:波从震源点出发,经过 到达 q点,再经过 时间到达 p点,称p点为波前。波带:r1和r2之间正在扰动的部位为波动带,简称波带波尾:q 点为波尾6、 波剖面、振动图。波剖面:在某一固定时刻,观测波动带内,沿波的传播方向(r)各质点的位移状态图形(up-r)。正值表示压缩,负值表示膨胀。正峰值为波峰,负峰值为波谷振动图:在某一传播距离处,观测波动带内某个质点随时间的位移变化状态图形(up-t) 。振动图的极值(正或负)称为相位。极值的大小为振幅。 7、 地震波的能量和球面扩散(牢记)(教材P11) (重点)(1) 地震波的传播实质上就是能量的传播。波的能量与振幅平方、频率平方、介质密度和体积成正比。波的强度正比于波的振幅平方、频率平方、速度及介质密度。(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震波的振幅A与I,成正比,I大则A大;在I、V一定时,密度大的岩石与密度小的岩石相比,其振幅要小,即在致密岩石中要获得相同的振幅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未考虑吸收)。高频的波与低频的波,要获得相同的振幅,则需要更多的能量。 (3)波的强度与传播距离成反比;波的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是几何扩散,不存在能量损失,仅是能量的重新分配,这种能量变化与地下岩石弹性参数无关。8、 菲涅尔-惠更斯原理。(重点)在空间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源,并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各个元波前的包络就是下一个时刻的新波前的位置。9、 费马原理及波的射线 (重点)波沿垂直于波前面传播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这个路径就是波场的射线方向,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射线方向上或者是在射线附近。10视速度定理。 (重点)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的速度。真速度: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视速度定理:式中角度为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第四章 (1、3、4、5、6为重点)1、斯奈尔定理。(牢记)参考工程物探(教材18)2、P、SV、SH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问题。 参考工程物探(教材19):入射波是SV时,可类似推导出反射SV-SV、SV-P和透射SV-SV、SV-P波;入射波是SH波时,只产生反射SH-SH和透射SH-SH波。3、垂直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公式。 (牢记) 教材P21 公式1.4-104、折射波的形成 重点是折射波形成的条件,参考工程物探5、 根据AVA曲线说明波振幅随入射角的关系。教材P2324 6、 面波的传播特点。1) 质点在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且垂直于自由面的平面内振动2) 瑞雷面波传播时,介质质点位移轨迹呈逆时针椭圆形运动,因此,瑞雷面波为椭圆极化波,属于非线性极化波。长轴在z方向,短轴在x方向。3)当zo时,面波位移沿z方向增加呈指数衰减。4)地表完全自由的瑞雷面波无频散现象,存在疏松的覆盖层时, 速度是随波长、频率而变化,是发散的,波形随距离而变化,具有频散现象。 5)瑞雷面波具有低频、低速特性,其频谱不是一个尖峰,波长变化很大。面波的速度小于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亦可参考工程物探)第五章 (全是重点)1、在粘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教材27、28) 大地滤波作用: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实际介质就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掉了高频部分而保留了低频分量 在粘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弹性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时,质点振动的能量将有一部分要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而被消耗。从而使弹性波的波形和振幅发生变化,损失掉弹性波中的高频成分,振幅近似按指数衰减。这种现象叫做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作用。2、 地震勘探中的薄层问题(教材30、31、32)薄层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以地震的纵向分辨率为依据的。 对地震子波而言,不能分辨出地层顶、底反射的地层为薄层通常定义为:厚度 满足下列不等式的地层为薄层。 或其中 为地层厚度, 为波在薄层内传播的双程旅行时,T为视周期。 薄层的干涉效应:薄层内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相互叠加干涉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薄层的干涉效应。3、 绕射波 (教材33、34)根据惠更斯原理,波传播到空间中的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源,这些点源都会产生新的绕射。如果把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看成是绕射点,就是广义绕射。如果只考虑断层和尖灭等绕射点,就称为狭义绕射。一般,我们指的是狭义绕射。产生条件:1)几何点或线是不可能得到具有可观测能量的绕射波。(产生相干干涉反射波的区域就称为菲涅尔带) 2) 断块长度要满足 小于1/10,则不能产生绕射或者说观察不到绕射; 大于1/2,产生的是反射波。4、地震分辨率地震分辨率分为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具体参考工程物探第六章 1、几何地震学的相关概念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 正演问题:已知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深度)、地下地质结构(界面形态、岩性、物性)及速度参数,求取地震波时间场(或者地面观测到的时距曲面或曲线)。 反演问题:已知地震记录(地震波的时间场(时距曲线)反求地下界面的产状和速度参数等等(比如,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都属于反演问题)。时距关系:在地面上观测时,地震波到达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关系。(时距曲线、时距曲面)2、反射波时距曲面方程(重点) 几种深度的概念,几种深度的关系,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关系。法线深度(h):在射线平面内,过激发点到界面的垂直深度h真深度(H):激发点至界面的铅垂深度。视深度 ( ):在射线平面内由激发点垂直向下至界面的深度。 几种深度的关系: 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关系: 时距曲面的形状旋转双曲面:双曲面的极小点在虚震源垂直地面投影点的正上方,由此可判断界面的倾向。 用包括测线在内,且垂直地面的曲面去切割时距曲面,两个曲面的交线就是该测线的时距曲线。 如果用平行于xoy的平面去切割时距曲面时,可得到一系列的反射波等时线,投影到地面则是以O1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地面布置的观测线与这些等时同心圆的交点时间t和坐标的关系就是该观测线的时距曲线.3、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多层界面的时距曲线。(可参考工程物探)(教材P4045)(重点)单个水平界面:反射波(以坐标原点O为对称的标准双曲线) 直达波(过原点O以速度的倒数为斜率的直线)单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标准双曲线)直达波(直线)多层界面:近似双曲线(高次曲线) 单个水平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渐进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极小点:顶点为极小点,即: 渐近线方程: 正常时差:由于非零炮检距而引起的时间延迟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同渐近线方程 单个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与界面倾向的关系,倾角时差) 极小点与界面倾向的关系:极小点一定在激发点的上倾方向,由此可定性判别界面的倾斜方向。 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即由表层起伏不均匀而引起的时差) 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弯曲界面可分为凸界面和凹界面,凸界面对反射波反射线有发散作用;凹界面具有聚焦作用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速度问题(几种速度的概念) 真速度:在介质中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 视速度:沿观测线传播的速度 层速度: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传播的速度,即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速度,与岩性相关。 射线速度:沿射线传播的速度 平均速度:当地震波沿界面法线方向入射时,穿过各层的总厚度与波单程旅行时间之比。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连续介质中波的时间场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一条对称于爆炸点O的双曲线4、地震折射波时距曲线 一个水平、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盲区、相遇时距观测系统) (重点)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特点:1)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对称于t轴的直线,直线的斜率是 ,折射波速度越高,斜率越小,直线越平缓。反之,则越陡。 2)x=0时, 又称交叉时,交叉时在折射波时距曲线上是观测不到的,可利用交叉时求界面的深度,并且,3)D点为折射波的始点,D点以后才能出现折射波,界面越深,盲区越大,下层速度越大,盲区越小;在始点D处,反射波和折射波相切。4)从图上可看出:除D点以外,折射波总是比反射波先到达,W点直达波和折射波相交,从D点到W点,直达波在反射波和折射波之前到达,从W点以后,折射波最先到达,形成了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 5)可以从视速度定理的角度说明折射波是一条直线。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仍然是一条直线。相遇观测系统:在上、下倾方向分别激发和接收的观测方式,通常称为相遇观测系统;所得的这两支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多个水平层折射波时距曲线: 多个水平层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均为直线,直线斜率的倒数为折射波界面下层介质的速度。 弯曲界面的折射波、穿透现象: 弯曲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与界面的起伏呈镜像对称关系;对凹界面,时距曲线是向下弯曲的形状;凸界面则相反,为向上弯曲的界面。 5、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重点) 特点:1)仍为双曲线,中心坐标D1(d,0)。顶点坐标为(d,tmin),双曲线极小点位于断点的正上方。 2)x=2d时,反射波和绕射波同时到达M点,两波的时距曲线相切。M点是反射波的终止点。除M点以外的其他点绕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比反射波大。3)如果移动爆炸点,D点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不变,只是曲线相对向上平移一个时差: 4)对不同的激发点,同一点的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是彼此平行的。极小点的位置不变5)互换时间tr:是识别反、绕射波的标志。6)绕射波时距曲线自激自收时间要比反射波的大;7)同一界面R上断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比反射波的时距曲线要陡。经定量计算,绕射波的正常时差是反射波正常时差两倍。 6、多次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多次波时距曲线可等效为一个虚拟界面的一次波,该虚拟界面相对产生一次波的实际界面倾角增大,深度增加,多次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相对一次波更偏离激发点。这些标志均可用于识别多次波7、 -p域各种波的特点(教材P5859)t-x域内为双曲线的反射波,在-p域内为椭圆(长半轴为1/V,短半轴为t0 ); 直达波、面波(声波)、折射波都是直线型,P为定值,因此在-p域内均为一个“点”。8、反射横波运动学特征(了解)第七章 (1、2重点)1、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岩性、岩石弹性常数、孔隙度(基本因素)和含水性、岩石密度、构造和地质年代、地层埋深、孔隙中填充物的性质。2、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低速带对地震波有很大的影响: 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较强;对地震高频成分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低速带内,较难激发较强的地震波。通常要在低速带以下的激发较好。 改变射线的方向,使射线近垂直于地表出射,因此,纵波采用垂直检波器接收;横波采用水平检波器接收。 产生多次波;增加了地震反射记录的复杂性;使波的传播时间加大,从而影响到地震剖面的成像和地质构造形态的识别;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指地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要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地下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地震层位与地震地质层位一致; 具有较好地震标准层; 良好的地震波组关系; 明显的地震相特征; 地震剖面的均匀性(没有高速厚层)第一章(野外) 1、勘探阶段的划分、不同勘探阶段的任务、要求;(了解)(教材68) 勘探阶段的划分:区域普查阶段(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面积普查阶段(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带(可能的储油构造),面积详查和构造细测阶段(研究已知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分布大小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2、观测系统的绘制(重点) 测线布置的原则: 1、正确地详细分析工区以前完成的全部地质-地球物理勘查的结果;2、主测线最好垂直构造走向,联络线平行于走向。能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3、测线最好是直线。4、测线的间距随着勘探程度提高,由疏至密;5、如工区有钻井,地震测线最好通过钻井。以进行地震层位和钻井层位的对比。绘制步骤:(1)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45画直线(虚线或细实线)。 (2)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到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 3、地震排列的相关要素(炮检距、道间距、炮间距、偏移距、反射点距) (重点) 参见工程物探4、覆盖次数的计算(重点)(参见工程物探) 第二章(野外) 1、炸药量与地震脉冲(波)主频、振幅的关系(重点)答: 能量与炸药的关系为:对小药量,能量随炸药成正比增加,而对大药量,增加到一定值后,振幅不再随药量的增加而增大。能量主要用于破碎带。 地震主频与药量的关系: 成反比关系,小药量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频率要比大药量的高。大药量不利于产生高频,所以药量要适中。 药量的选取原则:在保证主要目的层有足够的能量情况下,尽量采用小药量生产 2、爆炸能量与岩石介质的耦合关系(了解)答: 炸药与激发介质的耦合分几何耦合和阻抗耦合 几何耦合:炸药与激发介质接触的紧密程度,要求接触越紧密越好,当爆炸包直径与爆炸井直径相等时,几何耦合为100%.阻抗耦合:炸药的特性阻抗(炸药密度炸药起爆速度)与介质的特性阻抗(岩石密度岩石中纵波的速度)之比。越接近越好,等于时,激发的波的能量最大。3、横波的激发(了解)答:要求:震源激发后在地下产生水平振动. 激发横波的震源有以下几种: 1、普通炸药(“对称爆炸”)。 2、撞击震源 3、可控震源第三章(野外) 1、掌握常见的几种规则干扰波及其压制方法; (如:面波、声波、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等) 1、面波:在地震勘探中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面波的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等 1) 选择适当的激发条件: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的面波;激发深度:越深面波越弱; 2) 采用组合法压制面波; 3) 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 4) 频率滤波:利用面波与有效波的频谱差异。 2、声波(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 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3、虚反射压制方法:采用垂直叠加法或反褶积方法4多次波产生条件:存在强反射界面压制方法: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共中心叠加技术及各种特殊处理等5侧面波产生条件:1)陆地上地形变化剧烈的地区(黄土高原或直立的隔壁滩);2)海底的凸起;3)断面、不整合面;4)向斜两翼等。 压制方法:水平叠加、偏移归位2、了解常见的不规则干扰波及其压制方法。(无) 3、了解干扰波调查的常见方法。答:1)浅井或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1-2m)接收。 2)采用直角排列可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也可采用方位观测法。 第四章(野外) 1方向特性压制面波 统计特性压制随机干扰 频率特性低通滤波 (重点)2、不等灵敏度组合及面积组合 ,理解其组合特性的研究方法等效变换 答: 1)不等灵敏度组合即在组合范围内,每个接收点放置的检波器数量不同,一般是中心多两边少。压制带更宽,压制区内的极值更小,通放带更陡,压制干扰波的效果更好。2)面积组合即将组合检波器以圆形,棱形或正方形等分布在一定面积内,压制任意方向的干扰波3)等效变换原理:假设地震波波前在组合检波器所分布的面积内近于平面,将检波点沿波前面与地面的交线-地面的等时线方法任意移动时,时差不变,方向特性也不变。目的:压制不同方向的干扰波 3、 检波器的埋置方式、道间距的选择(了解)答:1)各个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的安置条件要求一致。“平、稳、正、紧、直”使检波器的底面与大地连接一起组阻尼良好的成一个振动系统,以提高对波的分辨能力。2)道间距选择原则:应以经数据处理后能在地震记录或剖面的相邻道上可靠地追踪同一波的相同相位为原则。 第五章(野外) 重点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特点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仍为双曲线,共反射点反映地下一个点的信息。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始终在中心点M的正上方。叠加道的道距是2d,叠加道中第一道检波器(最小检波距离)的距离x1为偏移距。2、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法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3、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法压制随机噪声的原理 4、多次叠加的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 答:频率特性:1)当tk=0时,P(w)=1。 P(w)是与f无关的常数。即对无剩余时差的波(如一次波)没有频率滤波的作用,2)当tk=0时,对有剩余时差的波具有滤波作用,相当于低通滤波。相位特性:5、多次叠加参数的选择及其对叠加效果的影响。答:1.道间距x的影响随着道间距x的增大,通放带变窄、变陡,压制带向左移。有利于压制与一次波速度相近的多次波等干扰波,但x也不宜过大,过大,不仅影响波的同相位对比,而且会使一次波产生剩余时差受到压制。x过小,q值在很大范围内都处于通放带,这时不利于压制多次波2.偏移距x0的影响 偏移距越大,通放带变窄,分辨率越高,有利于压制与有效波速度相近的规则干扰波。但也不宜过大,太大,会使某些规则干扰波进入二次极值区,影响压制干扰波的效果,另外也会损失浅层有效波3.叠加次数nn越大,压制线越低,对多次波的压制效果越好。同时,n越大,a1,ac的位置变化不大。压制带变宽。N越大,通放带变窄,在高覆盖次数时,对尚存在一定剩余时差的有效波是不利的。4、叠加速度对叠加效果的影响过大,校正量偏小;过小,校正量过大,均存在时差5、界面倾角对叠加效果的影响当地层倾斜时,仍按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观测,仅满足CMP,不满足 CDP和CRP;反射点分散在界面一定范围,并与界面的倾角有关,存在倾角时差;因此,若用水平叠加方法处理倾斜地层,必然影响叠加的实际效果;必须进行倾斜地层的动校正;复习题大题一二三四总分得分得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对油气勘探而言,地震勘探主要以( )为主。(A)折射波 (B)反射波 (C)透射波 (D)直达波2、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 )(A)直达波 (B)折射波 (C)反射波 (D)随机干扰3、对地震勘探而言,波的传播距离越远,能量越弱。下列哪种因素与此现象无关( )(A)球面扩散 (B)介质吸收(C)透射损失 (D)检波器灵敏度4、下面哪种干扰波的频率为50Hz( )(A)面波 (B)工业电干扰 (C)声波 (D)随机干扰5、能计算空间某一点波场的是( )(A)惠更斯原理 (B)菲涅尔原理 (C)绕射积分理论 (D)费马原理6、P波法线入射时,不能产生( )(A)反射P波 (B)透射P波 (C)半波损失 (D)S波7、设反射点间距为,道间距为,则两者之间关系为( )(A) (B) (C) (D)8、对线性组合而言,组合数n为5时,方向特性曲线共有几个零点?( )(A)2 (B)3 (C)4 (D)59、在近源区,位移振幅U与传播距离r的关系为( )(A)U与r成正比 (B)U与r2成正比 (C)U与r成反比 (D)U与r2成反比10、对于大地滤波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波的速度变快 (B)地震波频谱变窄(C)地震波延续度增长 (D)降低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11、韵律型薄层相当于一个( )(A)低通滤波器 (B)高通滤波器 (C)带通滤波器 (D)带阻滤波器12、时距曲线的“距”是指( )(A)道间距 (B)组内距 (C)反射点间距 (D)炮检距13、多层零偏VSP透射波的时距曲线为(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一系列直线段组成的折线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激发震源 (B)孔隙度 (C)孔隙中流体 (D)密度15、在只有胀缩力时,弹性介质产生( )(A)只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B)只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C)既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也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D)不产生扰动16、纵波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A)相反 (B)垂直 (C)一致 (D)斜交17、波传播的射线与波前( )(A)垂直 (B)无关 (C)斜交 (D)平行18、在倾斜界面情况下,若下层速度大于上层速度,临界角为,界面倾角为,则当( )时,接收不到折射波。(A) (B) (C) (D)19、DIX公式反映的是( )(A)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 (B)均方根速度与叠加速度(C)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 (D)层速度与平均速度20、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侧反射问题。( )(A)测线平行于凸界面 (B)测线垂直于凸界面(C)测线平行于凹界面 (D)测线垂直于凹界面得 分二、填空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弹性波由3个相互垂直的分量组成,它们分别是: 、 和 。其中最先反射回地面的是 分量。2、对反射纵波勘探而言,常见的规则干扰波有 、 、 、 、 等。3、在陆地上激发地震波的震源可分为两大类 和 。其中最常用的是 。4、请写出下列简写的中文全称AVO: ;CMP: ;VSP: 。5、在域中,反射波的曲线为 ,折射波曲线为 ,面波曲线为 。6、品质因素定义为: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损耗的能量与 之比的 。得 分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地震勘探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2、简述反射波产生的条件与折射波产生的条件。3、费马原理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矛盾吗?为什么?得 分4、球面扩散是能量的转换过程吗,若不是,那么为什么能流密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四、计算题1、计算下列情况下的视速度V*。(真速度V=2000m/s)(9分)地表30射线波前波前第1题图2、如图所示,V1=2000m/s,V2=4000m/s,请计算:(1)波由第一层介质垂直入射到第二层介质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6分)(2)产生折射波的临界角。(5分)习题:1、某观测系统(二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爱婴医院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文库
- vi设计自考试题及答案
- 电动伸缩门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售后一体化合同
- 跨国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差异及员工培训保密协议
- 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心理调适合同
- 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聘用合同签订与科研项目管理
- 环保技术成果保密协议供应商承诺书模板
- 专业数学测试题及答案
- 专业素养类面试题及答案
- 植物生理学第十三章植物的逆境生理课件
- 2022年资阳市雁江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2 第2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帮助卧床老年人使用便器排便课件
- 勿忘国耻教学课件
- 【高考英语精品专题】必修1 Unit 1 Life Choices-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课件PPT(新教材北师大版)
-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概论(刘行芳)-课件
- 医学放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ppt培训课件
-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 SLZ 549-2012 用水审计技术导则(试行)
-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