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doc_第1页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doc_第2页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doc_第3页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doc_第4页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高等教育学论文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江云清,何春梅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理工类院校的时代要求,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加强专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的结合,就必须从根本上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塑造富于批判、富于创新、追求人文情怀的理工高校的人文精神、创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及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36-02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广西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1JGZ028) 作者简介:江云清(1971-),男,浙江龙游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何春梅(1973-),女,广西贺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辅导。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专业化和学科化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导致人类文明危机的产生。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理工大学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协调等方面协调发展。 一、对理工类院校创新性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必要性 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人生发展走向。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合格人才,他们才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忽视了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那么理工高校就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1现在很多的理工科大学生缺乏系统、整体的知识结构,更欠缺一种“辨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气度和情操,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得较为木讷,创造能力不足,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和成就。 二、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大部分的理工院校对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过多地强调专业的教育和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文软实力的塑造。随着社会各个行业专门化程度的加强,理工院校的专业划分日益明显,专业细化现象很普遍。很多理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多关注专业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由于职业技能较为机械和单一,这些学生又缺乏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欠缺人文底韵,往往会制约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正如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功底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2我国有很多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实用、功利的教育几乎屏蔽了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人文教育从整体上出现了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几乎成为了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风向标,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已然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忽视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体的培养,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机械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他们不具备完善、周全的思考能力。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统一,使得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较为薄弱,处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三、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 1.体制观念与人文教育的距离。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过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传授,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种情况下,理工院校“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造成了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单一、人才知识结构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理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政治公共课之外,几乎不涉及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样就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基础学科却被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处于无人理睬的尴尬境地。 2.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很长时间以来,教育文化积淀最终造成了两种极端的教育观念狭隘的科学教育观和狭隘的人文教育观,这些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许多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两种极端的认识最终使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无法做到有机的融合和统一。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人文教育更多地强调一种软实力,即通过塑造人才改造自然,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通常会给人们错误的认识,科技教育是“有用”的,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利益,人文教育是则是“无用”的,学习人文知识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综合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 3.教师素质与人文教育的背离。在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健康、独立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在不少的理工高校中有很多教师,他们教学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轻视甚至完全忽略了人文知识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传递。特别是对于一些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还不够系统、知识面不够宽阔、人文知识相对缺少等问题,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4.课程设置与人文教育的反差。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较大的滑坡,很大程度上说是由于落后的学科结构体系造成的。科技主导社会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变化速度缓慢,无法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前,理工高校现存的教学体系与人文素质教育无法有机地融合,这样人文课程的功能锐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四、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探讨 美国工程科学院院长奥古斯丁曾说:“现代工程学已进入一个社会工程的时代,未来的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起因于非工程因素。”3因此,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加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1. 构建符合理工科大学教学理念的人文课程体系。在理工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其意义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为了培养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人才。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不断地提高并完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开设一些与人文科学学科交融而成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介入,能够培养更多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技能的兼型人才,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在教学的管理方面,要积极争取实施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与双学位制。 2.创建富于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环境。理工高校的批判精神是大学生不可丧失的重要精神,大学的学习就需要不断地追求真理、找寻自我、追求创新和进步、促进理想的实现,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是理工高校的灵魂。因此说,批判和引导的功能能够加速理工大学生学业的成功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批判精神”是新时期理工高校应该格外重视的精神特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能,让人文精神在理工学校的建设中处于合理的地位。 3.营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感染大学师生,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心灵、情操、个性等方面的塑造,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让理工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可能。首先,知识创新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必须要实现观念形式、内容等各方面的创新,这就需要增强校园文化的营造;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提升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增加科技的含量和投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人文精神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再次,通过师生参与的方法营造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机制创新,不断地为理工大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能。 4.创建适应理工大学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决定理工高校发展前途的不是学校的规模、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而在于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是目标准、标准高、体系严等要求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认识到原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太强调统一化的评价;同时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创新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评价。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存的评价体系,客观、理性地分析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使用新的衡量指标来督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