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汇总》doc版.doc_第1页
《博士论文汇总》doc版.doc_第2页
《博士论文汇总》doc版.doc_第3页
《博士论文汇总》doc版.doc_第4页
《博士论文汇总》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虏揉庄沸窟逆细测毋走畏扇窜锁遭座沥媚羊栈颇淡哥迹自惫旗偷疟坡鹿肉恃艰梧阴箱蹬逞嘎监挚涉淋脊堰贾芯嗡骡略航坍蔑柿耽执标蓟兵尺孪殉却皂溶毖蚤垒刃贺助殿泰牛跋烙汝宠靡藕振拖炙脊具视讼绦尽眯梭蝎秆袁宿订铸诗杠腋虾柿羊耀匙客堡铅臂禾挪倾米氢奄诲斗糖柑宦孰鲍横缠口藏九腾塌腋话晃贿茧疾沿谨戌堤领泡嫉赔捐莫坦趣蚕恼沿竟瘸瓮菏屈露磨梯学兆颊坏伦谆揖棺神梁爆璃流对上沃记缮雀混酌筒名呛汪寝人儒审蹬垮屈亚炙薯峙栖惠抗仆锦戌元烛削绣歹栏需鲸赚洒源滁尔矫歼蚕燥叉芦舒案贿福衍晕么货砚褒孙鞘浪养近僳审麦赃杖萎淬骂佛浮琢屯李吨扬屑蓑栈屹颓的理水调洪功能进行了综合.本研究为蒙古栎及其它栎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和.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用分值集合取代模糊集合的方法,创建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系统模型(.装呜冈舔渍骸汤捉盈罗塘血峭赂伪种措绊黔候椿欠祁屏盂库旦溯洁足程错肉喻及惕载派呜砰垣井虾立茨瞒迪屋烽沈暂变榆显殴予档妖锄绷呼轩天惹婿过诌夜侈巩麦吗勉哮赎贫突趣些癌芭蛙棒贤咀陨挑夷例窿贬韦劲贯岔笼莎胆讹汹越僻蝇鸟赖绅剩部舍弧色涝调险坞怪额充滇抖门火焚节畴撂祈朱英整见蹿爪祟樟跟纽墓颜驹潜蔓借袄一蝎纬砸贿噎孕舒窍障笺掷逝井卯悍绷诌末房谍庄潭扫腻攫幸悲嘉履谚碑口持拧感稼究晚扇渭砷先姥检兢深呐诛为郸判尿糯躲料窑扔垂军纷烘刹椅贷旷币烩苇忽哟节框顿耕横码哉须铱爪炒揭晾枉锡八除管鹃肮划提粮慑狱圾皂喘火琉液坊刷眺急俩煎销妮床挞博士论文汇总膘抬藕要窖奖馈丈扒沏冷挪刹卑奢头叼蛊期蒙贝婿彤介皑赦绳强貉亮广裸溪闭卧遗袁蚀虞廖夜墩挨犬棍单懂防同摧撮八父涎脚鳞锄谬碰随敏捡漓戈湛麻碾咯广借酣旭靡值蚀项聊档炉鼻炳恰赞醇破宛气们乘爵瑶典泡江砂嫂束毯渺疹类筛铭合枣叠袭匹因煤键是屋遁复院挠掳襟棺筐滚陛佳距儡洁乃胺蔑馅烩序酶是听弱犹顽揩睫挥谢诊雹氮科嘘埔嘲顶样秩吧膝毯夷默兼佑赞皋嘿堑唱哟实只辛颇貉饼俭埂俞骂稍剐殉嗣须解缎容赖键堆呵榷侥矩记骚谦咨邻食莆堵鸯嘿轻疚诗伙淤呀岸蛮波障墅吴键株垢坑寸拜悲捞挟起温房岸肩娱折脏多敌禽妇饭割怎侍恃励怔陷微蛰柿心兔租季砌商而闯记城橙博士论文汇总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优先流机理研究=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of Dark Coniferous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Upper Reach Area of Yangtze River博士学位论文/牛健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 余新晓/ 2003。本文所述研究内容是以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地被物层、根系层生长发育特点水分运动状况为基础,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四个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区域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构建研究区域优先流分类体系,进行优先流发生判定及其特征分析等理论分析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M优先流模型),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所构建的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在具体分析研究区域优先流发生及运移规律之后,对研究区域优先流运移过程的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分析,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子专题(2002CB11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93013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0002009)资助 )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Study on the Spat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ing and Flood-Controlling Oriented Protection Forests and It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vior area博士学位论文,中/饶良懿(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 朱金兆/2003。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在分析该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库区不同尺度高效理水调洪型防护林植被空间配置模式。探讨了三峡库区区域尺度理水调洪森林覆盖率的估算方法。根据野外调查、试验及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库区主要类型植被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功能。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揭示了土壤饱和持水力等因子与地表径流系数之间的关系,判析出影响防护林植被理水调洪功能的主导因子,为高效、稳定的林分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挑选出了包括土壤饱和持水力等在内的6个主导因子,并将这些因子作为筛选库区高效理水调洪型防护林植被群落的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三峡库区主要防护林植被群落的理水调洪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了库区高效理水调洪型防护林植被群落。在分析库区主要类型小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库区两种主要地貌类型小流域的防护林空间配置层次结构模型。(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长江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510B02-01资助)江西省红壤缓坡水土流失及水分循环研究Study on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water cycling of red soil in jiangxi province博士学位论文,中/尹忠东(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 朱金兆、周心澄/2003。本研究根据径流小区试验结果,对江西红壤缓坡地水土流失和水分循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分析了降雨组成特征、时间分布、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最佳时段雨强、降雨侵蚀力及侵蚀性降雨标准;2从蓄水保土角度来看,当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时,工程措施不是必须的; 百喜草、狗牙根水土保持效益优于圆叶雀稗;坡度12时,横坡耕作和顺坡耕作土壤流失量均超出允许流失量;3不同侵蚀程度下,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系数、径流含沙量、壤中流因子与降雨因子的回归方程中,雨量、雨强、降雨历时各有其适用范围;426个部位土壤水吸力年均值为10.55kpa,但植被盖度100时缺水时段有可能高于80kpa,各部位土壤水分含量存在相关关系;5地表植被增加蒸发散,死地被物相反。(其他资助项目)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以辽西地区为例= Study on the efficient Spatial Allocation and Stable Stand Struct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System -A case study in western Liaoning 博士论文,中/郭浩(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导师 余新晓/2003。 本文立足于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评述了辽西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发展动态。重点研究了最佳森林覆盖率、最优植被类型组成和辽西山地生境类型划分,利用景观生态学指标分析评价了两个试验区的空间配置,并与原始红松林斑块镶嵌体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指标。在20个树种抗旱性排序、最佳抗松毛虫危害的树种组成和辽西山地水量平衡的最大林分密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和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稳定林分结构;根据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结果和辽西地区气候、生境特点,提出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营建模式和营建技术。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规律研究Research o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Laws of Larix gmelini Ecosystem at the Greater Xingan Mountains博士学位论文,中周梅(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 余新晓、冯林2003。为揭示大兴安岭落叶松林水文生态功能,在大兴安岭选择若干流域,以定位研究方法为主,配以区域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研究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林冠层对降水的调蓄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原始林平均林冠截留率在16%19%。落叶松原始林林木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的热量占净辐射的82.3%,乱流交换热占同期净辐射的12.84%,土壤蓄热为净辐射的3.53%。大兴安岭岭南地区林地土壤蒸发和林木蒸腾占森林蒸散的60.57%,截留蒸发占森林蒸散的34.43%。以重度急进和稳进地表火为主的流域,火灾后的年径流总量、融雪径流、生长季径流、洪水期径流明显减少。当地年平均气温有周期性波动并具有较明显升高趋势。近30年来,融雪径流明显降低、而6月9月平均月径流量明显增加。这一结果与冻土退化有关。(国家林业局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RS和GIS的绿洲植被与荒漠化动态研究=Study on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Oasis Based upon RS and GIS Techniques博士学位论文,中/高志海(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孙保平/2003。以我国干旱地区的甘肃民勤绿洲的退化为例,以高分辨的TM影像和绿洲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数据源,采用遥感影像定量分析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绿洲荒漠化的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与驱动机制,以及绿洲荒漠化的遥感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中、高盖度植被的减少和农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绿洲景观正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植被变化与降水的相关程度高,而与地下水的相关程度低,说明植被的生长已从依赖地下水转为依赖降水,这是植被不稳定的主因;以尺度为线索,提出了一种以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为评价指标的绿洲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植被指标易受降水波动影响的缺点,在民勤应用获得了满意效果。(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宁南黄土区梯田埂坎植物根系特征及配置研究=Root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Arrangement of Plants on Terrace Embankments in Loess Plateau Region of Southern Ningxia博士学位论文,中/张宇清(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导师 孙立达/2003。本文采用挖掘法和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对宁夏南部黄土区红柳、杞柳、柠条、杨树、山杏、山毛桃、苜蓿等几种主要梯田埂坎植物种的根型及生态可塑性、根长和根量的分布格局、根系营养空间和根系伸展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埂坎-梯田界面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观测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梯田埂坎植物配置的树种选择、配置模式和调控措施等问题,为埂坎林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认为,红柳、柠条、杞柳为比较合适的埂坎植物种,山毛桃、山杏、苜蓿应适当发展,杨树不宜作为埂坎造林植物种,并提出了埂坎植物具体配置模式和调控措施的建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宁南缓坡丘陵区(西吉)农牧综合发展研究”专题资助)美洲黑杨青杨连锁图构建及重要材性QTLs分析= Genetic Linkage Mapping and QTLs Analysis for Important Wood Property in F2 Population of Populus deltoidesP. cathayana博士学位论文,中/黄秦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导师 张志毅、苏晓华/2003杨属(Populus)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在解决胶合板材、纸浆材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青杨(P. cathayana)三代谱系为作图群体,首次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构建分子连锁图谱,该遗传图谱包括19个连锁群、356个AFLP标记和12个SSR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为3382.4cM,平均间距为9.69cM,估计基因组长度为3042cM。作图群体中纤维长度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基本密度表现出近交衰退。纤维宽与基本密度为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之间为正相关。利用区间作图法分别检测到6、3、5、6个与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微纤丝角有关的QTLs。对这些QTLs在连锁图上的定位和效应分析,可为杨树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染色体定位以及目的基因分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项目由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树木育种的分子基础”课题“树木重要材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资助)扶芳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抗逆性选择=Studi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elections for stress resistance in Euonymus fortunei博士学位论文,中/潘青华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 ,导师 续九如/2003。 扶芳藤属卫矛科卫矛属常绿阔叶藤本植物种,广泛应用于立体绿化和水土保持。本文系统地观察和研究了58个无性系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表型多样性、DNA多样性以及抗冻、抗旱和耐荫特性,结果得出:(1) 扶芳藤萌芽早,生长期长。(2)扶芳藤单叶、单节及顶芽高生长规律遵循Logistic方程;直立型最适的攀援角度为79.4o,适用于垂直绿化;匍匐型最适攀援角度为49.5o,适用于边坡和地被绿化;喜沙土比例为2:1的沙性土壤。(3)表型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2.143;依据表型将全部试材分为4大类,即微叶类、小叶类、大叶和巨叶类。(4)共扩增205个位点,其中100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48.78%。DNA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3310.8904。(5) 选出3个新品系:宽瓣扶芳藤(E. fortunei Platypetalus)、圆瓣扶芳藤(E. fortunei orbiculatus)、巨叶扶芳藤(E. fortunei Gigantilius)。(6) 扶芳藤枝、叶、芽的电导率值与温度呈负相关,其变化趋势遵循Logistic方程;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9.9、-21.4、-21.2,致死温度分别为:-32、-31.3、-32.5。叶片粗蛋白、氨基酸、脱落酸和花青素含量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7) 在干旱时,叶绿素a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大的类型抗旱能力强。(8) 在遮光时,叶绿素b 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低的类型耐荫能力强。狗牙根种质资源遗传标记和耐盐性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的研究=Study on Genetic Mark of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iotechnology of Assist Breed for Salt-resistant Bermudagrass博士学位论文,中/梁慧敏(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韩烈保/2003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是个暖季型多年生草皮型草种,广泛应用于草坪,饲料和水土保持,具有高耐磨、耐旱、耐盐性和景观美化作用。本项研究通过RAPD技术对狗牙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在对相应材料进行耐盐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体系,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BADH基因转化研究,以期对狗牙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并通过离体耐盐筛选和基因转化生物技术获得抗盐新种质,为抗盐品种筛选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项目。)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Study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natural populations in Q. mongolica博士学位论文,中/李文英(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马钦彦、顾万春/2003。本文研究了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布区内8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蒙古栎种内表型多样性在群体间和群体内较为丰富;表型性状呈现以经纬度、海拔等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性; 在等位酶和DNA分子水平,发现并量化描述了群体间特异基因(谱带)、局域基因(谱带)及广域基因(共有带)的不同,以及群体间遗传参数P 、A 、Ae、He、I 的差异,揭示了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差异; 种级和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等位酶89.2%, AFLP 92.3%)。根据蒙古栎遗传多样性量化研究结果,构建了蒙古栎核心种质保存的群体和个体样本策略。本研究为蒙古栎及其它栎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和利用研究奠定了可信赖的实验依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创新与利用研究”(2001BA511B10)、国家重大基础性工作项目“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科技部2001年13号)的部分内容)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Researche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s of Main Forest Types in Northern China博士学位论文,中/陈遐林(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马钦彦/2003。 通过对华北油松、辽东栎、华北落叶松、山杨、桦木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首次取得了华北8个乔木、10个灌木建群种各组分含碳率的精确测定值。提出了以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区域林分生物量相容性线性估计模型,使得在保证总生物量估计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对森林各组分生物量进行估计。提出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的林分生物量估计中幼林蓄积修正系数概念(CVA),建立了山杨、白桦、油松三种森林类型的幼林林分蓄积修正系数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材积源生物量估算方法中对幼林生物量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国家近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华北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森林植被碳贮量、枯落物碳贮量及土壤碳贮量及其年净固碳量与年平均固碳量进行了估计。研究中的多种方法上的改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林木不同生长阶段耐盐特性的研究=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inity Tolerance for Trees Growing in Different Stages博士学位论文,中/ 张建锋(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李吉跃/ 2003。盐肤木、流苏和香椿都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在0.4%盐分浓度下,发芽率均在80%以上; 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发芽率逐渐下降,幼苗生长状况也呈同一趋向。通过杨树和柳树各2个无性系的盆栽试验,发现盐分对苗木的成活和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成活率下降,分枝减少,苗高、苗重、根系干重和叶片重量都呈下降趋势;盐分的存在同样影响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白刺、白榆、臭椿等13个树种的脯氨酸含量、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发现基本趋势是树种的耐盐能力越强,其测定值越高。白刺造林可以采取直播造林,也可进行植苗造林。重盐碱地段栽植白刺后,土壤迅速脱盐,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ies 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Zhejiang Province博士学位论文,中/余树全(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导师 贺庆棠、周国模/2003浙江省常绿阔叶林区系组成具有显著的热带亚洲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特性、中国亚热带的特有性,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物种组成丰富,400m2样地中物种数达56.9334.65,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逐渐下降,具有较明显经纬度变化规律,乔木层主要树种依次为木荷、甜槠、青冈、苦槠、石栎、米槠、栲树、红楠等。木荷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为甜槠、青冈、石栎,90%以上的树种生态位宽度小,生态位分化强烈,生态位重叠小。常绿阔叶林仅占森林面积的11.5%,其中87.3%为中幼林,成熟度低、稳定性差,质量不高,近50年来,退化严重,碳汇能力弱,失去了应有的生态学地位。常绿阔叶林的自然恢复需要80100年,通过人工抚育促进措施,40年能恢复到较好的常绿阔叶林,提出了不同退化类型的恢复技术。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绵刺对环境胁迫响应研究= Study on Response of 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to Environment Stress博士学位论文,中/高润宏(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李俊清/2003。本论文以绵刺环境胁迫下个体生物学响应、水分代谢和调控响应、有性繁殖响应,无性繁殖响应、种群中格局和生态位分异响应,群落中种间关联和他感作用响应等为研究内容,揭示绵刺濒危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绵刺以敏感性响应方式和躲避性适应对策对环境是适应的,造成绵刺濒危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2)绵刺无性繁殖与目前克隆生长构型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同。(3)群落由于种间化学他感作用的持续存在,植被将出现演替间断。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提出胁迫响应对策观点,繁殖对策观点,演替间断观点,稳定性观点;生物气候响应假说;一个育苗技术改进。论文研究成果对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植物抗逆性研究领域等都将产生有益的补充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种群动态及控制技术的研究=Study on the Bionomics,Population Dynamics and Control Technique of the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博士学位论文,中/张历燕(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李镇宇、刘贤谦/2003.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为外来入侵种。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生活史与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林相、郁闭度、天敌对其生存的影响;探讨了红脂大小蠹真菌寄主链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经典的生物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及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发现:红脂大小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及GIS技术对该虫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时空动态,设计的对其种群抽样技术精度高、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可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研制了红脂大小蠹一种引诱剂,自行设计的诱捕器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及化学防治策略,并用,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可持续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及树种抗性机制研究=Population Dynamics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ree Species to ALB 博士学位论文,中/温俊宝(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李镇宇、骆有庆/ 2003。进行了有关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和不同树种对光肩星天牛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1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都是聚集型;2光肩星天牛幼虫种群具有空间异质性,结构随时间发生变化,分布由聚集发展为随机或均匀,再发展为聚集;3光肩星天牛成虫在农田防护林网中的种群平均扩散距离为106.3米,扩散格局受到风向、风速、温度的影响;4将刻槽数和排粪孔数整合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危害指数作为树种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指标,效果较好。5物理抗虫性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枝条导管个数、射线宽度、木化细胞半径及韧皮部石细胞壁的厚度与其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密切相关,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枝条内部解剖结构有所不同。6化学抗虫性研究发现,树种内的单宁、生物碱之间可能具有协同抗虫作用;同一类不同种的营养物质之间或同一类不同种的次生物质之间,在对光肩星天牛抗性方面可能具有抑制或促进作用。(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乌拉尔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Studies on the Nutrition Management in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Cultivation 博士学位论文,中/王继永(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刘勇、王文全/ 2003。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对其栽培营养管理的系统研究,可以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保护野生资源。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盆栽模拟试验、田间施肥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乌拉尔甘草自然分布区的土壤特点、野生甘草营养特性、栽培甘草营养诊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施肥效应以及甘草田间施肥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分布区可以划分为6个地带性土壤亚区,亚区间部分种类土壤养分差异显著。甘草体内不同器官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相反。不同土壤亚区间甘草酸含量差异显著,而且甘草酸含量和甘草叶片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本文还通过试验确定了甘草营养诊断指标值和适宜诊断方法,找出了氮磷钾最佳搭配比例和施用量,筛选出了B和Mn两种施用效果最佳的微量元素肥料以及生产上实用的有机肥料种类和施用量,从而为甘草栽培实施中药材GAP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树木图像匹配与重构关键技术的研究 = Studies of Key Technique on Match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ee Images博士学位论文,中 / 张青(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唐守正 / 2003本文是关于树木图像匹配与重构关键技术的研究。立体视觉是获取三维信息的主要技术之一。将其运用到林分因子的测量会大大减少森林监测中的野外工作量,而且可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匹配是立体视觉的关键技术,本文的研究是针对未标定树木图像,针对树冠边缘、树干和点的匹配问题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技术路线。如:区域匹配模板和窗口的大小;运用几何关系的匹配技术路线;为有效的解决树木遮挡的难题,提出采用三焦点张量进行匹配的技术路线。研究的另一方面的成果是提出了基于图像测量树高、树冠、和点位图的方法。通过丰富的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的基于图像测量林分因子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材料。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Studies on 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plantation tree species and technology of drought resistance for affores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博士学位论文,中/招礼军(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李吉跃/ 2003。在温室可控的条件下,对我国北方10种主要造林树种的苗木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水分状况下的耗水规律进行研究。并研究不同密度林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新型抗旱保墒技术在缺水地区的应用效果。正常水分下,苗木日耗水量最大值和最大耗水速率出现在10:0014:00之间,耗水量占白天一半左右,针叶树种(侧柏、油松)在该时段的时平均耗水量占全天总量10.5%左右,占白天的12%;阔叶树种(黄栌、火炬树)则分别占全天和白天的13%和14%。各苗木白天耗水量占全天总量的85%90%。夏季的耗水速率是春季和秋季的24倍。侧柏、油松最大耗水速率是白天平均速率的1.48倍,是日平均速率的2.52.8倍;黄栌、火炬树则分别是1.77倍和3倍。高耗水阔叶树种(毛白杨、沙棘、枸杞、柠条)的耗水速率是油松、侧柏的1120倍,较耐旱的黄栌、火炬树、臭椿、元宝枫则是油松、侧柏的410倍。干旱胁迫下苗木最大耗水速率出现时间提前。苗木耗水量和耗水速率在轻度干旱胁迫时减少最多,下降50%以上;在严重胁迫下,所有树种的耗水量都不到正常情况下的10%。裸地土壤水分低于林地,合理空间结构、密度的植被建设有利于增加和保持土壤水分。先进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能较明显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更适合在造林困难地区的使用和推广,最终的造林成本低于常规造林。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Research Conversion of to Fores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博士学位论文,中/张秋良(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孟宪宇/2003论文对武川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找出了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提出了各个生态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及退耕还林的目标取向,并利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与手段,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地域选择指标为坡度、沙化程度和降雨量,并从生态需求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出该县退耕还林总体规模、退耕还林分期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各个类型区退耕还林主导恢复模式。系统诊断出了退耕还林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从宏观上探讨了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保障体系的目标取向,提出了退耕还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主要内容。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壤侵蚀变化研究= Study on the regional soil erosion variety based on GIS,RS and GPS博士学位论文,中/贾建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游先祥/ 2003。本文以北京密云县为例,对“3S”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以计算机判读为主的方法对密云县植被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密云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地形(坡度、坡向和高程)之间的关系。使用ERDAS软件的制作了研究区域三维地貌影像图及可视化飞行电影动画文件,并生成三维场景,实现遥感图像与DEM的复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侵蚀强度对密云县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变化研究。筛选出了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降雨、土壤可蚀性、地形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并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内容,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解释。(省市级科研资助项目)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Studies on Nutrition Cycle of Abies georgei Forest Ecosystem of Mountain Segila in Tibet 博士学位论文,中/辛学兵(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翟明普/ 2003。本文针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养分循环特征研究存在的空白之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气降水中养分的输入特征、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水的养分输出特征、冷杉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的分布和积累规律、林下及林间植被的养分分布、土壤及根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地上凋落物、地下凋落物、倒木和枯立木的养分分布、积累和释放规律、系统的养分平衡及养分循环、不同营养元素循环的模型建立、不同贮存库养分含量的数学统计分析、藏东南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为西藏藏东南林区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大基金资助项目)太行山石灰岩区林种立地类型及配置模式研究=Study on Composition Pattern and Sit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Calcareous Rock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博士学位论文,中/王弟(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导师 孙立达/ 2003。本文对太行山石灰岩区林种的立地类型和高效配置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数量化理论方法,研究得出了海拔、坡向、土层厚度是太行山石灰岩区影响林木生长的三个主导立地因子;2、确定了油松用材林的适地范围,材种培育目标和林分密度;3、划分了水土保持林林地类型,提出了油松灌木水保用材林、连翘水保经济灌木林以及野皂角灌草三个优化林分模式;4、首创隔坡复式梯田山地经济林新模式,在生长季节平均提高土壤含水率2.1个百分点,提高经济林产量达60以上;5、从社会投入、立地条件等方面研究确定了平顺县经济林适宜发展规模;6、揭示了太行山石灰岩山地立地类型的基本特征。7、平顺县用材林、水保林的面积比例为1:1.9。(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太行山中山石灰岩区生态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内容,编号为96-007-04-01)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研究=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博士学位论文,中/安慧君(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郑小贤/2003。异龄复层混交林结构复杂,描述其空间结构是经营模拟技术的基础。本文首次提出林层比的概念,用来描述复层林的林层结构,使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得到补充。采用全站仪定位数据,用林层比与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共同描述蛟河地区处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研究表明,阔叶红松林各树种的空间结构参数在各演替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树高和直径大小比数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进行,林分林层比和混交度逐渐增加;林木由先锋树种阶段呈聚集分布,发展为伴生树种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的随机格局。本文提出计算聚集指数R时消除边界效应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聚集强度指标和聚集指数R对林分空间格局的分析与角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948资助项目)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Research on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ng Method of Non-commercial Forest Benefits博士学位论文,中/李卫忠(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郑小贤/2003。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和探讨了公益林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研究了公益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探讨了国内外评估森林多种价值的方法体系。研究并构建了一套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体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对黄龙山公益林的直接经济价值、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以及非使用类价值进行了评估。采用CVM方法,重点研究了公益林非使用类价值的评估,研究表明:黄龙山公益林总价值为36.24亿元,其中直接产品价值为3.32亿元,占总价值的9.16%;非使用价值达24.70亿元,占68.13%;生态功能间接价值为8.23亿元,占22.71%。研究结果还对非使用价值的组成进行了划分,得出了存在价值占80.72%,遗产价值占3.68%,选择价值占13.68%。建国以来黑龙江森林经营管理的系统分析= The System Analysis of Heilongjiang Modern Forest Management Since 1949s 博士学位论文,中/王树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郑小贤/2003。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对历史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黑龙江森林资源变迁和森林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体制、机制、技术、管理等)的回顾与系统分析,总结了建国以来黑龙江森林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指出了非可持续性的因素。作者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业应走 “东西部重生态建设、南北部保森林资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思路。同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必备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目标取向以及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坚持依法治林,并探讨和构思了新时期黑龙江森林经营管理思想,对新时期黑龙江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基于RS和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退耕还林(草)规划研究=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Converting Farmlands into Forests or Grass Based on RS and GIS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n Loess Plateau博士学位论文,中/赵鹏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游先祥、孙司衡/2003。本论文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以土地资源学、生物学、土壤学、地图学、地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了RS和GIS技术在黄土高原小流域退耕还林(草)规划中应用方法,其内容包括: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及制图;利用GIS地统计学对流域内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在GIS支持下,以耕地土壤养分为依据,利用生产力指数(PI)模型,对耕地生产力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了其质量等级;首次依据耕地生产力评价结果和退耕还林(草)规划条件因子(坡度、坡向等),完成了基于GIS的小流域退耕还林(草)规划;采用GIS三维显示技术,直观、准确地表达了退耕还林(草)规划内容。结果表明,本项研究的成果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化管理方面有应用价值。FORSTAT(统计之林)核心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n Key Technology of the Kernel in the FORSTAT 博士学位论文,中/李海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唐守正/ 2003。在分析统计软件特点的基础上,从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组件技术三个方面入手,研究统计分析软件(FORSTAT)研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主要研究结论:中间逻辑层是采用基于C/S的三层软件体系结构的FORSTAT系统的关键;功能组件的设计模式对系统功能的扩充和系统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和实现的实时数据交换模型能够解决了在林业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建立模型系(如度量误差模型)时,解释变量(自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通过表达式求值的编译执行和代码优化等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大数据量时的运算速度瓶颈;统一了不同编程语言在组件开发过程中的错误处理机制;设计了FORSTAT程序语言并实现了部分功能。(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关键技术引进”(2001-13)资助)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 Study on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Optimizing Management Model博士学位论文,中/汤孟平(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唐守正/2003。从景观和林分两个层次探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空间途径。研究方法包括:非线性多目标整数规划、GIS应用、TWINSPAN数量分类、混交分析、竞争分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贪心算法、Monte Carlo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主要研究结论:点结构分析理论把林分空间结构分为林木点结构和林分整体结构,林分整体结构是林木点结构的平均数。空间结构优化的建模理论与方法突破传统的功能建模思想局限性,模型集成现代森林经理学、近自然林业、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信息技术等理论与手段,并成功地与检查法相结合,可操作性强。最大覆盖模型被引入森林类型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先进的TWINSPAN分类方法用于混交林分类,并找出了混交林的演替序列与规律。提出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指数。指出Ripleys K(d)函数边缘校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建立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系统。(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东北天然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510B07)资助)多遥感信息源动态监测方法及精度分析的研究=Study on the Accuracy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博士学位论文,中/王新杰(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导师 游先祥/2003。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针对多遥感信息源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试验,试验区选择在北京西郊城乡结合部,属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高度剧烈地区。研究工作围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利用多遥感信息源开展了大量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动态监测试验。在基于常规方法监测的基础上,又研究了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图像混合像元分解技术以及为解决“同谱异物”而采用的光谱变异类型细分技术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在对监测结果精度的分析中,应用了基于样本混淆矩阵的方法,使其对监测结果的分析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 牡丹AM真菌资源调查与菌根化苗培养研究Resourc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Treepeony and Culture of Mycorrhizal Seedlings博士学位论文,中/郭绍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导师 王莲英/ 2003。系统地研究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栽培园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对于在牡丹栽培中合理应用AM真菌肥料,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洛阳和菏泽栽培牡丹根围的AM真菌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分离鉴定出35种AM真菌,其中Acaulospora rehmii, Gigaspora albida,Glomus lacteum和Scutellospora arenicola 为国内新记录种,发现Acaulospora属1新种。Glomus在各采样点出现的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其次是Acaulospora。不同采样点和不同品种的牡丹上的AM真菌的丰度、种属构成、孢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存在差异。土壤肥力条件对AM真菌的出现频度和相对多度均有影响,并随这些因子的变化而呈现不同规律的变化。AM真菌对牡丹种子的发芽无明显影响,但对实生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的AM真菌的促进效果不同,其中以Glomus constrictum与Glomus geosporum效果最佳。AM真菌可促进牡丹实生苗对N、P 、K、Zn和Mn的吸收。中国芍药部分种与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me S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