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孔子教育理念看现代教育制度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在历史上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而后者的落伍已经不需要在此作任何论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再把孔子作为政治家或者哲学家,而是作为教育家来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试问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什么特点呢?从论语的记述可知孔子实行因人施教的方针,而不是按照预设的大纲、教材授课。比如说,不同的学生向孔子问仁,得到的回答也不同 (1)。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其实是对于颜渊提出的具体要求,而不是对于仁的本原定义。孔子认为颜渊有能力实现他的复古政纲。而孔子之所以认为颜渊具备这种超常的能力,无非是基于颜渊的好学。所以颜渊死后,孔子称赞道:“有颜回者好学 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2) 孔子在赞扬孔文子时还说过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孔子最不喜欢的是不想学习的懒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4) 宰予白天睡懒觉,不肯学习,被孔子臭骂了一顿 (5)。孔子在给自己作评价时是这么说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6) 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好学比起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都更重要,更难做到。既然忠信不如好学,可见好学是比忠信更高一个层次的道德,是仁的集中体现。那么孔子究竟好学到什么地步呢?当叶公问子路关于孔子的为人时,子路答不出。孔子告诉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7)?这是否是孔子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显然是孔子的理想境界。还有一点应该提到的是孔子不满足于自己好学,而且还要帮助别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 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 的论述与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绝非某种僵化的道德或政治理念的体现,而是让每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克服短处,发扬长处,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才是仁的本原定义,同时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君子求诸己”也就是这个意思 (10)。任何将仁与诸如克己复礼之类的政纲等同的说法都是对于仁的庸俗化,是那些用孔子谋私利的人的说词。也许有人会问,假如好学为仁,为何孔子不明白地说出来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孔子认为道理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领悟,而不是由老师去灌输。在孔子那里,学习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觉主动的追求。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 证明启发式教育与主动学习均为孔子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孔子还谈到过一种现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2) 可见,拿学术作敲门砖的骗子 (“为人”者) 自古有之。因此,在孔子那里学习意味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3) 事实上,孔子很少谈到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4) 。他认为年轻人在获得足够的知识与经验之前不可能真正理解深奥的大道理,在这一点上,孔子与卢梭不谋而合。卢梭曾经指出:Philosophy in the form of maxims is only fit for the experienced. Youth should never generalize anything; all its instruction should be in particular rules. (15) 也有人会说,孔子是提倡愚民政策的呀!孔子确实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6) 的话,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如果联系“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7) 的说法,就不难知道孔子并不赞成愚民,而是认为“民”缺乏学习的意愿。“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无法使知之。真正倡导愚民政策的是老子,因为老子认为有知识的人难以制约。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多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不以知治邦,邦之德也。”(18) 老子又说:“恒使民无知无欲,则无不治矣。”(19) 如果说孔子在实践上也实行了愚民政策的话,他的愚民政策与老子的愚民政策基于不同的理由。另外一个经常被曲解的孔子思想就是“学也,禄在其中矣。”(20) 现代人喜欢对此做功利主义的解释 (所谓的“读书做官论”)。其实,此前还有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此后,则有“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禄指的是学习给人的益处,是一个暗喻,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功利主义毫不相干。至于“耕者,馁在其中矣”则是指思想的贫困。孔子自己不想做官是众所周知的,阳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孔子出来做官 (21)。孔子也不鼓励学生们去做官。“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22) 这表明孔子赞赏的品质是笃信好学,而不是急功近利。当然,孔子不反对学生出来做官,这主要是出于推行其保守的政治纲领的考虑。至于“学而优则仕”则是子夏的话,而不是孔子的话,原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3)。可见学与仕是绅士阶级的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选择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孔子反对功利主义的态度并不等于鼓励他的学生们当书呆子。对于那些不能学而致用的人,孔子完全不以为然。“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4)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批判过程。孔子指出不加批判地生吞活剥的害处:“学而不思则罔”(25)。孔子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当仁,不让于师” (26)。颜渊就是因为对于孔子的盲从而受到批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27) 庄子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灵感,从而写出了著名的“亦步亦趋”的故事 (28)。有了批判,就可以有创造,所谓“予一以贯之”(29) 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有了创造,就可以有超越,所以有“后生可畏”(30) 的说法。孔子认为不应该用抽象空洞的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等次,因为这种做法有悖于人的价值与尊严。当孟武伯向孔子问起他的某些学生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时,孔子却仅仅介绍了每个学生的专长,而拒绝做出任何关于仁的判断,总是说“不知其仁也”(31)。人的能力固然有差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于自己最合适的事情做,都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对于孔子而言,人的固有价值始终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其能力之外而存在的。老子关于“善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32) 的论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孔子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或典型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必须要因人施教,个别指导。换句话说,孔子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再者,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追求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作为与此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创造性的批判与超越,而不是顶礼膜拜;要求批判性的创造,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而不在于功利主义的抱负,老师也不应该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对学生作评价。与其保守的政治纲领相比,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希腊,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为专制政权服务的和反人性,与孔子不可同日而语。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是第一个对于西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的主要思想家,也是包括杜威 (John Dewey) (33) 在内的“开明派” 教育理论家的鼻祖。卢梭不但要求学习变成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觉主动的追求,而且要能够自己发现真理:He must not give precepts, he must let them be found. (34) 在这一方面,他比孔子走得更远。但是,卢梭对于他的原则不能贯彻始终。在信仰这个关键问题上,灌输仍是唯一的教学办法。另一方面,卢梭虽然坚持必须对每个学生个别指导,甚至到了对每个学生 (当然是指贵族子弟) 配备专职教师的地步,但是他的教育蓝图并不包括因人施教这个关键理念,而是一个 One-size-fit-all 的教育计划。他的 Émile ou de lducation 不但是一个详尽的教学大纲,而且几乎成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教案。他认为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梭不及孔子。但是,卢梭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认为应该尽可能地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依赖书本:Put all the lessons of young people in actions rather than in speeches. Let them learn nothing from books that experience can teach them. (35) 尽管卢梭提倡个性解放,他将受教育者与家庭分离的概念明显地带有柏拉图的烙印。如果从更大的角度来比较卢梭与孔子,就不难发现有两个重大差别。首先,孔子是个身体力行的教育家,而卢梭只是一个教育理论家。卢梭主张父亲亲自教育儿子,却把他自己的子女统统送进育婴堂去,这就象柏拉图在纵欲一生而变成性无能后宣扬“万恶淫为首”的信条一样无法令人信服。卢梭生过孩子,却没有当过父亲;研究过教育哲学,却不曾当过教师。他的理论与其说是个教育改革方案,倒不如说是对于旧教育制度的批判,乃至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批判。作为一个批判者,他是反主流的、另类的思想家,卢梭之于伏尔泰犹如老子之于孔子。无独有偶,卢梭也认为文明使人受奴役,主张回归自然。由此可见,孔子的难能可贵不仅在于他的教育理念的前瞻性,而且在于他是以主流思想家的身份提出这些理念的。这就是孔子与卢梭的第二个重要差别。说卢梭是另类的、批判型的思想家并不贬低他的地位。一个有深度的文明、一个和谐的国度总是离不开思想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没有批判传统的国度在经济发展后很容易走上法西斯主义的歧途,这是现代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其保守的一面的话,那就是他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36)。他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不容易犯上作乱。亚里斯多德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出于这一考虑,孔子反对学生研究异端邪说:“攻乎异端,斯害也矣”(37)。这就决定了孔子所允许的批判与超越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将孔子的观点与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个对比就更清楚了:“科学没有正统与异端之分。在科学中最有害的是恪守信条。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使用科学方法论。培养信徒并不是他的事业。”(38)古典哲学式微之后流行的主流教育理念,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现代,都是用固定的教育方法灌输固定的课程,以固定的量化指标评价学生的成就与潜力。这种教育对于工业社会特别有意义,因为它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批量化地生产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大量普通人才。与此同时,这种教育理念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人则异化为经济体的附属物,失去了自身的固有价值。即使在最发达的现代国家,也只是在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才有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导师给予个别指导的做法,同时论文答辩不予评分。这种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孔子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在发展中国家,研究生的教育常常会走样。传统文化和现实往往赋予导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于导师产生过分的依赖,最后变成了导师的信徒和帮手。在这种体系下,研究生没有机会独立提出、构思和执行研究计划,他们的论文研究仅仅作为导师课题的一部分而存在,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都是从导师那里继承过来的,课题讲座和论文答辩都是在导师的护航下通过的,没有人愿意提出尖锐的问题,免得“打狗欺主”得罪那些权威,最后的结果是不但博士们个个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而且谁也不敢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大家都诚惶诚恐地按权威的指示办事,整个学术界按权威分成少数派系,代代相传,研究院教育与一般高等教育失去了本质的差别。如果人们发现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动性、独立性、想象力、创造力、责任心和领导能力是不足为奇的。 上述现象在东方国家 (包括发达的东方国家) 相当常见,是无法用经济因素加以解释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错。其实,孔子并不提倡学生当老师的应声虫;恰恰相反,本文的分析证明孔子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起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更具有前瞻性。东方国家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标准制定与实施策略报告
- 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2021-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常用逻辑用语5种常见考法归类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 科室危急值培训课件
- 双师培训汇报课件
- 铁路局培训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能力系统管理的过程、方法与实践洞察
- 2025年教材教辅征订自查报告
-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剖析与治理策略
- 全球热泵产业发展报告2025
- 商业地产项目数字化运营与客户体验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标准)动火安全协议书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24年版)
-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投标方案(技术标)
-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 架子鼓13级乐理知识
- 附录B:基建业主项目部岗位责任矩阵及主要报审表
- 枣庄市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
- 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 摩擦桩桩长的计算(新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