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祁敬宇上传中国钱币史大事ppt课件_第1页
2014祁敬宇上传中国钱币史大事ppt课件_第2页
2014祁敬宇上传中国钱币史大事ppt课件_第3页
2014祁敬宇上传中国钱币史大事ppt课件_第4页
2014祁敬宇上传中国钱币史大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钱币史大事记,此中国钱币大事记列举了我国古代钱币发展中的主要大事,仅供大家参考。,商至秦,前16世纪 商代以贝为货币,并已铸铜贝。 前11世纪 前11世纪 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周武王灭商,“发鹿台之钱”,实行取消债务的政策。 前11世纪 西周以贝、铜、布帛为货币,产生了原始布币。 前771 前770 前221 春秋战国时,铜铸币发展为布币、刀币、圜钱、 蚁鼻钱四大体系,黄金、布帛等亦为货币。楚国铸再金。春秋时,有些国君已注意对贫民实行信贷,有些国君也实行取消债务的政策。战国时秦国已有信用立法。 前613 前591 楚庄王更小钱为大钱,孙叔敖劝止。 前524 周景王铸大钱,单旗反对,提出子母相权论。 前336 秦惠文王“初行钱”。 前221 秦始皇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以半两钱为下币。前210 秦二世“复行钱”。,西汉、新莽,前202 高祖令民铸荚钱。 前186 吕后行八铢半两。 前182 吕后行“五分钱”。 前179 文帝令臣下讨论对鳏寡孤独穷困之人的振 (赈)贷办法。这是中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赈贷政策的开始,以后历代政府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行。 前175 文帝行四铢半两,实行自由铸钱政策,贾山、贾谊反对。贾谊提出“禁铜七福”。 前154 吴楚七国之乱,出征的列侯封君向长安子钱家借钱。 前144 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前140 武帝行三铢钱。 前136 罢三铢钱,行四铢半两。 前119 行白金币、白鹿皮币和三铢钱。 前118 行五铢钱(郡国五铢)。 前115 铸赤侧五铢。 前114 废白金币。 前113 废赤侧五铢,专由上林三官铸五铢钱。铸多以后,废郡国五铢。 前95 铸黄金为麟趾裹蹄。 7 王莽行大泉五十、栔刀和错刀。 9 行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 10 行宝货制和五均赊贷。 14 行货布和货泉。,更始、东汉、三国,24 更始帝铸五铢钱。 25 公孙述铸铁钱。 40 东汉开始铸五铢钱。 157 刘陶反对铸大钱。 186 灵帝铸四出五铢。 190 董卓铸小钱。 208 曹操废董卓小钱,行五铢钱。 214 刘备铸直百五铢。 220 曹丕令恢复五铢钱流通。 221 曹魏废五铢钱,令以谷帛为币。 227 曹魏朝廷讨论货币问题,决定铸造五铢钱。 236 孙吴铸大泉五百。 238 孙吴铸大泉当千。 246 孙吴收回大钱。,两晋、南北朝,317376 前凉铸凉造新泉。 319 后赵铸丰货钱。 323 沈充铸钱,所铸钱人称“沈郎钱”。 338343 成汉铸汉兴钱。 403 东晋桓玄要废钱用谷帛,孔琳之提出反对。 430 刘宋铸四铢钱。 447 刘宋以大钱当两。 448 取消大钱当两。 454 刘宋铸孝建四铢。 460465 北魏寺院置僧祇粟。 465 刘宋铸二铢钱。 482 孔颖上铸钱均货议,提出铸钱不惜铜爱工的主张。 495 北魏铸太和五铢。,唐,618 唐置公廨钱。 621 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 628 在各州县设义仓,贮粮供赈恤和赈贷用。 666 铸乾封泉宝,次年废。 701 禁止回利作本。 712后 规定公私出举每月收利不得过6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不得回利为本。 728 规定天下负举,私债月息4分,官债月息5分。 732 规定布帛、杂货交易都可通用。以后继续有此类规定。 734 宰相张九龄主张不禁私铸,刘秩等人反对。 758 铸乾元重宝。 759 铸重轮乾元钱。 760 史思明铸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780 杨炎实行两税法,其中户税征钱。 783 赵赞在连州用白铜铸开元通宝大钱。,806 京师禁飞钱(汇兑)。可见此前已产生飞钱的办法。 817 首次禁蓄钱。 821 因两税征钱,物价严重下跌,纳税者负担剧增,户税改征布帛、丝纩。 830 再禁蓄钱,放宽限额和期限。 845 铸会昌开元。 870 桂阳监铸咸通玄宝。 895 刘仁恭用瑾泥铸钱。 905 统一省陌制度,以85文为百。,五代十国,907 后梁铸开平通宝和开平元宝。 911 前蜀铸永平元宝。以后还有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等年号钱。楚铸天策府宝、乾封泉宝;乾封泉宝大铁钱流通不便,“市肆以券契指垛交易”。刘守光铸应圣元宝等。 916 闽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后又铸开元通宝大铁钱。 918 南汉刘龚铸乾亨铜、铅钱等。 921 后梁规定公私债负纳利到一倍以上的,不得利上加利。 924 后唐禁蓄钱。 927 后唐规定买卖以80为百。 930 后唐规定私债出利已一倍,只许征本,两倍本利并放。 937 徐知诰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宝。 938 后晋铸天福元宝,实行自由铸钱政策,八个月后复禁私铸。后蜀铸广政通宝。 941 后晋规定私债取利已一倍的并放。 942 闽王延羲铸永隆通宝大铁钱。 943 南唐铸保大元宝。闽王延政铸天德重宝铜、铁钱。 948 后汉铸汉元通宝。 949 后汉规定民纳官以80为百,官给民以77为百。 955 后周铸周元通宝。 959 南唐铸永通泉货当十钱和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北宋,960 铸宋元通宝。 970 置便钱务,经营汇兑业务。 976 铸太平通宝,是北宋最早的年号钱。以后多数年号铸年号钱。 977 规定省陌以77文为百。 982 四川赋税不再征收铜钱,成为铁钱专用区。令富民放债取利不得过一倍,违者没收。 993 规定借富人谷麦贷息不得输倍,未交税不得先偿私债。 1005 四川铸行景德大铁钱。铁钱重,流通不便,民间以交子贸易。后交子由富民16户主持。 1006 由榷货务兼营便换。 1008 禁止新及第授官人借京债。 1022 对赊买赊卖作出法律规定。 1023 设益州交子务: 1024 发行官交子,以二年为一界。 1039 铸皇宋通宝(非年号钱)。 1041 陕西、河东原用铜钱,为加强陕西战备,在此两地推行铁钱,成为铜铁钱兼用区。铸庆历重宝当十钱。因不准借京债,规定京官、侯选官受差遣出京,可向朝廷借钱50贯。 1069 于_安石开始变法。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设潞州交子务。 1070 罢潞州交子务。 1071 行免役法。推行交子于陕西,同年罢。 1072 行市易法。交子开始两界并行。 1074 北宋原来严禁铜钱出境,本年颁熙宁编敕,弛铜钱出境之禁。推行交子于陕西。 1076 罢陕西交子。 1081 设四抵当所(后称“抵当库”)。 1083 推行抵当库于诸路。 1085 罢王安石新法。废止熙宁编敕。罢诸镇寨抵当库,州县抵当库仍部分保存。 1094 推行交子于陕西。 1101 铸圣宋元宝和圣宋通宝(非年号钱)。 1103 铸崇宁重宝、崇宁通宝当十钱和夹锡钱。设京西北路专切管干通行交子所,推行交子于该路。 1105 推行交子于淮南。改交子为钱引,推行于北方诸路,不久即罢。 1106 发行小钞,以小钞收兑当十钱。 1107 四川交子三界并行。改四川交子务为钱引务。停止收兑当十钱。 1109 罢小钞。整顿四川钱引。第41至43界钱引不予收兑。 1126 因金兵勒索,汴京大肆搜括金银。,辽,922 铸天赞通宝。以后续铸年号钱,并有非年号钱。 995 在诸道建义仓,贮粮供赈贷用。 1012 规定从明年起被典质的子女替债主做工要计算工钱,用以抵销债务。 1057 禁职官在部内放债。 1083 禁外官在部内贷钱取息。,西夏,1053 铸西夏文福圣宝钱。以后续铸西夏文年号钱。 1119 铸汉文元德通宝和元德重宝。以后续铸汉文年号钱。,南宋,1127 铸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以后多数年号铸年号钱。 1131 发行见钱关子。本是汇票,后渐向纸币转化。 1134 在州县设抵当库。 1135 王彦在荆南发行交子。 1136 设行在交子务,在诸路推行交子。因受到多数廷臣的反对而作罢。,1137 吴玠在河池发行银会子。 1158 定铜钱出界罪赏,以后多次重申禁令。禁地方官借贷于民。 1159 禁权要、豪民放债军中取息。,1160 钱端礼将临安的民间会子收归官办,为行在会子,简称“会子”。 1161 设行在会子务。 1163 发行湖广会子,简称“湖会”。赵沂发行兴元府铁钱会子。 1166 发行两淮交子,简称“淮交”。禁止铜钱过江,规定两淮、京西、荆门用铁钱。 1167 罢铜钱过江之禁。 1168 会子分界发行,三年为一界。每界发行额1000万贯。朱熹在崇安创设民办社仓。 1169 会子两界并行。 1172 用会子收兑淮交。 1180 规定京西各州军用铁钱。以后逐渐形成江北从东到西的铁钱隔离带。 1181 朱熹上奏社仓事目,孝宗颁诏推广。 1186 定湖会以三年为一界。 1192 发行两淮会子,三年为一界。 1195 提高会子的每界发行额为3000万贯。 1199 四川钱引改为三年一界。,1203 颁庆元条法事类,其中规定:放债每月取利不得过4分。积日虽多,利息不得过一倍。借米谷只还本色,不得准折价钱。 1205 1207 会子三界并行,每界都超过发行额。 1207 陈咸发行四川总领所小会子。 1208 铸圣宋重宝当五铁钱(非年号钱)。又铸钱文第三字变化多端的嘉定宝铁钱。 1209 用第14界会子以一对二的比率收兑第11、12界会子。 1225 铸大宋元宝、大宋通宝(非年号钱)。 1240 第18界会子一贯准第16、17界会子5贯,第16界收回。 1243 钱引满100界,重新发行第1界。 1247 会子不再分界。 1249 钱引改为10年一界。 1253 铸皇宋元宝(非年号钱)。 1264 发行金银见钱关子,第17界会子作废。,金,1130 刘豫铸阜昌钱,并发行交子。 1154 设交钞库,发行交钞,七年为一期。 1157 铸正隆元宝。禁铜钱越国界。以后还铸有若干年号钱。 1173 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等处设官营质库,定名“流泉”。 1188 在各地添设流泉务28所。 1 189 取消交钞七年厘革制度。 1190 取消流泉。 1191 中都恢复流泉。 1194 禁蓄钱。 1197 铸承安宝货银币五等。三年后罢。 1198 规定西京、北京、临潢、辽东等路收支一贯以上用银、钞,不许用钱。重定“官民存留钱法”。 1207 禁止民间“相聚论钞法难行”。商旅赍现钱不得超过10贯,官民存钱仍有限额,10贯以上不得出京。 1208 收毁大钞,行小钞。咸平、东京亦一贯以上用钞,不得用钱。 1215 禁现钱流通。发行贞祐宝券。 1217 发行贞祐通宝。南京恢复流泉务,不久又罢。 1222 发行兴定宝泉。 1223 发行元光重宝和元光珍货(绫制)。 1233 发行天兴宝会。,元(蒙古),1227 何实在博州发行会子。 1236 发行交钞。西域商人放羊羔利,以官银76 000锭替民还债,并规定放债取息以子母相等为止(年份各书记载不一致)。 1240 刘肃在邢州发行纸币。 1251 史楫立银钞相权法。 1253 忽必烈在京兆设交钞提举司,发行交钞。 1260 先后发行交钞和中统元宝交钞,交钞不久即停止发行。约一年后禁止铜钱流通。 1261 重申放债只还一本一利,并规定不得强拽人口、头匹,准折财产。 1263 设燕京平准库。禁止借钱给富家子弟,待家长死后归还。1271、1317年曾重申禁令。 1264 设诸路平准库,买卖金银,平准物价。禁止私相买卖金银。 1266 杨浞铸重50两银锭,称“元宝”。 1271 设斡脱所,掌追债事。 1277 禁江南用铜钱。禁止军官放债给本管军人。 1279 禁江淮等处用铜钱。鼓励诸路居民开设解库。 1282 规定借债每两出利不得过3分。订整治钞法条画。 1285 卢世荣奏准开放金银买卖,铸至元铜钱,制造绫券,设平准周急库。卢世荣被劾,这些措施亦被否定。,1287 订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发行至元通行宝钞,一贯准中统钞5贯。 1292 重行议定放债取利,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 1293 设广惠库(官营质库)。 1298 规定军债以月利3分为限。禁止财主放债给军人。 1306 规定军官放债依通例取息,岁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 1309 发行至大银钞,铸至大通宝和汉、蒙文大元通宝。 1311 罢至大银钞、铜钱,仍流通中统钞和至元钞。开放金银买卖。 1350 发行至正交钞,和至元钞并行。至正钞一贯准至元钞两贯。 1354 张士诚铸天佑通宝。 1355 韩林儿铸龙风通宝。 1358 徐寿辉铸天启通宝。次年铸天定通宝。 1360 陈友谅铸大义通宝。 1361 朱元璋铸大中通宝。,明,1368 铸洪武通宝。户部铸钱机构为宝源局,各省为宝泉局。 1374 设宝钞提举司。 1375 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罢宝源、宝泉局铸钱。禁止以金银或其他商品为币。以后还多次禁金银交易。,1376 设倒钞机构宝钞行用库。行用库时设时停,存在的时间不长。 1377 恢复各省宝泉局铸钱。 1388 令各地设预备仓,遇凶岁则开仓赈给(主要用作赈贷)。 1393 罢各省宝泉局。 1394 禁止铜钱流通。,1404 行户口食盐法。从本年至1435年初,朝廷实行增加宝钞回笼政策,户口食盐法和以下的纳钞措施都出于这一目的。 1407 规定税课、赃罚折钞标准。 1408 铸永乐通宝。以后还铸宣德通宝和洪熙通宝。铸钱主要用于对外支付。 1421 定都北京。在北京设宝源局,和南京宝源局并存,分隶两地工部(北京宝源局设立的具体年份不详)。 1424 行以钞中盐办法。 1425 增加市肆各色门摊税,课钞人官。 1426 官员军民亏欠政府的物资折钞缴纳。赃罚以高于市价5倍的标准折钞缴纳。 1428 增加各种罚钞项目。 1429 增加33府州县的市镇店肆门摊税5倍。定各项纳钞办法。为对来往船只征税,在有关地点设立钞关。 1431 本年以后,有些纳钞数额略减。 1432 周忱等在苏州、松江、常州创设济农仓,贮粮以供赈贷。 1435 放弃收钞政策,课程门摊等项具按洪武旧额征收。开放用钱。 1436 江南租税折征金帛。开放用银。政府财政收支日益转向以用银为重点。 1447 已有“纹银”的文字记载。 1448 再次禁止使用铜钱。 1450 实行用钞赎罪办法。从本年至1465年推行宝钞政策有所加强。 1454 又令两京塌房、店舍、蔬果园及各色铺行纳钞。 1465 诏通钱法。不再致力于加强宝钞的流通,但也不予取消。 1488 明代关于放债的立法更趋完备,因不能确定在哪一年,故不能按年记述。京债亦在禁止之列。本年夏昂提出禁官吏债和揭俸钱(放给在京各卫军官),两者都属于京债性质。,1503 铸弘治通宝。 1508 刘瑾向朝觐至京的各司官索银,每省2万两,被索者往往在京借债,回任后归还,名为“京债”。 1510 陆粲庚巳编约作于本年,书中提到“钱肆”,是关于钱铺的早期记载。钱铺是钱庄的前身。 1527 铸嘉靖通宝。明钱开始有金背、火漆、旋边之分。 1529 规定各府州县上解库银要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命各地推行义仓。 1567 局部开放海禁。以后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外国银元流人中国。 1576 铸万历通宝。以后还铸泰昌、天启、崇祯等年号钱。明末为铸利而大量铸钱,非铸钱机构亦叮铸钱。 1581 张居正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田赋以银计算。 l607 河南巡抚沈季文指出徽商开当遍于江北,主张对当商征重税。此前河南已对当商征税。 1612 吕坤创两利仓、乡会仓、自救仓诸法,本年官应震奏请推行。 1622 户部设宝泉局。此前户部已开始铸钱。 1624 浙江大水,蔡懋德建议修建社仓赈贷。先在钱塘县实行,后在全省推广。 1640 陈龙正在家乡嘉善设社仓,其他各县亦有仿行。御史季悦心将其法上奏朝廷。 1643 蒋臣建议行钞。思宗设内宝钞局,日夜督造。不久收场。 1644 李白成铸永昌通宝。张献忠铸大顺通宝等。南明福王铸弘光通宝、鲁王铸大明通宝。 1645 南明唐王铸隆武通宝。 1647 南明桂王铸永历通宝。 1649 孙可望铸兴朝通宝。,清,清鸦片战争前 1644 清人关前曾铸满文天命汗钱、天聪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本年铸顺治通宝。以后历朝年号都铸年号钱。铸钱机构中央为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各省为宝局。 1647 规定每制钱10文抵银一分。但市场并不受此规定约束。 1651 发行纸币钞贯,每年128 172贯470文有奇。1661年停止发行。 1653 铸顺治通宝一厘钱,钱背有“一厘”二字,以示对银的比价。1660年停铸。 1655 在各地设常平仓,所贮米谷既用作平粜,也用作赈贷。 1664 清代当铺有官当和民当。本年规定每家当铺每年纳税5两。 1673 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祖孙先后铸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和洪化通宝。耿精忠铸裕民通宝。 1679 始令设社仓、义仓。 1684 开放海禁。 1690 在各地设预备仓 1691 开始在驻防之地建营仓。,1713 编纂数理精蕴,其中有各种物体方寸的重量,库平两的重量标准即以此为据(主要为黄铜重量)。 1723 拨内库银90万两生息,所得利银赏给八旗及内务府三旗官兵,以济婚丧之用。 1726 两淮设盐义仓。 1729 生息银两的发放范围扩大到外省驻防满洲、汉军兵丁。 1731 以北京五城官米厂粜米所得钱文发五城官钱铺供兑换银两之用,调节银钱比价。八旗米局和八旗钱铺照此办理。 1736 生息银两的恩赏范围扩大到八旗汉军。张家口设祥发永账局。 1738 北京取消钱市经纪。1742年恢复。 1740 为防止私销,在铸钱原料中加少量锡。以后不加锡的钱称“黄钱”,加锡的称“青钱”。 1744 鄂尔泰等奏疏通钱法,提出设立官钱局,通过当铺调节银钱比价;钱市经纪归并一处,便于管理;严禁运钱出京,近京富户不许囤钱100串以上。 1748 各督抚讨论米贵之由,多数认为同人口增加有关。 1749 为防止选官借京债,许得缺官员向户部借银,银数按道路远近官职高低而定。后一度停止,1763年恢复。 1756 停止用于恩赏内务府上三旗的生息银两。 1758 清朝关于放债的立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其中提出禁止军官向兵丁放印子银,禁止民人向八旗兵丁放转子、印子、长短钱,禁止放债之徒用短票巧取重利等。本年御史史茂提出严禁放债之人用短票盘剥赴任选官,户部议定凡短票取利即拿交刑部治罪。 1759 统一回疆,开始在叶尔羌铸新普尔钱。 1767 永停营伍体制中的生息银两。以后的生息银两的息银主要用于补充政府的开支。 1791 西藏开始自铸银元。 1793 西藏铸乾隆宝藏。以后续铸嘉庆宝藏和道光宝藏。 1794 乾隆末年,高宗致力于禁私铸小钱。本年四川总督孙士毅上报三年间共收买小钱1 100余万斤。为各省上报的最高数字。 1796 开始禁止鸦片进口。,1820 包世臣著文指出鸦片耗银于外夷。御史王家相指出私钱有局私、民私之分。以后孙兰枝、鲍文淳亦提出局私问题。 1823 第一家票号日昇昌约创设于本年。 1828 御史张曾提出禁光中通宝等夷钱。 1833 陶澍、林则徐奏请铸重纹银五钱的道光通宝银钱,被驳。刑部拟定纹银出洋治罪条例。 1836 规定洋钱流通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枚定价。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票号开始向京师汇兑捐纳监生银两。 1838 讨论是否禁止钱票流通,多数督抚肯定钱票的积极作用。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票号开始向京师汇兑捐纳监生银两。 1838 讨论是否禁止钱票流通,多数督抚肯定钱票的积极作用。 1842年 1840年6月,从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开始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到1842年8月签订可耻的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二年多。 1843年7月 中英广州贸易恢复。 11月 上海开埠,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于11月8日到沪。 1843年 上海开埠时,上海、宁波、苏州、杭州一带已通行西班牙银元(本洋)。在上海,银元和元宝(银锭)同时通行。 1845年 英资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为第一个人侵中国的外国殖民地银行。不久它在香港发行钞票,成为流通中国市场的第一批外国纸币。 1848年 上海钱庄使用的庄票已取得经营茶叶的外商的信任和欢迎。他们认为“钱庄期票与现钱一样,无论在购货或还账上,均可流通无阻”。,1820 包世臣著文指出鸦片耗银于外夷。御史王家相指出私钱有局私、民私之分。以后孙兰枝、鲍文淳亦提出局私问题。 1823 第一家票号日昇昌约创设于本年。 1828 御史张曾提出禁光中通宝等夷钱。 1833 陶澍、林则徐奏请铸重纹银五钱的道光通宝银钱,被驳。刑部拟定纹银出洋治罪条例。,1836 规定洋钱流通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枚定价。 1850年 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其后在19世纪50抨代里,英资汇隆银行(Commercial Bank of India)、呵加刺银行(Agra of United Service Bank)、有利银行(Chartered Bank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n London of China)和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n,Australia of China)先后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 1850年 上海开埠前,钱庄集中在南市;上海设立“租界”后,“商贾云集,贸迁有无,咸恃钱业为灌输”。 1852年 太平军占领汉口,商业停歇,山西票号向晋省撤回资本。 1853年3月 太平军逼近京津。京师票号挟资回籍,汇兑不通;北京商业资金融通困难,市场混乱。 1853年 墨西哥银元(鹰洋)进人中国,先在广州一带流通,嗣外商将鹰洋引进上海,逐渐流人东南沿海一带。 1859年 太平天国刊刻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倡导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鼓励私人投资,开办工厂等企业。,1860年 法兰西银行(ComptoirdEscompte de Paris)在华设分行。 1863年 上海钱业同行为维护庄票信用,公议规定对非汇划庄的庄票,“概不收用”,排除了非汇划庄庄票的流通。 1863年4月 江西省首次交票号汇兑京饷10万两进京。 4月 广东省凑齐银两16万余两,派委员领解。因内地转运困难,准户部咨,交银号汇兑人京。 5月 湖南上解京饷5万两,交省城票号汇兑进京。 8月 湖北上解银京饷3万两,交汉口蔚泰厚票号汇兑。 9月 户部认为“部库多收一批汇兑,即京城少进一批实银”,据此奏请同治允准禁止汇兑京饷命令。 本年浙省商人胡光墉在上海开设阜康银号。从此票号业有了所谓山西帮(西帮)和南帮两大派系。 1864年 英资汇丰银号(Hongkong Shanghai Banking CoLtd)在香港成立。这是第一家总行设在中国,专以中国的贸易金融为营业对象的外国银行。 18641865年 太平天国失败,当时上海有票号24家,并对上海钱庄放款达二三百万两。 18651867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江浙一带流亡上海的地主和官僚纷纷还乡,上海“租界”地价狂跌;当年又因美国内战结束,伦敦棉价猛跌,欧洲市场发生了棉业危机。从事棉业投机的上海外国洋行陷入困境,不少洋行搁浅,上海英商宝顺洋行因“生意极清”而停业;已经在上海开业的11家外国银行,宣告破产或清理改组的达6家,为上海开埠以来较早出现的一次金融恐慌。 1866年年末,对华贸易出现一种从未有过的萧条状况。上海市场失去了信任感,市面流传有关在华外国洋行是否稳定的谣言。 18691872年 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欧洲和中国之间航程;1871年又在上海与伦敦之间接通海底电缆,欧亚之间商业信息传播迅速。,1873年 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市场资金流动顺畅,外商只要能提出充分担保人,都能从外国在华银行贷到款项,从事贸易。但中国市场此时并未相应扩大,于是在中外贸易上出现了过度的进口危机。当年便发生了贸易停滞现象,市场金融受到很不稳定的影响。 1882年 大多数民族资本经营的金属矿工业企业纷纷在上海进行集资招股活动。当时新闻报纸反映:“现在沪上股份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在炒股热潮中,几乎大多数上海钱庄都接受以股票作押,贷放大量贷款。有说这些近代企业从上海金融市场吸收到300万两的资金。 1883年下半年 上海资本市场出现企业股票不断贬值现象;当时又由于中法关系紧张,资本市场频感压力;更以国际市场生丝价格跌落丝商囤积生丝活动陷于失败,终致引发上海金融风潮,多数钱庄陷于停业破产。这次风潮除在上海爆发之外,还波及汉口、天津、宁波、杭州甚至僻处我国东南的福州和远在华北的北京。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1889年 广东省仿墨西哥银元用机器铸造“光绪元宝”,重库平七钱二分,为中国自铸银元之始。 1894年 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争军费需要,由户部建议,向“富商巨贾”借款,即所谓“息借商款”,发行面额一百两的债券,预定息借白银1 102万两,为中国举办内债之滥觞。旋于1895年5月间,因弊窦丛生,正式宣告停借。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向日本支付白银2亿两巨额战争赔款和3 000万两的“赎辽费”。为此,清政府被迫举借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等三大笔外债。列强乘机要挟,提出苛刻的借款条件,力图实现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之目的,而经手贷款的外资银行便成为实际的操纵者。 1895年 俄、法两国合资成立“华俄道胜银行”,并强迫清政府在俄法借款中划出500万两白银“人股”。清政府缴交华俄道胜银行的“股银”相当于俄法投资总额70左右,却未能享有该银行的董事席位。华俄道胜银行的实权控制在俄国人之手;该银行总行设在俄国的彼得堡,而在中国的上海、汉口、天津、烟台、哈尔滨、大连、北京等地广设分支机构,其范围之广,进展之速,是外国在华银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18951904年 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攫取在华敷设铁路和开采矿藏的权益,暴露了种种丑恶现象,史称“利权争夺战”。 1897年 清政府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现代银行。 1898年 清政府为偿付中日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举借内债,发行昭信股票,总额一万万两,年息五厘,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分二十年还清。 1900年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国为镇压反帝运动,扩大对华侵略,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 清政府与出兵侵略中国的德、法、俄、英、美、日、意、奥八国和未出兵的比、西、荷三国共11国驻华公使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列强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39年还清,加上年息四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二千万两。从此,中国的关税和盐税都受帝国主义控制。 1902年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为中国商会建立之始,后改称上海总商会。 1902年 为适应美国在亚洲大陆扩张和收解清政府“庚子赔款”的需要,美国花旗银行进入中国在上海开设分行,成为美国在华设立的第一家银行。随后该行在北京、天津、汉口、哈尔滨等地相继设立分行。 1905年 清政府创立户部银行,旋改称度支银行,为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名义上是官商合办,实权操在政府手中,正副总办均由户部派任。1908年又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改组为中国银行。 1907年 中国浙江兴业银行成立。 1908年 中国交通银行成立,享有独家经理中国轮、路、邮、电四政营业收支的特权。其总理和协理均由邮传部派官吏充任。 1909年 浙江实业银行成立。 1910年 英、法、德、美四国财团就中国铁路借款问题达成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开始了由国际银行团垄断对华贷款权。 1910年 上海因橡皮股票投机买卖骗局引起一次金融风潮,史称“橡皮股票风潮”。1903年,英商麦边在上海设立“兰格志(橡胶产地名)拓植公司,实是一家并无业务的空头 公司。该公司乘19081909年世界橡胶大涨,大做广告,捏造经营事实,虚称每季发放股息,骗取社会信任。以致兰格志股票市价被炒到超出面值20多倍。麦边等外国骗子乘机抛出大量股票,携款卷逃。外商银行同时宣布停止接受股票抵押,并追索以前所做股票抵押放款。橡皮股票顿成废纸。持票人纷纷破产。1910年7月,购入和受押橡皮股票为数巨大的上海正元、兆康等钱庄倒闭,引起连锁反应,使半数的上海钱庄倒闭,酿成巨大的金融风潮。 1911年lO月 武昌革命起义。北京城内银根滞涩,多家钱庄被挤倒闭,银行、银号情形亦甚危急。,民国,1912年 1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职。 1月8日 南京临时政府发行民国元年八厘军需公债,金额一亿元, 实发737万余元。 2月1日 江苏银行在江苏官银号基础上改组成立,资本额定100 万元,总行设在上海。 2月1日 上海华安合群保寿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2月5日 中国银行经南京临时政府批准在上海汉口路大清银行旧址开始营业,正监督吴鼎昌主持成立大会。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8月30日 法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万国储蓄会,以办理有奖储蓄为吸储手段。 10月1日 北洋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拟制订采用金汇兑本位方案,未成。,1913年 1月15日 北洋政府颁布商业银行纸币发行条例,规定发行总额不得超过该行资本总额百分之六十。 3月8日 “六国银行团”因美国银行退出,而成为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 4月15日 中国银行则例经北洋政府财政部制定,参议院通过,以大总统令公布实施。明确中国银行总行设于首都北京。 4月25日 五国银行团贷给袁世凯政府的2500万英镑“善后大借款”,在北京东交民巷汇丰银行签订合约。 7月1日 中法合资的中法实业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巴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设分行,资本额定4500万法郎,先收半数,中方投资三分之一。 1914年 2月8日 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以圆为主币单位,每圆含银六钱四分八厘。 10月15日 新华储蓄银行成立,总行设在北京。后于1931年改名为新华信托储蓄银行。 12月1日 聚兴诚银行开业,总行设在重庆。 12月30日 证券交易所法公布施行。 1915年 3月26日 盐业银行开业,资本额定500万元,总行设在北京。 6月1日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业,设总行于上海,开办初期资本仅十万元,总经理陈光甫。后发展迅速,到30年代已成为中资最大的商业银行。 11月7日 中孚银行开业,额定资本200万元,总行设在北京。 是年 浙江兴业银行总行由杭州移至上海。此后锐意进取,业务发展迅速,在1927年前存款总余额经常占各大商业银行的首位。,1916年 5月4日 山西蔚丰厚票号改组为蔚丰商业银行。 5月12日 北洋政府命令中国、交通两银行停止兑现、付现,设于上海租界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拒不执行,照常钞票兑现银、存款付现银,赢得社会人士赞赏,信誉大振。 11月19日 日本住友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1917年 1月20日 日本贷给北洋政府的西原借款成立,分六批支付,总额达14500万日元。 5月1日 上海中国银行开始使用划头票据(可支现金),改变传统的单一使用汇划票据(只能付账)的局面。 5月18日 金城银行开业,总行设在天津,资本额定200万元,1927年增至700万元。 5月29日 著名的银行周报在上海创刊。 8月14日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在华的德华银行停业,后于1918年复业。 11月20日 日本三菱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11月22日 大总统敕令公布修正后的中国银行则例,扩大招收商股。 12月2日 上海日商取引所(即交易所)开业,资本额定1 000万元先收四分之一,标的物(即交易对象)为棉纱与有价证券。 12月22日 日本三井银行上海分行开业。,1918年 2月1日 中日合资,大权控制在日方手中的中华汇业银行开业,总行设在北京,资本额定1000万元,先收半数。北洋政府授予钞票发行权。后于1928年停业清理。 5月1日 北洋政府发行民国七年短期公债4 800万元、长期公债 4 500万元。 6月5日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额定资本100万元,实收10万元经纪人名额60人,以公债交易为主,营业不兴旺。,7月8日 上海银行公会正式成立。 7月8日 美国运通银行上海分行开业。后于1931年为大通银行兼并。 7月10日 北京银行公会成立。 8月10日 北洋政府公布金币条例,但未实施。 1919年 1月1日山西省银行开业,实收资本300万元,设总行于太原。,2月7日 美国友华银行上海分行开业,为其远东总行。 3月6日 美国资本控制的菲律宾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后于1921年停业。 3月10日 大陆银行开业,资本200万元,总行设在天津。 4月12日 梁士诒筹组的中华银公司成立,总公司设在北京,资本1 000万元,具有投资银行性质。 4月26日 中国实业银行开业,资本200万元,总行设在天津。 6月11日 上海银行业和钱庄业公会决议,鹰洋与龙洋一律通用,银元市价归于统一。 7月11日 邮政储金业务开办。 10月1日 美国汇兴银行上海分行开业。后因营业不振,于1922年停业清理,业务由友华银行上海分行接收。 1920年 2月 中美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