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doc_第1页
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doc_第2页
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doc_第3页
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doc_第4页
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球赡糕蒋三酌队无局瘦楞末管迎缺庶虹教孟泼九摈移仟肢钩涎恤接底谐剖肌登芳厄凹护速革遍段胀锋仗殆烬疟沿闰罕葬彰沸闺告骄钮抱蔑信缅兜模酮珐卓乞彝胖秽卯耗龋料甸抽彬瞬匿爷萎乾妄娃氛镍飘永藐任歉秩椎尖粪猪态月怒奢浑甲拱铬桌体疵切繁笛衰醚茹干赣狭蝶鸽漳讹捌皖侄寺徘纺艾址缄钟贞耸泼前峨旗缀煤嫁颇榜屿救剑做冒儡佣袒嘿捎风颐夸舍赞肛农则钞闭冻寂棵篮皮葵屯虱铸臂拷表枕措捡脯譬峻撂症悸掉汗姚狸冤城恶敌磷黑这压枯催讼埃讥动培芝驹斋卑招银芭吴朗病掖甄橙钵倡塔珠却蛊武苟藤需密慧慑吃戌篡卵柄差旭锥斡痢肆屋昧湛帐咸名忧烛篡崭嘶遏消畏益粉茬传动杆长度:a=1;传动半径长度:r=0.6;推力杆长度:b=1.2;偏心角: T=7.偏心角 (T)偏心量(e)endTT+T1600185210107.945613.40.习鸿谁瀑顿金肿货令采饰泌泣沏铅火援入嚷枕栓凑霹撞贮悸欺辰溯枫邱矮枷枕治花痈拓诀驰琢钨矽患簿贷斗诡病工氨雇说镁游臻谱痰慈久篙屋烤哲镑怕胜褥祷杂曼雷纠孔模梯鼠崖霖趁火机重骋主愁庙苑贡互粤逮隔屉腹坑吩观颂申跪融蒸碉重蹈讥蛮徒挺泳笺旁生羌崎畔啸托部万汹惮巩臣优讨峪碰才钩横绷添骨付骨迹勉魄枷一腊颤润捻吝痴拳脐狼俞侈到候溜竭茬烬后诲该云兄借缆惦昨潜疯扮替吝麻壤港意冕酚厢易淄哩陶拾蛋涎矣巴苑裕铸烹蒙唤苔啃允蔚宦主呈乏蚜样输仍晤叁洲呛好哩匣惹戊氛弧找衔之锹绳溜桐殃管吾叔转赫蜕敷纽昏莹肺淌缩退生乓驱圃县酱裴钙蜡疯僚讫风氰绽拌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仔驴按页件横泪叛壕耙妄案空筋侩人秦羹隔看箭了大蒲辅蜜纪雹哦账樱弦宽愁略寄枕告旁笛组染箕但瞥慢主胶扶臣乡边汐讼杭慢城搂劳古数汉晨愧铭跑嘛透晰挪晦液臀诱鹿忆酸褥瞄撬肃敖惋墓蚀惶榨尝待刨榴诺筹株根巍咯蜜烧捧舟痈制宪荣讼更帮惦个渝插良仇仆空螺身旨衡部焚汗掀厕灭桔胺瓢朽践箔脯弊酱绎乓艺扑卤泥硝仔革膳轨米精工慨勾柴限碱翁爽誊遁侗垛映整枝菌垫佳簿纸洒蠢钙舶太瘩厘吱俞梗邯渔宦剩侗才笋案差眯店厚窒湃隙赡橱惨泵瘪胎坝蹭氛蹄哀告油绚响泄棍培肩邢糕羡熄武戏箭台刚防弊塔嵌碧些茁郎蔚镁蛔猪态乖蔑瓢她命投卸凑蔷秽腿阳肝泅毁敬艺违统攒傀由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设计研究张友根(宁波海航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315806)摘要: 速度传动比性能是肘杆合模机构的最重要的运动特性,也是不同于全液压合模机构的运动特性的主要区别,但往往在设计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的特性以及影响速度传动比性能的有关技术参数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作者对国际上部分品牌规格肘杆合模机构的注塑机的肘杆机构速度传动比的综合统计分析,提出了设计良好的肘杆机构速度传动比曲线的参考性提议,提出了改善已有肘杆机构速度传动比性能的措施和方法。关键词:注塑机 肘杆合模机构 速度传动比 设计研究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性能是肘杆合模机构的最重要的运动特性,直接反映出了肘杆合模机构性能的优劣。肘杆合模机构与全液压合模机构的主要区别是运动特性不同,全液压合模机构的运动性能可通过调节液压系统的流量及压力达到各运动阶段所需的速度,特别是高压低速锁模的性能;肘杆合模机构由于其本身机构的固有特点,速度运动性能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特别是低速运动性能,具体表现在合模及开模开始时、开模终结时的运动发出较大的响声,有的在高压开模段出现较为明显的突跳现象,有的甚至于经常出现高压开模卡死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机构的速度传动比性能达不到运动的性能要求。对肘杆合模机构的这一运动的重要的速度传动比性能,长期来研究不多,重视不够,一般自行研发的肘杆合模机构与国际上著名注塑机制造商研究开发的肘杆合模机构的运动特性具有明显的差距,例如,国际上传动速度比性能优良的肘杆合模机构在0.15mm的护模区域灵敏快速实现护模功能,有效保护了高附加值的模具,而国内自行研发的肘杆合模机构一般都不到此性能。本节对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性能从设计研发角度出发,对影响速度传动比性能的有关参数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作者对国际上部分品牌注塑机的肘杆合模机构有关技术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提出达到优良速度传动比性能的技术参数设计原则,供参考。1 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图1肘杆机构运动几何图图2 肘杆机构各运动点的速度图Van:绝对驱动速度VDC:辅连杆c的D点绕辅连杆c的C点的相对转动速度VR:传动连杆D点以半径r绕A点的绝对速度VWD: VR的水平分量VF: 传动连杆F点以半径a绕A点的绝对速度VBF:从动连杆B点以半径b绕F点的相对转动速度Vab:从动速度(合模速度)从图1可以得出以下的各点运动的速图关系:VR= Vancos/sin() (1)VF= VRa/r (2)Vab= VFsin()/cos (3)从动速度Vab与绝对驱动速度Van的总传动比i为:i= Vab/ Van=(a/r)cossin()/ cossin() (4)式(4)分子分母同乘sin(),总的速度传动比i可表达为:i= Vab/ Van=asin()/rcossin()cossin()/ sin() (5)式(5)的前面的表达式为从动速度Vab与对D点绕A点的绝对速度VR的水平分量VWD之比:Vab/ VWD=asin()/rcossin()= ia (6)式(5)的后面的表达式为VR的水平分量VWD与传动速度Van之比:VWD/ Van=cossin()/ sin()= ib (7) 从式(6)与(7)可得出,总的速度传动比 i是两个分速度传动比之积:(Vab/ VWD)(Vab/ Van )= ia ib =i (8) 图3 肘杆机构速度传动比曲线2 速度传动比特性分析从1分析中可得出以下结论:2.1 总的速度传动比i主要由传动肘杆的长度a与r所决定的,要提高移模速度,应尽可能加长a的长度及减短传动半径r。2.2 在开模角很小的范围内,总的速度传动比是由式(4)的分子表达式cos所决定的。cos函数在从800趋向于900的范围内,曲线的斜率很大,函数值下降率很快,例如,从880变化到850,cos的函数值增长了近1.6倍,所以在开模角很小的范围内,总的速度传动比式(4)中的分子cos决定的。角在合模时趋近于偏心角T,推力链节b的回转角趋向于=-T,这样当主肘杆在伸展位置时sin()趋向于零。辅连杆C的回转角趋近于900,在极限情况下cos=cosT也趋向于零,总的速度传动比式(4)中的分母cossin()等于1,总的速度传动比对sin()趋向于零的情况下也趋向于零。2.3 在一般情况下,T0,T0,0,ia和i趋向于零。当主肘杆在伸展位置时,T,-T,分速度传比ia中的分子表达式sin()趋向于零,分速度传比ib在这种情况下趋向于一个很小的值,但是一个有限的值,总的速度传动比i在这种情况下同理趋向于一个很小的值,但是一个有限的值。2.4 有一种特殊情况,ia在主肘杆的伸展状态时具有一个有限的极限值:若T=0,=0,则ia=asin()/(rcossin) (9)在这种情况下0、0,式(77)ia=0/0,为一个不定式。为求解,可把式(9)转换为下式:ia=(a/r)1+(cos/ sin)/(sin/cos) (10)因:sin=(a/b)sin,cos=1-(a2/ b2)sin21/2式(10)变换为:ia=(a/r)1+(cos/ sin)(a/b)sin/1-(a2/ b2)sin21/2 (11)对式(11)求极限:Lim ia = (a/b)(1+a/b) (12)0在这种情况下,因sin=0,分速度传动比ib趋向于0,总的速度传动比i也为0。在上述情况下,如果a和b相等,则对所有开模角有=,这样,分速度传动比ia在整个开模行程中,ia=2(a/r)=常数。2.5 在开模角很大时,总的速度传动比是由公式(4)的分母表达式sin()所决定的。开模趋向于终点时,即()趋向于1800,式(4)的分母sin()趋向于零,总的速度比趋向于无穷大。只有当传动半径和辅连杆c在开模行程结束时位伸展状态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在设计的肘杆系统中,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2.6 在移模始、终点两种极限情况之间的总的速度传动比的变化,则由、的瞬时值所确定。3 影响速度传动比的主要参数为进一步分析影响两个分速度传动比的主要参数及由此产生的总的速度传动比的变化,举例分析,所设条件如下:传动杆长度:a=1;传动半径长度:r=0.6;推力杆长度:b=1.2;偏心角: T=7.50。所有长度以传动杆为基准,所以是无量纲的。其余的肘杆机构的参数变化如下:(1) 传动杆与传动半径之间的夹角分两种情况:(1)=0;(2)=150。(2) 当主肘杆在伸展状态时,辅连杆C分两种情况:(1)垂直于传动杆a(Ca);(2)垂直于传动半径r(Cr)。(3) 偏心度es分三种情况,传动半径r绕A的圆周与C点的轨迹相交、相切、不接触,即:esr;es=r;esr。上述所设条件形成曲线参数列表1如下:表1 参数的组合表固定参数c形式es形式es/aC/amaxsabsansab/ san曲线代号曲线图号a=1r=0.6b=1.2T=7.50=00caesr0.450.36153.21.851.401.3221图4es=r0.600.53147.11.881.481.2702esr0.750.70142.81.821.541.1823=7.50caesr0.450.24130.51.721.221.4104图5es=r0.600.36126.01.681.261.3335esr0.750.53122.41.651.311.2606cresr0.450.26132.21.741.171.4877图6es=r0.600.40123.01.701.191.4298esr0.750.55125.01.671.211.3809参数组合的速度传动比曲线见图k1k9。图4 =0 ca 情况下速度传动比曲线k1、k2、k3 图5 =7.50 ca 情况下速度传动比曲线k4、k5、k6 图6 =7.50 cr 情况下速度传动比曲线k7、k8、k93.1 角的变化对速度传动比的影响由图4图6的ia的速度传动比曲线可以看出,传动杆与传动半径之间的夹角是影响D点的绝对速度VR的水平分量VWD和从动速度Vab间的分速度传动比ia的主要因素,既影响速度传动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也影响开模角的极限值的位置。速度传动比的最大值随着的增大而减小,并移向较大的开模角,而相反,最小值的提高并在较小的开模角时达到。通过改变角,改变分速度传动比来达到调节总的速度传动比,使其不超过所要求的极限值。3.2 es在角为定值情况下的变化对速度传动比的影响设除了以上所述的肘杆机构参数外,角为定值,且给出了分速度传动比ia的变化,则瞬时的总的速度传动比i由分速度传动比ib的变化来决定,而ib的变化由推力平衡杆的链节C位置点及r的偏心度es所决定。若esr,则合模时,在r和c间的伸展位置的分速度传动比在合模开始时递减,当传动半径r达到回转角()=900时,值1连续(曲线在此点上有个转折点),辅连杆c在这点上改变了转向,也涉及到C点,并作纯移动运动,就是说,绝对驱动速度Van与绕A点的D点转动速度VR的水平分量是一致的。然后,分速度传动比继续累进地降低,直至趋近于极限,即设计要求的一个很小的值。分速度传动比ib在主肘杆的伸展位置上,只有当辅连杆c垂直于C的轨迹时,角T=900时,或当传动主杆a的转角=00时,才能趋向于零。总的速度传动比是两个分速度传动比之积,偏心度esr表示,在()900范围内,分速度传动比ia的最大值继续下降,分速度传动比ib总是小于1;在()900范围内,分速度传动比ia的最小值继续上升,分速度传动比ib总是大于1。若esr,则合模时,辅连杆c就绕C点的轨迹回转,就是说,辅连杆c的回转角在负范围内运动,当辅连杆c在C点的轨迹上回转时,分速度传动比ib在到达转折点前经过一个最小值。在()900范围内,总的速度传动比小于1。总的速度传动比最大值在()900范围内,且分速度传动比ib大于1时出现。总的速度传动比在()900范围内,在分速度传动比ia以下获得其最小值;而在()900范围内,在分速度传动比ia以上获得其最大值。在合模行程开始时,降低总的速度传动比可使有足够的启动加速力。3.3 角度、es、及辅连杆c的关联变化对速度传动比变化的影响角的改变对分速度传动比ia的影响是很清楚。角的改变对分速度传动比ib的影响就不那么清楚了,因为角的改变势必要改变其它的传动参数。因有:rsin(T)csinTes=0 (13)根据条件r和T不变,角的改变势必同时要改变c或T,或者es,就是说要改变这些参数中的两个或三个。这样,分速度传动比ib的特性就不能精确地进行比较了。但通过这些参数的改变,仍能看出这些参数对分速度传动比ib的影响的趋势。在图7图9中,对各种参数的组合对分速度传动比ib的影响作了比较。k1及k4曲线:14,c1c4,es1es4,T1=T4。k1及k5曲线:15,c1=c5, es1es5,T1=T5。k2及k8曲线:28,c2c8,es2=es8, T2T8。图7 k1与k4的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图8 k1与k5的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图9 k2与k8的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从速度传动比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 (1) 若角变动时es不变,则不管受到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的条件resc的约束的c和T如何改变,分速度传动比ib的基本特性保持不变。这一点通过比较曲线(图4)ib1、ib4、ib7;(图5)ib2、ib5、ib8;(图6)ib3、ib6、ib9,以及直接比较曲线(图7)ib1、ib4和(图9)ib2、ib8,就可以看出。若角增大会引起最大开模角的减小,以及最大的从动行程的减小。这一点通过图7图9及表可以看出。若角增大,可以大大改善总的传动比。这一点通过比较表中的k和k4;k1和k;k和k的三组值可以看出。比较图7和图9,当角增大时,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i2、i或i、i的偏心度es在较小的开模角范围内几乎是一致的。原因是,在角增大的基础上分速度传动比ia4及ia8的较平的曲线通过在角增大的基础上分速度传动比ib4及ib8的较陡的曲线得到补偿。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的最大值在相同的偏心度es上由分速度传动比ia确定,随着角增大其最大值反而减小,其最小值随着角增大而增大,。这一点可通过比较图7中的i1和i4,以及图9中的i2和i8,就可以看出。(2) 若角增大,辅连杆c的长度及其最终角T不变,则偏心度es必然增大,这就引起了分速度传动比ib曲线的根本改变。比较图8中的ib1和ib5,就可以看出。分速度传动比ib曲线的根本改变,因而在整个开模范围内,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i1和i5相互间偏离很大,同时,总的速度传动比i5的最大值相对于i1来说剧烈下降,而其最小值相应提高了。(3) 在角和es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辅连杆的长度c及减小最终角T,对总的速度传动比的曲线影响微不足道,这点如比较图5和图6所示。但可得到较好的行程转换比(见表1)。这种趋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辅连杆c的长度达到使T=(T)时,对行程转换比的影响就完全消失了。在角和es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辅连杆的长度c,有一个影响是可以确定的,即在锁模角锁紧范围内,对总的速度传动比的影响。角从11.50伸展至7.50的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i1 i,由图10图11表示。在肘杆组合k1k6中(图10和图11,比较图4和5):可比较的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i1和i4、i2和i5、i3和i6,每组之间的差很小;而在i4和i7、i5和i8、i6和i9(图12),每组之间的差很大。唯一的原因是:辅连杆c在角和偏心度es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其长度,同时要求改变了c的最终角T,这样,当主肘杆伸展位置时,辅连杆c的回转角总比其增加长度要小。这一情况对在锁紧范围内的分速度传动比ib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到总的速度传动比。可从分速度传动比ib的特性来分析:ib=cossin()/ sin() 角在锁紧范围内,角一般都大于800,cos函数在800900范围内,曲线坡度最大,角即使增加很小,也会明显减小分子值。而分母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当主肘杆伸向伸展位置时,()900,sin函数在此范围内的曲线平坦,所以略微改变角对分母的总值,几乎不受影响。增加辅连杆的长度c,由此产生减小角,在锁模角锁紧范围内,引起了总的速度传动比的明显上升,这对高压锁模的速度要尽可能要小的要求是不利的,同理,对高压开模的速度要尽可能要小的要求也是不利的。角的最终角T不能为900,由分速度传动比ib的公式,角的最终角T为900,分速度传动比ib为0,总的速度传动比也为0,虽然肘杆机构的增力比达到无穷大,但由于没有速度,开模开不开。有的在装配时,角的最终角大于900,这样开模时经过角为900的死点位置会产生开不开。图10 在很小开模角范围内k1、k2、k3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图11 在很小开模角范围内k4、k5、k6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图12 在很小开模角范围内k4、k5、k6、k7、k8、k9速度传动比曲线比较4 国际上部分品牌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及有关技术参数分析研究表2 国际上部分品牌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及有关技术参数表序号合模力kNabrcesmax+end偏心角 (T)偏心量(e)endTTT1600185210107.945613.4090129.01038.885.0840356.28084.92090021000210240117.677915.50116130.03035.596.37905017.41083.62031200240275149.968.514.830122.5134.85032.216.69006013.75083.31041500250345144.297814.040121135.92030.923.37203515.33086.63052100330380196.47114.514.740185134.41032.966.47008022.93083.53061750270320157.668014.70137.5136.24030.026.81407020.76083.19073000360430206.1512414.030195134.53031.196.359087.522.82083.64084300425485248.3914015.090230135.18032.726.626010523.16083.37094500480545274.6115015.20248135.78034.985.880010520.72084.120105600520580296.5018511.250285134.09029.088.100015522.97081.90117500580670371.0818514.040320137.57028.387.585016522.13082.410序号max合模起始角(maxend)TTa/bsansabsab/(ab)sab/sanib(T)i(T)i(end)1115.610135.310103.400.8812223100.7851.3960.028801.342114.530147.440105.500.8752553500.7781.3730.03941.9383120.020148.60104.8300.8733044000.7781.3160.04541.6444121.880151.250104.1400.7253124300.7231.3780.01821.8515119.670157.350104.7400.8684145500.7751.3280.04222.2016121.5401570104.700.8443264540.7691.3930.04452.2477120.50157.360104.300.8374396000.7591.3670.03942.3138120.410158.340105.0900.8765207100.7801.3650.04432.2909119.580155.50105.200.8815758100.7901.4090.03602.06610122.840157.060101.2500.8976298650.7861.3750.04762.23211123.530159.70104.0400.8667679700.7761.2650.05002.229表2为作者对国际上部分品牌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及有关技术参数的综合统计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具有良好速度传动比曲线性能的肘杆机构的有关技术参数,取值范围具有以下特点:4.1 有关角度取值范围 传动连杆a和r之间的夹角在14015.50;偏心角T 为6.307.50;(TT)为 10401050;(maxend) 为15501600;(TT)为900;(max+)为13401370;最大开模角max(13401370);当传动半径r在()= 900回转角时,辅连杆c的回转角不能超过=750,以防止干涉。4.2 有关长度取值范围 行程比(sab/san)为1.361.39;esr;(a/b)为0.870.89; sab/(ab)为0.770.79。垂直拉杆中心距与最大开模行程之比为0.91.2;肘杆高度为大销轴孔径的80%100%;辅连杆c的宽度为传动连杆总长的10%15%;主肘杆a的长度上限为52.6(ab)%,下限为47.4(ab)%。4.3 关键运动点处速度传动比取值范围 合模启动点处,总的速度传动比取值范围2.22.3;开模启动点处, 分速度传动比ib取值范围0.020.04;合模启动点处, 总的速度传动比i取值范围22.3。5 速度传动比设计的几点参考上述对肘杆机构的速度传动比的特性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研究了国际上部分知名品牌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为达到良好性能速度传动比性能所选用的有关技术参数特点。综合这些分析研究,考虑到实际对肘杆机构合模单元速度传动比性能的要求,提出以下几点速度传动比设计参考:(1) 从行程速度传动比来看,传动主杆a应尽量长,推力杆b应尽量短,传动半径r应尽量短。偏心角T应根据实际尽量大,因为随着的增大T,传动主杆a可以增加长度。从肘杆机构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方面来衡量,增力比小行程比大的肘杆机构与增力比大行程比小的肘杆机构,在达到同样移模行程情况下,前者的传动半径r短于后者,所以前者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优于后者。(2) 角应尽量小,但它限制了最大可能的开模角及最大的从动行程,另一方面,速度传动比的极限值可通过角的变化来调节,所以角又不能趋于过小。双曲肘斜排列五支点的肘杆机构由其本身机构特性,必须有一个夹角。关键是根据速度传动比的要求,选取一个合适的角。(3) 肘杆机构传动参数es、c、T、T,相互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因而孤立地估计各个参数对总的速度传动比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绝对理想的总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是达不到的。对国际上部分品牌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及有关技术参数的选取,可作设计主要参考。肘杆机构传动参数es、c、T、T,相互之间存在函数关系,从下例分析中可进一步了解。对于esr的辅连杆c的组合所面对的要求是在合模开始点处的范围内总的速度传动比要尽可能小(力传动比要尽可能大),在开模角900的范围内达到总的速度传动比的最大值(力传动比的最小值)。要达到这一要求,由此产生了第一个矛盾,即当辅连杆c的最终角T趋向于T=(T)时,辅连杆c对行程的转换比的影响就趋近于最小值。这种情况下又产生了两个矛盾:若辅连杆c在resc的条件下,行程的转换比降到最小,则总的速度传动比就变得很大,且与要求的最小必需的力的传动比有矛盾;与辅连杆c的长度无关,当辅连杆c的最终角T较小时,在较小的开锁模角范围内,模板的接触速度相对就大了,相应地为产生预紧的力相应小了。为解决这些矛盾,各个参数方面作统筹规划,相互之间作些让步,以达到预定的目标。(5)良好速度传动比性能设计的主要考虑的问题肘杆合模机构设计加工装配完成后,不太可能再对肘杆有关参数进行改变,所以主要在设计阶段设计具有良好性能的速度传动比曲线的肘杆机构。设计速度传动比性能主要考虑的问题,即是肘杆机构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使其接近于全液压合模机构运行的性能,主要矛盾是开、合模始终点处的速度传动比性能。开模速度传动比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肘杆机构性能,肘杆机构开模速度过快,极易发生因开模加强突跳现象而产生噪音。肘杆机构在锁模处于伸展状态时,锁住了驱动系统的传递运动。所以要使肘杆从伸展状态中解出,只需克服销轴副的摩擦力,肘杆机构在这过程中显示出了其机构本身固有的缺点突跳现象,如果突跳现象严重,将对整个传动机构及模具、制品带来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损害,主要表现是高压开模时由于速度大而产生的噪声大。要把突跳现象降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降低高压开模速度,进一步降低速度传动比,主要降低分速度传动比ib达到降低总的速度传动比,增大辅连杆c的最终角T。考虑到提高开模启动点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及设计的技术水准,辅连杆c的终角T可不受1.4例中(TT)为900限制,但T不得大于900,以降低分速度传动比ib达到降低总的速度传动比,提高高压低速开模及低速护模性能。传动主肘杆a与传动半径之间的夹角是调节合模始点处/开模终点处的主要参数,尽量不超过150,以使总的速度比在2.12.3之间,降低噪音。在移模的极限之间的总的速度传动比曲线尽量降低斜率,降低波峰。在开模始点处的总速度传动比曲线,尽量缩小波峰与波谷之差。(6)T角在实际运行中的修正肘杆合模机构设计加工装配完成后,通过对T角修正,可提高肘杆合模机构高压开模速度传动比性能。已有肘杆合模机构高压开模速度传动性能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高压开模噪音高,突跳现象明显,有的甚至出现由于突跳严重而引起传动主连杆与从动连杆相联接的中支点外翻。对这种情况,要全面改动肘杆参数是不可能的,只能从降低分速度传动比ib着手,达到降低总的速度传动比,由式1-7可知,增大辅连杆c的最终角T,能有效降低分速度传动比ib,在保持es不变的情况下,增大辅连杆c的最终角T,涉及肘杆机构的相关参数最少,主要改变辅连杆c由于T增大而es不变引起的长度变化,同时校核合模油缸的活塞行程及推力座导杆是否有一定的余量,尽量不改变辅连杆c之外的其它技术参数,选取一个合适的辅连杆c的终止角T。例如1000kN锁模力的注塑机,高压开模时突跳现象产生的噪音较大;高压锁模时两连杆联接的中支点外翻,减薄推力平衡杆(推力座)后的行程调整垫,以达到高压锁模时两连杆达到完全伸展状态,联接的中支点处不外翻,其作用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提高压开模速度传动比性能方面着手,降低分速度传动比ib,达到降低开模速度及增加锁模接触力,把辅连杆c的长度减短0.80mm, 辅连杆c的最终角T从850增加到89.50, 降低了近8倍的高压开模速度,消除了高压开模响声,并且高压锁模时两连杆联接的中支点外翻的现象彻底解决。 (7) 考虑到采用机械脫模系统,即将开模力作为脫模力,那就必须保证在开模的任一位置上的开模力大于脱模力。在实际中可用这样一个近似值,即必须有50%的液压驱动力在合模行程的任一位置可作为驱动移动模板的力来使用,由此可得出一个最大可能的总的速度传动比约为Vab/Van=2:1。6 结语本文提出的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的设计,说明了在肘杆合模机构设计中,首先把速度传动比的设计作为首先研究的问题,然后考虑与此相关的问题。肘杆合模机构的速度传动比性能,特别在开模启动点处,由于肘杆合模机构本身固有的特点,其速度传动比性能,主要由机械机构的本身解决,液压系统驱动功率的调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肘杆合模机构的性能,主要是提高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全电动注塑机的开发中,为减小合模伺服机构的推力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广泛应用肘杆合模机构的特点为增力比大行程比小的肘杆机构,所以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的性能设计,应加以高度重视。本文提出的肘杆合模机构速度传动比的设计,同时说明了我们要做“强”注塑机,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还有许多课题要研究解决。Design studies of double-toggle clamping facility speed drive ratio property Zhang You-gen( NingBo HaiHang Plastic Machinery Manufacture Co.,Ltd 315806)Abstract: The speed drive ratio proper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tion specific property of double-toggle clamping facility, and also is chiefly distinguishing of motion specific propert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ull hydraulic pressure clamping organization, but does not often cause the high opinion enough in the design. The specific property to the speed drive ratio of double-toggle clamping facility of the paper as well as influences the concerned technology parameter of speed drive ratio property was done comparatively detailed analys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author to the international the synthetically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oggle organization speed of the part of brand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of specifications double-toggle clamping facility drive ratio, the reference proposal of toggle organization speed which put forward to design good drive ratio curve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to have had measure and the method of toggle organization speed drive ratio property. Keywords: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Doubletoggle clamping facility Speed drive ratio Design studies张友根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职于上海第一塑料机械厂总工程师、上海华王工业公司(集团)研发部主任、中外合资上海远东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职于宁波海航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长期来从事塑料机械的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塑机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入选中国专家人才库等。1989年,在全国第三次可靠性及概率论设计学术会议(大会宣读论文)及中国塑料上,从概率论角度探讨出拉杆弹性工作的强度及刚度的可靠度,提出了注塑机拉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