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藏书.ppt_第1页
隋唐时期的藏书.ppt_第2页
隋唐时期的藏书.ppt_第3页
隋唐时期的藏书.ppt_第4页
隋唐时期的藏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时期的藏书,第一节 隋朝在藏书及其文化上的贡献 第二节 唐朝的藏书与利用,第一节 隋朝在藏书及其文化上的贡献,我国于公元六世纪建立的隋王朝,是继中国历史上短暂统一的秦王朝和西晋王朝之后,又一个短暂统一的王朝。隋王朝建于公元581年,亡于公元618年,历文、炀帝二代,总共才38年的历史。但在图书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却是巨大的。隋在比较完整地接收前朝藏书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多次组织民间征书活动,并大量地抄书以扩大藏量。隋整理图书活动从没间断,取得的成就也很大,因此对周边国家和大唐盛世藏书事业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首先,隋朝建国同其它王朝不同,它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前朝及当朝文化受战争的侵害较小,尤其是对图书典籍的影响不大。隋朝基本上是直接接收前朝藏书,这对建立隋朝自身的藏书体系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隋建国以看,统一的格局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图书事业的发展尤为突出。,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再次,隋建国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置了通过考试录取“明经秀才”的科举制,这一举措刺激了读书人的积极性,读书人的增多,对图书的需求量客观上增加,这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事业的繁荣。,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第四,隋统治者建国伊始就重视图书事业的发展,统治者大力发展政府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图书文献来巩固其封建统治。文、炀二帝不但注重图书文化事业,还亲自过问图书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图书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利的文化政策对图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隋统治者重视图书事业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改革官制,将职掌典藉的秘书省与内史、门下、尚书、内侍等省并列,说明藏书事业本身受重视程度之高。不仅秘书省的地位提高,而且其官员的官阶被普遍提高,人员从原来的三十八人一下子扩大到一百二十人。,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第五,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兴盛,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汇、合流与统一,也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 此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造纸术的发展,为图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i抄书队伍的壮大,为图书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宗教事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宗教书籍的出版量,也增加了宗教书籍的收藏和整个图书事业的发展。文、炀二帝大力提倡佛教,使佛教图书事业获得发展,佛教典籍的翻译和目录的编制是在充分利用官府藏书和寺院藏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反过来又促进了整个藏书事业的发展。,隋朝在文化上的成就,隋朝统一,由于隋文帝以身作则,带头倡导俭朴,于是政法清简,经济也发达起来,史书上说:“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织。“人庶殷繁,帑藏充实”。“名教所先”、“劝学行礼”。隋朝的文化事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再加上皇帝的重视、支持,所以很快兴盛起来。,(一)佛学与经学,佛学在隋朝是最受重视的宗教学科。隋文帝早在北周末年的执政期间,就开始扶持佛教,他组织人力为京师和大都邑的佛寺写经46藏、13万卷,并修治旧经400部。隋炀帝组织人力修治旧经612藏,计2900杂部,并设置了翻经馆。文、炀帝两个时期总共译经90部,计515卷。大量佛经的输人与吸收,促进了中国宗教哲学的革新,由此使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形成。该阶段使佛学在中国进入历史上的极盛期。,(一)佛学与经学,经学在南北朝时,其南北区别为:“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在经学方面基本继承了北方治学的风气。隋初有牛弘写成五礼百卷,通行于当时;以后有刘焯所著历书和五经述义,刘炫所著五经正名、春秋述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隋末王通著有中说,其弟子李靖、房玄龄、魏征等,后来都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二)文学与音韵学,隋朝统一以前,南北文学的差异是:南方贵于清绮,北方重乎气质。南北统一后,由于北方文学受南方雕琢文风的影响,使其重乎气质的风格逐渐消失。虽然隋文帝时曾下令遏止,但收效不大。到隋炀帝时,由于炀帝自身醉心于南方语文学,且他自己的诗文亦非常绮丽,因此,南方文学非但投能遏止,反而成为主流盛行于天下。当时,隋朝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官体诗和骈体文章。杜正藏的文章体式被确定为“文轨”,薛道衡是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二)文学与音韵学,音韵学在隋朝有较大发展,陆法言、颜之推、萧该、长孙纳言都是隋朝著名的音韵学家。他们注意综合古今南北多种语言,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其音韵学巨著切韵就是他们长期苦心研究的成果。该书共5卷,成书年代为公元601年(即隋仁寿一年)。,(三) 史学与目录学,隋朝史学的一大特点是官任史书。公元593年(即隋开皇十三年),隋文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藏否人物者,皆令禁绝。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统治者惟恐有不利于自己的著述出现,所以从隋朝开始,禁止民间私撰国史和评论人物,以后历朝历代予以效仿,官修史书的缺点是拘于朝廷的意志,隐讳较多。但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资料详实;能选名吏作主笔和副主笔等,保证撰史的写作质量;有强大的物力、财力后盾,确保工程规模和按时完工。,隋朝的史学成就有:,牛弘撰周史18卷,但未完成;荣建绪撰齐纪30卷;魏收撰魏史12纪、78传,史论与例一卷,目录一卷,共计92卷;明克让撰古今帝王纪一卷;柳辩撰晋王北伐记15卷;许亨撰梁史未成而死,其子许善心续成梁史70卷;王劭撰隋书80卷,编年体齐志20卷,齐书纪传100 卷,平贼记3卷。,隋朝在目录学方面的成就有:,牛弘领导编撰的开皇四年四部目录4卷,开皇八年四部目录4卷,香厨四部目录4卷;柳辩编撰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卷9卷,法书目录卷6卷,杂仪注目录4卷;费长房编撰的开皇三宝录(又名开皇三宝记和历代三宝记)15卷;王劭编撰的开皇二十年书目4卷;释彦琮编撰的众经目录和隋仁寿四年内典录5卷,林邑所得昆台诸经目录5卷,后画录1卷;释法经编撰的大隋众经目录7卷;陆元朗编撰的经典释文引用书目;姚士会编撰的法书录;释云琬编撰的仁寿内典录5卷;许善心仿阮孝绪七录编撰的七林。,隋朝在藏书事业上的成就,藏书事业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隋朝受刊特别重视。隋朝中央机构设置颇多,但真主持政务的则为五省(内史、门下、尚书、秘书、内侍)、二台(御史、都水)、十一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十二府(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秘书省是职掌典籍(负责藏书)的机构,它能与内史、门下、尚书、内侍诸省并列,说明藏书事业本身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之高。,(一) 图书和搜求 之一,隋初藏书仅有从北周继承下的15000卷。据载:“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今御书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该数字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数量相差无几,但与南粱阮孝绪编七录时相比,却少了一半。,(一) 图书和搜求之二,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奏请开献书之路表,表中说:“经邦立政,在于典谟,为国之本,奠此攸先。今秘藏见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所无,私家乃有,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吝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伏愿天监,少垂照察。”上纳之,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一) 图书和搜求之三,第二次征书活动是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后, 南方之藏书尽得。隋虽“经籍渐备”,但牛弘抓住和利用了南北统一的有利条件,及时地又一次开展了民间征书活动。这一次民间征集工作的重点是放在江南,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世间异书纷至集中,再一次扩充了隋代国家藏书的规模。牛弘在收集图书和发展图书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明胡应麟对他的评价很高,“隋之书籍,所以盛绝古今者,奇章之力也。”他的请开献书之路表成为隋书经籍志序的主要依据。,(一) 图书和搜求之四,隋第三次大规模向民间征书是在隋场帝时,这次征集与前两次相比较,规模更大,征集的范围也更广,除上两次征集的经、史文献之外,还涉及到书法、绘画和宗教文献,尤其是宗教文献搜集的量特别大,这是与隋炀帝喜好宗教特别是佛教有直接的关系。 至此,隋朝藏书已达370009卷。,隋朝藏书体系,隋藏书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其一是接受前朝国家藏书,开皇九年,隋亡陈,晋王杨广悉收陈朝国家藏书,伐陈之投,领元帅记室,及陈平,晋王广令矩与高颖收陈图籍归之秘府。”(旧唐书裴矩传)“及平陈己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陈之藏书,虽质量不精,但对隋初贫乏之藏书来说已实属不易 其二是向民间广泛征集, 其三是抄写书籍。,隋朝抄写书籍活动,隋朝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抄书和录制,以及隋初民间就起的抄书之风,是隋国家藏书大幅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 文帝信奉佛教深笃,早在开皇元年,高祖就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书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兢相景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效十百倍。”,隋朝抄写书籍活动,开皇九年,文帝召集天下工书之士“补续残缺”,并进行抄录。“于是总集缩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郡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隋朝抄写书籍活动,炀帝即位,将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京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 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并增加书手,提高官阶。隋抄书业特别盛,根本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直接过问和支持的结果。,隋朝国家藏书之所,隋代的国家藏书主要集中在京师和东都两地,嘉则殿和秘书省是京师两个著名的藏书之处,修文殿和观文殿是东都的两个著名藏书之处。 嘉则殿建于开皇二年,是隋初最主要的藏书处所,“初,隋嘉则毁书三十七万卷(新唐书艺文志序)。嘉则殿位于禁中,其所藏书主要是供皇室参阅,前朝之遗及民间所寻珍本大多藏于是殿,可说,嘉则殿之藏属于皇室藏书的范围。,隋朝国家藏书之所,秘书省又叫秘阁,是国家专门职掌图书典籍的政府部门,在文帝时,秘书省的地位就很高,为当时著名的五省之一,到了炀帝时,不仅进行官阶的提升,而且还增加了人员的编制,这不仅提高了秘阁的地位。也有利于秘阁藏书的利用和整理。同嘉则殿藏书相比,秘阁藏书可以说是国家藏书的范畴。隋炀帝平生好书, 炀帝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在他接位后就急忙将西京宫中藏书搬运到东都,充实修文殿藏书,以便于自己阅读和浏览。,隋朝国家藏书之所,隋炀帝命秘书监柳顾言对西京嘉则殿三十七万卷藏书进行整理,“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修文殿。“(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修文殿藏书质量之高。除修文殿外,东都另一个重要的藏书之处是观文殿,据不完全统计,隋朝洛阳官藏各类典籍、书法、绘画等约二十余万卷。观文殿所藏不但重古籍图书,还有专门地方特藏古字画,这对后朝特藏影响深远。,隋朝省、府藏书,隋朝省、府一级也有藏书,炀帝时的“五十副本”,除置于长安与洛阳宫中外,还置部分于省、官府。隋图书事业极其发达,“隋家藏书,富于古今。”(郑樵通志图谱略)然隋之藏书绝大多数毁于隋末之战 “炀帝聚书至三十七万卷,皆焚于广陵,其目中并无一页传于后代。”(杜宝大业幸江南记),(二) 图书的校勘整理,由上述可知,隋朝藏书来源的途径主要有三,即承袭北周、南陈旧藏书和从民间搜求。由于这些图书的来源不一,质量自然参差不齐。所以,对藏书进行校写、整理十分必要。隋统治者不仅注重图书的收藏。而且也非常重视对图书的整理和利用。秘书省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整理图书的需要这个角度出发的,从隋初到大业十一年,整理图书从未间断过,不断地总集编次,使所收藏之书自成体系,并进行严格的校正和管理,这是隋图书整理的一个基本特点。,(二) 图书的校勘整理,早在开皇初年,秘书省就在牛弘的领导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藏书整理工作,在挑选精本、修残补缺、抄写副本等一系列工作后,根据所藏图书编制成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四卷,开皇八年又编成开皇八年四部目录四卷,到了隋代中叶,藏书整理工作选到了顶峰。 隋朝的这两项工作主要是有许善心、柳辩领导的。,许善心(558618),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人。祖懋,梁太子中庶子,始平、天门二郡守,散骑常侍。 经秘书丞许善心亲手整理补缺的图书不计其数,“凡称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称名案者,并善心补缺”。开皇十七年,许善心除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于是他“秦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隋书许善心传),对宫中藏书进行了又一次整理。,许善心藏书整理工作,许善心领导校写图书是在公元589至600年(即隋开皇九至二十年)之间,主要进行了三项工作:一是校书;二是书写;三是编写隋开皇二十年书目4卷。许善心学问精探,著述勤谨,他不仅在领导校写图书工作中做出了成绩,而且仿阮孝绪七录编撰出七林。 著有方物志、续成梁史70卷,与崔祖荣奉敕撰就录异记10卷。,柳辩 (542-610),字顾言,本河东人。永嘉之乱,徒家襄阳,祖、梁侍中;父晖,都官尚书。柳辩领导整理图书是在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之后,地点是长安嘉则殿。导因是隋炀帝欲迁都洛阳,把所有藏书集中到嘉则殿待运,但后来取消了迁都的打算,故不得不进行整理。柳辩领导这次图书整理,主要是从猥杂的37000 卷藏书中,挑选并抄写一套标准本,即正御书37000册,放在东都洛阳的皇宫内,然后按正御本再抄写50副本,分三品置于西京、东都、宫省、宫府,而将正御书置于观文殿前的14间屋内,进而编纂正御书书目。隋志著录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即是这次整理图书的成果。,柳辩的成果,柳辩不仅领导了这次规模大的图书整顿,而且还著有法书目录6卷,杂仪注目录4 卷、晋王北伐记15卷、文集10卷。柳辩是隋末著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三) 图书的纂集典藏,隋在重视收藏和整理图书的同时,还重视图书的编撰工作,统治者为了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从历史兴亡中吸取经验,组织人员修撰史书。文帝受禅之初就命魏收等修魏史 。隋成立了由秘书省管辖的专门著作省。许多知名人士如牛弘、刘炫、王劭、柳辩、许善心等都在著作省任职,并撰写了大量的书籍。,(三)图书的纂集典藏,炀帝为扬州总管时置王府学士一百人从事修撰工作,直至其继承帝位,从未间断。撰述内容广杂,无所不包,共撰三十一部,一万七千余卷。平均每部书达近550卷,显然是大部头。丰富了国家藏书。不过,隋人著述流传下来的不多,著名的有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长州王镜400卷就是在华林遍略的基础上增修改纂的;区域图志1200卷,分类记叙了我国的山川,郡国和城隍,(三)图书的纂集典藏,隋朝藏书富于古今,典藏至为重要。将上、中、下三种图书分藏于不同地方是隋朝藏书方式之一。方式之二是按图书内容分类典藏:如观文殿前藏室、东屋藏经史;西屋藏子集。方式之三是就特殊图书设专藏:如观文殿后的“妙楷台”藏古迹籍,“宝迹台”藏古画;佛道图书藏于东都内道场。隋朝对藏书的建筑设施十分重视,如观文殿前书室14间,每三间开方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隋朝私人藏书业,私人藏书业也很有成就,很多官员和名士都有一定规模的藏书,如许善心“家有书万余卷”,并根据自己收藏的万卷旧书,编成了学术水平较高的书目七林。刘智海“家素多坟籍。”张琚“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曾以明经自达。”目录学家、藏书家柳辨,“少聪敏好读书,善写文章。”他平生十分喜欢藏书,在迁居襄阳时,得书达万卷。他藏书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为了自己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其才学出众,为百余学士之冠。 因隋只有三十八年,私人藏书与其它朝代私藏不可相提并论,就当朝而言,国家藏书之功绩远远超过私人藏书,加之人们习惯上隋唐并论,将隋之私藏归入唐私藏,故而论及隋私人藏书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隋三十八年私藏所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为大唐私藏的兴盛做了基础准备。,隋朝佛寺藏书,隋佛教事业的发展,促进佛寺藏书的兴盛,其藏经之所,遍布全国各地,隋佛寺藏书主要来源于自身大量的译经,据开元释教录统计,隋代所出经论及传录等、共六十四部,三百零一卷。著名的译师者有那连提耶舍、达摩笈多等。佛教著述也是隋佛寺藏书的重要补充,往来僧人的携带也促进了佛寺藏书的发展,开皇元年自西域来的抄门智周等人就携带梵本二百六十部来长安。隋不仅注重佛经的收藏,而且也很重视对佛寺经书的整理和利用,开皇十四年本经等撰修大隋众经录目,大业年间彦琮等人撰昆仑经录,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等。,隋朝的文化及其藏书事业对后世的影响,隋朝的文化及其藏书事业,历史虽短,但成就却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影响到周边国家,而且延续至后世盛唐。如炀帝初年。隋曾派大批使者分别去西域,南海及日本诸国沟通关系。公元600年(隋开皇二十年),日本推古女皇遣使来中国;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等人携国书来中国;此后,日本一再遣使来中国,并专门派人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文化及佛教经典。,隋朝的文化及其藏书事业对后世的影响,关于隋朝在文化及其藏书事业上的成就延续后世盛唐的问题,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中说: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扬随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隋朝在文化及其藏书事业上的成就延续至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太,于是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藏书事业的辉煌。,第二节 唐朝的藏书与利用,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国势强大,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私人著作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唐中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图书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印本书籍逐渐增多,唐代书业贸易也较发达,各类图书流布甚广,这些都为私人藏书提供有利条件。文人学士从事写作、抄录、保存图书的人就更加私家藏书在万卷以上者就有近二十家。私家藏书的发展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二都,重点是长安,大量的私人藏书家都集中于长安。,1、唐代前期著名藏书家有,李袭誉藏书扬州,以俸禄余资写书数车;魏征家富多书,“为秘书监,倡议购天下书,选书手缮写”;李元嘉藏书万余卷,“聚书及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邓王李元裕藏书十二车;李冲藏书甚富,“多秘阁所不及”;元行冲“行路常书数车自随,韦述入其书斋读书,忘寝废食”;韦景骏藏书二千卷;李范“多聚书画名迹,皆世所珍者”;杜暹(xian)藏书万卷;吴兢“聚书颇多,外孙蒋义读其藏书,因此博通群籍”;韦述藏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所不及”;萧颖士家富藏书;颜师古“多藏古图画,器物,书贴。”,2、唐代中后期著名的私人藏书家,李泌藏书三万;柳仲郢藏书万卷;柳宗元政府赐书三千卷;蒋义藏书一万五千卷,“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苏弁藏书两万卷;韦处厚藏书万卷;柳公绰“家甚贫,藏书千卷,不读非圣书”;张弘靖“多聚书画所藏侔(mou,相等)秘府”;田弘正“起楼聚书万余卷”;牛僧孺藏书千卷;王涯“以厚资及官爵致书数万卷”;段成式“家多史书,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李碾藏书万卷。,3、唐代藏书家从藏书的获得方式 (1),唐代刚刚发明雕版印刷,图书制作主要依靠手抄,藏书万卷,实属不易,可见唐代写本之盛。唐代藏书家从藏书的获得方式看,有以下几种: (1)继承者:如,柳公绰、柳仲郢、柳玭(pin)等藏书世家均属此类。无论官方藏书或民间藏书,继承前人遗留的图书都是一种主要的获得方式。 (2)赏赐者:如,柳宗元的三千卷藏书即属此类。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为了表示恩宠,常有赐书之举,被赐者或是有功之臣,或是官书的纂写人,赐书内容多为经史著作,文集极少。,3、唐代藏书家从藏书的获得方式(2),(3)购买者:杜暹、朱庆余、杜荀鹤等人藏书均属此类。杜暹藏书均为“清俸买来”;朱庆余“黄金都散尽,购得邺侯书”。不少藏书家为了购书,不得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4)抄写者:在雕版印刷尚未普及的唐代,抄书是藏书的主要获得方式之一。李袭誉,杜兼,柳仲郢,杜牧,华良夫等均属此类。李袭誉“凡获俸禄,必散之宗亲,其余资多写书而已”;杜兼藏书全由“清俸写来”。柳仲郢把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各抄一遍,魏晋南北朝诸史各抄两遍,其抄书之多,可想而知。,隋唐时期私家藏书特点,1、藏书家增多,藏书数量增多: 隋唐全国统一的时间较长,私家藏书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文人学士聚书甚多,而且藏书万卷以上者比魏晋南北朝时要普遍,很多私家藏书可与官藏媲美。唐代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lie)。王涯“家书多与秘府侔”。,隋唐时期私家藏书特点,2、私家藏书在专藏方面也有一定发展: 有私人藏书家,专藏某一方面图书。魏徵“多有虞、褚旧迹”;颜师古“多藏古图画,器物,书贴”;李范“聚书画,皆世所珍者”;钟绍京多藏“王羲之、献之、褚遂良真迹”;唐代韦述“藏书二万卷,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李元嘉“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张弘靖“家聚书画,侔秘府”;自居易、陆龟蒙、刘蜕等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