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oc_第1页
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oc_第2页
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oc_第3页
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oc_第4页
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旅游管理基于慢旅游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张闻羽1何宸希1胡梦翔2 作者简介:张闻羽,1991年7月生,女,籍贯金华,香港中文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慢旅游等。 何宸希,1989年2月生,女,籍贯金华,法国瓦岱勒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 胡梦翔,1987年11月生,男,籍贯金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景观设计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理论、景观基础设施等。 慢旅游成为目前越来越多旅游者推崇的旅游方式,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立与普及为城市慢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本文以上海、杭州、苏州、金华等城市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与资料分析了目前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现状,并从空间布局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租赁系统管理与慢旅游宣传推广四个方面提出慢旅游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旨在实现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多功能性,发挥其潜在价值,更好地为城市慢旅游服务。 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与体验的诉求日益提高,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慢旅游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旅游方式转型中的新焦点。慢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文化体验旅游、深度旅游、乐活旅游、社区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等理念的综合体现。作为慢旅的工具之一,发展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是推进城市慢旅游,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手段。如今,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得到普及,其中大部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鼓励绿色低碳交通出行为主要目的的,普遍忽视了其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自行车资源,使其能为城市旅游服务,促进慢旅游发展,将是目前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多功能性,发挥潜在价值所必须思考的。本文将以“慢旅游”为视角,分析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现状,基于现有资源,提出兼顾旅游者服务,推动城市慢旅游发展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策略,为未来自行车系统升级与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一、慢旅游与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 慢旅游理念的兴起是人们对传统的速度观念和旅游方式进行反思的结果。现代社会中,速度与效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如“时间病”、“匆忙症”、“过劳死”等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在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环境的影响下,现代旅游形成了以团队为组织特征、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急行军式大众旅游,被部分学者称为休闲旅游的麦当劳化。麦当劳化使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旅游者的活动像平时工作一样仍然被速度与效率所束缚,丧失了自由、休闲、不可预期的体验。慢旅游则与之不同,它是以缓慢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这种哲学支持传统、提倡欢乐、尊重季节节律,从而将对享乐主义、享受和快乐文化的倡导和生态承诺结合起来。 李庆雷(2013)将慢旅游的理念概括为3S、3L、3N、3R、3C,其中Slow(缓慢的)是慢旅游的最基本特性,Low(低影响的)表示慢旅游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有学者对慢旅游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总结,将其概括为“慢”、“低”、“少”、“深”四个方面,意指放慢速度、低碳出行、减少目的地数量、深度体验。因此,在旅途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慢旅游提倡缓行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即尽量合理选择自行车、徒步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舍弃航空、私家车等高碳的出行方式。 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头号大国,我国普及自行车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然而,过去由于关于自行车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到位、缺乏推广行动、缺乏技术培训与指导、缺乏经费预算和配套设施等原因,其发展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如今,随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念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同,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广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的交通模式,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与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也日趋完善。在此背景下,发展和完善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旅游慢行系统趋于可行。 二、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现状 龚迪嘉、朱忠东(2008)将公共自行车系统定义为由政府主导,依托公司或相关组织在城市客流集聚区域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车站,在服务时间内为不同人群提供适于骑行的公共自行车,根据使用时长征收费用,并以该服务系统和配套的城市自行车路网为载体,提供公共自行车出行服务的城市交通系统。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已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为市民出行及外地游客的游览带来了巨大便利。调研以上海、杭州、苏州、金华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主要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对公共自行车使用群体的直接调研,从慢旅游的视角切入,了解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现状,为未来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 (一)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群体 调研组以慢旅游视角切入,将使用人分为本人居民与外地游客。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以当地居民为服务对象,外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使用频率很低。以杭州市为例,作为我国较早实施公共自行车的城市,规模达全国最大;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的规划设计考虑到了某些景区的游客租用,在其自行车使用人群中,旅游者与本人居民比例约为1:5,这一比例在调查城市中是最高的;而其他城市相对偏低,甚至出现极少旅游者租车的现象。 (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率及主要用途 针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与用途,调查显示:在自行车的使用人群中,超过六成一周使用公共自行车5次以上,且频率相对稳定;他们的用途多为日常使用,占所有用途的80%,如上下班,购物等,而用于出游的不到20%。在一些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欠发达的城市,其租车网点主要局限于居民工作生活区,不方便景点游览。 (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我国多数城市仍处于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发展的初始阶段,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目的主要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道路资源、缓解出行难、打造绿色城市等;对公共自行车在旅游中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罗成书、周敏、钱苗(2011)将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组成要素归纳为:节点、通道、分区和网络。根据这四个要素对本次调查取样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比较共性的问题表现在:节点分布趋于匀质化、标识性不强;通道安全舒适度仍待提高;分区特征不明显,弱化了都市休闲旅游点区域聚集的影响;网络连通度不高、结构欠清晰。 (四)公共自行车运营与管理 公共自行车的运营与管理主要由政府与企业主导,其模式因城市而异。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并没有真正将外地旅客列入目标人群;这体现在租车与办卡退卡流程较为复杂,以及办理地点少且区位选择上偏离旅游点等方面。以苏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租车卡的办理有网络办理与办理点办理两种方式。其中,网络办理需在线申请、快递发卡,周期相对较长;而实体办理点仅2处,分别位于新市路252号与金门路499号,与旅游区结合不够紧密,且周末单休,旅游者办理较为不便。除此之外,多数城市在公共自行车的经营管理中未能将城市旅游信息进行展示与宣传,也成为外地游客放弃使公共自行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原因。 三、慢旅游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策略 随着慢旅游理念在我国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与欢迎,自行车替代汽车、旅游巴士,作为城市旅游的交通工具的潜力也逐渐显示出来;利用现有城市公共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推动城市慢旅游发展,扩大公共自行车功能,使其成为旅游工具的一种途径。以下将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慢旅游理念,从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租凭管理系统、旅游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提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策略。 (一)空间布局优化 1、强化公共自行车系统分区 分区的意义在于改变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布局趋于均质化的现象,使公共自行车的服务更具针对性。规划将根据城市休闲旅游点聚集分布进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分区布局,重点考虑集聚度最高、旅游吸引力最强、旅游者最集中的区域,区别对待旅游点聚集区与其他区块的公共自行车建设,把旅游区块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包装策划成更适合旅游的产品,提升城市旅游品质。 2、通道与网络结构建设 通道即自行车专用道,它是自行车旅游网络的硬件支撑;规划的自行车通道应该具备通畅性、可达性,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形成网络。针对许多城市中通道不连通、不畅通的情况,要严格明确路权,强化机动车、非机动车分流的理念,合理利用尺度宜人的次干路、支路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此外,规划中应特别注意在城市旅游流的分析基础上,对通道与网络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对旅游流形成有效支撑。 3、合理布局节点 节点包括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租车点等。其布局要结合城市休闲旅游点,分析两者在空间布局上的耦合情况,尽可能使城市中每个休闲旅游点都能得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有效支撑;完善尚未布局节点的休闲旅游点布局工作。节点的服务半径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根据城市特征设定服务半径,使一个节点能辐射多个休闲旅游点,以节约社会资源。 (二)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自行车专用道 对现有的自行车专用道进行深度排查,对路面宽度、材料、安全性、舒适度不符合要求的专用道进行升级;通过合理安排道路断面,设置安全保障设施,设计景观绿化等方式改善骑行条件。另外,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设计应尽可能与现有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引入景观基础设施概念;从而节约城市道路资源,并丰富城市绿地的功能用途。 2、加强功能设施建设 在自行车专用道沿线合理布设旅游接待设施、自行车服务设施。多数城市应完善现有的住宿、餐饮、休闲设施,配套能提供自行车维修技术支持,现场维护补给,骑游咨询的自行车服务站点。 3、建设骑游标识系统 在现状城市自行车专用道及服务站点基础上,配备骑游指引标识;在城市的游客中心、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等旅游者聚集点免费发放骑游专用的地图、指南等资料,资料中除了旅游路线、景点信息与骑行服务站外,还应标明公里数、海拔、坡度、难度系数等供骑行者参考。另外,建设移动骑游信息标识系统,开发移动设备城市骑游类应用程序,使公共自行车系统与移动设备相结合。 (三)完善租赁管理系统 企业与政府合作的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升级9,可以确保运营过程中的专业化与创新性,又能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政策支持。根据分析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尽可能简化旅游者的租赁手续,可建立本地、外地两套自行车租赁办理体系,并结合旅游景区增加办理服务点,以方便旅游者办理;另一方面,升级租车卡及管理系统,推广多地一卡通,实现城市间租车的“无缝接轨”。 (四)慢旅游宣传与推广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慢旅游及自行车旅游在环境可持续、深度旅游的体验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宣传,如通过与骑行协会等相关社团组织合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类自行车旅游推广活动,以此提高骑行旅游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政府应联合社会多方资源,如学校、社区、街道、单位等,共同加强民众骑行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大众的自行车骑行能力,使骑行旅游更科学、更安全、更舒适。 四、结语 公共自行车出行与慢旅游所推崇的理念相契合,公共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