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孕妇面瘫的治疗课件_第1页
小儿孕妇面瘫的治疗课件_第2页
小儿孕妇面瘫的治疗课件_第3页
小儿孕妇面瘫的治疗课件_第4页
小儿孕妇面瘫的治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瘫的治疗,(高安市中医院),面瘫(Bells面瘫)是以面部肌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通常只发生在一侧面部。其发病率为20-30/100 000人。80%-85%的面瘫患者在三个月内可自行完全恢复,但仍有15%-20%的患者留有后遗症。,概 念,病因及发病机制,西医:Bells 面瘫的原因目前仍没有定论,主要有以下2种学说。 一、神经缺血学说:由于寒冷等因素导致面神经的缺血、水肿、受压,继而发生面神经的功能障碍,出现面瘫。 二、病毒感染学说:很多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是Bells 面瘫发病的原因。,筋肉纵缓不收,面瘫,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经络,面部经脉 (手太阳经、手阳明经),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以风寒为主,中医认识:,正气不足脉络空虚,一般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口歪眼斜、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流涎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症状。,临床表现,诊 断,急性起病 一侧周围性面瘫 除外其它疾病所致周围性面瘫,鉴别诊断,面神经麻痹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核上性损伤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口角歪斜 ,额纹不消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核下性损伤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口眼歪斜,额纹消失,孕妇的特殊性,孕妇发生Bells面瘫的概率为普通人群的10倍,发病率为5/100 000。其发病机制虽与普通人相同,但妊娠期间受激素影响面神经更易发生水肿,导致其在面神经骨管受到压迫,从而引起面瘫。另一方面,治疗Bells面瘫常用的激素类药物和抗病度毒药物因其对胎儿的不良副作用,使妊娠期间的用药颇为棘手。,治 疗,主要从西药、中药、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这几个方面详述。,西药,有国外文献指出可以应用泼尼松龙40mg每天,但目前缺乏激素应用对母体和胎儿安全性的论述。 国内学者应用威利坦缓释片治疗孕妇Bells面瘫21例,每天1600mg(1#,bid), 共治疗十天,十天后患者继续服用弥可保和维生素药物,后随访患者至其痊愈,治愈率76.2%。,中药,治疗面瘫常用的方剂一般以牵正散为主方加减而成。在治疗孕妇Bells面瘫时,破血药、走窜药以及有毒的药物需慎用甚至禁用,如红花、桃仁、牛膝、蜈蚣、全蝎等等。,穴位贴敷法:马钱子0.3g或白附子或 蓖麻子捣烂,敷于太阳、下关穴处,保留57天,急性期主要采用超短波疗法,一极置于患者耳屏前或面部不适处, 另一极置于耳后茎乳突孔处, 每次10分钟,一天一次,十天一个疗程。恢复期在超短波的基础上加用调制中频治疗,一极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处,另一极置于患侧颊部,选用神经炎处方,输出量以患者耐受限为度,每次20分钟,一天一次,十天一个疗程。,物理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孕妇Bells 面瘫,取患侧阳白、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牵正、承浆、翳风以上穴位留针30分钟,同时雀啄灸面部诸穴,6次一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 其中痊愈率90%。,小结,Bells面瘫是临床常见病,该病发病急,虽有自行恢复的倾向,但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且面瘫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加之孕妇担心胎儿的安危,更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目前药物治疗仍缺乏对胎儿确切的安全性研究,使得临床医生往往慎用或禁用此类药物。物理治疗虽然没有明显副作用,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针灸治疗在治疗孕妇Bells 面瘫上应用较多,且疗效确切无副作用,若能科学系统地研究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立针灸治疗孕妇Bells 面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患者带去更多福音。,小儿的特殊性,小儿BELLS麻痹多因受凉、病毒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及隐性乳突炎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临床分析发现,超过90%的儿童周围性面瘫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绝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前都有感冒、咽炎等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小儿面瘫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多在浅表,变化迅速,不易发现;其二是小儿不易配合,众多治疗方法不容易运用。,治 疗,主要中西医学结合治疗,西医,西药通常用具有抗炎消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作用的药物;也有在此基础上联用抗病毒药,或加用利于神经修复的“脑神经生长素、神经节苷脂钠、胞二磷胆碱”等药。,国内学者用药经验,香丹注射液7ml + 5%葡萄糖溶液100ml ivgtt qd; 20%甘露醇注射液50ml+地塞米松5mg ivgtt bid 利巴韦林注射液0. 2g/d,加入2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分2次静滴; 维生素B1注射液0. 05g/次,肌注1次/d;维生素Bl2注射液 0.25mg/次,肌注1次/d。,急性期连用三天,三天后改口服弥可保配合中药针灸治愈率在85%以上,中医治法一:穴位敷贴选中药,中药因为味道苦重,不易被患儿接受,因此可改用外敷。常采用牵正散加减:全蝎、僵蚕、蜈蚣、防风、白附子、马钱子、乳香、没药。方法如下:以上诸药各适量共研成散剂,温姜汁调后,可先取少量于患儿手背处做“皮试”, 如皮肤无过敏,方可贴于面部穴位;敷于翳风、阳白、地仓、下关等穴,每次贴敷23 h,休息34 h再次贴敷,每日贴敷23次。临床中发现,该法对畏惧针刺哭闹不休的5岁以上患儿尤为适宜,5岁以下患儿需慎用。,小儿易哭闹、不合作,且小儿感邪多在浅表,留针极不安全,因此多采用少针浅刺,常用翳风、合谷、颊车、阳白、合谷、足三里。5岁以下患儿不留针,稍大者留针1020 min。操作方法:使用规格为0.5寸、32号毫针,在患侧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持针快速透皮直刺0.20.4寸,迅速施用平补平泻法,迅速出针,出针时不按压针眼,以利邪气外出。,中医治法二:少针浅刺不强留,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近红外线辐射作用,而近红外线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部位,可为人体组织所吸收,从而进一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小儿虽为纯阳之体,但之“纯阳”实乃 “稚阳”,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如灵枢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可助患儿提升阳气,因此,可用艾灸之法。临床上,一般不选头面诸穴施灸,而重用翳风,配合双侧合谷、足三里。灸翳风一来可免患儿见火受惊,二来因翳风穴下有支配面部表情肌的面神经,故艾灸翳风穴可加快炎症的吸收,促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选用合谷、足三里也因其在远端,且可助鼓邪外出。,中医治法三:纯阳之体亦可灸,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血,气味甘,性微温,无毒,其功效补中腑,益气血,驱风邪,主治口眼歪斜。”可见涂鳝鱼血是古代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且疗效肯定。中医认为: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而发。鳝鱼性活,其血搜风通络,涂于局部干燥后,可牵引患侧肌群,刺激神经,促进瘫痪肌恢复功能。方法如下:临睡前取鳝鱼1条,切头,将鳝鱼血涂于患侧,至次日起床用温水洗去,每日1次。鳝鱼血刺激性较中药穴位敷贴小,临床上常将此法用于皮肤娇嫩或对中药敷贴过敏的患儿,且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中医治法四:鳝血涂面助神效,小结,: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且病因单纯,正如景岳全书中指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药可愈。” 故小儿患面瘫,只要及时恰 当的治疗及护理,就易趋康复。又因小儿娇嫩,怕痛,不易合作,故治疗手段有所选择。针刺时取穴宜少而精,尽量减少进针次数,在,最好不便留针,留针有一定的危险,温热感对小儿是个良性刺激,易被接收, 多灸翳风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炎症的吸收。灸足三里能鼓正祛邪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