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开展名画进校园活动的三条途径郭跃文西工区教研室浅谈开展名画进校园活动的三条途径郭跃文摘要 “名画进校园”活动致力于提供大量名画作品,让孩子从入校的第一天直至小学毕业的最后一天,持续地浸润在一个经典的文化氛围中,与孩子们的生命产生链接。通过“环境、课堂、资源”这三条途径开展非功利性的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文化化人”的境界。关键词美术素养;民族精神;儿童视角;非功利近两年,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包括中央美院都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解玉斌教授说:“作为艺术活动的另一极观众,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人文涵养,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开放的心态,同时还要有解读、参与艺术的热情。”这些专业的艺术院校开始认识到,缺少了具有相应“背景、涵养、心态、热情”的较高美术素养的观众,他们培养的艺术家将会“高处不胜寒。”那么,这些具有较高美术素养的观众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来。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儿童“57岁是审美发展的里程碑。”逐步从涂鸦期向图式期转变,对艺术中形式方面的内容敏感起来,常常无师自通的显现整体感、平衡感、和节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进入写实萌芽阶段,开始认识和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所以,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启迪。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这样定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素养: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有基本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基本了解。除此以外,更为重要是还要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或许还是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并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些更高的审美品位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从哪里来?从我们区开展的“名画进校园活动”中来。趣味和品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出来的,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滋养而成的。而“名画进校园活动”正是致力于提供大量的名画作品,让孩子从入校的第一天直至小学毕业的最后一天,持续地浸润在一个经典的文化氛围中,与孩子们的生命产生链接,对生命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名画无论是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线条、材质等美术形式语言,还是内蕴的思想、情感、美、爱、自由等人文精神都深深的打上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只有长期融入这样“经典的文化氛围”当中,才能“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美术课程标准(2011)基本理念三:关注文化与生活)。这恰恰与我们区倡导的“培养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是不谋而合的,“民族根基”对应“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现代人”对应“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们绝大多数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将来更多的是以前文中提到的“观众”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如何让这些未来的“观众”能够具有相应的“背景、涵养、心态、热情”呢?从“营造环境、课堂学习、利用资源”这三条途径实施。一、营造环境, 立足于民族精神的引领。东下池的王红灵校长和我谈起挂在教室里毕加索的和平鸽:“一走进教室,看到这幅画,就觉得很美,很喜欢。”眼睛所看到的美马上与人的心产生感应,使人能够对这种美心领神会,从而形成了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这正是南宋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所言“应目、会心。” 而学校在走廊、教室内悬挂名画,营造经典的校园文化“心环境”的意义正在于此。孩子们通过对名画画面形式美感的感受与直觉,使之心意相通;通过名画所内蕴的人文精神的引领,使之心意交融。正如名画实施意见所述:播下美的种子,萌出善的嫩芽,盛开追求真理之花。名画与儿童是相通的。因为成人艺术家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自由。毕加索说:“我在小的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而天真和自由恰恰是儿童绘画的特征,中国儿童画之母杨景芝说:“儿童画是精神的。”当我们把一幅幅画面优美,制作精良的名画作品挂在墙上的时候,其实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那颗美的种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静静的站在一幅画的面前时,谁知道他身在此端的凝视,除了视网膜的功能外,是不是正在承接今朝与夙昔千年的文化渊源呢?在进行全区名画进校园工作调研的过程中,目之所及,十之七八皆为西方名画。从胡锦涛的剪纸作品回娘家到习近平的“包子套餐”,两任国家领导人在向我们传到达什么样的信息呢?美术课程标准(2011)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珍视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当一个民族不再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候,那,我们将魂归何处?大名鼎鼎从清华美院辞职的陈丹青先生在退步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认清了我们民族从上古到清末的艺术家谱: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华盛顿、伦敦与台北故宫,我所看到的中国艺术经典,竟是我在中国大陆所能看到的上百倍,而且十之八九是精品。”为什么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有我们中国艺术的藏品,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的国民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产生认同感。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常锐伦教授在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各课范例的选图中,注意中外作品的总体比例,要以中国为主,以使教科书姓中国。”所以,环境的营造,首先就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引领。二、课堂学习,立足于儿童的视角。在调研的过程中,有美术老师跟我谈到,给五六年级学生播放了非常棒的关于艺术名作的纪录片,可是感兴趣的学生寥寥,一看见人体就起哄,真是让人烦恼。我告诉他,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因为它让你看到了你的眼中有没有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道德习惯的不同或者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陌生和距离感都会对欣赏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感兴趣者寥寥;二则,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前青春期,开始产生特殊的内心体验和性意识的萌芽,不起哄,才怪。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须以一个同龄人的姿态,在孩子面前谦卑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真正让美术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孩子们起哄,不怕,因为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最初反应恰恰就是欣赏活动的起点。我们在课堂上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可以喜欢、可以拒绝、可以一见钟情、可以日久生情,在这样一个自由、放松、安全的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就是参与艺术活动的那颗热情的火种。随后要做的是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的感性认识逐步进入理性分析的层面。美术课程标准(2011)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孩子们会“欣赏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孩子们会欣赏“符合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文字(词语、短句)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和认识。”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孩子们会“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描述、分析和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六年就是这样依次递进、前后衔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美术欣赏方面所应达到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注重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接触到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名家作品和经典的美术遗存,学生在随堂欣赏中便能接触到种类众多、题材不一、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仅中外经典的绘画作品不下百幅。随着孩子们接触名画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会逐步认识到在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各种风格和流派,也会认识到不同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以及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看得多了,眼自然而然就高了,“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学生艺术视野的开阔,名画中的母子爱、朋友情、大自然的美妙、艺术家的创意会逐步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审美趣味的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心态更加包容和接纳,久而久之,就会见怪不怪。尊重、理解、宽容、接纳这些现代人所具备的的品质也就会由此而来。所以,美术课堂学习是实施“名画进校园活动”一条重要的途径。三、利用资源,立足于促进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资源”一词在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自然资源自不必多说,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我们所能够利用的名画资源主要是指社会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什么是信息资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样定义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符合这个定义的是,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出版业的繁荣,网络上数不胜数的各种关于名画的资料、电影、纪录片、虚拟博物馆、美术馆;书店里美不胜收的各种关于名画的画册、普及性书籍、杂志等都在此范畴。这些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拓展名画欣赏的广度和深度,而由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主动收集和整理,与同学们合作分享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引发美术课堂发生更深刻的变革,恰恰是我们最想看到的。除了信息资源之外,人力资源中特别是美术教师,还有当地艺术家、从事美术专业工作的家长等是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力量。美术教师对学校名画环境的营造,课堂学习中名画的欣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区目前各个学校美术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名画培训会、研讨会、赛课等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其专业化的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邀请当地的艺术家和从事美术专业工作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举办关于名画的讲座,可以为此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名画认领”、“我与名画的故事”、“名画有约”、“与大师对话“、“我眼中的名画”、 “师生同绘名画墙”等等活动让各学科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并把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或集结成册。只有充分调动起全校师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名画进校园”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以上三条途径,既有横向数量的逐步递增,又有纵向欣赏水平的步步深入,每一条途径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开放的“名画进校园活动”的框架。如此,持续六年,是不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说起古今的名家名作如数家珍,谈起中外的各门各派头头是道呢?不是!这就是开展此项活动的“非功利”性。百度百科这样定义功利: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非功利,即指的就是不看眼前的功效和利益。我们关注的是孩子们在六年中通过这样一个“名画进校园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试玉须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也许,等到孩子毕业的那一天我们好像也看不到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变化,谁知道呢?也许是他外出旅游时不会在文物古迹上写上:“到此一游”;也许是他工作之后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精心给妈妈挑选的一条丝巾;也许是宁愿推掉重要的应酬,也要陪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