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课程作业.docx_第1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课程作业.docx_第2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课程作业.docx_第3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课程作业.docx_第4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课程作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姓名学号20132080619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教师 教授2015年3月10日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让位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政策的放松,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家庭人口规模也相应的减少,家庭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核心家庭为主;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口的预期寿命增加,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对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化,养老资源提供者的日益减少,老年家长传统权威的不复存在,尊老养老意识的淡薄,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些都对农村家庭养老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本文从农村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类型、代际层次和代际关系方面分别分析了家庭结构变迁的情况,并总结了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简要分析了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求农村养老的新模式,力图为解决农村农民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家庭结构;农村老人;家庭养老;IIAbstractFrom since the 1980 s,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system make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relaxation of the policy of rural labor flow to cities to make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to c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to lower the birth rate in China, family population size also corresponding reduced, family structure type also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runk families into the core of the family now,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conditions,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population,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the pension for the elderly problems put forward severe challenges.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miniaturized, core family structure, reduce the resource provider, traditional authority of the parents,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pension consciousness weak,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all these caused greatly impact on rural family endow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family size, family structure type, intergenerational level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spec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s the cause of the family structure change, analyzes in detail the dual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change of rural family endowment,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rural old-age, 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farmers old before rich endowment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family structure;Rural elderly; Family pensionIV目 录引 言1一、绪论2 (一)研究的意义2 1.理论意义2 2.现实意义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 1.国内研究2 2.国外研究综述3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1.主要内容3 2.研究方法4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4 1.家庭结构4 2.家庭养老4二、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状况4 (一)农村家庭规模的变化情况4 (二)农村家庭类型的变化情况5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基本类型的状况5三、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分析6 (一)家庭制度因素6 1.家庭成员地位的不同6 2.户籍制度影响明显6 (二)社会因素7 1.婚姻方式的改变7 2.女性地位的提高7 (三)人口因素7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7 2.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7四、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7 (一) 家庭资源严重不足8 1.物质支持方面8 2. 精神慰藉方面8 3. 日常照料上8 (二) 孝道意识淡薄,老年人地位下降9 1.代际关系日益理性化,赡养老人存在算计成份9 2.老年一代对子女的依赖性提高9五、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对策和建议10 (一)从老年一代上来寻求突破10 1.老年一代可以改变传统的对待子女方式10 2.老年一代应强化自我养老10 3.老年一代应改变以儿子养老的传统观念11 (二)政府方面来推进11 1.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1 2.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11 3.完善便老设施和服务11 4.加强舆论宣导,增加制度规范11 (三) 社会力量的推进12 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12 2.鼓励商业养老保险12六、 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14VII引 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了近25年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让位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由于人均分配的土地有限,家庭内部无法吸收所有成员的劳动,加之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政策的放松以及非农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的诱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虽然城乡居民间的经济性流动限制降低,但进城农民的户籍迁移仍受到严格限制,多数家庭户主或夫妇一同前往城市寻求工作,使农村留守、空巢家庭骤然增多。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下,农民的生育行为从传统的多育转为少生,家庭人口规模也随之减少,老年人的抚养比则相应变大。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少育之下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这些都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家庭人口规模的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小型化,三代直系家庭仍是农村社会中主要的家庭类型之一,这些均构成了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基本现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城市老年人口的近1.69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97%和18.3%,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加上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不完善,以及农民前期的养老资源储备的不足和传统孝文化观念的缺失和冷漠,这些都对农村家庭养老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以家庭结构的演变过程为视角,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和冲击,指出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试着提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和方法建议,希望对破解农村家庭养老提供参考和借鉴。一、绪论(一)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对当前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来分析家庭结构变迁的现状、原因以及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探索完善的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现实意义在当前农村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的背景下,进行家庭结构的变迁的现状分析以及它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分析,进而对农村养老方式做进一步探讨,对于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在农村家里各个村庄的一些了解,许多老年人在家里并没有安享晚年,他们年老后仍然从事体力劳动,有的生病了甚至没有子女的照顾,以至于上吊自杀,养老状况不甚乐观。所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让老人老有所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安定和平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1)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史秉强(2007)认为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的冲击一是代际层次变少,纯老年户增多;二是“孝亲”观念逐渐淡化;三是代际之间出现倾斜,重幼轻老现象突出;四是独生子女增多,使代际赡养负担加重;五是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的分离。王彬(2008)指出家庭结构变化的因素: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将使子女负担加大(史秉强,2007);农业人口过剩将使子女的流动性加大;家庭关注重心的下移与子女享受型生活的需要。李银河通过剖析一个家庭内部关系历史性变化的个案,认为家庭结构变迁呈现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李银河,2001)。(2)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李云智(2006)认为目前家庭养老仍占主要地位,但经济支持比例下降;家庭养老的照顾支持弱化,养老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家庭养老形式由“共居式”转换为“分而不离”式,家庭代际关系由“以老为尊”转为平等互利;“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开始松动。张文娟,李树茁(2005)认为,随着外出务工现象的出现,代际之间的支持度比以前下降了,老人的满意感也在降低,这种降低主要来自儿女方面代际的淡漠和亲情的淡化。李晓颖(2006)认为我国农村养老目前家庭养老为主导,社会养老保险的逐步扩展,农村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陈功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家庭养老,认为我国老年人经济自养的能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经济水平甚至低下;老年人身体不健康的比例高,感到生活无人照顾的比例高,对照料需求量大;存在一定比例感到孤独的老年人,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无人诉说心事(陈功,2003)。王跃生(2011)指出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老年人的经济补助标准,来减轻老年人对子女的赡养依赖:并且鼓励推动儿子和女儿都应承担对亲代的养老责任和义务来加强亲情关系在代际关系维系中的力量,来引导代际关系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化解子女代际财产继承多元化出现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谭克检(2002)指出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其目前在农村的运作仍十分的薄弱,虽然现阶段家庭养老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伴随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强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十分必要。饶晶(2008)认为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所弱化,但它依然是农民养老的现实选择,长期内不会被替代。2.国外研究综述(1)关于家庭结构变迁的研究考吉尔和霍姆斯(戴维.L.德科尔1986)通过对工业化前和工业化后社会的比较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拆散了传统社会的大家庭模式,是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度逐渐疏远,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L.沃思(1995)认为,城市化导致了一些传统家庭功能的丧失,但是,反过来看家庭规模的缩小、代际关系的弱化以及亲属关系的疏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成员的束缚,使的家庭成员自由的追求在不同方面的利益。帕森斯(1992)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的传统的以大型亲属关系为单位的家庭转变为现代孤立的核心家庭,而这种孤立的核心家庭体系正是为了成熟的工业经济的“需要”服务的。马克(1998)认为个人核心权利的扩大,是老年人处境不好的主要因素,它使的老年人地位下降,家庭养老方式也随之改变。(2)家庭养老的研究新加坡政府聚集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四方面的力量,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有效地消除了老龄化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美国对各地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实施社区补助计划,这个计划为老年人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英国融合和吸收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舍、院养老之长,实施完善的社区照料服务,使老年人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极为有效的解决了养老难题。(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现状和原因(2)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和影响(3)探讨农村养老方式的新模式,有效提出弥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不足的对策和建议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和查阅各种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及相关数据文献,拓宽自己的分析思路。(2)访谈法通过对农村少量家庭的老年人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更加真实反映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家庭结构家庭是由具有血缘、姻缘及收养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生活单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影响和作用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2.家庭养老实质是指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从养老资源的供给角度分析,是指老年人通过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交换来实现养老的目的,其中子女提供养老的资源包括经济的支持、日常的照料和精神的慰藉。二、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状况家庭结构变迁主要包括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结构类型的构成变化情况,以及家庭结构的基本类型变化情况。(一)农村家庭规模的变化情况家庭规模是指一个家庭中人口的数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口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见表1-1。 表1-1 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变迁状况 时间(年) 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人)1953 4.31964 4.41982 4.41 1990 3.96 2000 3.44 2005 3.27资料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所得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家庭人口规模经历了又小变大又减小的发展历程,由1953年的家庭人口4.3人增加到1982年的4.41人,鉴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社会的转型,从1982年家庭人口规模的4.41人一直下降到2005年的3.27人,户均人口下降了1.41人,人口规模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家庭规模的发展逐渐趋于小型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10人,家庭户均规模相比1983年的4.5人缩小了1.4人。(二)农村家庭类型的变化情况根据家庭人口的数量,可以把家庭类型分为大家庭、小家庭和单身家庭三种类型,大家庭一般认为人口超过5人,其家庭结构类型一般为直系家庭(父母同一个已婚儿子及儿媳、孙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复合家庭(父母和两个及以上已婚儿子及儿媳、孙子女组成的家庭),4人及以下的家庭成为小家庭,其家庭结构一般为核心家庭(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一人的家庭称为单身家庭,其一般表现形式为孤儿、寡妇独居、和单身者家庭等。如表1-2所示,核心家庭所占比重直线增加,由1982年的45.8%增加到2000年的66.22%,再到2009年的71.4%,由此可见,核心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占主导地位,已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模式,而核心家庭大多数由两代家庭或一对夫妇家庭组成,三代及以上的家庭户类型呈下降趋势。表1-2 1982年以来中国农村家庭户规模变化趋势 单位(%)时间 1人户 2人户 3人户 4人户 5人户 6人户 7人户 1982 7.9 10.1 16.1 19.6 18.4 13.1 15.0 1990 6.3 11.1 23.7 25.8 17.7 8.4 7.01993 5.88 11.22 26.61 25.75 16.42 7.79 6.732000 6.93 14.85 24.90 26.47 16.65 6.51 3.692004 7.82 19.65 31.43 21.82 12.40 4.40 2.462009 9.28 23.63 25.03 22.74 12.52 4.84 1.96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5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基本类型的状况表1-3详细展示了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基本类型,从表中可以看出:1.我国农村地区核心家庭仍占主导地位,1982、1990年和2000年三个时期核心家庭分别占67.95%、69.88%、66.27%,表明核心家庭已经是农村家庭最大的家庭类型。2.直系家庭占据第二位,三个时期直系家庭均在22%以上,由此可见,直系家庭也是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3 家庭结构基本类型 单位(%)家庭类型1982年1990年2000年农村全国农村全国农村全国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其他67.9522.820.847.470.710.2168.3021.740.927.980.840.2269.8822.460.956.090.560.0670.6121.331.086.340.570.0866.2724.830.507.520.740.1368.1821.720.578.570.710.26资料来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统计而成。三、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分析(一)家庭制度因素 1.家庭成员地位的不同近代之前,中国家庭内部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父权制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家庭中的事务、财产、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其权力受到当时宗规族训、惯行等制度性的维护。这种环境下,子女以父母为向导,纵向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子女分家的思想受到压抑和遏制。现代社会,社会快速转型和西方文化的深入持续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有了极大地改变,家庭所有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家庭中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更多的表现在家庭成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状况。由于子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步增大,农村分家行为也越来越普遍。 2.户籍制度影响明显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政府严格限制农业人口户籍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户籍,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和严格地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造成了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农村缺损核心家庭占一定比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的经济流动性限制降低,但进城农民的户籍迁移仍受到极大的限制。农村人口迁移流动所受限制的减小,以及非农收入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空巢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二)社会因素1.婚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婚姻一般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的婚姻大事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做主,婚姻建立在父母包办之上,而且早婚现象普遍,此时早婚男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家庭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而容易形成直系家庭。而现代社会中,随着自由恋爱的盛行和年轻人生活经济能力的增强,新婚夫妇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愿望上升,分家行为十分普遍。2.女性地位的提高在传统社会,婆媳关系是一种支配和被支配关系,作为儿媳,要严格听从婆婆的管束,不能有任何违抗之意。婆媳关系往往并不和睦,媳妇摆脱婆婆管束的愿望是强烈的。但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的制约,她们只好耐心等待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然而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婚女性努力追求自己当家作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小家庭。结婚即分家的现象非常常见,一般不可避免。(三)人口因素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限制,使农民生育观念由原来的多育变为少生,生育数量迅速减少,人口出生率也相应下降。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子女一旦求学或工作外出,核心家庭很快就会转化为夫妇家庭。然而多子女会推迟转换时间,少子女更容易长时间形成和保持“空巢”状态。在计划生育之前,妇女生育率较高,在孩子的照料上对婆婆的依赖性较高,组成直系家庭的可能性就较大。计划生育实施之后,妇女生育的孩子减少,降低了对婆婆的依赖,分家行为相对容易发生。2.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导致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地区,它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提高了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的比例。四、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代际关系的平等化和代际关系重心的下移,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老人约有四分之三生活在农村,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动力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老人不能像城市老人一样在年老时能够领取养老金,再加上其前期养老资源储备不足,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的养老问题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资源严重不足1.物质支持方面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户中更少的人能够提供养老资源,再加上老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养老的被赡养者不断增加而同时承担赡养义务的主体却与之减少,使家庭老年抚养比变大,两者之间强烈的不均衡造成了家庭养老负担的重担,家庭养老压力随之增加。子女外出打工所挣的钱更多的是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对于家中的老人的物质支持方面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已婚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老人的居住条件得不到保证,据了解,很多老年人在年老之际,都住在小土屋里,生活环境也十分简陋和恶劣。2. 精神慰藉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去城市谋求利益。这就出现了很多留守家庭和空巢家庭,阻隔了子女和父母的空间距离,弱化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关系,外出打工使更多中年人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子女的物质生活和教育上,赡养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老年父母的物质支持和养老需求关注得不到满足。长期的外出打工,使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空巢”家庭迅速增加,除了每年屈指可数的回家次数外,子女陪伴在老年父母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劳累,子女关心老年父母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有的连获得子女电话上的关心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平常加之农村娱乐设施设备的不完善,除了偶尔唠嗑聊天之外,农村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几乎没有,他们往往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和寂寞,精神慰藉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3. 日常照料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子代数量的减少使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的供养主体随之减少。子女外出打工又使许多农村老年人生病时面临无人照顾的局面。步入老年阶段,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若身处病榻,即使儿媳前来照顾,也容易产生照顾不周的情况。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资源前期储备不足,老年人一旦生场大病,这时就需要子女全天候的照顾,这样势必会导致子女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老人治疗阶段也需要很大一笔医疗费,这无疑是使农村中本不宽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现在家庭中大部分人都有重幼轻老的思想,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和孝道观念的淡薄,一些农村子女对老年的父母不闻不问,使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变的遥不可及。(2) 孝道意识淡薄,老年人地位下降1.代际关系日益理性化,赡养老人存在算计成份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使纵向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以父子轴为中心的代际关系转变为横向的夫妻轴,妇女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夫妻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使其把更多的资源都放在子代的培养上,而对于父代的赡养问题上,受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拜金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盛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标准是以前期父母对其投入多少和父母是否有钱为依据,代际互动日益理性化和带有计算的成分存在。赡养老年父母日趋程式化,缺乏情感投入,子女将对父母养老视为负担和养老观念淡薄的现象屡见不鲜。2.老年一代对子女的依赖性提高老年一代一生几乎都在为儿女付出,在孩子年幼时,担负起抚养和让其受到教育的责任。在子女成年结婚时,为孩子辛苦努力赚钱盖房子、娶媳妇。而儿子结婚后,把重心都放在了自己的小家庭上,因结婚盖房欠下的债务也全有父母承担。子女外出打工,他们还担负起抚养和照料孙辈的任务。老年人一代心甘情愿的为子女操心,自己却没有或很少有财富积累,年老时经济基础薄弱。缺少经济收入的老年父母身体状况日益不佳,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尽管多数子女能尽赡养的责任,但尽力又尽心者却少之又少。(3) 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空巢”“留守”家庭1. 空巢家庭使农村家庭的养老陷入困境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使农村家庭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父母不但承受着失去子女的痛苦,而且他们的养老也失去了基本的依托。空巢家庭中父母一旦进入老年期,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日益下降和自我照料能力的减弱,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空巢老人容易长期精神感到空虚,对生命和未来不抱有太大希望,极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许多悲剧的发生。既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也享受不到儿女子孙在身边的天伦之乐,若身体再出现状况,农村空巢老人的年老生活令人堪忧。据作者了解,本村的孤寡老人往往被送到养老院养老,但养老院除了解决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其他的精神生活和食物营养方面却顾及不到。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并不幸福。有的空巢家庭子女外出打工,父母因年纪大而突发急病,无人知晓,从而酿成悲剧。待子女回来之时,父母早已是白骨累累,出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场面。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值得关注,令人深思。2. 留守老人负担过重,养老不容乐观子女外出打工,很多都将孩子留给父母照看,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留守老人不但要负责自己的生活,还要照料孙子孙女的饮食起居和上学问题,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子女虽外出打工挣了点钱,但是给他们的却很少,有时候还不足以抵消孙辈的日常开销。留守老人抚养完子辈,还要照管孙辈,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之际,却还担负起那么多的事情。作者看到:耄耋之年的他们,很多还在田地里辛勤耕种,与他们交谈,他们显出了很多无奈和辛酸。有的留守老人说“儿子们出去了,家里的田地不能不管,要不然家里人吃啥喝啥?趁现在我们还能动,能干就干点吧,省的到时候真不中用了,遭孩子们嫌弃”。有的说“儿子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我们看管,孩子日常的花销他们父母给的钱根本不够用,我们自己攒的一点钱也给孩子买东西了,孩子在家里面,父母又不在身边,不能亏待了他们。我们年纪大了,饿不死就行,吃些好的也是浪费,还不如省下来给孩子们,孩子们吃了还长个”。听了留守老人的一番话,他们有的生病了也不去瞧,小病熬过几天就好了,大病看了也没用,还花一大笔钱,索性就放弃治疗。有的就算想看病,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五、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家庭养老始终是中国最基本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所有的养老方式中发挥着主导、核心的作用,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面对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核心化,农村家庭养老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养老自身的优势决定了家庭养老方式将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解决家庭养老困境,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从老年一代上来寻求突破 1.老年一代可以改变传统的对待子女方式 一般来讲,在农村,老年父母的经济保障能力并非本来就很薄弱,而是在抚养子女和为子女婚配上面被逐渐消耗掉了。老年一代应该在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强化和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对子女的一切事情都包办。子女婚配的费用应由其本人负担大部分,而不是父母承担所有的花费,这样老年一代的就有可能攒下来供自己年老使用的经济资源,提高自我保障的能力。2.老年一代应强化自我养老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家庭养老也因社会转型,计划生育,以及人们孝道观念的淡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老年一代应注重自身养老功能的储蓄,其中包括经济储备、健康储备、和情感储备。经济储蓄就是老年一代在进入老年时期在自身劳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取经济来源。健康储蓄是老年一代在年轻时要注意锻炼自己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抵抗年老时疾病的侵扰。情感储备是老年一代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让子女在其年老时能够尽心尽力孝敬他们。自我养老对老年人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减轻子女负担,维持和改善代际关系,保持老年人的自我尊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老年一代应改变以儿子养老的传统观念农村传统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别人家的人,对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和家庭的养老承担的责任也随之消失。他们对于女儿不抱太大希望,而事实证明:女儿也愿意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且女儿比成家后的儿子更有孝心,家庭养老不仅仅只依靠儿子的力量,老年一代把自身资源也应该向女儿平均分配些,为其后期女儿为家庭养老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政府方面来推进1.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中,经济基础是保证,我们分析在影响家庭养老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占重要地位,经济条件的落后,子女往往对于老年父母的养老“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承担对父母的赡养责任。政府应制定更多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大对农民种田的补贴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 2.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为目标,政府应在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投入更大资金,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使养老基金真正发放到需要者的手中,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要根据地域差别和各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搞“一刀切”政策。对于缴费标准、补助和领取标准也要因地制宜,构建全面合理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政府的监管工作,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担问题,使政策落到实处,农民能够真正从中获益,发挥新农保的普遍惠农作用。 3.完善便老设施和服务由于子女的外出打工,大量“空巢”家庭随之出现。空间的距离隔断了代际之间的日常联系,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独居或留守的老人难免会有精神的孤独和失落感。政府基层相关部门可以负责购置一些健身设施供老年人休闲娱乐,也可以建一些棋牌室、聊天室等场所,增加老年人的认同感和愉悦感,充分发挥邻里互助的乡村氛围,减少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 4.加强舆论宣导,增加制度规范由政府引导,在农村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目来宣传和弘扬敬老、爱老的风气。以村为单位,评出敬老爱老道德模范,对于孝敬父母的家庭子女给予奖励,优先考虑其成为村干部,对于其低保名额也有一定的优先选择权。对于那些不孝的子女,要给予揭露和批评,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如取消其领农田补贴的资格和限制其任职干部等措施。建立村庄道德责任感和权威感,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家庭养老观念的强化,不仅要靠道德和舆论的软性约束,还要与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我国虽然也出台过保护老年人被赡养权利的法律法规,但大部分在操作执行上比较模糊和难以执行。所以,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修订和说明,并加上详细的操作规范,使其实施起来有可行度。真正使不孝不养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3) 社会力量的推进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到建立养老机构的事业中来。无论是民办养老院还是公办养老院,都应享受到同等的优惠补助政策。建立更多的养老院,不断弥补养老资源的不足,同时,养老院也应增加各种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养老方式和内容有更多选择,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2.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无法替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