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1页
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2页
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3页
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4页
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目 录第一章 绪 论3第一节 目的任务3第二节 矿井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4第三节 自然地理5第四节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7第五节 编制依据14第二章 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15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15第二节 煤矿地质勘查及采掘揭露19第三节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23第三章 地质概况60第一节 地层60第二节 煤层特征63第三节 地质构造67第四节 煤层顶底板岩性69第四章 煤 层70第一节 含煤性70第二节 可采煤层71第三节 煤层对比74第五章 煤质79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79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80第三节 煤的工艺性能87第四节 煤的可选性94第五节 煤的风化和氧化108第六节 煤类及工业用途评价109第七节 煤的工业用途评价110第六章 瓦斯地质 .118第一节 煤层瓦斯参数112第二节 瓦斯来源分析120第三节 瓦斯地质矿井研究规律126第四节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129第五节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129第六节 矿井瓦斯鉴定等级及鉴定结果125第七节 结论125第七章 水文地质129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29第二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135第三节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139第四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139第八章 工程地质与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43第一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143第二节 冲击地压155第三节 煤尘爆炸性155第四节 煤的自燃156第五节 地 温156第九章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158第一节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是综述158第二节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159第十章 煤矿地质工作建议15912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目的任务一、 任务由来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2013年12月31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煤矿企业应完成矿井地质类型划分,编制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特编制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二、 目的任务本次工作目的是贯彻落实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加强煤矿地质工作,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事故,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本次任务具体如下:1. 收集矿井位置范围、交通及相邻矿井关系、自然地理等资料。矿井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矿井开拓、采掘等技术资料。2. 根据历年来收集的资料,煤层的特征,煤质的变化,资源储量来分析煤层的稳定程度。3. 系统收集、整理建矿以来采、掘工程揭露和测试的全部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查清矿井瓦斯地质规律,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瓦斯(煤层气)资源量评价和构造煤的发育特征等基础上划分瓦斯地质类型。4. 从煤矿的顺层及穿层巷道,找出岩层软硬程度、构造及含水性,分析出工程地质条件类型。5. 收集煤层顶底板特征、地层产状,区分陷落柱等地质灾害危险程度。6. 评价矿井开采受地质影响程度以及地质工作难易程度,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划分矿井地质类型,提出矿井地质工作建议,编制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第二节 矿井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一、 矿井位置及范围xxxx煤业有限公司现持有xx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6200002011041120111304,开采范围由14个拐点(1980西安坐标系)所圈定。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序号XY序号XY13912269.3436372719.2683910110.1436373626.5123911023.0836372152.6793910310.3536373623.2733908045.3436371518.61103910579.3536373636.2743908045.3536373921.81113910874.3536373587.2753908959.1436373774.84123911122.3536373468.2663908919.4536373492.54133911509.3536373226.2673910109.3736373224.30143911862.3436373081.26 矿区面积6.1009km2。开采深度由1650600m标高。二、 交通条件xxxx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位于xx县以北10Km,xx煤田北端,行政区划属xx省xx县xx镇管辖。矿区内有简易公路与宝(鸡)平(凉)公路直接相通,自xx县城西距庄浪县城97Km,北距平凉市55Km,东距安口镇20Km,南距宝鸡市159Km,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宝中铁路通车,地方煤炭专用线路已经营运,对该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及煤炭外运和销售,将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矿井交通位置见图xxxx煤业有限公司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xx煤田位于xx褶皱山脉与陕甘宁黄土高原之间过渡带,呈现黄土及岩石低山丘陵地貌景观。井田内地表为起伏的黄土山丘,沟谷发育,海拔高程在1350m1760m之间,相对高差410m,地形起伏较大。二、水系本地区属泾河水系。常年性河流xx河由西北向东南斜穿井田中部,实测河流流量0.3650.622m3/s。xx河源于xx煤田西部xx区,于安口镇之北注入汭水河,河流全长约45km。三、气象本区为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秋温湿多雨,常年温差较大,太阳辐射充足。冬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多西南风,年主导风向偏南。年平均降水量607mm,集中在79月,占年总降水量一半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0.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6.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年蒸发量10121666mm,平均年蒸发量1435.2mm;平均无霜期168天,最大冻土深度720mm,一般每年11月开始封冻,次年3月解冻。四、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第二组二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40s。五、文物古迹及其它地面建筑情况该矿井地面建筑有变电所、材料库、矿灯房等服务于生产的建筑设施和办公室、宿舍、蓄水池等辅助设施。该矿井地面无文物古迹和自然保护区,井田中部有xx镇,围绕xx镇周边有村庄。六、矿区经济概况 xx矿区内人口较多,有回民与汉民聚居,主要居住在xx县城、安口镇周围。 本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经济作物主要为胡麻及黄麻。xx地区工业以煤炭为主,除煤矿企业外,尚有陶瓷厂、水泥厂、砖瓦厂、农机厂、玻璃厂、灯泡厂等地方工业。在xx县城边有华煤股份公司所属5MW火电厂一座。第四节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xxxx煤业有限公司前身为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位于xx煤田北端,行政区划属xx省xx县xx镇管辖,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2011年3月1日经xx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更名为xxxx煤业有限公司,该煤矿始建于1983年,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6万吨,于2009年实施了改扩建工程,2013年9月22日进行联合试运转,2014年10月24日通过了竣工验收,正式投入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目前该矿的生产现状为:矿井有两个回采工作面,一个回采、一个备采,两个备用工作面(51004备用综放工作面、31002备用综采工作面);两个煤掘工作面(51006综放工作面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及系统和31003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及系统)掘进;两个开拓工作面正在施工,二采区开拓系统(轨道下山、运输下山),目前矿井生产正常。矿井生产系统为:1.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两斜井立井综合开拓。主、副井为斜井,回风井为立井。全矿井布置有三条井筒:主斜井、副斜井进风,立井回风。主斜井净断面9.58m2,副斜井净断面7.56m2,回风立井净断面12.56m2。2.采煤方法全矿井共有两个水平(+1220m水平和+1020m水平)、两个采区,目前生产采区为一采区,开拓采区为二采区,矿井可采煤层为两层,即煤5层和煤3层。矿井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顶板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3.通风系统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副斜井和主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回风立井安装2台FBCDZN018B型通风机,电机功率2132KW,额定供风量20344518m3/min,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回风井口安设防爆门(盖),矿井反风方式为主扇风机反转反风。4.防灭火系统矿井防灭火系统主要有注氮系统和黄泥灌浆系统。黄泥灌浆站设在地面600m3蓄水池北部100m处,灌浆站及泥浆搅拌池设备齐全,DN100输浆管路经主井敷设至井下。地面设BXN-600型固定制氮机组,最大注氮量289.8m3/n。敷设100mm的注氮管路从副井入井,管路敷设至采空区。另外,还采用高分子材料充填、氯化钙作为阻化剂、均压通风等综合防灭火手段。矿井安装有一套JSG9型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进行实时检测和预测预报。5.防尘系统矿井供水及防尘系统及设施齐全,井下自救水源来自主副井筒岩层涌水集流于1220水仓,排到地面蓄水池。矿井地面建有清水池1座(容积600m),日需总供水量300m。防尘管路敷设至各采掘工作面;并装有喷雾装置、隔爆水袋、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污水处理站一座,日处理能力4800m3。6.排水系统井下中央水泵房设于1220、1020车场,均为一级排水,井底水仓由主、副水仓组成,1220水仓有效容量1500m3,1020水仓容量为3000m31220水泵房选用四台MD280439,n=1480r/min多极离心式水泵(配660v-160kW隔爆电动机),正常涌水期间,一台泵工作,两台备用,一台检修。1020水泵房选用两台MD4506010,n=1480r/min多极离心式水泵(配1120kwv-6kv隔爆电动机),两台MD350758多极离心式水泵,n=1480r/min(配1000kw-6kv隔爆电动机);正常涌水期间,一台泵工作,两台备用,一台检修。7.安全监测系统矿井使用KJ70N型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共安装监控主机2台、服务器1台、终端机1台、KJ70N型传输接口2台、传输分站9台、断电器8台、各类传感器131个。对井下工作现场的温度、风速、瓦斯、一氧化碳、风压、主要设备开停、风门开闭情况等实施24小时连续监测。8.供电系统矿井设6KV变电站,电源引自xx6KV变电站。双回路供电线路,一回引自策变612线路,另一回引自策变621线路。地面供电:6KV变电所内6kV开关柜选用KAN28A型高压开关柜22台。变电所6kV馈出线共13回,均为电缆线路。其中回风立井、井下6kV中央变电所、副井绞车、变电所动力变压器、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各两回路,发电机房、驱动机房、各备用1回路。井下供电系统:井下由两回MYJV22 8.7/6KV 3185mm2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供电,变电所6KV及660V母线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正常时一段使用,一段备用。6KV配电设备采用矿用一般型高压开关柜,型号为PBG型,变电所内设有两台KBSG-800/10 105%/0.69kV型矿用隔爆型变压器,作为井下排水、提升、大巷输送机低压等负荷用电。综采工作面设有KBSGZY-1600/6/1140V 型移动变电站向采煤机供电,设KBSGZY-800/6 /1140V型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向泵站等设备供电。在1167配电点设KBSGZY-800/6/0.69kV 变电站1台,向顺槽可伸缩胶带输送机供电。9.提升运输系统副井、轨道下山提升方式为斜井提升,副井提升选用JK-2.52.2/20型单滚筒缠绕式提升机,轨道下山选用提升选用JK-2.52.0/20型单滚筒缠绕式提升机。主要用于矿井人员运输及物料提升,提升容器为XRCD15/6型斜井抱轨式人车及MGC-1.1/6型固定式矿车,提升能力608.5KN。矿井煤流运输系统均采用胶带运输机运输方式,即一条主运输干线、两条分运输干线和选煤厂组成。主井斜井倾角25,提升斜长890m,主提升设备为重型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型号:DTL100/30/2315型,带宽1000mm,带强ST2500,带速3.5m/s,设计运输能力300T/h。井下辅助运输:共配备 3辆CTY5/6.7.9B防爆蓄电瓶车,其中2辆供各队井下材料需要及矸石拉运,1辆进行人员运输,巷道全长1500m。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供水施救系统矿井地面建有清水池1座,储水量600m3,自救水源来自井下1220水仓。采煤工作面:每个采煤工作面在距安全出口2540m范围内各安设一套供水施救装置。工作面两巷每间隔200米设一供水施救装置,并随工作面的回采及时移设。掘进工作面:每个掘进工作面在距茬面2540米范围内各安装一套供水施救装置,后巷间隔200米设一供水施救装置,供水施救装置随掘进工作面掘进及时移设增加。车场石门和人车等候硐室等人员集中地段内各设一供水施救装置。按规定要求矿井各主要巷道供水管路上设置有供水三通及闸阀,能满足井下人员供水施救需求。2.压风自救系统矿井地面现有压风机3台(LGS-27/8G型风冷式螺杆压缩机),排气量为27立方米/分钟;两台使用,一台备用,为井下各压风自救点提供所需的压风,能满足目前矿井压风自救需求。采煤工作面:每个采煤工作面在距安全出口2540m范围内各安设二组压风自救装置。工作面两巷每间隔200m设一压风自救装置,并随工作面回采及时移设。掘进工作面:每个掘进巷道均在距工作面2540m范围内各安装二组压风自救装置,后巷间隔200m设一压风自救装置,并随掘进工作面的掘进及时移设增加。车场石门和人车等候硐室等人员集中地段内各设有压风自救装置。按规定要求矿井各主要巷道压风管路上设置有压风三通及闸阀,能满足井下人员压风自救需求。3.紧急避险系统矿井目前建有可容纳100人的避难硐室1座。在一采区1103石门布置固定式避难硐室,为井下灾变发生后作业人员提供快速脱险安全避险地点。4.安全监测系统矿井于2011年装设有江苏三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KJ70(N)型矿井安全监测系统,2016年11月份厂家对系统进行了软件升级改造,对历史曲线、报表、历史数据操作等进行优化。能够监测瓦斯、风速、负压、温度、一氧化碳及风门、煤仓煤位,水仓水位,机电设备开停等生产工况参数及环境参数;同时还具备各种报表打印功能、自诊断报警功能,具备故障闭锁、甲烷超限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功能。系统与市安监局联网,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系统由地面中心站、网络系统、传输系统、智能分站、传感器等子系统组成。根据AQ1029-2007安全行业标准完善了井下各采掘头面和其它地点的传感器设置。我矿现装有GJC4型甲烷传感器30个,KGF2型风速传感器20个,GTH1000型CO传感器25个,KGW5型温度传感器20个,KGY5型负压传感器2个,GKD127V型馈电开关传感器10个,GFD6风筒传感器8个,GFK30A风门传感器8个/2组, KGN2烟雾传感器3个,水位传感器5个,KDG2.5/127型断电控制器6个,KGT9-A型开停传感器10KJ70N-F1/KJ70N-F1(A)型监控分站10,KDW28-18本安不间断电源9个。在矿调度室内安装了主备机和显示终端,实现了安全监控系统和生产调度系统联合值守,统一指挥且中心站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实现了双机备份。在外网停电的情况下备用电源能正常投入使用8小时以上,系统能在五分钟内完成自动切换。5. 人员定位系统矿井使用的是北京天一众合KJ133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调度中心装备两套主机(一套使用,一套热备),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井下各个区域人员的动态情况,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运动轨迹,以便于合理的生产调度管理。当遇事故发生时,便于救援人员开展救援,提高应急救援效率。系统由地面中心站,无线编码发射器、无线数据监测站、接收探头及电源、电缆、光缆等组成。系统共安装人员定位分站(KJ128-D)9台和配套的人员定位接收器(KGE41A)68台,下井人员均配戴人员定位编码器(KGE39A)矿井配备人员定位编码器400个,备用200个。接收器安装在主副井井口,回风大巷、井下车场,人车乘车点,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井下主要机电硐室等各个监测点。中心机房设在调度室,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有专人管理维护,采用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2小时不间断备用电源。6.通讯联络系统矿井安装使用杭州华络KTJ102型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交换网、计算机两级分散控制方式,将调度指挥、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系统由调度总机,调度台、终端维护、数字录音系统等组成。KTJ102型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位于矿井调度室,使用102部电话,其中其中地面电话62部,井下电话40部。其中在主副井绞车房,井下车场,运输系统,采区变电所,水泵房,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各个采掘工作面都安装了电话,可以直通生产调度室,主机使用双主板(一主一备),主板故障备板立即启动;采用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2小时不间断备用电源。第五节 编制依据一、 法律及行政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3.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令第446号。4.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2007年12月2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5.煤矿安全规程 2011年1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7号。6.煤矿防治水规定 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二、 行业标准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5月修订。2.水文地质工作手册。3.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4.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5.GB/T 18229-2000CAD制图标准。6.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三、 xxxx煤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下列资料1. 三证一照复印件。2. 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3. 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图(1/5000)。4. 矿井充水方式、涌水量变化资料。5. 矿井探放水、防水设施、制度建设,防治水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等情况和矿井井田地质报告,矿井涌水量观测、地表水观测等观测资料。6.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报告。7.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8.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生产地质报告。9.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第二章 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xx煤田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进行地质勘查至今,先后有191队、134队、149队和146队在不同时期和阶段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获取了极为丰富的地质资料,为研究xx煤田的地层、构造、煤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将与本次详查有关的主要地质工作分述如下:1.1958年至1961年,xx省煤炭工业局191队在本区勘查,并进行了1/5000地形地质测量,于1961年9月提交了xx煤田xx勘探区号井田普查地质报告, 获得煤炭储量2955.96万t,油页岩储量667.39万t。本报告利用本矿井及周边施工钻孔6个(2602、C1、2101、2402、2403、2502),工程量1291.94m。在利用这6个钻孔资料时重新按2007年10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 1042-2007并结合当时历史原因进行了验收评级,其中:钻探甲级孔3个、乙级孔3个,甲乙级孔率100%;在这6个见煤钻孔中钻遇可采煤层7层次,其中:综合优质煤层3层次,合格煤层4层次,优质合格率100%。2.1970-1971年,146队在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矿区范围内及周边施工钻孔4个(2606、2103、2305、2503),工程量2185.11 m,当时未提交任何报告,这4个钻孔均有测井、测斜资料,并按当时执行标准进行了评级验收。本报告在利用这4个钻孔资料时重新按2007年10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 1042-2007在适当放宽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了历史性的验收评级,综合评定均为乙级孔,甲乙级孔率100%;这4个孔除2503孔未及煤层外,其它3个钻孔共钻遇可采煤层5层次,经验收均为合格煤层,优质合格率100%。3.原134队于1965-1966年进行xx煤田详查时,施工钻孔38个,总工程量18674.06m,采集测试化验各种样品335个。对28个见煤孔,主要进行了自然电位、视电祖率曲线测井,并提交了xx煤田详查地质报告。1966年8月23日,原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勘探分公司以(66)煤地字第270号文批准,含煤面积54km2,获储量194968万t。为xx煤田整体开发,矿井划分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地质资料。本报告利用xx详查钻孔4个(补2605、2102、2404、2408),工程量2042.74m。本利用这4个钻孔重新按2007年10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 1042-2007在适当放宽的条件下进行了历史性的验收评级,其中综合评定:甲级孔2个、乙级孔2个,甲乙级孔率100%;在这4个见煤钻孔中钻遇可采煤层5层次,其中:优质煤层3层次,合格煤层2层次,优质合格率60%。4.1977 -1978年xx煤田地质局146队在xx勘探区共施工钻孔36个,钻探总进尺13340m,煤系地层均采用取芯钻进,并均进行了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并于1978年12月提交了xx省xx煤田xx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获得总储量3272万t(包括平衡表外储量)。xx河西联办煤矿拟扩大区(本次详查区)主要位于xx勘探区20-25勘查线之间+1100m水平以上及F1断层以东至+1100m水平以下,146队在进行xx勘探时在本矿井范围内及周边施工钻孔30个(3101、3102、3003、3002、3001、2902、2903、2803、2802、2801、2701、2702、2607、2604、2603、2306、2106、2504、2409、2308、2309、2310、2204、2307、2202、2104、2111、2107、2008、2007),工程量8042.51m(其中拟扩大区及周边钻孔15个,工程量4903.31m),这30个钻孔均有测井、测斜资料,并按当时执行标准进行了评级验收。本报告在利用这30个钻孔资料时重新按2007年10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 1042-2007在适当放宽的条件下进行了历史性的验收评级,综合验收结果为:甲级孔4个、乙级孔26个,甲乙级孔率100%;在这30个见煤钻孔中钻遇可采煤层48层次,除2层次钻遇空巷外验收使用煤层46层次,经综合评定:优质煤层10层次,合格煤层36层次,优质合格率100%。5.2006年10月由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提交、xx煤田地质局146队编制的xx省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报告经xx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后, xx省国土资源厅以“甘国土资储备字200715号”文予以备案,截止2006年8月31日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40.26万t。6.2007年8月由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提交、xx煤田地质局146队编制的xx省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扩大)资源储量复核报告,报告经xx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后,xx省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11月12日以“甘国土资储备字2007194号”文予以备案,截止2007年8月31日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扩大后矿区范围内共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320.59万t,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72.6万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744.38万t(其中xx河河流保护煤柱占有529.09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503.61万t(其中xx河河流保护煤柱占有47.84万t)。以上资源储量估算标高为煤层底板+1650+1100m水平。综上所述,xx煤田及xx勘查区历次勘查、资源储量核实中获得的丰富地质资料、研究成果及丰硕的煤炭资源量为一四六队在其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本次拟扩大区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可靠而扎实的基础。第二节 煤矿地质勘查及采掘揭露一、井下地质类型探测工作xx煤田地质局一四六队按照xx省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提出的要求,从2010年4月开始野外施工,于2010年10月结束,历时7个月。于2010年12月提交了xx省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扩大详查报告,本详查报告共12章47节,附图39张,附表4种,附件5件。本次详查共投入勘查资金1197.94万元。实际完成E级GPS控制点4个(全部埋石);引、放测量钻孔各一次,合计20次;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5.83km2;机械岩芯钻探10个孔,工程量6840.86m;地球物理测井10个孔,工程量6805.75实测米;采取测试各类样品106个(组)(见表2-1)。圆满完成了详查阶段的所有任务。河西联办煤矿扩大详查阶段段各项实物工程量及其质量统计表 表2-1项目名称计量单位设计总量累计完成工程质量质量情况比例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km25.835.83合格100%测量控制测量个66优级100%工程测量次引、放测量钻孔20次20次优级100%钻探m70266840.86钻孔:甲级6孔、乙级4孔煤层:优质11层,合格煤层4层甲乙级孔率:100%优质率:73%1010个(含1个水煤孔)10个(含1个水煤孔)测井常规测井m70266805.75钻孔:甲级10孔煤层:优质14层甲级孔率:100%煤层优质率:100%孔1010简易测温m18301688.6孔22工程地质编录m31453042.65合格煤芯化验样组3518设计项目全部完成自燃倾向样件65合格煤尘爆炸样件83合格力学测试样组4832合格煤岩鉴定样件81合格水质分析件1311合格瓦斯样件85合格煤的可磨性样组810合格煤的低温干馏样个015合格简选性及矸石泥化样组43合格煤对CO2反应性个43合格二、勘查方法(一)勘查方法本勘查区含煤地层均被巨厚的第四系黄土及新第三系xx群所覆盖,绝大多数地段含煤地层延安组(J2y)之上尚有不含煤的巨厚直罗组(J2z)地层,煤层埋藏较深,因此本阶段以机械岩芯钻探为主,配合、地球物理测井以进一步控制该区的褶曲构造,煤层厚度及空间位置,辅以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采样测试等综合手段开展详查工作。结果表明,各项手段有效地揭露和控制了含煤地层和煤层,达到了预期目的。(二)地质类型的确定及其依据1. 构造复杂程度本详查区大部位于xx向斜北端的东翼,以一单斜构造为主。但煤系地层产状沿走向、倾向方向均有变化而产生小幅度波状起伏,使煤层等高线疏密不均,并局部产生较大弯转现象,同时西部靠近F1断层附近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可能有小断层发育,地层倾角1770,未发现规模较大的褶皱、断裂,无岩浆活动迹象,因此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型。2. 煤层稳定程度根据xx河西联办煤矿矿井范围内现已完成钻孔情况看,详查区内主要可采煤5层厚度变化较大,中西部、东南部部分出现不可采区及零点边界,属大部可采煤层(可采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4%),同时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煤类单一,煤质变化中等。因此综合评定该区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型。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及本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及煤层稳定程度,本详查区的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三)地质钻探工程间距的确定和勘查工程布置原则1. 地质钻探的工程间距本详查区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按照现行的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依据不同类别的资源量对勘查网度的不同要求确定本次钻探工程基本线距为:以400-500m线距,线上300-400m孔距圈定“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或“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以800-900m线距,线上600-700m孔距圈定“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或“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对上述核心富煤带及大部分地段控制为(331)、(111b)或(332)、(122b)类资源量后,(332)类资源量区外围边界线距详查区西部F1断层仅余400 m以内的范围及东南部0.7 m可采边界少部分范围,均圈定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钻孔布置原则经历次勘查工作证实,本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向,故布置垂直于构造线方向的东西向勘查线9条,其中以(800-900)(600-700)m网度用以控制(332)类资源量的勘查线5条,钻孔8个;用以控制(333)类资源量的钻孔1个,用以控制F1断层局部的探煤钻孔1个。在332类资源量控制区中部布置南北走向线1条。xx县xx河西乡联办煤矿原矿权及本次拟扩大区已有历次勘查钻孔44个均纳入本次详查控制网内,另本次详查阶段增补钻孔10个。(四)勘查工程的施工原则和相互配合本次详查工程的布置是在原有地质成果基础上,从详查区内客观地质条件出发,本着地质填图及水文地质填图先行的原则,各种勘查技术手段紧密配合,互相验证。勘查区内含煤地层走向及构造在空间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为有效地揭露煤层和构造的空间形态及变化规律,钻探工程采用勘查线布置系统控制煤层,并辅以地球物理测井及采样测试,互相验证。第三节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地质详查工作历时7个月,自始至终严格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有关规定和详查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同时加强了技术、质量的三级管理及地质“三边”工作,使详查工作得以园满完成。现将本次详查阶段完成的各项工程量及质量分述如下:一、地形图、地质图的来源及质量(一)地形图的来源及质量本次报告控制测量采用五幅1:5000地形图是xx煤田综合普查队测量二队1981年控制调绘,煤炭部航测大队1982年航测成图,采用1974年版图式,等高距5m。坐标系统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属于1956年黄海高程,下列表(表2-2-1)说明图名、图号。 地形图来源情况表 表2-2-1图号图名航测日期表准版式成图日期1-48-34-(2)-b杜家庄1982年1974年1982年1-48-34-(2)-c东湾子1982年1974年1982年1-48-34-(2)-dxx街1982年1974年1982年1-48-34-(3)-c白崖子1982年1974年1982年1-48-34-(10)-b麻池湾1982年1974年1982年以上1:5000比例尺地形图质量良好,除地物局部有些变动,地形变化较小,可满足本次详查阶段地形用图。(二)控制测量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1.作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1997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范(煤炭工业部1987年)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表准CH1003-952.测区附近已有控制点成果及利用 测区附近有xx省测绘工程院在2009年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时,所布设的GPSD级点两个,点名分别为PLD001、PLD014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数据,该两点的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108,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资料来源于平凉国土资源局,经实地踏勘,控制点标石保存完好,成果精确可靠。本次控制起算点成果见下表2-2-2: 利用的已知点成果表 2-2-2点名等级标石类型纵坐标(X)横坐标(Y)高程H备注PLD001GPSD级混凝土桩3912021.194372162.4681573.129起算点PLD014GPSD级混凝土桩3908595.153372758.1681679.711起算点3.坐标系统由于本次勘查使用的地形图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所以本次控制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投影3度带,中央子午线为108,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4.E级GPS控制网布网原则根据本次勘查需要和起算点位置情况,并且每个点尽量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E级GPS控制网均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由软件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5.选点与标埋石埋设按照规范要求,点位的选择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基础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大于15;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或其它能生产强磁场等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物体;GPS点点名按地名命名,用点名汉语拼音统一编号,GPS点均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用混凝土铸造,其规格符合测量规范要求,顶面1212cm,地面2020cm,高60cm。6.野外观测: 野外观测执行技术标准表 表 2-2-3有效卫星数4个卫星高度角15数据采样间隔10s观测时段数1.6时段长度40分钟PDOP值6本测区控制网用5台中海达V8star接收机用静态法观测,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静态基线: (5mm+1ppmD)高 程 : (10mm+2ppmD)其精度完全能满足本次GPS控制测量之要求。规程规定仪器标称精度(静态基线相对定位精度)为:(10mm+10ppmD)。用随机软件进行平差。施测时保证每站的卫星高度角大于15,有效观测卫星数不少于4颗。GPS点位几何度因子PDOP值均小于6。作业组在观测前,编制了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等内容。作业人员在每段开机前实地量取天线高度,关机后在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取的天线高互差不大于3mm。实地填写野外观测记录,其内容包括:测站名、观测日期、天气状况、时段号、观测时间(开机和关机)、天线高度、接收机型号等。7.基线解算及质量检验 基线解算用随机软件进行解算,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是基线解算的起始数据。本次基线解算采用的是规定的双差固定解。 同一时段观测值基线处理中,数据采用率不低于90。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验。 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符合下式的规定:上式中n为独立环的边数。 闭合环总数9个,同步环总数6个,异步环总数3个。8.GPS网内业平差处理平面控制网 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振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的精度信息。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以已知点“PLD001”和“PLD014”为起算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和高程拟合。平差结果输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的二维坐标和高程,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及其精度信息。 本次GPS控制网平均边长 1.460,限差0.2()-5();最小边长0.727,限差0.1();最大边长2.97,限差10();均符合规范要求。本次GPS网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83992万;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1.3mm;均符合规范要求。高程控制测量测区高程控制采用GPS高程,GPS高程平差计算采用高程拟合法,以已知点“PLD001”和“PLD014”进行高程拟合。高程拟合内符合精度中误差为50.4mm。9.E级GPS控制点成果见下表xx县xx煤矿E级GPS控制点成果表(2-2-4)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坐标系,3度带,中央子午线108度 2-2-4点号等级标石类型X(m)Y(m)H(m)备注PLD01D级混凝土桩3912021.194372162.4681573.129起算点PLD14D级混凝土桩3908595.153372758.1681679.711起算点C001E级混凝土桩3909850.177372393.2191605.474C002E级混凝土桩3909218.920373149.9561590.997C003E级混凝土桩3908983.182371759.6481583.599PE02E级混凝土桩3910227.110373417.9751541.95610.质量管理:作业过程严格按照三级检查制度:作业组自检、专业负责人员全面检查、项目组检查,包括过程检查、阶段性检查和项目总体检查相结合,并明确各个层次的管理职责,完成自检、互检、组检,达到规定的施工质量,满足上述规范要求。图2-2-1(三)工程测量 1.以往工程测量以往勘查区及周边在1959年1978年间,由191队、134队、146队共施工44个钻孔,由于当时工程测量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经纬仪交会法和经纬仪极坐标法,经核查精度良好,测量成果可靠,可满足工程测量的要求。2.本次工程测量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本次工程测量主要为施工钻孔测量平面坐标与高程,工程测量是在勘查时进行布设的E级GPS点基础上实测的。钻孔平面与高程,所有工程点的测量采用全站仪放样定测GPS检核。本次勘查钻探工程测量其布设钻孔10个,终孔测量钻孔10个。钻孔布设测量钻孔布设时,先用手持GPS定位,再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并在本站复测钻孔坐标,钻孔设计坐标与放样坐标点位误差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最大点位误差0.52m。钻孔测量钻孔终孔后直接用全站仪测定坐标,用全站仪测量时,气象参数取当天平均值,并在仪器中直接设置。观测限差符合规范规定,用全站仪测定钻孔精度为+(3+2PPD)mm,用RTK进行检核。用RTK测量时,平面精度为20mm+5DPmm,高程精度20mm+5DPm。定位误差精度均高于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范(煤炭工业部1987年出版)之规定,所以本次钻孔测量可以满足本报告对工程测量的要求。生产过程中测量:沿用详查资料、坐标,及时对图纸进行填绘更新。质量评述野外观测手簿都经过200%的检查,正确无误后才用于计算,放样钻孔坐标以项目组通知单位为准,进一步展点计算校对,再用与放样。本次所测测线长度相对误差最大为1/4680,最小为1/62367,允许误差为1/600,各项主要误差小于95%。其余误差都小于限差,故全部工程测量满足设计、规范及规程要求,质量评定为优质。(5)本次钻孔复测成果表xx河西联办煤矿扩大详查阶段施工钻孔成果表 2-2-5点名XYHC26093910318.40236372108.7551589.717C201239081518921636.933C24113909563.33536371796.7731587.358C22053908879.01336372473.6911625.589C24103909577.90236372243.9131560.514C20103908167.69936373309.4351560.309C20093908179.63036373706.3601632.598C220639088988341557.835C26083910360.25736372835.9811543.010C20113908167.80536372602.2871646.909二、 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一)本次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本次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以勘查区外延200m的所有部分,其范围西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