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考试民族知识汇总[1].doc_第1页
导游考试民族知识汇总[1].doc_第2页
导游考试民族知识汇总[1].doc_第3页
导游考试民族知识汇总[1].doc_第4页
导游考试民族知识汇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民族知识汇总1、中国全民性的主要民俗节日有哪些? 中国全民性的主要民俗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以外,各民族还有各自特别的节日,如内蒙古地区的那达慕大会,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会,云贵川地区的火把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东南沿海等地的龙船节等。 2、春节活动由何日开始和结束? 春节活动从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过春节,在农村更加重视,农民们辛苦劳动一年之后痛痛快快过节日,穿新衣,改善伙食,以崭新的面貌辞旧迎新。 3、春节期间主要有哪些活动? 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有如下几方面:1、除夕夜,全家人吃团聚饭,守岁辞旧迎新。2、贴年画和春联,预祝新的一年更美好,一切顺利。3、放爆竹。用爆裂之声,取吉利,避不祥(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为了安全禁放鞭炮)。4、耍龙王爷灯,舞狮子,踩高跷等民间娱乐活动。5、拜年。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异常凶猛,人们称它为“年”。每逢腊月三十日晚,它便挨家挨户残食人群。人们只好将肉食放在门外,把门关上,躲在家里。初一早上,人们才敢出门,互相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至今每逢新春佳节,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6、过年期间,家家习惯吃饺子,年糕,春卷,汤圆等食品,多带有取吉利的意思。7、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有大型的灯会和娱乐活动,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均手擎彩灯,走街串巷,欢庆元宵节。这一天,我国汉民族的大部分地区还要做元宵吃,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和结束。 4、清明节是怎么回事? 清明节大约始于春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汉族和朝鲜、壮、苗等族的传统节日。大都姑每年阳历4月初。古代清明节有上坟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新中国成立以后,扫墓活动有了新内容,人们在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缅怀先烈,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 5、什么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叫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一书风土记,唐代为避唐玄宗的生日,将“端五”正式忙乱为“端午”。“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等民族。端午节期间,许多地方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戴香袋等。据说古人对龙非常崇拜。但后世传说,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6、中秋节是什么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月圆的日子,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汉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都过这个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日恰值秋节正中,故名中秋。月饼是圆形,取团圆之意。 7、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顺序,民间流传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二十四节气各作何儿解释?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分别是: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万物逐渐苏醒,大地回春。 雨水。意味着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到了雨水时节,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开始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有“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之说。 春分。春分之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这天以后,北半球逐渐日长夜短,太阳照耀时间12个小时以上。 清明。气温转暖,草木萌动,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踏青、栽柳等习惯。 谷雨。雨水渐增,适宜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的意思。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立夏。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气温显著增高,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小满。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芒就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太阳直射北朝鲜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语有:“到了夏至节,锄头不停歇。”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七月份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之说,提醒人们这两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自此日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日明风清。此后,气温由不得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开始,处暑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太阳光照由北向南转移,又一次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这在各地的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太阳的起落从正东正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寒露。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白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天气将寒,露积为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谚云:“抢秋抢秋,不收就丢”。 立冬。气温继续下降,大田工作结束。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冰冻季节。谚语“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气温继续下降,中国北方地区已到冰天雪地区的季节。 冬至。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白昼渐长,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继续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等工作。 小寒。开始进入寒冬腊月。小寒是天气寒冷而没有到极点之意。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9、什么是数九? 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始的81天,每9天作一单位,从“一九”数到“九九”。中国北方谚语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形容天气冷得手已伸不出来),三九,四九冰上走(已到滴水成冰的季节,冰层已厚得足以承受人的压人),五九和六九,河边见杨柳(春天开始,天气变暖,杨柳发芽),七九河开(冰河解冻),八九燕来(避冬的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九九耕牛遍地走(到处耕种开始)。” 10、“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统称三伏。初伏到中伏相隔10天,中伏到末伏相隔10天或20天。通常也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11、什么是重阳节? 中国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此时正值秋高气爽,金菊飘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在重阳节时多有登高远游,吃“重阳糕”的习俗,以祈消灾避难,益寿延年。因为中国古代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九日为重九即重阳,故称重阳节。 12、我国舞狮子习俗是如何产生的? 据传我国南北朝时两军交战,由于一方用大象参战,所以另一方面军便用布和麻草做成一种类似狮子的动物,由两个士兵披挂,张牙舞爪,翻动血口,因此惊散了对方的象群而获胜。后来这种活动便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活动和游艺节目。 13、福建惠安女的装束有何特点? 福建惠安妇女一般穿的衣袄特短,而裤脚很宽肥,终年以巾包头,袄裤不相连接,也不相互遮盖,腰肚部分很易露出。 14、到蒙古族人家做客如何交换鼻烟壶?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到蒙古族人家做客时,主人会十分真诚地把客人让进蒙古包,然后用右手与客人互换鼻烟壶,客人要巷敬地用右手接过主人递过来的鼻烟壶,诚心诚意的嗅一嗅,再把盖儿盖紧还给主人。 15、蒙古族人一般行脱帽礼吗? 蒙古族人一般不行脱帽礼,请客人进门时,只以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行。如有特殊情况须脱帽敬礼时,则要注意不能将帽子放在与大门相对的位置上。16、在蒙古包内坐姿及送礼都有什么讲究? 蒙古包内一般不备座椅,人们进了毡包便盘腿而坐,如不会盘腿而坐,也可以将两腿侧弯伸向自己的身后,而不能向前伸腿。敬送的礼品每类都要成双成对,接送礼品,茶酒都要用双手,不应用单手,更不能用左手。 17、蒙古族人的“白食”是什么?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是牛、羊、马、骆驼的奶制品。用白食待客是最高的礼遇。 18、蒙古族人的“红食”是什么? 红食是牛、羊等牲畜的肉食品。红食中最多的是羊肉,花样很多,如手扒羊肉,全羊席等。 19、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由什么演变过来的?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由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演变过来的。除蒙古族外,达斡尔、柯尔克孜的一部分也有祭“敖包”的习俗。”敖包“以石块堆放而成,原来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场所。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意在通过登敖包,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 20、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男子的三项“那达慕”是什么?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间牧草繁茂,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大会十分隆重,周围百里内的牧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前来参加。大会上有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这三项活动被称为男子三项”那达慕”。21、蒙古族全羊席是如何享用的? 全羊席是宴请远方来客的最佳食品,表示对客人极大的尊敬和热情款待。全羊席的吃法是主人先用蒙古刀将羊头皮划成几个小块,首先献给席上的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在背上划一刀,把羊的脊背完整地割下来,切成一块一块的肉逐个递给客人。然后请客人用蒙古刀随便割着吃。吃时蘸着盐水和作料。 22、蒙古族在奉敬客人羊肉时有什么讲究? 蒙古族在奉敬客人羊肉时对不同的客人奉敬不同部位的肉。奉敬老人的是羊大腿,对年轻客人奉敬羊肘子肉,对小孩则让啃小腿肉,来的若是女宾最受优待,敬奉肉满膘肥的羊腩。 23、蒙古族娶亲到家后,新娘,新朗要通过两堆火,为什么? 按照蒙古族人的习惯,娶亲到家后,新娘,新朗要手执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以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又隐含 着涤恶,纯洁,避邪和兴旺之意。 24、藏族“哈达”的含义是什么? “哈达”,是藏语音译,指纱巾或围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或淡黄的。无论在婚,庆,丧,吊等活动中哈达都可作礼品用。藏文的:哈“是口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两字直译就是口上的一匹马,即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藏族人民在交往中,将敬献者双手托起”哈达”,高举过头。 25、藏族地区的天葬是怎么回事? 天葬又称鸟葬,是藏族地区普遍的古老的丧葬风俗。藏族的村落旁都设有天葬场,还有专门从事天葬的人。人死后,家人先将死者用氆氇包好,在家里放三天后,用马或牦牛驮到天葬场。天葬一般在凌晨进行。一般将尸体碎成块后,让空腹的秃鹫尽快吃尽,吃得越快越净越好,象征死者尽快升入天堂。因此,在葬族地区,秃鹫,鹰,雕等食肉鸟类被奉为神鸟,不可侵犯。26、藏族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实行土葬? 藏族人认为土葬不吉利,死者不能转世。因此一般只有患传染病死的或卒于非命的才采用土葬。埋葬时不用棺木,只挖一个洞穴,将尸体放进去盖上土即成。 27、在藏族地区,除了天葬,土葬外还有哪些丧葬方式? 除了天葬,土葬之外,在藏族地区还有水葬,塔葬和火葬等方式。住在水边的藏族人一般都用水葬。塔葬(又称灵塔葬)是过去藏族地区最高贵的一种葬仪,但只限于大农奴主,大活佛等极少数人享用此种葬法。葬时要用高级香料将尸体涂抹保存起来,放在金塔或银塔内供人们祭奉。火葬也只限于活佛,大喇嘛,部落头人或农奴主。一般将尸体烧成“舍利子”(尸体焚后的结晶物)建塔收藏,或埋于高山顶上。 28、藏族人忌讳在寺院附近干什么? 藏族人笃信喇嘛教,忌讳在寺院附近砍代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打猎杀生。 29、藏族人在饮食上有什么禁忌? 藏族人在饮食上忌食鱼,虾,螺,马,驴,狗肉,不吃海味,不吃鸡,鸭,鹅等家禽。因为按藏族传统,只食用偶蹄动物,视其他肉类为恶物,鸡,鸭,鹅等是五爪为奇数,因而不食用。 30、在藏族牧区男女座位有何规矩? 在藏族牧区男女同室而坐时,要分男左女右,禁忌混杂而坐。31、藏族人家门口贴红布条意味着什么? 如藏族人家门口生火,贴红布条,插树枝或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外人进入。 32、藏族在正月十五要举行什么活动? 在农历正月十五藏族地区要举行花灯会。这是藏族地区最热闹的一个夜晚,各寺院都张灯结彩,悬挂各式花灯,附近的男女老幼都前去观赏。而在拉萨,主要街道上都搭起陈列酥油花的花架,架上的酥油花,是用酥油配以各种鲜艳颜色捏制而成,样式千姿百态,有象征吉祥的花,果,鸟,兽,也有罗汉,仙女等。花架下面,有大大小小点燃的酥油灯。 33、藏族的“雪顿节”是怎样的节日? 雪顿是藏语,“雪”是酸奶之意,“顿”是吃的意思,因此雪顿节是吃酸奶的节日。原来雪顿节以演藏戏为主,故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七月初一是雪顿节,从这一天起连续三四天,人们都到罗布林卡欢度“雪顿节”。 34、藏族的“望果节”是怎样的节日? 望果节是预祝农业丰改的节日。“望”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转圈之意,二字合为转地头。现在内容更丰富多彩。 35、藏族人民的藏历年是怎样的节日? 藏族的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藏历(与今农历基本相同)十二月伊始,藏民们即准备过年。各家各户要酿制青香稞酒,用白酒和酥油炸果子,做点心。每家还要在厅堂摆上染色的麦穗和青稞以及用酥油花塑的羊头,以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