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PPT课件.ppt_第1页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ppt_第2页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ppt_第3页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ppt_第4页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史,主讲:孟庆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电话:86413136 E-mail:,绪 论,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的内容)。what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意义).why 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how,一、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对象、性质、内容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科学。” 关键词:科学技术;产生发展; 历史,1、研究对象,“科学技术” 什么是科学技术?,“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的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 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化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换,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化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它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丹皮尔,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主宰这部历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个历史是沿着一条什么样 的道路发展过来的? 它又将我们引向何方?,核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心线索”,人自然界 认识实践 中介 (天然、人化、人工) (科学技术)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地位。,什么是科学技术?,认识科学的三个视角: -作为知识的科学 -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作为知识的科学:,事实、规律、反映。 特征:深刻性、系统性,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知识生产, 科学精神,,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组织化 社会化,认识技术的几个侧面:,历史范畴:古代的“工匠”、近代的“工具”、现代的“综合化” 几个特点:实用性、创造性、受动性、体系性,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联系: 能动(反映、认识) 区别: -任务目标 -研究过程 -成果性质,2、学科内容,横向: 三条基本线索: 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果,“从牛顿到爱 因斯坦”。“活动的目的” 科学技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活动的舞台”。 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本 身。“活动的行为特征”,三大部分基本内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史 科学技术社会史 科学技术思想史,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史,历史: 古希腊,算术史、几何学史、天文学史 18世纪,数学史、天文学史(专科史) 19世纪,惠威尔,归纳科学史(第一部综合史,通史), 20世纪,确立为学科。萨顿(1912,伊萨斯),细分:,科学史:包括学科史,物理、化学、数学、等等 技术史:包括门类史,机械、电气、能源、等等,科学技术社会史,外史。是科学技术放入社会大系统中,着重探讨两者相互的作用影响 由内到外,第二次转折。,历史:,19世纪后期,斯普拉特,皇家学会史,科学的组织机构 1931,黑森,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第二届会) 1939,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1938,默顿,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由此形成社会史的两个传统,,细分:,科学社会史和技术社会史。 国别史: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等。 地域史:西方、东方、欧洲、阿拉伯,等等。,科学技术思想史,“思想学派” 1939,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1949,巴特费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 反对无生命“编年表”,“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当代思想的边缘上工作,是如何创造了一个新的综合,或者是如何完善了一个业已开始的进展” 巴特费尔德,细分:,学派史、学说史,等等。 按地域划分,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联系起来,如中国科学思想史。 通史:以发现和发明史为主干的,纵向(断代,历史分期),古代(远古15世纪末、16世纪初): 原始(远古)、奴隶(四大古国、古希腊罗马)、 封建(中国、欧洲、阿拉伯) 近代(15世纪末、16世纪初19世纪末 ): 产生: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叶 全面发展: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 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 现代(20世纪后 ): 处于蓬勃发展阶段,3、学科性质,“史” 史,文科;科技,理工。 “具有交叉性质的历史学科”,二、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 的意义,一般的角度。适用于所有人群。,发现发明史:“探索掌握客观规律,增强自觉性,提高分析、选择、判断能力。” 社会史:“了解把握关系及其历史演进,适应、响应社会需求,创造利用社会条件。” 思想史:“借鉴经验教训,汲取教训,受到启迪,提高素养。”,特殊的角度。 针对大学生、研究生而言。,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础。 科学观、技术论。理解、贯彻、执行方针政策。 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 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从思维(认识)的角度:,科学的超常性。理性和逻辑起重要作用。(超越经验、伽利略) 理论高于经验。(“神灵”,目前的反对伪科学) 对于科学,从“知道”到“理解”;从“熟知”到“真知”,从而取得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傅鹰) 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古罗马,西塞罗),三、学习科学技术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大关系”: 史论关系;古今关系; 内外关系;虚实关系; 东西关系;科技关系; 专通关系;事人关系;,1、史论关系,史实派: 兰克(德):“历史学家一定不要对事实做任何判断,他只应该说事实是什么。”“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 文史派: 柯林武德(英):“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史论的结合:,如实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史料要真实,不能虚构,指鹿为马。 史料本身需要挖掘、整理、解释、评价,历史结构是人的建构。 “历史再现与理论建构的统一。”,2、古今关系,真理原则: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相符合(不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苛求古人)。 价值原则:从主观需要出发,使历史研究为我们创造价值(同一历史,不同时期、不同人,评价也不一样)。,“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找到古今的一致性。 “承认发展”是指数发展规律所使然。 “注重借鉴意义”离我们越近的借鉴意义越强。,3、内外关系,20世纪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向“内”。 20世纪后,开始向外。原苏联,牛顿;贝尔纳,功能。 课程的主干是“内”,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向“外”扩展。,4、虚实关系,实:发现发明史;科技社会史。“硬件” 虚: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史。“软件”,“实”研究起来相对容易;“虚”则较难掌握。这是因为:,科学家一般只公布成果,却不介绍成果是怎样获得的。 有时自己也说不清楚。科学和哲学的分离,不注意做这方面的总结。 非常容易以讹传讹。(如“苹果落地”) 但从“为今”而言,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可借鉴的东西更重要。,5、东西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地位,反对“西方中心论”。(李约瑟) 对东方的成果也不能过分夸大。 要做历史的比较性的研究(如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仍然侧重西方。,6、科技关系,科学与技术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从历史角度看,两者的传统也完全不同。“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 但在20世纪后,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一体化。 在讲述时分开,同时必须看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7、专通关系,专史:学科、门类、国别、地域、学派、学说,等等。 通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图景。三条线索的合流(但不是专史的拼盘,凑合,不求全面完整,但要有自己的完备的体系)。 我们将要学习的,通史。 注意:通史既然是总体图景,对于细节问题就不做过高要求,对自然科学基础的要求可以稍微低些。但在思想方法上则要求更高。,8、事人关系,事成于人: “化学史就是化学家们的历史”。(凯库勒) 人成于事: “科学成果就象植物花朵一样总是要开放的。科学家的作用只不过是在它将要开放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